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品读苏州

書城自編碼: 292365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嵇元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39158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80/22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369.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桥头楼上
《 桥头楼上 》

售價:HK$ 63.4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HK$ 47.8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HK$ 67.2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HK$ 82.8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HK$ 141.6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HK$ 93.6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售價:HK$ 82.8

 

編輯推薦: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更是了不起!
160万纯文字,1400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图片,旁征博引大量历史资料,30年记者生涯,独特散文笔法,共同铸就一部明星城市苏州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的宏篇巨作。
凡读此书后,必不会失望;凡关心、热爱苏州的,理当一读;凡收藏此书,愈久弥珍,必有所值!
內容簡介:
本书从今天苏州的源头古代吴国泰伯建阖闾大城写起,将其历史脉络、文化基因、风土地貌、城市变迁、民俗人情、市井工商、衣食住行、书画雅玩等等,几近面面俱到地叙写一番,旁征博引,详略得当,结构清晰,语言活泼。
作者以独特散文笔法写苏州古代特别是近150年来的发展与社会风情,尤其是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果实,使得这个地级市横空崛起,靓丽得就如共和国一颗耀眼明星。作者以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八个方面讲述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史。同时,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及珍贵照片。
这是一部有关苏州这座城市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苏州方方面面的精品力作。
關於作者:
嵇元,苏州人,1954年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新华日报》主任记者,驻苏州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三十年,退休前任苏州市记者站站长,曾评为过报社优秀记者、个人十佳。报道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华东地区、江苏省等新闻奖或好稿奖。现担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档案馆征集顾问。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走读苏州》《本草生长在时光的柔波里》,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本、文史论文等。
目錄
品读苏州(一)
序一:丰厚勤奋思考 001
序二:风物徘徊忆乡愁 烟云过往传乡情 006
序篇:苏州苏州人
吴和苏州 001
从吴到苏:一条大河波浪宽 008
吴和苏:伟大的史诗 008
吴的基因,苏的风韵 014
三吴:古人的太湖平原 025
吴国、吴郡和三吴 025
皇天荡战火与苏州入浙 033
苏州是个大家庭 040
苏州人是个什么概念 040
保管碉堡钥匙的人不见了 045
短暂的县和新诞生的县 053
水的苏州
海风轻轻吹 065
海运创造的辉煌 065
海洋的乳汁 071
我家就在江边住 084
美丽家园热血铸就 084
江风瑟瑟江花红 093
老布的悲歌 100
盐铁塘的帆影和烟柳 115
唱一首歌给母亲湖 125
太湖鱼从门前过 125
稻花香,稻米白 134
太湖水养这方人 144
唱着那动人的歌谣 150
滔滔大河千道湾 156
胥江:大河向东流 156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166
