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下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書城自編碼: 308704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
作者: 王海芹 高世楫 等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706991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1-01
版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4.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HK$ 82.8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HK$ 117.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81.6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HK$ 83.8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HK$ 189.6
桥头楼上
《 桥头楼上 》

售價:HK$ 63.4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HK$ 47.8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HK$ 67.2

 

編輯推薦: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不能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监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联合各大部委、机构共同撰写的研究专著,详细阐述我国生态文明监测网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以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力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十三五助力。
內容簡介: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本书立意于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发展面临的部门分割、机构设置不合理、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环境监测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能力滞后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深化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据采集和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關於作者:
王 海 芹, 副 研 究 员, 博 士。2009 年 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2008 年在意大利威尼斯CaFoscari 大 学 和 FEEM(Fondazione EniEnrico Mattei)基金会做访问学者,2010 年入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目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高世楫,研究员,博士。博士毕业于英国城市大学,曾任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目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战略、国家治理体系相关政策研究。近年主持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多项改革方案及政策设计的研究及评估工作。
目錄
第一章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体思路 2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一)中央文件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作出新部署 2(二)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明确规定 3(三)重要规划和污染防治计划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新要求 5(四)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建设要以生态环境监测为基础 6(五)互联网 绿色生态为生态环境监测带来重要机遇 7二、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研究的基础理论 7(一)基本概念 8(二)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的供需机制 10(三)政府管理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 13(四)政府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 15(五)技术进步促使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调整 15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6(一)部门监测网络分割,信息壁垒普遍存在 16(二)央地监测网络分离,国控网的运行效能不高 21(三)政府监管能力滞后,环境监测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22(四)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数据互联互通尚存瓶颈 23四、统筹建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若干建议 24(一)统筹布局一张独立的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24(二)协调发展多张并存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网 25(三)提高政府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能力 25(四)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 26(五)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相关规章修订 26参考文献 32二篇 改革的重点领域第二章环境污染监测体系改革研究34一、污染源监测体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34(一)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之前 35(二)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时期 38(三)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时期 43二、污染源监测体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46(一)中央对加快环境污染治理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46(二)控制污染排放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47(三)公众对加快环境污染治理的诉求快速提升 49三、污染源监测体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50(一)污染源自行监测数据的法定地位不明确 50(二)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的联动缺乏制度保障 50(三)排污企业自行监测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 51(四)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承担污染源监测的能力严重不足 51(五)排污企业和社会检测机构的自行监测行为有待规范 52(六)政府对污染源自行监测活动的监管滞后 52四、主要国家污染源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及启示 53(一)美国 53(二)英国 60(三)国际经验总结 63五、污染源监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66(一)总体思路 66(二)污染源监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67(三)污染源监测体系改革的保障条件 70(四)污染源监测体系改革的推进步骤 72参考文献 73第三章水资源保护监测体系改革研究75一、水文和水环境监测的发展沿革和管理现状 75(一)水量和水质同步监测的历史悠久 76(二)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流域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77(三)依法依规开展监测 81(四)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监测技术标准体系 82(五)水利部门开展水环境监测的独特优势 84二、水文和水环境监测站网的发展成就 88(一)水文站网体系比较完善 88(二)站网规模不断扩大 88(三)站网密度总体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91(四)监测和评价技术发展迅速 91(五)监测资料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92三、新时期水文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94(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文全面发展 94(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水文纵深发展 95(三)追赶学科研究前沿要求水文创新发展 96四、水文和水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97(一)水文和水环境监测网络未实现全覆盖 97(二)与外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发布不一致 97(三)水文和水环境监测的市场体系发展明显滞后 99(四)激励机制和保障能力不足 100五、水文和水环境监测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101(一)水文站网体系普遍建立 102(二)设置专门的水文管理机构 103(三)水文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104(四)水文资料无偿共享公开 104六、 深化水文和水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议 105(一)深化水文和水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的建议 105(二)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构想 107参考文献 108第四章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系改革研究 109一、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系的发展成就 109(一)农业气象业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9(二)环境气象观测业务能力已建立 111二、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制现状 113(一)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标准已建立 113(二)实行以中央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 115(三)建立了完整的观测业务质量保证机制 117(四)形成了相对健全的信息传输和共享机制 120三、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 122(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要求 122(二)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123(三)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 123四、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一)新形势下气象部门双重管理体制的运行出现了新问题 124(二)国家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系重复建设,国家投资效益较低 124(三)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服务效能低 125(四)公共气象经费保障不足 126五、完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体系的初步思考 126(一)不断完善气象部门的双重管理体制 126(二)探索建立以第三方监测为主的部门协同监测体系 126(三)以数据共享为突破口提高监测数据的服务效能 127参考文献 128第五章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研究 129一、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成就 129(一)依法依规开展海洋环境监测 129(二)采取三分一合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布局 132(三)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和地方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36(四)形成了较完整的海洋环境监测信息产品体系 142(五)逐步建立与其他部门和地方的协作机制 145(六)海洋环境监测基本全部由政府环境监测机构完成 146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147(一)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47(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环境监测提出新要求 149(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151三、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51(一)监测网络覆盖不全 