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哀歌与十四行诗(里尔克诗选)

書城自編碼: 311897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外国诗歌
作者: 张德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955596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2-01
版次: 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46.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售價:HK$ 95.8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HK$ 81.6
感动,如此创造
《 感动,如此创造 》

售價:HK$ 71.8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HK$ 95.8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HK$ 74.4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HK$ 83.8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HK$ 117.6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售價:HK$ 5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6.6
《 哈代诗选(精) 》
+

HK$ 60.8
《 世界的渡口:蓝蓝诗集 》
+

HK$ 65.3
《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里尔克诗选 》
+

HK$ 78.1
《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布里格手记 》
編輯推薦:
里尔克是世界上*柔美、精神*充溢的人。瓦莱里
里尔克的世界使我感到亲切,正因为苦难的中国需要那种精神。冯至
他(里尔克)本身就是一部有关现代诗歌的写作奥秘的启示录。臧棣
我们是不可见之物的蜜蜂。我们疯狂地采集看得见的蜂蜜,贮藏在金色的蜂箱里。《哀歌》表明我们正着手于这项事业,就是这些持续不断的转换,把我们所爱的可见之物和可即之物化为我们的天性的不可见的振荡和感动,这种振荡和感动会将新的振荡频率输入宇宙的振荡频道。里尔克
我是怎样将它做成的,当做献给俄耳甫斯的一个祭品!何为时间?何时为当下?跨越如此漫长的岁月,怀着完满的幸福,它驰入我豁然敞开的感觉之中。里尔克
內容簡介:
《哀歌与十四行诗:里尔克诗选》收入的《杜依诺哀歌》和《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是里尔克晚年呕心沥血的杰作,也是20世纪诗歌的重要里程碑。本诗集除收入这两部重要诗作外,还附有译者、外国文学学者张德明教授对每首诗详细透彻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里尔克深邃厚重、广阔多义的诗歌世界。
關於作者: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作家,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出生于布拉格。少年时期在军校饱受折磨,性情敏感。二十岁离开故乡,开始流浪、沉思和写作。早期诗作偏重主观抒情,风格浪漫、神秘。中期咏物诗偏重写实,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晚期代表作《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是一生经验和思辨的结晶,表达了诗人对此在的独特阐释,对痛苦和孤独的深刻思索。里尔克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创造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巅峰,并通过译介影响几代中国人。

张德明,195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有:《从岛国到帝国近现代英国旅行文学研究》《人类学诗学》《批评的视野》《世界文学史》《 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构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等;译著有:《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布莱克诗选》《夏洛蒂勃朗特全集(第六卷)》《狄更斯全集(第十八卷)》(合译)等;另有个人诗集《打水漂》。
目錄
写作中的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
第一部
第二部
附录一
《杜伊诺哀歌》解读
附录二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解读
內容試閱
写作中的里尔克
(代译序)



1920年,葡萄收获的季节。里尔克随心所至,来到瑞士瓦莱山区一游。初次见到这地方,他仿佛就被一种奇特的魔力镇住了。因为这个山谷简单就是他喜爱的西班牙和普罗旺斯两种景色的奇异融合。河谷如此宽阔,气势恢宏,点缀着一座座小山岗,远方是莽莽的群山,绵延不断,呈现出变幻莫测的场景。而尤令他心动的,是穆佐古堡那座中世纪的遗物,建于13世纪,设施和家俱大多是17世纪的。在他看来,这里的屋子透出某种农夫的诚实、某种粗犷、没有什么隐念,迁居其中,仿佛披上一副古老的甲胄。于是,他决定留下。1921年夏,他开始隐居此地,凝聚心神,进入最紧迫的孤独如他多年后写给薇罗妮卡埃德曼的信中所说;再度拾起那一组被他视为使命的诗歌,因一次大战的爆发而中断了十年之久的《杜伊诺哀歌》。
他对自己的创作并非没有信心,但又觉得始终把握不住工作的方向。他同时用两支笔写作,一支写诗,另一支写信,他的信比诗写得多,写得流畅,写得生动,更见真性情。因此,要进入里尔克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光得读他的诗,更应该读读他的书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才诗人艰难的成长,他的孤独,寂寞和彷徨;他对不同的通信对象采取的不同态度;他在神性和凡俗之间的挣扎,以及在痛苦与欢乐交替中情感的起伏跌宕。当然,他的书信与诗歌之间的互文关系,更应该是我们考察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诗是人与神性的交感,书信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里尔克是如何穿行在两者之间,努力使其达到平衡的呢?显然,这里需要的,不光是诗才,还需要一种江湖艺人般灵巧的跳跃、转身和腾空翻转的功夫。因为凭借天才诗人的直觉和自信,他知道,这些书信不会被收信者扔进字纸篓,而是会被精心保管和收藏起来,成为日后人们的研究对象。他确信,像他的诗一样,这些书信,也将进入永恒。因此,他必须像写诗一样地对待写信这回事儿。
如此认真并充分地对待书信写作,与里尔克的另一态度有关,即对评论界的深刻怀疑,甚至不信。在回答一位仰慕者的信中,他如此写道:

很久以来我就不再公开谈论与我相关的书有关我的情况,我倒是在书信中向更亲近的人倾诉得更多,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做的效果有时比一篇评论更可靠。

与此同时,他也拒绝参与任何诗选。因为对于诗人来说,仅仅通过工作本身的进展和独具的良知标准,把我写出来的东西弄清。这一点更为重要。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里尔克害怕或担心读了别人对他的评论,会干扰或打乱他为自己规定的生活和艺术节奏,进而甚至失去自己的中心。因为他相信并确认,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中心,而一个艺术家一旦找到了自己生机勃勃的活动中心,对他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此中心,由此中心(它确实也是他的天性以及他的世界之中心)最远也只前行至他的一直被静静地向外推动的作为之内壁;他的位置不在、从不在、甚至一刻也不在观察家和评论家的近旁
这中心是什么,是基督教,上帝,抑或耶稣?没有那么简单。里尔克对宗教的态度是独特的。在他看来,宗教乃是某种无限简单,无限单纯的事体。它不是认识,不是情感的内涵(因为一个人探究生命之时,一切内涵从一开始就已被认可),它不是义务和放弃,也不是限制,它是在宇宙那完满的旷远里;一种心之方向。宗教是心之方向,这是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最明快的宗教定义。
那么这个方向具体来说是什么呢?是爱。里尔克说,人们首先得在某处找到上帝,对他有所经验,作为如此无限、如此非常、如此神秘的实在;尔后须是畏惧,须是惊奇,须是没有呼吸,最终须是爱,至于尔后人们将他领会为什么,这几乎已无关紧要。
心有了方向,灵魂中有了爱,就能坚守与忍耐,就会把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视为一种使命。 创造艺术是一项最朴实和最艰巨的工作,但同时是一种命运,而作为命运,它比我们每个人都更伟大,更强悍,直到最终不可估量。在搬进穆佐古堡后不久,里尔克在给友人的信中就如是写道:

现在我已决心完成这些使命,哪怕最低限度的向外分心也会有所妨碍,因此我必须承受最严格的孤独。我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怀着沉重的心情疏远了人们。
在我这古旧的楼房里(况且里面格外荒凉),我所缺少的恰是壁炉的火焰。多少个夜晚,去年在贝格城堡,我独自守着壁炉,望着炉火,望入内心和自由。



关于使命,还有一个原因,是诗人对自己贵族之根的探寻。无论如何,里尔克心目中,贵族具有的纯正血统和古老土地,是对抗变动不居的现代性的确定性保证。因为这个时代过高估价自己的新却忽视可传承的事物。在致哲学博士利奥波德封施勒策的信中,里尔克如是写道:
维持传统我不是指表面的习俗,维持真正来自源头的东西凭各自的天分聪明或盲目地延续传统,这恐怕正是我们(现已注定献身于过渡时期)最关键的使命。这完成使命作出一份自己的、比较切实的贡献。
里尔克对那些致力于家族史研究的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致盖奥尔格莱因哈特的回信中,诗人赞扬他写的家族史研究论著具有朴实而纯真的价值,从一本这样的书中,读者可以获得多少关于人的情况啊,同时怀有某种感觉,此感觉又会对个人更加沉静的本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大有裨益;诗人强调指出,在此书中,往昔之寂静拂荡而来,渗入当代之寂静,因此几乎不可怀疑,家族精神和这种意识[不但]继续影响此书首先涉及的那些人,同时又给予告诫、启迪和安慰。
在致豪普特曼奥托布劳恩的信中,里尔克说,他从童年时代就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感兴趣,是的,曾经有段时间,在我8岁或9岁时,这种兴趣已经发展为一种不可比拟的嗜好。这是受他的伯父影响的结果,伯父去世后留给他遗物中,有一大捆文件,是那些受他委托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家族档案资料,诗人曾带着这些资料一路转辗到巴黎,可惜,由于战争和逃离,这些档案后来被拍卖、被贱价抛售了,只保留了一个带有古老的族徽灵犬 是的印章。但对自己家族史的追寻,成为诗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始终像幽灵般徘徊在心灵深处。像许多贵族出身的作家或艺术家一样,里尔克对自己的出身非常骄傲,他相信,属于他的那一支里尔克家族出现于1276年,作为克恩腾公爵们的封臣,很早就有旁系移居萨克森和波希米亚。他推想,在萨克森的一座庄园里,里尔克家族的某个旁系想必维持得更长久。这些地方属于我们氏族的过去,就是说,也与土地和环境的无数影响一道促进了氏族的形成。我的癖好,就是建立同最伟大最强悍的发源之物的那种联系。
《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第一部第17首,显然是这种带有浓厚的贵族意识的使命感的产物:

最底下的远祖,混乱,
奠基一切的根,

隐藏了起源,

从不现出真形。

头盔与猎号,
银发翁的叮咛,
兄弟之间交恶,
女士犹如弦琴

枝桠挤压枝桠,

没有一支舒心
有一支!上升呵上升

但它依然崩断。
高处的这一段
把自身弯成古琴。


古老的家族,犹如盘根错节的老树,根基深厚,无从辩认其出身。诗人从中听出了猎人的号角和银发的祖先们的音容笑貌和爱恨情仇。每一支都在奋力向上。而诗人所属的这一枝,虽然在高处崩断,却弯曲成了古琴,暗示了诗人目前坚守的身份。欧洲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似乎都喜欢追溯自己的家世,把自己说成是某个贵族的子孙后代。如普希金说自己的远祖来自沙皇亚历山大的一位非洲黑奴,康拉德保留着其波兰的祖先的贵族纹章。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中,追溯自己的家族在十月革命之前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优雅的修养。远古的征战杀伐退化为现代的舞文弄墨,究竟是贵族世家的悲剧,还是喜剧?是作为其孑遗的诗人值得炫耀的文化资本,还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怀旧叹息?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不止一次地讲到了自己这种出于天命和家族的责任,而独自承担起的坚守与忍耐。像一位中古的骑士或修士,或者更不如说,一名自我囚禁的囚犯,诗人坚守在古堡中,拒绝世俗的诱惑和应酬。为此,他缺席了女儿的婚礼和之后外孙女的洗礼。甚至还拒绝了别人送给他的一条狗。因为他感觉到要是我接受这样一个同伴,恐怕就连它也会引出更多的关系。面对任何有要求的动物,我都认为它是绝对有理的,其结果便是,等我发觉它耗尽我时,我又必须痛苦地抽身撤回。
就这样,诗人一心一意坚守在古堡中,等待着天国的神恩降临,来释放他的创造能量,同最伟大最强悍的发源之物重建那种古老的联系
我年复一年何等渺小地待在这里,枯守着我打算做或委派我做的工作。
这个委派的工作是什么?就是他中断了十年之久的《杜依诺哀歌》的写作。他说, 哀歌未存在,就好比我的心残缺不全。穆佐的孤独之所以给人以期盼就是因为,它似乎在冥冥中对诗人作出了承诺,在此地完成他在此世的使命哀歌。

我能至今而且能继续在我古老的塔楼里坚持下来,为此我得表扬自己,天天表扬自己。我明白坚守在此是最正确的,只要还没有一股真正能承载而且可大致依赖的激流推动我在此抛锚停泊的生命之舟。
手持诱人的书卷,四周是那么的静,简直难以想像,于是我通常午夜过后还迟迟未眠。高高的墙垣之间有许多从未发现的空隙,一只老鼠在里面过着小日子,这也为增多那个秘密做出了一份贡献,这片大地神秘的黑夜,永远忧虑,正是靠此秘密滋养。

在给一位友人信中,里尔克如是说,只要本已的和最本已的东西进入那里面,就已获得无限变化和转换。我们将它提升到某种有效性可以达到的最高程度,正是为此,生命和命运才被特别托付给我们艺术工作者。这是在安慰、鼓励那位涉世未深的艺术学徒,还是在告诫自己,加持自己的信念?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因为他自己年轻时,正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在给另一位友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谁若是培养自己的感觉,使其最单纯最深切地关注世界,什么样的一切是他最终不能成为的呢?在写完这一句之后,他紧接着又加了一句,强调说如此看待事情,不是最美好和最丰富的吗?
有时,他觉得自己犹如汲水的少女,虽费尽心机,水罐依旧空空如也。但他坚信,既然最终我们最必需的就是忍耐,所以更好地学习忍耐只要耐心地等待,奇迹就会发生,因为

他是水:你只需做成纯净的碗盏
用两只情愿伸出的手掌,
然后你就跪下:他便源源不断,
超过你的最大容量。

里尔克激赏或赞扬的诗人、艺术家为数不多,因为他对精神质素的要求太高,一般的所谓流行艺术家入不了他的法眼,除了他的导师罗丹外,还有一个法国人是例外,那就是象征派诗人瓦莱里。里尔克在给不同友人的信中,都谈到了他,认为瓦莱里是当代活着的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关键的一点,或许说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就是坚守。某种程度上,瓦莱里的坚守比里尔克更持久,更深沉。整整25年,这位法国中学教员埋头教英语,学数学,潜心于诗艺,然后,发表了他的《海滨墓园》,一鸣惊人,令里尔克折服不已。里尔克翻译了他的这首作品,并不断向友人推荐和介绍它。在给友人多里封德米尔的信中,他将自己翻译的瓦莱里的诗篇《棕榈树》中的一段,附在信中,并特意加以说明,认为这首诗对似乎踌躇无为之时的艺术忍耐,对怎样让果实成熟,道出了赞赏之辞。

忍耐,忍耐,忍耐,
忍耐于蓝天之下!
我们欠沉默的宿债
准定让我们成熟!
霎时信念有报答:
风起了,鸽子飞来,
某种契机显露,
临风的女人一倾身。
这场雨随即落下,
谁跪在雨中感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