仙人说,娄江岸边好地方 183
运河好似金腰带 197
往事并不如烟 197
一路风光,一路故事 203
走向辉煌之路 212
真味苏州
青菜最是味道好 230
四季不断青菜 230
清味如诗的盐齑和菜干 237
美味的菜饭和菜馄饨 242
虾仁菜、鸭菜趣话 248
那溜溜的虾仁 248
水乡鸭菜趣谈 257
吃猪肉:永无止境的讲究 267
苏州人不爱吃牛肉 267
红宝石般的红烧肉 277
酱方:大块吃肉的经典 284
红烧肉,真功夫 290
蒸菜:饭锅里炖蛋引出的回忆 302
炖和蒸:蒸汽造就的美味 302
老八样:江南农家味 308
藏在豆腐里的思绪 314
雪花菜:回想当时已惘然 314
豆腐当肉吃 320
农家菜:乡野吹来的风 328
农家灶,城里厨328
野菜:辛酸消尽是温情 333
品味道,听故事 339
最相思的是碗面 347
汤:面的精华所在 347
面浇头:面子必须讲究 352
吃面是一种文化享受? 359
茶食盘里苏州味 366
茶食:茶的伴侣 366
有一种好吃叫苏式糕饼 373
蜜饯与糖果 380
糕团香糯,生活美好希望在前 392
苏式糕团之糕篇章 392
苏式糕团之团篇章 414
艺术糕团:俏丽芳容难再睹 422
带着泥土香,清新又奔放 428
品读苏州(二)
乡下苏州
在那外婆桥的地方 005
外婆家在水乡的镇上 005
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 014
外婆为何住在桥畔? 022
外婆是地主、富农吗? 032
外婆家的那些桥 040
外婆镇上的乡愁 046
湖底的世界 052
真有三洋县沉陷太湖中? 052
神秘的上马石 057
荷香散作万家灯火 065
尹山湖啊尹山湖 075
山青青,如一本本书 083
吴王的那些山 084
山里的神仙,百姓的庙会 090
山里的先人在何处 098
花开花谢村里事 110
当年阳山挖来一丛草 110
四境无闲田:七种八养九行当 117
一户农家的往事 122
他们一早站在桥边 129
江涛声里夜未央 135
在那遥远的小村 142
古城苏州
城河静静流 158
旧梦依稀内城河 158
远去了橹声帆影 164
汽笛声中迎曙光 170
乡愁最浓是苏城 181
古城好比棋盘与棋子 181
城头上:多少往事多少情 188
街巷名:厚实的乡土教材 194
家乡的水井,悄悄远去 201
园子里的风景 207
田园风光,养眼又清心 213
醉人最是姑苏巷陌 221
姑苏城现出别样的面孔 227
传教士们纷来建洋房 227
欧风美雨催变了桃李花 234
观前街风情 243
荡观前,因为一种情结 243
玄妙观:神仙在人间 252
低档不低贱的美味 258
给你欢乐:玄妙观里谋生人 264
小公园:商业文化广场 272
欲说还休的青年会 280
中市大街:承载历史2600年 286
先有都亭桥,后有姑苏城? 286
阊门:千年的标志性建筑 293
苏州第一首诗歌咏的地方 299
一门两状元和苏州土产 306
老店谈昔:几多悲欢几多愁 313
石路,城外风光别样好 326
不尽西来南去水:复兴到落寞 327
清真之风吹向姑苏 344
风尘消去旧痕难觅 352
戏园里的往事 357
清白传家的小户人家 364
生活在人间世 365
好女儿,好儿郎 374
外来人的贡献 384
庄敬自重的中户人家 390
衣裳着相和城市体面 391
规矩或礼数:动荡凋敝中的坚持 399
凄美回望:花开花落不见春 405
新时代精英,许多出自草根 413
风骨如玉的大户人家 420
走出大门是大潮 420
书香浃髓,本质还是文人 427
古道热心,直面社会疮痍 433
百年激荡,烟云消散无觅处 441
落英纷纷因风骤 448
常熟有个古里瞿家 454
品读苏州(三)
时节苏州
最难忘那年的味道 007
年盘里,满满是甜甜的温情密 007
年夜菜、年夜饭里的秘密 013
除夕夜热腾腾的两道菜 024
团子、圆子和年糕 029
苏州财神多 039
二月里来好风光 045
早春梅开姿最清 045
玉兰花开满堂春 051
能赏幽兰人有品 059
撑腰糕探秘 063
初夏的风景 073
立夏的风情 073
黄梅天,彩虹飞来的季节 079
池塘生青草 086
小满前后农家忙 093
蚕花娘子人不见 098
枇杷如金杨梅如丹 110
七月流火是三伏 115
水动风凉近黄昏 115
天上雷声,心中雷神 123
荷花生日背后的密码 131
夏天杂谈 142
酱香如蜜味道长 162
八月桂花遍地开 167
在那桂花盛开的地方 167
桂香如酒醉人生 172
月到中秋圆 177
秋风起,菊花黄,蟹脚痒 188
大煮蟹和大闸蟹 188
从蟹灾到养蟹 194
舌尖上的蟹菜 198
冬日悠长,冬味也悠 204
冬日腌菜 204
从红嘴绿鹦哥说起 210
冬至大如年 216
腊八粥香味更长 222
寻找那最香美最暖心的粥 227
羊肉:冬天里的一把火 234
落雪天,天冷人情暖 240
威武的青鱼 245
民俗苏州
两姓之好,百年好合 267
城里的喜事 267
江村的红线姻缘 282
水乡婚俗:黄昏的绚丽晚霞 290
远去了的太湖渔民婚俗 297
茶味悠悠岁月长 305
茶叶以外的茶 305
茶馆往事 313
茶色里的女人 328
请喝一杯苏州的茶 333
独特的神祇 340
市民的狂欢节轧神仙 340
蛇王原来是将军 349
张王独享狗屎香 357
究竟谁是文昌? 362
被后娘害死的猛将 368
好似亲戚邻居 380
家家观世音 395
黄泉路上的官府设在人世间 403
品读苏州(四)
工商苏州
远去的背影 011
南货店:生活因此更有味 011
