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七家诗选

書城自編碼: 30540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诗歌
作者: 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702466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書度/開本: 128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117.6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HK$ 81.6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9.6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HK$ 93.6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售價:HK$ 81.6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售價:HK$ 70.8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售價:HK$ 94.8

 

編輯推薦:
诗是*富有情感的文字,如果我们能读诗,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的诗,而他们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是中国新诗在不同时代的代表作。
內容簡介:
《七家诗选》(增订本)收录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的诗歌作品共212首,其中修订和增补了诸诗人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新作50多首,邵燕祥、流沙河、陈明远、傅天琳还在原自叙后又撰写了再版叙,同时在文学评论家蓝棣之的原序后增加了评论家汪剑钊的新序,从中可窥见百年来中国新诗的横向断代年轮和纵向进化轨迹,是为纪念中国百年新诗的一大力作。
關於作者:
艾青(19101996),浙江人,现代文学家、诗人;
蔡其矫(19182007),现代诗人;
流沙河,1931年出生,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
邵燕祥,1933年出生,北京人,当代著名诗人;
陈明远,1963年出生于上海,诗人、科学工作者;
傅天琳,1946年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当代女诗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目錄
增订版序:诗是美的归宿
(汪剑钊) 1
原版序(蓝棣之) 27


艾青(27首)

自叙 2

大堰河我的保姆 9
监房的夜 14
太阳 15
煤的对话 16
春 17
乞丐
18
我爱这土地 20
桥 20
秋 21
冬天的池沼 23
树 23
给太阳
23
野火
26
黎明的通知 27
给乌兰诺娃 31
礁石 32
珠贝 33
鸽哨 33
东山魁夷 34
镜子 36
希望 37
海水和泪 38
拣贝 39
盼望 39
虎斑贝 40
死亡的纪念碑 41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42


蔡其矫(36首)

自叙52

肉搏56
兵车在急雨中前进 57
夜泊58
太湖的早晨 59
榕树59
红豆60
雾中汉水 61
川江号子 61
双虹62
波浪63
屠夫65
思念66
也许67
时间的脚步 68
祈求69
悬崖上的百合花70
迎风71
丙辰清明72
风中玫瑰75
东山魁夷风景画 75
小泽征尔指挥 77
珍珠78
竹林里
79
距离80
十里浪荡路81
漠风83
海神84
在西藏 89
暴风雨中万木林92
醒梦93
百合园
95
客家妹子96
贝壳线97
萧红 99
重返爪哇岛100
腾格里沙漠 100


流沙河(20首)

自叙106
再版叙:我为什么离开新诗112

我栽一株白杨 114
小院夏天 115
电车上的小姑娘 115
谁 117
草木篇 118
眼睛119
宝鸡旅次题壁 120
寻访121
M的周年祭 122
锯的哲学 123
故园九咏 124
唤儿起床 130
年轮132
看江青受审 134
停电事故 135
星空流水 136
就是那一只蟋蟀 139
洛阳古碑 142
双鱼星座 143
箱中旧报纸 144
家祭146


邵燕祥(38首)

自叙152
再版叙:也是多余的话156

犬吠159
倔强159
箭楼160
在夜晚的公路上 161
地球对着火星说 163
夜光杯 164
呼唤165
尼切沃165
磨光的五戈比 166
传说168
无题169
江边石 170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172
记忆174
谜语175
无名花 176
永恒的花朵176
贝尔格莱德别情 178
论诗179
拥抱180
最后的藤叶 181
嫉妒182
陌上桑 182
愤怒的蟋蟀 183
黑石礁 185
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祭 187
孤独的狍子 189
当我成为背影时190
读楼奕林《太阳树》诗画卡192
碎雪193
孔雀194
眼睛195
《找灵魂》一书跋语196
网络197
老伤198
金婚199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201
皇村中学202


陈明远(37首)

自叙206
再版叙:我的新诗与博客 215

我赞美中国人的手 218
宽容220
百花以外的花(组诗) 221
空白223
魔法225
黑板的启示226
火烫的石球227
祭老舍先生 229
维纳斯 230
从那时起 233
火红的橱窗234
没有接吻 234
谁选择谁236
悬崖237
顽石239
亲娘240
九章(慈母之恋) 242
珍禽世界 255
天圆地方 257
逢场作戏的后台 259
春夜260
灯塔两侧261
广场上的诗 263
今天我过了36岁 265
盔甲267
瞳孔268
生命从今夜开始 269
致铜像271
圆光273
钢丝索285
书签追忆286
未知我心,难怪你287
珠贝需要自己的壳289
绝密290
天使的泪珠291
献给诗坛前辈292
天池294


傅天琳(31首)

自叙298
再版叙:我与诗歌303

团圆饭306
母亲306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307
心灵的碎片 309
背带311
母爱312
梦话313
海314
柠檬黄了325
寄书327
飘在空中的落叶329
老姐妹的手330
断了331
林中332
让我们回到三岁吧
一封信334
墓碑336
大峡谷338
小火焰339
一棵树341
戈壁乌鸦342
和田的无花果树343
去奉节345
我为什么不哭347
我的孩子350
给母亲过生日355
窦团山问353
月亮上站满诗人355
墨西哥湾357
雨358
科罗拉多大峡谷359


舒婷(23首)

