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乡土重建

書城自編碼: 328726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费孝通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96096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1-0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8.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HK$ 117.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81.6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HK$ 83.8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HK$ 189.6
桥头楼上
《 桥头楼上 》

售價:HK$ 63.4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HK$ 47.8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HK$ 67.2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0.8
《 如何再次拿起书 》
+

HK$ 78.3
《 生育制度 》
+

HK$ 78.3
《 江村经济 》
+

HK$ 64.8
《 乡土中国 》
+

HK$ 106.7
《 我就是风口 》
編輯推薦:
《乡土重建》一书为费孝通乡土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社会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书中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貌。对其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对那个时代做出具有历史感的认识,费老对乡土社会内生机理的深刻认知和精妙分析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农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本已经出版了70年的书,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乡土重》(珍藏版)由费老后人直接授权,参照对比1948年储安社*版,保留了费老原来的用字、用词及句式结构,以期再现费老著作的原貌。珍藏版由费老生前助手张冠生先生领读推荐,重新发现经典的意义与价值。这本出版于整整70年前的书,讨论的中国问题既是当时的,也是现在的。白纸黑字,在在皆证。
內容簡介: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具有绵长的农业国家传统,在此体制之下形成的是匮乏经济。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着几干年的中国社会。在新的生产技术推动之下,匮乏经济已经没有了保持下去的可能,而是转为了丰裕经济。这两种经济模式对应着不同的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在经济模式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费李通先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是否要重建多乡土?乡土是否有重建的可能?这些问题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
这本已经出版了70年的书,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關於作者: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吴江。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夏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5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7年-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1982年后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以及晚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
目錄
导 读 乡土还能重建吗?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论城市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再论双轨政治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节约和储蓄的保证
后 记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
附 录 费孝通先生学术年表
內容試閱
导 读 乡土还能重建吗?
张冠生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学术高峰期一本影响广泛的著作。
该书由储安平主持的观察社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初版,印数三千册;九月再版,加印两千册;十二月三版,加印两千册。
当时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一本讨论乡村问题的学术类著作能在短期内有如此销量,可见当年读者的趣味和关怀。
作者和读者心思相通,在书中寄托很深。从动机看,是要讨论当年中国从贫弱凋敝到复兴繁荣的根本思路。从目录看,逐一讨论了如下话题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论城市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再论双轨政治;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节约和储蓄的保证 。
这些话题中, 包含更多分支话题、从属话题、延伸话题。诸多更具体的话题在目录中看不到,需要读内文,如
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自治单位完整性的破坏;
乡村靠不上都会;
传统有机配合的脱栓;
怎么会穷得没有资本的?;
资本从哪里来;
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
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