回望酱园:色彩迷离似旧画 020
徽州人当铺背后的秘密 029
苏州味中的历史低吟 036
酒不醉人落山黄 036
倩影依稀小篮党 048
船菜、花船菜漫谈 056
且看宾馆菜如何打败四六四 068
精雅绝代苏州货 086
玉雕:三落又三起 086
灯影装点人间不夜天 095
广东觅来橄榄核 107
怀袖雅物苏州扇 113
委婉如歌说苏绣 131
精、细、雅、洁,苏州风 131
几番风雨,落红无数 138
大师们的拯救 145
延续三千年的尊贵 155
戳纱:一朵清丽的花 163
桃花依旧笑春风 168
可爱的苏州猫 177
苏州绸缎:绚丽如烟 186
绸缎被面的回忆 186
漳缎:皇家织物命悬一台机 196
精美的丝绸会唱歌 207
厂医每天需要活蛤蟆 215
食堂饭菜为何香? 221
十万纹样诉说曾经的辉煌 229
工业梦:追梦路上的几个片断 242
总商会:士绅的觉醒和追求 245
清末三件事:实业之梦的发轫 253
豪情消磨尽,只剩清香似旧时 267
激情洋溢的火红年代 277
风雨中,机器声继续歌唱 284
品读苏州(五)
文化苏州
星星点灯,照亮那个时代 008
小巷里一座祠堂的来历 008
皇帝为何要举朝大讨论? 021
书生要去战辽东 029
本是草根人,升作耀眼星 042
此生只与金石约 054
彩云散,谁人记得状元事? 065
书的故事:页页皆有血泪斑 076
曾见刀光与血影 076
木渎天京城下虞山之麓 084
晚霞暗去,月华凉如水 089
书啊,你的命运如此坎坷 095
常熟有奇书,当惊天下殊 095
八年离乱完璧归来 106
山塘街血经传奇 113
书画在日常生活中 121
练字即练人 121
城乡氤氲丹青气 132
从土山湾到沧浪亭畔 146
烽火散后还留桃花一点红 154
老鼠做亲 154
桃花红艳易凋零 158
巷口的课堂 164
一抹昔日的阳光,照在心头 164
慧星耀眼划过夜空 172
解读苏州话里的密码 179
苏州话和阿尔泰语有关系? 179
苏州话里透出的文化信息 188
经济在苏州话中留下的痕迹 194
苏州话里的上海因子 204
苏州老古话说 211
苏剧:茉莉花般清香 227
一根发出三树花 227
辉煌从边缘处迸发 234
前滩与后滩 239
美就美在最苏州 247
走出乞丐与妓女的阴影 252
说书人为何要和乞丐打群架? 252
弹词女演员:美丽背后的曲折 260
弦索叮咚话听书 272
书场小社会 272
市民大学校 280
委婉动听的弹词开篇 288
脍炙人口的四大名弹词 295
全本噱头的五毒书 295
《三笑》:长脚笑话 299
翡翠《玉蜻蜓》,传奇万口传 304
唱不塌的《珍珠塔》 312
手做生活口唱歌 319
炽热大胆的私情山歌 319
山歌是唱的,不是念的 325
苏州山歌真好听 329
山歌唱了千百年 335
医药往事 339
远去的单方 339
药香里的端庄和温馨 346
杂谈瓦松、红姑娘之类 354
吴医之光 364
春风亭和苦妹子 382
生活情趣:体现在细节中 393
盆景:生命的《欢乐颂》 393
金鱼,水中之花 401
蟋蟀的传奇 411
摆设和清供 415
后 记 423
內容試閱
序一:丰厚勤奋思考
序嵇元的新作《品读苏州》

2014年9月28日将近下班时,苏州记者站的嵇元打电话给我说,说他完成了一部书稿,下个月就要退休了,因此这部书稿是他作为驻站记者写苏州的一件职务作品。然后他提出要我给他写序。
1985年,嵇元从苏州市卫生局调到报社。当时报社正组织刚从全省各市调动来的、大学毕业分配的及从南京市招聘来的新编辑、记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闻业务培训,我去给他们讲课,就这样认识了嵇元。时间一晃,就是30年,作为在报社工作30年的老记者,嵇元也要退休了,能写本书作为自己告别记者生涯的句号,当然是件令人高兴也是值得祝贺的事,我虽然工作非常忙,但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写序没有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嵇元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先是在医院里做临床工作,后来在苏州卫生部门的机关里工作,他来报社前应该说对苏州的了解还是比较局部的。嵇元到新华日报来当记者,是组织调动,半途转业,后来报社又安排他做驻苏州记者,这就要求对苏州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对他来讲驻站记者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但是,我看了他发过来的书稿,颇为意外,一是内容是写整个苏州,二是字数达146万多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个驻站记者,因为工作特性,需要长期沉在驻地。作为省报记者,跑的面只是一个市而不是全省,而嵇元又是在驻地当了30年记者没有变动,这对嵇元来讲,或许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局限,但反过来看,这又是一个难得人生历练。因为这30年中,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自己有意识的安排,驻站记者可以对驻地的方方面面跑得广,进得深,对事情了解得很细,这是驻站记者相较于编辑部的编辑、记者的工作优势。而一干30年的驻站记者经历,更是嵇元写苏州的优势。我曾想,这部书,为什么要起名叫《品读苏州》呢?品就是可以细细体味其中含义的意思。一件事物,从客观来讲,其内容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值得读者来品;从主观来讲,需要静下心来,才能谈到品。也就是说,嵇元这本书中的许多东西,是值得读者细品的关于苏州的信息精华。现在信息爆炸,有许多信息其实并没有什么阅读的价值。但一部积累了省报记者30年观察、思考、资料收集、认真写作而成的书,我想还是值得一品的,换言之,读这本书,读者必有所得。