自叙362

致橡树365
自画像 367
往事二三 368
也许369
献给我的同代人 370
礁石与灯标 371
惠安女子 373
黄昏星 374
神女峰 377
镜 378
眠钟 380
水杉 381
始祖鸟 383
复活384
原色386
圆寂387
黄昏剪辑 389
那一年七月 394
禅宗修习地 396
立秋年华 398
一种演奏风格 399
夜读 401
会唱歌的鸢尾花 402

后记 412
內容試閱
增订版序:诗是美的归宿
汪剑剑


七是个耐人寻味的数字,它意味着轮回、循环和圆满。 或许由北斗七星获得启示,人们喜欢以七来命名某个群体或社团,著名的有魏晋之际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明代的前七子与后七子,清代的吴中七子,等等。在外国文学史上,也同样有七人组成的诗歌群体,最著名的当数法国的七星诗社,龙沙、杜贝莱是其重要代表。
《七家诗选》也集中了七位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他们分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代际,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审美趣味也不同,把他们集合到一起的是对诗歌的信念、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虔诚和对中国现代诗作出的贡献。或许唯其不同,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现代诗版图的丰富性。

一)艾青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即引起了诗坛极大的关注。少年时代,我最早读到艾青的一首作品是《黎明的通知》,记得它好像被收录在一本诗文选读的文本中。该诗洋溢着一种明朗、昂扬、蓬勃的青春气息,全诗除四个逗号之外便没有任何标点,保持着连贯的语气,而诗中的每个句子都如同滚动的露珠,清新、晶室、饱满,充满了希望。当时,它最吸引我的是全篇对拟人化手法和祈使句的使用: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为把真诚的愿望付托给每一个聆听者,作者意欲做一名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他叫醒的人不是达官贵人而是芸芸众生,有清道夫村妇殷勤的女人病者与产妇负伤者难民衰老的人们和呻吟在床上的人们。显然,这是有深刻寓意的。这首诗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对革命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期待,最后却突破了单一指向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他的名作《太阳》,刻画了一个大写的人,豪迈、沉着、自信。对于太阳,人们多半怀有崇敬、膜拜的心情,倘若进入文学的写作,多半会写出朝着太阳奔去 迎向太阳 一类的文字,但艾青在1937年就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然而,艾青也并非是一味激昂的,他也有不少沉郁的作品。 那首流传甚广的《我爱这土地》,便以飞鸟的形象倾诉了对土地的眷恋,真挚地表现了人与土地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诗人,艾青对比喻的使用极为重视。在他看来,形象思维的活
动,在于为自己寻找确切的比喻,寻找确切的形容词,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感觉的动词;只有新鲜的比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意境。《冬天的池沼》一诗便是其诗歌追求最恰切的证明,从而显示了尤为出众的想象力,在物我的对应共振上拨动了读者的心弦。首先,诗人抓住了冬天的季节特点,从凋敝的各种景象中选择了一个典型的意象池沼,并由池沼在湿润与干涸之间的变化引发了诗人的想象,并拈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在描述中叠加了情感的因素: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由此渲染了一种悲凉、黯然的氛围,物象因情感的渗入获得了形而上的提升,情感则在物象的凸显下具有了感性的光泽。末三行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在复沓中加重了人们对冬天的感受和对暮年的垂怜,读来令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
1929年,艾青曾在林风眠的鼓励下在巴黎勤工俭学,希望成为一名画家。但最终的结果却被他自嘲为母鸡下了鸭蛋, 也就是说,未来的画家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成了一名诗人。这种转向无疑与艾青对绘画和诗歌的理解有关,他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诗比起绘画,是它的容量更大。绘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于是,他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并且诗也成了他的信念鼓舞力量和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艾青熟读欧洲象征主义的诗歌,并自陈深受凡尔哈伦的影响,曾经翻译过后者的《原野与城市》等作品。而从这首诗中,我们多少能感受到那位比利时诗人的风格:低沉、灰暗、沮丧、怅惘,但对人性和美充满了憧憬。
艾青与不少耿直的知识分子有着相似的命运。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黑龙江、新疆等地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新时期以后,他捡拾起失落已久的诗笔,写下了一批归来的歌,登上了又一个台阶。其中的《虎斑贝》是极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百感交集,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丨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道出了一个历经沧桑的歌者对世界的重新认知。20世纪80年代,正是在艾青一代诗人的归来和年轻诗人的现代性探索中,诗歌开始复归于艺术的本位。

