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长城传

書城自編碼: 294704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料典籍
作者: 范震威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905271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60/4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85.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

售價:HK$ 105.6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高颜值创意饮品:咖啡 茶饮 鸡尾酒 气泡水 》

售價:HK$ 71.8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

售價:HK$ 59.8
一间自己的房间
《 一间自己的房间 》

售價:HK$ 47.8
波段交易的高级技术:股票和期权交易者的资金管理、规则、策略和程序指南
《 波段交易的高级技术:股票和期权交易者的资金管理、规则、策略和程序指南 》

售價:HK$ 94.8
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罗洛·梅谈死亡焦虑
《 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罗洛·梅谈死亡焦虑 》

售價:HK$ 81.6
锁国:日本的悲剧
《 锁国:日本的悲剧 》

售價:HK$ 93.6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售價:HK$ 7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7.0
《 是,而不见的长城 》
+

HK$ 94.5
《 长城的崛起 》
編輯推薦:
▲作者历时数年跋涉万里,以田野考察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长城古往今来的沧桑风貌。
▲历史人物与他们的故事在长城的见证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册纵横千古的史诗。
▲作者用科学的方法揭秘了我们的祖先构筑长城的高超智慧,并对今天长城周边的生态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这是一部可读性强并富有亲和力的长城传记,无论是其中的历史故事还是考古知识、田野考察以及摄影游记,带给我们的是突破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內容簡介:
本书是黑龙江知名作家范震在《黑龙江传》、《乌苏里江绥芬河传》之后的又一部巨著,全书以专业的研究精神和通俗流畅的文笔详细地将我国这一建筑奇迹的前世今生展现在我们眼前。全书通过对长城古迹今貌的多次实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先后梳理、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长城构筑形式与周边生态研究等诸多线索,将复杂的知识体量贯穿起来,并辅以精美的摄影图片,不但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脉络,同时也可以从中体现出对人文遗迹和周边生态保护的呼吁和关怀。这是一部可读性强、亲和力高的长城传记,无论是其中的故事还是知识,无论是那些考察还是游记,我们都能通过对中华文脉的深入梳理来获得对我们民族新的理解和感悟!
關於作者:
范震威,1941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县。当代作家、历史文化学者。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做过教师、技术员、助工、编辑和记者。现为哈尔滨市文史馆研究馆员。著述甚丰。
目錄
目 录
献给长城的祝福 代自序  III
第一章 中国长城
 一、何谓长城  001
 二、城、城郭或城墙的展开  003
 三、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010
 四、万里长城说雄关  019
第二章 中国最早的长城与城关
 一、春秋长城齐长城  025
 [附]莱芜鲁长城  033
 二、春秋长城楚长城  036
 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040
第三章 战国时代诸长城
 一、战国时的魏长城  047
 二、赵长城与中山长城  056
 三、战国南北燕长城  063
第四章 万里长城与孟姜女传说
 一、战国:扼守西北方的秦长城  071
 二、秦始皇与万里长城  076
 三、修筑秦长城的总指挥蒙恬  082
 四、千秋孟姜女  088
第五章 西汉、匈奴与长城
 一、长城内外:冒顿单于的战术美学  099
 二、长城南北:战争或和亲的抉择  109
 三、长城守护神华夏第一壮士  118
 四、长城线上的悲怆三部曲  127
 五、张骞、西域、丝绸之路与汉长城  139
 六、汉匈争雄的历史转折  150