这本初版于整整70 年前的书,讨论的中国问题既是当时的,也是现在的。白纸黑字,在在皆证。
70 年间,中国已生惊世之变,乡土重建的话题却保鲜至今,其间大有意趣。遗憾的是,政学两界似乎都欠缺足够的感应和反应。对费先生的寄托、乡土元气的衰竭、乡土问题的严峻,都还懵懂。
欲懂《乡土重建》,还是先看看乡土社会的损蚀过程。中国农耕社会有个基础,叫叶落归根,构成社会的有机循环。这一循环里,人们小心伺候土地,尽力保持土地肥力,以利作物生长,满足生活之需。生活中的所有产物,即便弃物,也都加入循环过程,如落叶化作春泥。
一寸见方的布头,百衲成枕。一缕缕农妇的青丝,编织成木桶的背带。这是千百年里中国人的日常经验。
费先生说: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看到农民们怎样把土地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又送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
天长日久,这一循环滋养出桑梓情谊,形成告老还乡的传统。华侨飘洋万里,锱铢积蓄都寄回家,死后也要回乡安葬。
费先生有位祖辈,中举后奉派到云南做官,因瘴气死在任上。其弟为接其灵柩回乡,放弃自己前途,耗时数年,历经艰辛,终得如愿。费先生说,此事在现代文化中会以为毫无必要,但在费氏族谱上大书特书,被评为历代事业中最伟大的一项。
漫漫历史中,出自乡村的文人、官员,更多的是生前即回乡或卸任而还,或辞官而返,或遭贬黜而回,殊途同归。更有一直晴耕雨读、终老家乡者,代不乏人。这一群体绵延相续,为乡村社会保持着地方治理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这类人物,即便跃登龙门,身价百倍,也始终牵挂乡里,极少忘本。不惟不损蚀本乡元气,尤觉有更大责任,维护父老福祉,储备后世所需。修路、造桥、办学、息讼、敦伦无不尽心竭力。
常有一地有了一个成名的人物,所谓开了风气,接着会有相当长的时期,人才辈出的。循环作育,蔚为大观。人才不脱离草根,使中国文化能深入地方,也使人才的来源充沛浩阔。这是《乡土重建》的一段文字。
费先生出生于这样的环境,祖辈、父辈也都是这等人物,熟悉得很。他习惯用事实说话,提供实证。为此,他和恩师潘光旦先生做专题研究,统计、分析了915 个清朝贡生、举人和进士的出身,结果是:52.50% 出自城市,41.16% 出自乡村,6.34% 出自城乡之间的市镇。
人才密度更高的直隶、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山西、河南七省中,后四省的乡村百分比超过城市。费先生说:即以必须很长文字训练才能有机会中试的人才,竟有一半是从乡间出来的。
城乡各半的这种比例,形成了费先生所言中国社会有机循环的一项重要机制,即无论身居城乡,进入社会流动渠道和上升空间的机会大致均等。生为小农无妨,有教无类,只要刻苦耐劳,勤于求知,同样有上升机会,这就避免了达者越达、穷者越穷的两级分化,维持了社会的平衡。
乡村培植出来的人能为乡村所用,对乡村治理至为重要。费先生的一位老师杨开道先生写过一本《中国乡约制度》,说中国士大夫对于地方事业的负责可以说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中间阶级为甚。
《乡土重建》的观点曾引起广泛讨论,包括质疑。面对持阶级斗争学说及立场的意见,费先生说:即使我们说这些人服务地方为的是保障他们自身的地主利益,是养鸡取蛋的作用;我们也得承认这和杀鸡取蛋是大大不同了。
费先生列举数据、表达观点时,数千年里形成的这一循环,已在近百年历史中被打破。他概要描述这一过程说:以前保留在地方上的人才被吸走了;原来应当回到地方上去发生领导作用的人,离乡背井,不回来了。一期又一期的损蚀冲洗,发生了那些渣滓,腐化了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
乡土损蚀始于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始于教育失当。由传统进入现代,社会需要改造,改造需要新知识。新知识要从教育获得,而偏偏教育上出了偏差。一方面,传授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另一方面,灌输的观念、社会风气的流变,使学生不愿回去。
费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批评说: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的。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
他举身边事为例,说今年暑假很多毕业生找不到职业有一位老师劝这些青年回乡去他们几乎一致地说:我们已经回不了家了他们依旧挤在人浮于事的都市里,甚至有靠朋友接济过日子的。
费先生的老师潘光旦先生的《政学罪言》初版早于《乡土重建》四个月,其中也有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讨论。
潘先生对问题的分析似又深一层。他先说起维新以还,充满着革命论与阶段论的中国导致教育观念的演变,接着说教育导向的本末倒置
中国的教育早应该以农村做中心,凡所设施,在在是应该以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的;但是二三十年来普及教育的成绩,似乎唯一的目的是在教他们脱离农村,而加入都市生活;这种教育所给他们的是:多识几个字,多提高些他们的经济的欲望,和消费的能力至于怎样和土地及其动植物的环境,发生更不可须臾离的关系,使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更能够安其所遂其生,便在不闻不问之列。
最后,潘先生说到更严重的问题:近代所谓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这种对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总括起来说,教育没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我以为近代的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是错了的,错了,应知忏悔。
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的毛病,恐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惟延续,且有蔓延,于今为烈。事实俱在,无须多言。
1989 年2 月28 日,费先生与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面谈教育问题,费先生说:教育工作第一步是培养怎么做人,其次是做一个好公民。多年来,教育一开始就是重视阶级斗争教育,搞得人与人之间不信任。我们对教育的最低的要求就是教人做人。教育工作中,根本的东西丢了。再下去就是方针问题。我们应该有危机感。教育的危机就是民族的危机。应该敲警钟。否则,混都混不下去。教育是要人去搞的,现在我们培养的人,能够承担二十一世纪的任务吗?
进入二十一世纪迄今已近二十年。当年费先生的乡土重建话题又被记起,好像仍有强烈现实意义,且更迫切,乡村振兴乃至战略规划,证明乡土重建成了中央政府操心的大事。
客观地看,这确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叶乃至中叶的一项根本性的建设工作。
有人重拾当年话题,继续讨论乡土重建。
有人拓展这一话题,讨论乡土还能重建吗?似乎不敢指望历史上曾经的充沛浩阔还能回归乡里。
该不该有点信心?不妨先回到费先生《乡土重建》的文字中,温故知新。
老实说,这本书面世70 年来,是不是被真正该看的人足够认真地看过,想过,还是个问题。前辈这么厚道,后生总不该太薄情。
2018 年10 月16 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