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越剧改革与越剧独特审美的形成(1938-1958)

書城自編碼: 33490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作者: 李声凤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14402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4-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8.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这才是金朝史
《 这才是金朝史 》

售價:HK$ 70.2
梦中银币
《 梦中银币 》

售價:HK$ 58.1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以色列教育: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创业 》

售價:HK$ 99.2
手工银饰技法全书:金工· 银黏土
《 手工银饰技法全书:金工· 银黏土 》

售價:HK$ 118.6
Midjourney AI绘画教程:设计与关键词创作技巧588例
《 Midjourney AI绘画教程:设计与关键词创作技巧588例 》

售價:HK$ 106.5
世界的尽头是一杯好咖啡
《 世界的尽头是一杯好咖啡 》

售價:HK$ 130.7
从跟随到领先:华为管理体系重构之路
《 从跟随到领先:华为管理体系重构之路 》

售價:HK$ 119.8
短视频运营全流程:策划、拍摄、制作、引流从入门到精通
《 短视频运营全流程:策划、拍摄、制作、引流从入门到精通 》

售價:HK$ 94.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67.3
《 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 》
+

HK$ 159.3
《 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
+

HK$ 51.3
《 现代身体:舞蹈与美国的现代主义 》
+

HK$ 59.6
《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表演训练法 》
+

HK$ 105.5
《 古中国的歌——叶秀山京剧论札 》
+

HK$ 142.1
《 铁流向前 》
編輯推薦: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是一部讲述上海越剧发展历史的书。本书在梳理3次越剧改革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剧团(戏班)的运作、经营模式及观众群体结构性变迁的梳理,对各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及舞台演出特征性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以期重构现代性因素在大量舞台实践中与传统戏曲的话语体系发生关联、接触、渗透,融合的过程,展现越剧如何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碰撞、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中演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戏剧色彩的新剧种。
內容簡介: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是一部讲述上海越剧发展历史的书。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现代城市娱乐体系已高度成熟,源于浙东乡村的女子越剧于此时进入上海,并通过自身的文化转型逐渐融入这一现代化都市之中。本书在梳理3次越剧改革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剧团(戏班)的运作、经营模式及观众群体结构性变迁的梳理,对各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及舞台演出特征性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以期重构现代性因素在大量舞台实践中与传统戏曲的话语体系发生关联、接触、渗透,融合的过程,展现越剧如何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碰撞、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中演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戏剧色彩的新剧种。
關於作者:
李声凤,北京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学林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法文化交流及戏剧戏曲学。出版著作《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1789-187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舞台下的身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越剧观众访谈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等,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在孤岛打开局面女子越剧最初的改革尝试(1938-1942)
第一节 一娟一桂的竞争与姚水娟改革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1930年代末越剧面对的三种选择
第三节 姚水娟改革时期的新戏和越剧创新传统的形成
第四节 新剧目的涌现、累积与越剧编导群体的分离

第二章 始于沦陷时期的再度转身
袁雪芬改革与越剧艺术风格的进一步确立(1942-1949)
第一节 袁雪芬改革的动力、时代契机与实质
第二节 《祥林嫂》与1940年代越剧创作中的话语博弈
第三节 将传统与现代的手法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节 报纸、电台与越剧新传统的巩固
第五节 越剧行当格局的重组与越剧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

第三章 在戏改中渐行渐远
上海越剧在1950年代的两种发展趋向(1950-1958)
第一节 从国家层面出发对越剧形象的重新塑造
以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为中心
第二节 越剧舞台上短暂的百花齐放
以上海各民营越剧团为核心
第三节 越剧红楼戏的演变及其在1950年代的盛况
以芳华版《宝玉与黛玉》为中心
结 语
附录一:口述材料(录音、录像)
附录二:1938-1958年间上海一线私营越剧团部分演出剧目
附录三:1938-1949年间上海演出的部分越剧改编剧及其来源
附录四:1930年代-1950年代上海演出的越剧红楼戏及资料留存情况
附录五:现存越剧红楼开篇
附录六:1938-1958年间主要越剧剧场简介
附录七:1938-1958部分越剧剧目说明书封面及剧目主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 记
內容試閱
引 言