 七、和平天使昭君出塞  156
第六章 东汉、三国与魏长城
 一、汉与匈:长城塞外的最后之争  167
 二、但愿生入玉门关  177
 三、曹操出塞击柳城  186
 四、檀石槐与长城下的刺客  196
 五、饮马长城窟  200
 六、 蔡氏父女:苦难中国的歌哭  207
第七章 北朝长城的人与事
 一、长城线上的参合陂之战  227
 二、北魏与长城  237
 三、长城记忆:《木兰诗》、《敕勒歌》与射雕英雄  245
第八章 隋与唐的长城
 一、隋文长城:一箭双雕与和亲内附  259
 二、隋炀长城:雁门之围与突厥之叛  268
 三、唐与突厥之争及唐代的长城诗韵  276
第九章 辽、金、宋与长城
 一、辽朝:燕云十六州与长城  291
 二、长城之厄及辽、宋、西夏三国的战与和  302
 三、长城线上燕云十六州的争夺  310
 四、金界壕与成吉思汗边墙  316
第十章 蒙、元与长城
 一、成吉思汗:穿越长城中的通道  325
 二、忽必烈:长城线上的出击  338
第十一章 明朝与万里长城
 一、明太祖对山海关及长城的修建  351
 二、明成祖北征与明英宗土木之厄  361
 三、九边明长城(上)  374
 四、九边明长城(中)  387
 五、九边明长城(下)  397
第十二章 明长城的别曲
 一、乱世弓马与和平安居女神三娘子  411
 二、哈密:长城与烽燧的延伸  423
 三、辽东长城:明与清的历史纠结  432
 四、清军突入长城与山海关  438
第十三章 清朝与长城
 一、康熙:地图与长城  445
 二、清代长城鳞爪  456
 三、山海、嘉峪两关与流人  462
第十四章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一、闯关东与走西口  477
 二、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489
第十五章 永远的长城
 一、长城线上的居民  495
 二、由长城的鸟说起  500
 三、长城学与长城美学  508
 四、乐山乐水乐长城  522
 后 记  527
 主要参考书目  529
內容試閱
第一章中国长城
一、何谓长城
这是一部关于长城的传记,它的传主叫长城。
可是什么是长城呢?
在走进这部书之前,笔者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董耀会在《长城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一文中,给长城下了一个定义:长城应该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子系统相互联系,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①
景爱为长城拟出的定义是:长城是以土、石、砖垒筑的连续性高城墙,系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工程。
之后,他又将语序作些调整,给出了长城的另一个定义:长城是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工程,系以土、石、砖垒筑的连续性高城墙。②
综合这三种定义,可以理出其中的五层含义:
其一,长城是连续性的高城墙。
其二,长城以土、石、砖垒筑或砌筑。
其三,长城为御敌的军事工程。
其四,长城修筑在边境地区。
其五,长城是古代建筑。③
在上述关于长城的定义里,不仅给出了长城的形态、修筑材料,更强调的是它的防御功能。然而,在我看来,单单强调其防御功能是不够的。
长城是一条政治的、军事的分界线,同时也是经济上的分界线。外长城以南(或以内),主要是以农耕业为主的农耕业经济区;而在外长城以北(或以外),主要是以牧猎为主的游牧狩猎经济区。长城在作为政治、军事分界线的同时,也是榷场与易货市场的规范性贸易场所。长城上的许多关、口、堡、塞、障都具有这类两大经济区互市的功能,而且呈常态。所以,光强调其政治的、军事的防御功能与体系,而忽视了古代长城内外兄弟民族的经济往来,难免偏颇。呈常态的经济秩序是古代边民生活的重要方面,而真正的兵戎相见,领土的占有及民众与财产、牲畜的掠夺,毕竟是短暂的,故而,长城也是古往今来边地民众和平相处的一个盾。如此这般,若把所有的功能都写进定义中,定义就太庞杂了。其实,长城还有两个功能常常被人们忽略:一个是对土匪与马贼的防御,这一点在笔者所见到的凡有长城横亘的州县,其县志无不强调,这种防御并不是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防止内贼、流寇祸害一方百姓之后而逃之夭夭;还有一个是在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对边民、灾民向长城外流动的禁绝。这也不是拒敌于国门,却是拒绝流民向长城之外流动,从而在山海关及其河北东部长城一带出现所谓的闯关东的问题,长达数百年之久。其次,在河北、陕北与晋北,也存在着走西口,亦即到长城口外去谋划求生计的问题。民歌《走西口》中唱着: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为什么妹妹泪花流?因为,口内生计维艰,而去口外生活更艰难。原因何在?那就是,清朝虽没有过分强调长城的御敌功能,却也因之严守长城的主要关口,严禁民间迁徙、人口流动。这时,长城却成了国内横亘东西大地的一道藩篱,其功能不是对外,而是对内了。
如此说来,关于长城的定义,也可以用通俗而不是学术性的语言(笔者不介入学术性之争)予以阐述,给予相当的简化。长城,以其土、石、砖垒筑的基本形态来说,它是一道道首尾相连或不相连的横亘在大地上的墙。