〔二〕蔡其矫

蔡其矫是一名诗如其人、人生如诗的歌者。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富有的华侨家庭,抗战期间投身学生救亡运动,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战争的困苦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与缪斯同行,并赢得了最初的诗名。20世纪40年代,他便以极具个性的诗作在大量重复性咏叹和口号式鼓动的战争诗中脱颖而出。如《肉搏》一诗,在现实主义的白描中结合了英雄主义的浪漫精神。诗歌记述的是现代战争中最残酷的一个场景,敌我双方短兵相接,两把刺刀同时刺中了对方的胸膛,在决死的时刻,青年勇士因为自己的刺刀比日本人的刺刀短几分,为了置敌于死地,不惜与之同归于尽,他猛力把胸膛往前一挺,让敌人的刺刀穿过背梁,勇士的刺刀同时深深地刺入敌人的胸脯,敌人倒下,勇士站立着。这种对细节的抓取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最后一节,诗人借助民间神话的模式,通过鹰的出现,对一位无名英雄投去诚挚的敬意。他的《兵车在急雨中前进》令我想起了杜甫的《兵车行》,尽管两者之间
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在艺术上也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但在探索中却给出了另一个方向,为忧国忧民的写作者提供了勇者的姿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蔡其矫主动放弃了不少人热衷的仕途,继续进行诗艺的探索。与不少成名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人的写作轨迹不同,蔡其矫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在艺术水准上普遍高于20世纪40年代。他一边收集、整理散佚的民歌,一边尝试对外国诗歌进行翻译,其中有惠特曼、聂鲁达和埃利蒂斯的诗歌。
显然,翻译工作对诗人的个性形成有一定影响,前者的豪放、自由与后者奇诡的想象、肆意的组合词语为蔡其矫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启示,让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蔡其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散淡的人,但内心又有着很强的英雄主义情结。他的《川江号子》便贯穿着一种粗矿、悲怆的语调,有感于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诗人追问道: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这首诗描写的是他在长江岸边的见闻,落脚点是在江上搏命的船夫。诗人并不着意刻画船夫的音容笑貌,而是由号子声入手,以点写面,饱含同情地抒写了他们在卑微的生存中那一股坚韧的生命力。
或许是因为倔强的个性和唯美的艺术信仰,很长一个时期蔡其矫的写作都处在一种边缘的位置。北岛在一篇纪念文章《远行献给蔡其矫》中写道:蔡其矫跟我们一样处于地下,摸黑走路,靠手抄本借光。如今说到地下文学,看来界定要宽泛得多,且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他写下的《波浪》一诗。 《波浪》是一首堪与普希金的《致大海》进行对比的诗,在阅读和吟诵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其中自由的元素那高傲的美:

永无止息地运动,
应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
一切都因你而生动,
波浪啊!

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个相互对应的契合,波浪成了人生的一个象征。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这既是对波浪的赞美和肯定,也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
有意思的是,与那一代不少诗人随年龄增长而在创作上呈颓势的现象相反,蔡其矫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诗歌则更上一个台阶,甚至超过了 20世纪50年代。这或许与诗人永远年轻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蔡其矫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把诗的追求落实到了生活的实践中。为此,他高傲地宣称:为了一次快乐的亲吻,不惜粉碎我自己。这句诗如同一句谶语烙印在诗人身上。
讨论这样一位诗人,如果不涉及他的爱情诗,不免是一种缺憾。在蔡其矫的创作中,爱情诗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距离》一诗是重要的代表作。或许已是人到中年,诗人内心虽仍汹涌着澎湃的激情,但也拥有了更多的理性,这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使落笔的对象有了予以思考的空间,爱情不再是单一的甜蜜,而是掺和了怪味的苦涩: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来去无踪的怨嗔
是阴雨天气的苦苦思念;
你是冷月,是远星
是神秘莫测的深渊。


〔三〕流沙河

早年,流沙河曾因《草木篇》被认定是假百花齐放之名, 行死鼠乱抛之实而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以后,他回到四川省文联,在《星星》诗刊担任编辑。20世纪80年代,诗人在《星星》诗刊开设专栏台湾诗人十二家与十二象。前者向大陆的读者介绍海峡对岸诗人的情况,显示了他出色的评论能力,影响了一大批年轻诗人;后者以象为切入点,对汉语的诗性功能进行了深入挖掘,为传统诗学的现代性转化作了很好的尝试。
对于象,流沙河的感悟自然而深刻,这也影响到他诗歌 的创作。组诗《草木篇》在今天看来虽有意大于象的弊病,但在当时诗坛已是不多的几首堪读的作品,每首诗都如同等待绽放的蓓蕾,有着蓬勃的意的汁液。据说,《仙人掌》就是其中含有剧毒的一首: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她逐出花园,
也不给她水喝。
在野地里,在沙漠中,
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诗人赞美仙人掌耐干旱、耐高温、生命力顽强的特性,并以此宣示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同时也对谄媚者进行了隐微的讽刺。
《草木篇》代表着诗人的风骨,而日常中的流沙河却是幽默、睿智的。这一点,通过他的一首早期作品《小院夏天》即可领略。他如是描述小院的夏天: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翻过院墙,
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
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
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
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
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的清香。

诗人熟练地运用拟人手法,让葡萄藤 牵牛花和蜜蜂有了人的情态,在悄悄翻过 偷看爬上和推开 等动作描写的词语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打开了人与物之间 的交流通道。
作为诗人,流沙河所遭遇的命运显然是不公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被封杀,他的书籍变作群鸟飞散,诗稿变成了灶里柴烟,诗歌才能不曾得到施展就被压制;但作为人,他又是异常的幸运,以自己的才华和人格赢得了一份尊严。
流沙河曾略带自嘲地愧对少作,认为不是自己缺乏诗才,就是那些新诗出了问题。显然,两者都不是,而是时间出了问题。他的《故园七咏》便是那有伤痕的时间留下的一个记忆。诗人捡拾身边的生活细节,从平凡中发掘出了诗的意趣,其中既有对芳邻与狗之世态炎凉的对比,也有弱者对更弱者的悲悯和同情;既有哄小儿的黑色幽默,还有夜捕那种悲秋式的由自然而及现实社会的领悟。必须承认,这些看似游戏的文字实际透露出一个智者内在的傲骨,同时也折射出一种愠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人生哲学。