一、选题缘起
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始终是非常关键与核心的问题。而在扎根于民间,受时代潮流所影响,却又牵连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戏曲身上,这些问题体现得尤为激烈与突出。陈平原在《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一书中曾说:
所谓戏曲与话剧之争,背后是怎样理解现代性,以及如何阐释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戏曲如何兴衰,怎样转型,不仅仅是由舞台决定的。舞台小世界,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也受制于一时代的思想潮流,单是欣赏创作技巧,无法深入理解并阐述例如晚清的曲界革命或文革中的革命样板戏这样的重大问题。其实,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明星制的崛起,政治家的染指,新技术(如广播电视)的勃兴、社会需求的变更等,都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中国戏曲的命运。[ 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91页。]
这一论断,非常适用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盛于上海的越剧。
越剧初闯上海,始于1917年。历经前后几批男班艺人的尝试和努力,终于在20年代时渐渐在上海的一些小剧场和游乐场中谋得了一席之地。[ 参阅嵊县文化局、越剧发展史编写组:《早期越剧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6-70页,81-89页。]不过,越剧真正融入上海的都市文化之中,要晚至女班兴起之后。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娱乐业处于空前繁荣时期,娱乐部门齐全,娱乐场所众多,娱乐样式多元,娱乐文化体系已相当完整。[ 一般认为,现代城市娱乐体系从物质设施角度讲主要由文化艺术类、体育类、休闲类、科学技术类和新闻媒体传播类等五部分相关内容构成。当然,根据娱乐设施的功能,又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经营性设施、公益性设施和传媒性设施。参阅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因而,1937年之后正式进入上海的女子越剧,逐渐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它与新的文化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中,这个庞大的设施资源就在它面前逐渐打开。而这一娱乐体系中,为越剧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的除去为数众多的剧场、戏院,还包括曾盛极一时的私营电台、与观众有着频繁互动的娱乐小报,以及紧跟潮流印行各类戏考的出版机构等传媒性设施。
在这一完备的娱乐体系的支持下,年轻的越剧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完成了一次巨大的文化转型,使其成功融入这一现代化都市文化之中。该转型始于姚水娟在孤岛时期首倡的越剧改良,并在沦陷时期借助雪声、芳华等剧团开展的新越剧改革而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使越剧创作进入一个空前繁盛期。抗战胜利后,左翼势力逐渐渗入各越剧团体,这种渗透在1949年之后最终正式转变为政府层面发起的戏改运动,这使得五十年代的越剧创作在再度繁荣的同时日益染上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在创作上开始分道扬镳。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越剧创作仍部分延续了自1938年以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但国家对包括越剧在内的文艺创作的规划与管理终究决定性地改变了越剧与曾经紧密相连的演出市场之间的关系。始于1956年的上海越剧团内迁,随着1959年芳华越剧团入闽达到了高潮。因而,从某个角度来说,上海越剧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也就定格在了1958年这也是笔者将本课题的下限划在这一年的主要原因。
尽管同期在上海的其他剧种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现代化尝试,然而,作为一个诞生于20世纪初的年轻剧种,越剧的历史包袱远远少于其他兄弟剧种,因而它在这些改革中最为全情投入,而这些运动在越剧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显著。正是在这三次重大的改革运动之中,越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现代化进程虽因行政介入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各种现代化因素却已通过大量舞台实践得到台上台下的一致认可,并深植于越剧的审美追求之中。本课题对发生于1938-1958年间这三次由不同群体发起,为不同目标奋进的改革运动所做的梳理,一方面是力图重构越剧在这20年间曲折而复杂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尝试对变革中所形成的,与传统戏曲美学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越剧审美风格予以解读。