这种横亘在大地上的墙,也就是长城,是一道道绵延很长的城之墙,有数十里、数百里乃至上千里之遥,它们蜿蜒地分布在中国北方北纬35线以北,至北纬42线以及更北的地带之间。从宏观上说,它们都是线性的,即是开放而非封闭性的城之墙的双向延伸,从形态的本质上说,可称它为墙或长墙。即使这种长墙每隔一段即筑有一座城楼御敌楼,或简称为敌楼,它仍可以被视为用长墙串联起来的带有多座御敌楼的墙体建筑。
所以,在明代,当朱家王朝将蒙元势力驱至漠北之后,它不在大漠之中划界,而是向南退至明以前诸朝用以把持自己率土之地的旧长城一带作为自己的边防线,大力重修长城,却把长城称作边墙。边墙是明代朱家王朝对长城的官方称谓。而在民间,或在文人墨客的诗文里,长城的称谓依旧。毕竟,从长城出现到明初,长城的称谓已超过2000多年了嘛!
二、城、城郭或城墙的展开
长城一词或者其称谓,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春秋以后,到战国时,由于长城的普遍出现而越发流行。
春秋时代,历史有两种划分:一种是以孔子编定《春秋》纪事一书,该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即从公元前722年起,至公元前481年止,共计242年,史称春秋时代;还有一种划分方法,乃以周平王东迁洛都,到魏、赵、韩三家分晋,即公元前770年东周之始起,到公元前476年止,比之孔子所编《春秋》之年月,前有上伸,后有延长,总计295年。春秋结束,战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周代结束,战国亦止。
在一般情况下,本书中的春秋时代乃指后一种划分方法。换言之,长城一词既然出现于春秋时代,那么长城也一定是在春秋时代产生的。这样一说,长城的出现已是距今2700多年以前的事了。
在长城出现以前,城或都城却是早就存在的。
从形态上说,不管是一般的城,或是一个诸侯国或王国的都城,都是由城墙围起来的,成为一个封闭的环域,或者称之为一个以守为主、攻防兼备的政治军事系统。
如果将这一封闭的系统打开,使之在诸侯国的领地上伸展开来,立于边界线上,成为一种线性的延伸,向两边伸展,那不就是一道长城吗?假若笔者说得不错,那么把长城释为长长的城墙或长墙,从本意上说,或许亦大致不差。
在长城沿线上,除了东边的山海关、西边的嘉峪关之外,纵贯东西沿线,还有许多巍然高耸的城楼关口,如居庸关、雁门关、水关,以及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等,这些关口的城楼高大雄伟,左右与长城相连,自然而然地便令人想起城这个实体来,也说明了长城长长的墙最初的设计冲动,是源于城和城之墙的。而城这个理念的出现,若追问之,则来源于村寨,而村寨的历史就相当久远了。由此,人们可以在村寨城(城
郭)长城之间看到长城出现、发展和成熟的线性脉络。捋着这一脉络,人们可以更好地追问或认识长城的历史。
于是,人们可以先问:城是什么?城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城,《说文解字》解释说: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
《辞源》的释文说,城即城郭,内称城,外称郭。同时,引《孟子公孙丑下》之言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又引《墨子七患》的话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是,可以给出城的定义:古代王朝领地,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称城。
《辞海》对城的解释是:城,旧时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边的称城,外边的称郭。遂又引《管子度地》中的文字说: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城的历史如此之早,当然也就不难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觅见其踪影。比方说关于筑城,《诗经小雅出车》一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 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 狁于襄。另一首《诗经大雅瞻》则有这样的诗句: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但不管怎么说,从六经皆史的角度去看,关于城的修筑史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城,既然是盛民的,那么人们便可以这样解读城字:城是由土砌筑的。
而城字的右侧成字,则是由人与戈两字组成的。这就是说,当城砌筑或垒好了以后,城里不仅要住人,还要有人持戈来守卫。这样我们便可以说,城除了是诸侯或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之外,更重要的
是盛民,而将民众纳入城中的目的,就是对民众,同时也是对封地、采邑进行守卫。如是,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害己也。故兵革(戈)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
(桓宽《盐铁论和亲第四十八》语)