〔四〕邵燕祥

近年来,杂文家邵燕祥的声誉日隆,他自比为一根思想
的芦苇,其名字时常出现在各种散文选集和文摘中。犀利的文风、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令其散文有着极深厚
的思想底蕴,耐人咀嚼。不过,正如他的自述,我把诗引入了 杂文,透过绵密的文字,我们看到站立在这一切背后的,还是 诗人邵燕祥。前述那句话的后半段是正如我曾把杂文引入诗歌一样,可以说,这是理解他的诗与文的一把钥匙。邵燕祥在 一本散文集中有这样的题记:人间忧患诚如海,沾丐吾身未一瓢。他自觉地把个人放在了整个社会和现实中称量,对充满忧患的人间投去了深情的一瞥。
阅读邵燕祥的诗歌,读者往往能感受到充溢其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那种介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说过,诗、杂文,以及我曾涉足的其他体裁,都是我对人间社会的发言;它也是人生的驿站上题壁的留言。时间会把它抹去,但它确实存在过,一个人的写作,特别是在大变动的时代,不可能不受外在的影响: 冲撞,摩擦,激励,改塑从人到文(诗),表面的改变较易辨识和索解,而外因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恐怕复杂得多。
20世纪40年代末,正是现代主义诗风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时期,邵燕祥初入诗坛,他不能不受到这种诗风的浸染。他的一首早期作品《箭楼》便显示了最初的艺术探索:

箭楼像一滩野鸟的粪便
孤零零地遗落在荒野里
古老的城堞,一堆灰色的砖石

箭楼像搁浅的船只
或受伤的小兽剥秃了毛
蹲伏在旷野梦着咆哮

稍显怪诞的意象,透露出波德莱尔式的艺术之端倪,把箭楼想象成野鸟的粪便,无疑是离奇的、亵渎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仔细一琢磨,读者不难发现其中的合理性。斑驳的历史
在世情的风吹雨打下,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威严与庄重,犹如扬子江的折戟沉沙,只能在凭吊中叹息江水的东逝。邵燕祥尽管生逢乱世,却不是一味的颓唐,而是沿袭着五四建立的小传统, 不肯在云堆里沉落,而是驰骋在负载我的道路上,立誓
把荒野的尸布撕破丨把天空的棺盖射穿。
祖国,对于每个诗人而言,都是一个重大的主题,那是与诗人的血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存在。如何处理这一宏大的主题,却是判断一个诗人才能局下的试金石。邵燕祥的《呼唤》一诗从细微处写出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感恩:

当我还是贪玩的孩子的时候,
我就熟悉那拖长的呼唤的声音;
傍晚了,每一缕炊烟下都有人在呼唤,
我能立刻辨出哪一声是母亲。

在诗中,诗人把母亲与祖国联系在一起,这或许谈不上多么的新颖,但由于第一节的铺垫,诗末由对乳名的呼唤自然地过渡
到对祖国母亲这个称呼的确立。
毋庸讳言,邵燕祥那一代诗人,大多曾受到俄罗斯文学,尤其是普希金诗歌的滋养。俄罗斯文学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对公民
权利和社会良知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我们在《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诗中不难看到对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发出的回响: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要唱那永远唱不完的歌,
在喉管没被割断的时候。
该欢呼的欢呼,该诅咒的诅咒!

假如领起的句式,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曾经可能却不再可能的世界。时间虽说不可逆转,但诗歌有自己的钟摆,藉此诗人在虚拟的时空中写出了关于正义、关于阳光、关于灵魂的信念。那是历经厄难的诗人对明天的向往,他把悲叹扔到了时间的灰炬里,笃信一个比昨天更明媚的未来。

五)陈明远

在入选本诗集的七位诗人中,陈明远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他是纯理科出身,曾是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一名从事计算机工作的研究人员,因喜爱诗歌而得到中国诗歌界几位前辈,如郭沫若、田汉、宗白华、冯至、卞之琳、赵朴初的指点和教导。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十几首旧体诗词曾经广泛流传,一度被当作 毛泽东诗词而翻印和传播。
陈明远的诗歌十分注重音韵、节奏,句式的设计和段落的平衡,因此他也被看作新格律诗的一位重要代表。或许因了旧体诗词的熏染,陈明远的诗歌除注重音韵、节奏外,在遣词造语上也非常考究,非常注意修辞和比喻。其用语大多偏于圆润和典雅,
早期诗歌氤氲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甚至不乏唯美主义的追求。在这方面,《维纳斯》一诗是典型的例子。该诗的前两节陈述维纳斯遭受迫害的情景,展示其困厄中不失的坚贞与烈火焚烧后的清白,后两节则转向抒情化的赞美:

雪白的肌肤薰为灰末
拨开血光,显露真形
美啊!不朽的诗作

收敛翅膀的飞蛾
闪亮一双瞳仁
死死地钻进我心窝

这些诗句令人想到歌德《浮士德》中的感叹:美啊,请停留一下!在这首诗中,美作为不朽的存在,被诗人烙刻进自己的心窝,并再度迸发以感染世人。
作为一名诗人,如何协调诗歌与数学二者的关系,这是很多人好奇的事情。陈明远给出的答案则是:数学创造的独特方法,主要支柱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通常认为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而诗歌创造的独特方法,主要支柱是感性的形象思维,通常认为属于艺术领域。在常人看来,这是两个相互对立、难以融合的领域,但诗人以其独特的经历和体验认为,两者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补的,本质上,两者的特征都是人类创造的极致,两者的立足点、生长点都以脑力劳动为主,两者的追求目标殊途而同归都是美。诗歌的指向为美,几乎是一个公理,但在数学这一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的领域中发现美、欣赏美, 倘若没有专业的训练和艺术的敏感,委实难以达到。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陈明远的优势,也是他诗歌的特点。在自述中,陈明远宣称:我总是活跃在这两个半球的交界处:正如地球上总有一个环形地带是在白昼与黑夜的
交界处一样。这个地带永远交织着绚烂的光彩,因而形成一道道旋转不断的花环应该说,他弥合了双方的差异,找到了它们内在的秘密联系,亦即诗人所称的最佳契合点创造心理。在诗人看来,现代心理学既不仅仅归属于自然科学,也不仅仅归属于艺术或社会学。诗的心理现象,兼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通过全球联网,普遍使用电脑处理的文字信息,包含了诗的丰富信息。世界范围内,早就有一些诗人意识到:诗的韵律、意象、境界,即人类心理交互感应的美的体现,其本质溯源于独特个性的创造心理。诗的韵律对于听觉的作用,诗的意象对于视觉的作用,诗的境界对于通感的作用,全都基于独特个性的创造心理。
那么,陈明远是如何把创造的心理贯彻到艺术的实践中呢?
在长诗《九章》中,他用现代汉语向数千年前的前辈表达了由衷的敬意。这组诗无疑受启发于屈原,其中的一些诗题招魂 天问 惜诵 思美人都是楚辞中经典篇章的名称。诗中的慈母是祖国的象征,诗人在尾声中自比为魂魄在天地间飘荡的孩子,一咏三叹,在追问和感慨中尽情抒发赞美母爱的情怀:

归去吧,孩儿的血滴
把苦涩,归还浩茫的东海
归去吧,孩儿的皮肉
把贫瘠,归还黄土高原

归去吧,孩儿的毛发
把情结,归还原始森林
归去吧,孩儿的白骨
把坚贞,归还巍峨的珠峰

归去吧,孩儿的目光
把渴望,归还朦胧的星云
归去吧,孩儿全身的原子
飞扬,四散,把漩涡的梦幻
归还宇宙的每个角落

于是,我们看到了徘徊在汨罗江畔的那个诗人在现代时空里的复活,他怨愤、不平、绝望,但矢志不渝,依旧把个人的冤屈抛在一边,渴望让自己的血肉、身躯、毛发、白骨与国家同生存、共命运。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新词原子,这显然来自现代科学的发现。诗人将其嵌入其中,不仅为彰显科学的精神,更是以细微来极言对慈母祖国的爱恋之深。
陈明远后期的作品除延续着对美的信任和善的追求之外,有了更多哲理思考和介入社会的自觉。如《琥珀》一诗,以琥
珀的形成过程暗喻了生与死之间的关系,让透彻的死穿越 了 黑暗岁月的堆积而拥有了永恒。
另一首诗《珠贝需要自己的売》,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奥义。诗人自述这是一首历时二十多年的作品,经过多次删改而成。全诗不长,句式很短,但心脏 头盖骨等词的植入却带来了丰富的涵义。诗人还翻用了 珠胎暗结 的成语,点出珠贝的特性,仿佛给人以野百合也有春天的 暗示:

不必藏经洞
不必黄金屋
也不必首饰盒
珠贝
只追求自己的壳


〔六〕傅天琳

谈及傅天琳的诗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诗集《绿色的音
符》。在那个充斥着假大空 高大全风气的文坛,她那些洋 溢着水气和果香的作品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令人陶醉于鲜活、 剔透的音韵中。这部诗集初版于1981年10月,次年获得了全国首届新诗奖的二等奖。它是诗人多年生活现实的诗性积淀,也是一次厚积薄发的绽放,仿佛是得了自然的悉心传授,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如同跳荡的音符,闪烁着青春的光彩。诗人自述道:我
在果园生活了 19年,那是我色彩的宫殿,青春的纪念碑!是那个叫缙云山农场的果园,给了我最初的诗的启迪。该诗集中有一首诗《我是苹果》,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中。诗人如是写道:

我是苹果,
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的微笑,挂在孩子的脸上,
我的甜蜜,流进老人的心窝。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
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
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
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
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
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在诗中,诗人由微笑和甜蜜分别对应孩子与老人,把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赠送给了最值得托付的人那里。接下来,她赋予抒情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女儿 歌 月亮和星星 珍珠和贝売,从而在浅显的语言中形象地赞美了甘于奉献的 苹果精神。
傅天琳曾将自己的写作进行了分类,认为除果园诗外,第二类是关于母亲的诗,第三类是儿童诗,其余的则是一些因旅行而得的行吟诗。在我看来,第二类与第三类似乎可以归作一个大
类,母爱与童趣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诚然,早逝的母亲显然给诗人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使童年蒙上了一道挥不去的阴影,或许也是她人生的第一个至深的遗憾:
是缺柴,是少炭
煮一顿团圆饭竟用了二十年
嚼得烂的是鸡肉,嚼不烂的是思念
人世间的泪雨,溢出了杯盏
关于这首诗,傅天琳有一个说明,母亲坟头已开过十一度桃花,头上的思子蔓绵绵持久地攀援。这就是团圆啊!几十年了,第一次团圆。家人的团圆缺少了母亲,让这本该喜庆的日 子陡生无限悲愤。当兄弟姐妹们嚼着鸡肉、喝着转转酒的时候,泪水自然如倾盆的大雨从杯碗中流出,在心田里泛滥。或许是机缘不合,或许是别有隐情,20年的等待于人生可谓漫长,这绝非 缺柴或少炭轻易可以解释的理由,其追问中有着极尽感慨的无奈和感伤。诗不长,用语也极为朴素,但字里行间溢出了深切的怀念。傅天琳的另一首诗《母亲》,在意象的运用上显得更为纯熟:

在田野,母亲
你弯腰就是一幅名画
粘满麦秸的脸庞
疲劳而鲜亮

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
一代代涌来
将你围成一座村庄
在母亲博大的清芬里
我只有一粒绿豆的呼吸和愿望

诗人以乡村常见之物麦稻 玉米 谷穗铺排在诗中, 令她与自然合二为一,复以绿豆的细小、谦卑为反衬,勾勒和凸显出一个勤劳、慈爱、博大的母亲形象。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种修为,也是人生的隐喻。如前所述,傅天琳的作品有一部分来自于游历,相对于她的果园诗和母爱作品,它们大多是名胜古迹或独异的景物,有着更开阔的背景和丰富的历史承载,所引发的思考也更具普世的意义。《约书亚树》便是一首由自然之景生发出人文关怀的作品:

你看它紧握毛茸茸的绿色拳头
那是从砾石里取出的生命

河流在这里断裂
死亡在饥饿、焦渴、困顿与灰烬里繁殖

它到底是约书亚,还是约书亚树
圣经故事有几页扔进了北美的荒漠

那些现代性的技巧自然地隐匿在分行的句子中,在陌生化
的审美趣味中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凭吊和思索。作者在末尾说道: 它引领一个不曾读过圣经,一生处于艰难跋涉的旅人,行进在一种意义中。在异域的风光中,诗人仿佛找到了某种殊途同归的文化启迪,不论是什么样的道路,行进就是意义。

七)舒婷

第一次知道舒婷,便是对她那首成名作《致橡树》的阅读,
引起我关注的是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女性独立意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这几行诗句鲜明地亮出了诗人的爱情观:人格上的互相尊重是双方相爱的基础。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男尊女卑的模式一直存在于现实中,几千年都没有变更。《圣经》里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做成的传说,更是强调了它的所谓合法性。仰仗男人鼻息生存,甘愿做男人的附庸也成了很多女性所恪守的生活原则。而朦胧诗的起点之一,就是人道主义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凸现。作为女性诗人,舒婷正是以自己的创作参与了这场恢复人的尊严和主体意识的诗歌运动,从而使读者在品味一种纯真
情感的同时,又听到了那更为深刻的女性解放的呼声。
出于对传统的女性观念的反叛,舒婷以批判和怜悯的目光来审视披上美丽轻纱的神女峰。她敏锐地看到,那代代相传的所谓美丽的梦,不过是美丽的忧伤所铺织而成。陈腐的伦理道德使一颗鲜活的心变成一块僵硬的石头,这是愚昧和残忍共同造成的悲剧。舒婷从现代女性的角度出发,宣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拨开诗的表层意义,《神女峰》更多地是以女性的视角传达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深化着一贯的人道主义主题。
女性天生的敏感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忧伤的灵魂就像诗人某种宿命的诗歌精神。这就使得舒婷不久就放弃了初期创作的明快风格,转入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她站在四月的黄昏下,以苦涩的调子这样吟诵道:
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诗人似乎对也许一词特别投以青睐,在《四月的黄昏》 里,她写下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一类的句子,仿佛意犹未尽,于是索性以《也许》为题创作了一首诗来答一位作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这些充满柔情的句子,用以安抚一颗受伤的灵魂,内在温柔的情愫配合不作定夺、伸缩自如的也许,亲切平和,更易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从而显出柔中见刚的特色,显示出诗歌的张 力。作为新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舒婷较为自觉地体现出这一创作倾向是在与今天诗群接触以后。她在一篇题 为《生活、书籍与诗》的随笔中说道:1977年我初读北岛的诗 时,不啻受到一次八级地震。北岛的诗的出现比他的诗本身更让我激动,就好像在天井里挣扎生长的桂树,从一颗飞来的风信子领悟到世界的广阔,联想到草坪和绿洲。或许是有了现代主义诗学的自觉追求,《往事二三》所刻画的心态比之以前的创作要更为丰富和复杂: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酒盅被打翻的场景,一下子就将读者拉进了醉意的朦胧、晕眩中。石路开始浮动,青草的压倒,映山红的遗落,对应着凌乱的心理活动,借着醉态打开了理智紧闭的意识之门,千变万化的世界凝成一个缩影,像万花筒 一般在脑海里旋转。生锈的铁锚,暗示出心灵之舟的长久搁浅。有感于和这外在世界的格格不入,抒情主体呈现内倾的意向,进入沉思(手指轻轻衔在口中),末两句则写出诗人的无奈:不能兼济天下,唯求独善其身,以梦幻对抗现实。全诗建立在超验的幻觉之上,繁杂的意象统一于表达失衡的心态的主旨,舒婷以诗美完成了社会学的阐述。
诗人是矛盾的,《会唱歌的鸢尾花》作为一部阶段性总结的
作品,散发着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痛苦的熔炉中迸溅出的光辉。躁动不安的灵魂与温柔多情的女儿性相互冲撞,在看似不和谐的表达中体现了诗的和谐。这首长诗写于1981年,恰逢诗坛关于其作品的争论愈演愈烈之时,当时她本人也决意辍笔一段时间,诗人发出了低沉但不屈服的呼吁:

和鸽子一起来找我吧
在早晨来找我
你会从人们的爱情里
找到我
找到你的
会唱歌的鸢尾花

整首诗流动的是一种平静、温婉的语调,但依然遮掩不住丰沛的热情,只是脱却了早先的激越或浮躁,以更为深刻的沉思进入存在意义的生命内部。就舒婷个人而言,这些诗作显示出超越的努力,不仅融入了较多现代人的体验,而且对现实处境的敏感
揭示着历史的沉重和个体生命的脆弱。对此,诗人给出了如是的说明:对于我自己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有了重大变化与转折,他的感情和经验也进入新的领域,用以表达感情和经验的艺术作品面临岔口,沉默即是积蓄力量、沉淀思想,在抛物线之后还有个重新选择新方位的问题。这再一次表明,舒婷的创作绝不是《致橡树》一类作品可以完全遮蔽或覆盖的,而是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内涵。
2017年,适逢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回顾百年来的新诗历程,新诗作者出现了两批主力:一批被称为归来者,另一批是被称为朦胧诗派的后起之秀。《七家诗选》于1993年初次出版,选录了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七家的代表作,因为他们
是率先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诗人。当然,还必须补充其他一些诗人,如绿原、牛汉、北岛、顾城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一定影响的《世界名人录》仅录入了以上七位诗人,《七 家诗选》初版时就是根据这个名单来编选的。这次修订再版,增补了这几位诗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新作50多首,从中亦可窥见近20年来新诗的发展轨迹。
诗无达诂,即便是同一位诗人的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读者那里,都可能产生出多种解读,更何况面对的是个性如此分明的七位优秀诗人。高尔泰曾经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自由,则意味着诗歌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诗的存在就是让我们成为每一个独立的自己,它不仅针对创作,也同样适用于阅读。最后,套用一下高尔泰的名言,我想说:诗是美的归宿,
而读诗,亦即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家。谨在此祝愿读者诸君在精神还乡的旅途中愉快、顺畅,并且不断有丰硕的收获!
2017年5月8日



流沙河再版叙

我为什么离开新诗

20世纪40年代,我读高中,学写新诗。动因是倾慕革命。
进入20世纪50年代,我写新诗,歌颂革命。那时,头脑简单嘴巴甜,所以拙诗被人看好。
多谢1957年翻了船,水中挣扎20年,方得爬上岸来。惊魂稍定,技痒难止,又写起新诗来。其间多有谀颂之词,遂得走红。
直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良心有愧,逃离新诗,复我少时爱好,研读古典文学。此后愈迷愈深,重新发现这些尘封的旧籍才是我的灵魂安栖之所。在这里找到了真快乐,找到了大自在。
回头看看旧作,自愧不好意思。偶然读些时贤诗作,我心竟如古井,不起半圈涟漪。若再细细恭读,便觉既无义又无趣。
这时候终于承认,要不是我绝无诗才,要不是那些新诗出了问题。想起从前读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艾青、绿原、余光中,多么激动。还很惊讶,为何他们的许多金句,至今我老了尚能背诵出来。
啊,我怎能指责新诗不好呢。人贵自知,我明白自己青少年时想做诗人之谬。现今自我打回原形,心安理得做我的老夫子好了。
2016年12月13日