二、研究现状
从已有研究来看,戏剧圈内人士的相关研究主要在戏剧戏曲学范围内进行,将越剧纳入传统戏曲的脉络之中,对其唱腔、表演进行总结归纳。而戏曲圈外人士则主要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越剧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剧种,如何参与了上海的都市娱乐生活,及其在社会变革时期所受到的来自政治的制约。越剧史的研究,最初是从80年代起,上海、浙江两地组织的零星史料整理开始的,以后几十年间,渐有积累。从研究时段上来看,由于越剧虽诞生于浙江,却兴盛于上海,因此越剧史的研究实际受到上海方面影响颇多。而上海的越剧史研究者因各种因素,长久以来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袁雪芬于1942年发起的新越剧改革,受这一研究偏向影响,后期的史料搜集整理工作也不免存在明显的比例失衡。浙江方面虽有补充,但毕竟受地域所限,成效并不明显。近些年来,随着学界对50年代戏改研究的推进,越剧在戏改中的演变情况也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受限于前期的资料整理,这种研究偏向一时仍未能扭转。从研究方法来说,以各院团越剧从业者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工作,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托,在史料的获取方面也有较多的便利,在越剧史料整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因为编著者绝大多数未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对材料的搜集、整理、取舍上受到本身理论框架的局限。不仅在规范性、系统性、严谨性方面存在一定缺憾,且视野较为偏狭,或局限于就越剧看越剧,将越剧本体与其生发的环境割裂开来;或侧重于就政治看越剧,以作品后期在政治上的受认可度来判定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虽然也累积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说,材料的收集仍然不够完备和规范,论述方面也不免陈陈相因。而来自戏剧戏曲之外的研究者对越剧的兴趣大多由更宏大的理论视野出发,只是将越剧作为一个个案来处理,虽然成功地搭建起较大的论述框架,但有时对越剧和其他剧种,越剧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可能估量不足,而在资料的采集和使用上也会因缺乏足够细致的分析和甄别,而使立论受到基础史料偏误的影响。此外,这类研究虽不失为一种切入的角度,可以为越剧艺术和越剧史的研究打开思路,提供借鉴,但毕竟停留于一种外部研究,未能更好地触及越剧本身。
笔者认为,要当前的状况下,首先应当做的,是对纷繁琐碎的史实和文本加以甄别和梳理,将以往越剧史叙述中的非学术的话语表述一一剥落,来凸显出越剧艺术发展演变过程中真正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通过这种重述,尝试让越剧史的叙述话语与整个人文学界的关注连通起来,。唯此,才有可能让更多研究者不被隔绝在戏曲这一重要文化对象之外,也才能让越剧史的问题得到人文学界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探讨。这便是本书所努力的方向。

三、结构设置及史料运用
本论文在整体论述上以时间为序,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1938年姚水娟改革为中心,讲述1938至1942年间上海越剧的发展。虽然这个时期,在姚水娟的倡导下,越剧界已开始出现大量创新剧目,但延续自传统的幕表戏或半幕表戏仍然占据作品的主流,并未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剧本。因此,对这一时期的探讨虽然也包含了对《冯小青》等留存片段的文本分析,但更多着眼于越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已在逐渐发生变化的观众群体,通过实践和思考,找寻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并开始与早期话剧发生接触。
第二章以1942年袁雪芬改革为中心,讲述1942-1949年间越剧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一时期,从雪声、芳华等核心剧团的改革尝试开始,编导制和剧本制逐渐在越剧创作中成为被认可的主要模式。本章以1946年的《祥林嫂》为例,展现越剧创作过程中不同话语之间的博弈。并尝试总结越剧是如何随着对自身风格与特色认识的深入,将向外的学习和借鉴开始从服装道具等外在的方面逐渐转入演唱与表演等核心部分,进而融合为自身在审美风格上的一种内在要求。
第三阶段以1950-1958年间的越剧创作为中心,探讨越剧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展方向的转变。由于这一阶段的越剧剧团由于体制的不同,运行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因此本章从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两方面展开讨论。由于国营的华东被定位为反映新中国国家形象的戏曲院团,其演出并不以普通商业演出为核心。而民营剧团在这一时期继续蓬勃发展,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因此这一时期在剧本方面以苏青编剧,芳华越剧团上演的《宝玉与黛玉》为例,通过分析越剧红楼戏在数十年间的演化和发展,展现前后三次改革在同一主题的作品的影响,以及这部越剧的代表性剧目是如何汲取历次改革的成果,在艺术上逐步发展提升,最终破茧成蝶,成为越剧经典的。
对于早期越剧的情况,浙江方面的记载比上海更清晰详尽。因为那些从舞台上退下来的老艺人后来大多生活在浙江,浙江的采编者找寻他们有所便利,而当地群众的讲述也有利于增补一些周边材料。因此笔者在这方面主要采纳了浙江的著述。同理,越剧进上海之后的情况则多采用上海方面编导演音美各方人士本人的口述,或比较熟悉他们的人士的记载。有些问题在现存资料中存在不同说法,也尽量加以辨析。例如《祥林嫂》一剧演出的起因,袁雪芬改革中对后台加以净化的做法来源等等。涉及具体剧目上演日期等信息,考虑到时隔太久,个人回忆难免会存在记忆偏误,所以均以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或剧目说明书上的标注为准。
本书试图从史料的整理入手,为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并尝试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在将越剧研究放置于社会历史大背景中来观照的同时,对于越剧艺术本身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后发生的复杂演化也给予足够的关注。以求勾勒出在表面上带有断裂性的时代变动背后,越剧具有前后承继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试图对越剧在三次重大改革之中,经过大量舞台实践所形成的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独特审美风格予以解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