这种对群体的保护,可以上溯到更遥远的古代。那时,城还没有出现,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或村寨,在相对集中的居住地也会设置防卫系统,如沟壕之类的人工设施,以防野生动物的袭击,或其他氏族的侵掠。
坐落在陕西省临潼姜寨的母系氏族村落或村寨,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前城时代的遗址。该遗址面积为5.5万平方米,通过复原图,我们可以看见考古发掘出来的彼时的房屋遗址有100余处。村寨的中心地是一个略为宽阔的广场,而分布于广场周围的,是五六组各成单元的建筑群。每组建筑群都有一个较大的主体房屋,周围散落着一些较小的房屋。前者无疑是母系氏族中的大家长老外祖母的居所,那么较小的房屋中居住的或许就是她的女儿或儿孙们。这些房屋的门都朝向宽敞的广场,为的是集合出猎或与其他部落作战时方便。当然,婚娶、狂欢、祭祀时,也都易于共同召集。在整个村寨的外围,陆地上已出现了堑壕,堑壕的内侧也突起了堆土这就是后来出现的城与城墙的雏形。在姜寨图中,临近于东北方向上的一条河,也成为村寨的护卫,同时也利于生活用水的汲取。这条河也是后来护城河的先声。
姜寨四周封闭式的护卫系统,和若干年以后出现的封闭式的城或城郭护卫系统,几乎并无差别。
山西西北部的老营,是长城下的一个营寨,也可以认为是姜家村寨数千年之后的一个放大版。老营位于偏关县东北方内长城线的北部,是一个守卫内外长城口的重要关寨,也是一个放大的村庄,今天称老营镇。整个老营镇坐落在一个矩形的方墙内,墙为夯土版筑墙。两长城方向的端头,各有一耳城,耳城是老营城寨的护卫哨兵;而长城的中间也各有一耳城,似已损坏,但两端类圆形的耳城尚在。
烽火台在远山之上,夯土的边墙长城,也都索骥可寻。从规模上看,它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在万里长城东西之间,是一个保存得比较好的长城卫寨,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古城。
老营周围的城墙(也为夯土分层版筑)基本完好,一道省级公路304线从老营身边擦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个汽车加油站,换言之,现代化的脚步已经叩响了晋西北大地,老营城寨中的村舍已经基本砖瓦化。只有尚在安然屹立的老营城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往事。此城初筑时模样还可以想象出来,或许从老营与明边墙的关系上,可以体味到明长城与它的关联与渊源:斯城,中国明代长城线上一座小城的标本也!
追溯历史的尘烟,寻找城的源头。笔者翻开《艺文类聚居处部》,找到这样关于城的三条。一是《汉书》云: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一仞合八尺,百步汤池喻护城沟河之宽云。这说明,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时代,已经有了城。《淮南子》云:鳏作三仞之城。《博物志》云: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公羊传》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① 这就是说,在夏代之初,中国已经有了城,同时也有了城墙。换言之,中国的城、城之墙,也包括后来的长城之城墙,可以追溯到禹,甚至到炎帝神农那里。
若此,不可谓不久远了!
考古发现的某些村寨,正是姜寨式的村落或村寨的发展。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所限,村寨或城之所筑,有时要靠山险或河流来封闭。这种混合式的封闭,各地均可见到。在河套的东西两岸,如今还保留的一些城址,如塞子塔城址、寨子上城址、马路塔城址,以及后城嘴城址等,仍然可以显示出,当年夯土筑城或垒石筑城时,其选址差不多都是依靠山冈,临近河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特别是取水的条件,筑城自守的。② 当然,这种临边守卫的城与内地的城,在规模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后者的郭,则成为不断增容扩大的城市的补充,同时又为城之本身的守卫增加了第一道防卫,从而受到广泛的推崇。在西周初年的都城中,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也就是对原来的殷商势力做出防范与控制,按照已逝武王的遗愿,将原来的洛邑建成了东都成周。
周的都城本来在陕西的镐京,也称宗周镐京。东都成周建成后,周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周的君王便常到东都成周来处理东方的政务。
有关东都成周城的建设,《史记周本纪》记述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 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里均。新筑的成周① 都城,选在黄河一级支