邵燕祥再版叙

也是多余的话

一个写诗的人面对读者,应该是通过他的作品说
话;那笔下的诗,无论是心灵的独白,或是对人的倾诉,所欲言者应该都在诗行之间了。因此,我觉得在作 品之外来谈自己的诗,多少总有饶舌之嫌。
现在遵编者统一的体例,也来写几句多余的
话,饶舌多余的话。
有些孤绝的诗人,真正遗世而独立,也许在生命的某个节点上,就一把火把自己的诗作焚毁了。没有这样做的诗人,总归是不能忘情于人间世,希望在尘寰里找
到现时的乃至后世的知音。
我年轻时初学写诗,只是满足一己倾诉的愿望就
好,后来小有浮名,渐生好名之心,并且冒集体之名, 妄称我们这一代将加入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这一代歌者相随着将以对这一伟大光荣事业的歌唱,而掀开中国新诗史上新的
实质上是自我作古的心理,苏联拉普派的幽灵隐身在一片豪言壮语之中。
半个多世纪过去,回望大历史和小历史,曾经的写作已经音容模糊。拿诗来说,日神在前,酒神在后
也罢,桂冠在左,荆冠在右也罢,都已恍如烟云。
以耄耋之身,这才悟到,只有堪称伟大的诗人,才可能以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的作品活在后世读者心中,那诗篇成了高远天际的星。而像我这样的诗作者,顶多不过是同辈人或只是同龄人的代言者,时过境迁,有些
老读者也许还记得有过这么一个写诗(或所谓诗)的某某,但诗句早已忘却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其中 有两句长空万里书何字,鸦雀无声雁有声,当时在朋友圈流传颇广。有人说,这两句诗可以传世。传世之念于我是虚妄的,而我以为,这两句诗得到人们一时的夸奖,也不是全无缘由。它呼唤着并应和了时代精神,那就是尊崇人的价值,坚守人的尊严,维护人的权利;而化用雁过留声
一语,虽是比喻,却揉入古典今典,亲切易懂,不用猜谜。不过,想来想去,这两句诗中,头一句是大白话的铺垫,后一句鸦雀无声和 雁有声 一是沿袭成语,一是从成语化出,与其说它是我的创作,毋宁说是天造地设的神来之笔吧。
但如说这句诗还能被人记住,就像宋人潘大临平生
只有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能久久传诵,我当暗暗自得,并引以自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生能 当一回一个字(顶多算是七个字)的妙手,不也 很荣幸吗?
请鉴察一个老作者的孩子气的区区情怀,小小奢望。

附言:这本诗集选存了
20世纪80年代我的一些抒情短诗,以为纪念。20世纪80年代,我作为归来 的一员,投身到如地火喷涌的新诗嘉年华。那是一个过渡的年代,其实还残留着大片不肯退去的阴影,但在我这些诗里却能听到几许天真的乐观的声音。而当时
或有的焦虑和隐忧,都写进杂感文字和一些直抒胸臆的政治诗了。现依出版方要求,在新一版中又补选了《当我成为背影时》等11首,请读者一并检阅,看看诗艺有没有长进。
2016年12月19日


陈明远再版叙

我的新诗与博客

中国新诗百年之际,我们欣然看到:老中青好几代诗歌爱好者们,依然怀着美好的希望,憧憬着诗歌界的
文艺复兴。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认识到:灵魂的优良产物,是建造于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世界的必需品。
以几十年的亲身体验,感悟到:诗与数学,本为同根生。通过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我领会了:数学创造的独特方法,主要支柱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通常认为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而诗歌创造的独特方法,主要支柱是感性的形象思维,通常认为属于艺术领域。两者是否水火不相容呢?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本质。本质上,
两者的特征都是人类创造的极致,两者的立足点、生长点都以脑力劳动为主,两者的追求目标殊途而同归都是美!
可以举出许多数学家对于诗的爱好。若要形容一组 数学公式的妙不可言,就会赞叹:像一首纯美的诗!
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原著《引力论和宇宙论一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应用》的正文70万字,每一章前面都引用了一首诗歌!我有幸在周培源老师指导下,跟朋友一起参加了这部著作的翻译,乃为平生一大乐事

现代,数学和诗获得了一个最佳契合点:创造心理。现代心理学既不仅仅归属于自然科学,也不仅仅归属于艺术或社会学。诗的心理现象,兼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通过全球联网,普遍使用电脑处理的文字信息,包含了诗的丰富信息。世界范围内,早就有一些诗人意识到:诗的韵律、意象、境界,即人类心理交互感应的美的体现,其本质溯源于独特个性的创造心理。诗的韵律对于听觉的作用,诗的意象对于视觉的作用,诗的境界对于通感的作用,全都基于独特个性的创造心理。
自从2006年我在最早的新浪网设立陈明远博客,10年以来陆续发表了近百篇诗作,许多内容还配有视频图像,包括长诗与组诗,如《圆光(花环体十四行)》《写在天幕的诗:双星(夜曲)》《独上黄山》《太平洋交响曲》《太极(黑与白)》,以及《生命从今夜开始》《珠贝》《天使的泪珠》《维纳斯》《莲花组诗》《天池》等。我的博客点击量已超过2630万,年平均达200万。每天读者成千上万,最低超过千人。这是21世纪 网络科技开辟的诗歌新天地!如此众多的未曾见面的朋 友(包括诗友)纷纷自远方来,聚会于无形沙龙的博客,不亦乐乎!

1998年印行《陈明远十四行诗选200首》,2011年第二版。2012年印行《陈明远诗选归》。从1949年一直到最近,这66年之间,我每年都兴致勃勃地热衷于写诗,成了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成了日常的乐趣之一。
始终不求闻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身养性,自得其乐,乐不可支。
健康的心与身,至可宝贵!全心全意投身于数与诗,昂首挺胸地只为做一个真实的人,所以没有时间、
精力且也不屑去图谋什么升官发财。有生之年如此充实而自由自在,实现自我的追求一诗歌与数学,是我大 脑的两个半球,是支撑我独立思想和自由美梦得以翱翔 的一对翅膀,是护佑我的独特个性与完美人格,能够全面发展的坚定保障。
实际上,权与钱尽管可收买豪车、美妞、别墅、奇珍、万宝,但却无法购取一句真诗、美诗;
只因真诗、美诗无价。
千字文到此可收口了。此心深知言多必失,但
一吐为快。最后,引用良师赠言,传承前辈的信念

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独立精神。
周有光老师的教诲
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自主,自由达观。
(宗白华老师的教诲)

2017年元旦于北京中关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