152(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154(三)各主体的职责划分不清 155(四)部门间长效协作机制难以建立 155(五)监测数据服务效能偏低 160(六)监测所需的资源保障能力不足 161四、海洋环境监测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164(一)发达国家的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 164(二)区域和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168(三)国际经验的启示 170五、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171(一)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71(二)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73(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 176(四)拓展监测业务领域 178(五)提升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水平 181(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服务效能 183(七)强化资源的支撑保障 185参考文献 187第六章农业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研究 188一、农业环境监测的三个历史阶段 188(一)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研究环境监测开始起步 189(二)建立三项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不断拓展 190(三)聚焦农产品产地安全,农业环境监测走向规范 191二、不同历史阶段农业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192(一)起步阶段重点开展污水灌区农业环境质量普查 192(二)拓展阶段开展更多的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调查 193(三)规范阶段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和农产品风险监测 199三、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现状 202(一)省、市、县的三级专门机构体系已建立 202(二)农业环境监测相关规定见于多个法律法规 203(三)农业环境监测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205(四)覆盖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已形成 206四、我国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212(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212(二)机构发展不平衡和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212(三)监测经费缺乏固定来源 213五、农业环境监测的国际经验 213(一)设置专门的农业环境监测管理机构 213(二)农业环境监测有法可依 215(三)建立规范的资金保障制度 217(四)监测信息共享和公开程度高 217六、农业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的若干建议 218(一)明确农业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218(二)提升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水平 219(三)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219第七章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研究 220一、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历程 220(一)分级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 220(二) 制定了地质环境监测的法规和部门规章 224(三)形成了地质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226(四)逐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的管理运行机制 227二、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成绩 228(一)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已建成 229(二)监测网络覆盖重点区域 232(三)多种地质环境监测产品体系已形成 234三、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 235(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环境监测提出了新要求 236(二)新型城镇化要求地质环境监测提供更有力支撑 236(三)我国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236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237(一)现有法律法规未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特征 237(二)机构属性界定不合理 239(三)工作机制仍需理顺 239(四)监测技术水平不够高,监测网络覆盖不全 240(五)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241(六) 监测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241五、地质环境监测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241(一)多主体依法有序开展综合管理 241(二)监测内容全面 243(三)设置专门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机构 245(四)信息共享机制健全 246(五)国际经验的启示 246六、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248(一)加快研究制定地质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48(二)健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体系 248(三)加快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249(四)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249参考文献 250第八章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研究 252一、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成就 252(一)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比较健全 252(二)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处于起步阶段 256(三)荒漠生态环境监测不断推进 258(四)森林灾害监测网络比较完整 258二、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 260(一)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体制 261(二)湿地资源监测管理体制 264(三)荒漠化、沙化与石漠化土地监测管理体制 266(四)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体系管理体制 268(五)森林灾害监测网络管理体制 269(六)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270三、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 271(一)国际形势 271(二)国内形势 272四、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74(一)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274(二)造成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问题的体制原因 277五、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78(一)国外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现状 278(二)国外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经验 286六、改革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建议 287(一)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287(二)全面设点,不断优化监测网络 287(三)建立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的综合协调机制 287(四)完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288(五)明确自身信息需求,与外部门开展信息共享 289参考文献 289第九章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改革研究 291一、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现状 291(一)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 292(二)分级设置了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 295(三)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体系 299(四)形成了规范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运行机制 300(五)水土保持信息化不断推进 306二、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建设成就 307(一)监测点覆盖了主要生态脆弱区 307(二)监测点人员已成规模,专业素质较快提升 310(三)全国四分之三的监测点处于运行状态 311三、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313(一)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布局有待优化 313(二)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设置和属性界定不尽合理 314(三)水土保持服务市场发育滞后 314(四)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资金保障不足 314(五)监测资料整编和共享水平较低 315四、水土保持监测的国际经验 316(一)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 316(二)设置水土保持专门管理机构 317(三)水土保持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17(四)依靠先进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317五、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的建议 318(一)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改革 318(二)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 318(三)加强水土保持服务市场的培育和监管 319(四)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创新和资金保障 319(五)推进数据整编与共享服务 320(六)建立跨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体系 321参考文献 322第三篇 改革评估和展望第十章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的进展和评估 326一、十八大之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 326(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体系和职责配置已形成 326(二)生态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责配置已形成 327(三)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已成体系 328(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立 329(五)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运行机制已建立 330二、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331(一)数据测不了和测不准的问题 332(二)数据用不上和扭曲用的问题 333(三)造成数据测不了和测不准的主要原因 333(四)造成数据用不上和扭曲用的主要原因 337三、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部署 339(一)补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短板 340(二)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生态环境监测职责 340(三)加强部门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协作 341(四)调整政府和市场的生态环境监测职责分工 342(五)调整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设置 342(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制 343四、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进展评估 345(一)主要进展 345(二)主要成效 350(三)几点经验 352(四)几个难点 354(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357附 录 359附录1 地方政府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监督措施 359附录2 河北省环境监测支撑精细化环境监管 360参考文献 371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