流洛河与二级支流涧河交汇处附近,这样基本见方的成周都城,其西部之西北借助于涧河为防,不筑城墙,而在西部之南筑土城墙相围,与北部的涧河成为城西的屏障。而城之南及东南,全依据洛水的天然之险,仅东北与北筑土城相围。《逸周书作雒》记述说: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文中的郛,就是郭。文中云千七百二十丈,指的是王城;而郛方七十里,指的是郭。小城大郭,符合古时的城郭之法。文中的雒水,即洛水,亦即洛河;郏山,即北邙山。杨宽在《先秦史十讲》中作眉批说,成周是东都的总称,王城是成周的小城,而另有大郭,当是很有见地的。
古人在取土筑城的时候,当然要掘地。掘地取土,会在地上挖出深沟。故而,当城之墙在取土堆集并层层夯实,一点点加高的时候,伴随着城之墙的矗立,紧挨着城之墙所形成的土沟,也同时形成了。这种同时产生的深沟,一俟为雨水或附近河溢之水灌满的时候,就成了护城河(壕)。护城河的出现,为城防增加了一道屏障。而且护城河的出现肯定相当早,本书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著,将此专题留给有关专家去研究,仅举一例来看早期城郭的诞生,乃有护城河或城壕伴生。
1974年秋至1979年冬,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山西省西南夏县东北青龙河上中游地,发现并发掘了东下冯,这是一座夏代城址。这座城址犹如凸字左右对称之右一半的右卧,其下部为城墙之残存,而随城墙残存之外,还可以明晰地看出城壕沟护城河的遗址。这些构成了东下冯城址的西南与南部,而北部与东北部则不见城墙,为一条冲水沟所围。此冲水沟产生于何时,目前尚难确定,如果是一条自然形成的集水河,当年注入青龙河(青龙河注入盐湖),必当是筑城时对城墙卜选之际优先考虑的一个因素。夏末周初距今已有3800余年,集水沟为后来所形成的情况,亦不排除。但不管怎么说,山西夏县东下冯古城址可以表明,城城墙与城外壕沟早期的护城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这就让卜择为城、筑城护卫的安全理念,使人们在筑城时产生某种憧憬。
人们对城的憧憬,最初受某种理念的约束,起初一定很大,然而随着城与郭的多筑及地理条件的限制,内城为城,外城为郭的理念也随着人口增多、城市扩大而发生了变迁。比如,战国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已有居民7万户,若发兵,可以征得21万兵士。临淄城的情况是这样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蹙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据《战国策齐策》)上述描写的都城之繁华,绝非内城的情形,而是也兼及了外城,即郭中的情形的。
果然,考古发现临淄城垣建于淄河与系水之间,由大城与小城组合而成。小城位于西南,是宫殿区,也就是当年的都城。而大城在其西北,与之毗邻,发现有许多作坊区,显然是增容扩展后的外城郭城。由此可知,内城与外城,即城与郭之间的关系,不光是内外相套,而且也有相毗邻、相连接的情况出现。这就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增加了更多的变化,也更加丰富多彩。
写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市字。市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买卖所也。市有垣。这里,又出现了个垣字。而对垣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墙也,从土,亘声。换言之,那就是说,市是用垣这种或为另类的墙围起来的,所谓买或卖的交易之所。用垣围起来,也是对城中多在外城即郭中出现的市的一种保护。垣者,矮墙也。最早的市是没有用垣矮墙围起来的。早期出现的买与卖或易物的交易,当在井边,故称市井。然贝币的出现相当早,亦说明了市井的出现或许与贝币或其他货币
的出现有关,但孰先孰后的关系,大概亦如先有鸡与先有蛋一样,难以做出准确回答。2001年秋天,笔者为撰写《松花江传》,曾在嫩江右岸各支流流域考察,即在扎赉特旗通往扎兰屯的路上,看到了由矮土墙围成方形的马市。类似这样的方形土墙围成的马市,在牧业与农业分界线上大体都有。但不管怎么讲,市的出现,与城的出现特别是外城的出现,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于是便出现了迄今仍在使用的一个词城市。把市用垣围起来,还得留出一些进出的通道,这些通道和城郭的通道相似,但称法却不尽相同,如南市口、北市口、菜市口、绒市口等。规模小的称口,一般是敞开的。再大些,可能要设置门。有了门,便有了开启与关闭,由此又称门或关。所有这一切,原本是一些粗浅的关于城市理念中最基本的词语,然而当后来出现长城之后,这些理念与词语便有了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更应用到今日。所谓语言的相对的稳定性,由此亦可见其一斑。
至此,我们言归正传:那么何谓长城呢?
在我看来,长城或许就是城、城郭或城墙的展开。
当城急剧地扩大而成为一种诸侯的地域或国王的疆域,仍然想要借助城、城郭或城墙作局部的防卫时,那么他们修筑起来的城,不再是封闭式的环(或方形,或类方形,或多边形),而是一条展开的、线性的形态时,就叫长城。如齐长城、楚长城、赵长城、魏长城、燕长城、秦长城等。
城、城郭或城墙的线性展开,也给长城之城的内涵带来了变化长城的城不再是封闭的地域概念,代之而来的是界、地界、边界、边墙、疆土之边,即线性划分的概念。
明晰以上的各种概念,接下来读者便可以与笔者一起,直面长城了。长城是本书的传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