嵇元虽是从外行转来从事新闻工作,除了个人主观的努力之外,也应该说新华日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是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集体。这个集体对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和业务有严格的要求,也提供持续的培训,嵇元就是组织安排又去南京的大学进修了三年新闻传播专业。凡是在新华日报的年轻人,如果能工作较长一段时间或能做到退休的,只要主观上努力的,基本上都能有所进步。嵇元就是在报社入的党,评上了副高职称,当了站长,作品经常得奖,也多年评为先进(十佳),成长进步的历程一路走高的脚印很清晰。报社里有大批优秀、认真、负责的领导、编辑和记者前辈及同行,对嵇元的业务严格要求,稿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抠,非常计较,这是报风所然,自然对嵇元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他来新华日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视眼的开拓是明显的。同时,报社领导多次率领报社优秀骨干组成特派采写组到苏州采写重点报道或重大报道,这种战役式报道对嵇元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正是日常工作中编辑部对嵇元的严格要求,领导、前辈和同行对嵇元的辅导带动,使嵇元从一名新闻外行成长为内行,今天方能写出百多万字的书。如他不在报社30年,可能写万把字都会很吃力吧。报社文字记者的一大特点,是用词严谨,平时写文章需要挤干水分,我看这部书稿,虽然说字数逾百万,但可以讲还是体现了省级报纸一位老记者的文字水平,流利、干净、有干货。现在有人说纸质媒体受多媒体挑战正走向衰落,但嵇元这部书稿恰恰证明了,培养写作人才,写出一流稿件,可能只有纸质传媒才能做到最好,这也是纸质媒体和其他电子等传媒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嵇元这部书稿,引用材料之多,出乎一般想象。一方面,这是嵇元平时喜欢看书,长期的阅读积累,使得这部书内容厚重。但另一方面,我发现这部书里引用了大量内部资料、非正式出版资料。这些内部资料又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档案,二是地方志材料,嵇元在写作时显然得到这两大块材料的支持;三是内部出版物、内部文件和内部资料等,获得这些材料应该说是驻站记者的优势。记者在日常采访中,采访的党政机关、有关人士,会提供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没有出版;许多乡镇、行业,会出版一些读物,这些读物也不是正式出版物,从资料的角度来讲,这些内部的资料,数量少、又稀见,一般人不易得到,嵇元作为记者平时有获得之便利,加上他自己注意积累,写作时这些材料通过适当利用,就能使得这本书显得有独特性。这倒让我想起唐韩愈《进学解》中所说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用于形容嵇元这部书中引用材料之多、反映出他平时对材料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勤于积累,倒也有点合适,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平时阅读的厚积薄发而平时多看书、多留意收集材料,正是新华日报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对读者来讲是这本书很耐读,但我却从嵇元这部书里体味到我们新华日报的报风,因此我是很高兴的。
作为驻地记者,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平时工作不仅仅是为苏州的市区等党政机关和主要领导服务,还常常需要采访到普通人。嵇元这本书里,就涉及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其面之广,也只有长期驻站才能做到。这些人往往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或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深刻的见解,记者通过采访,无非是像蜜蜂采蜜,将这些人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人生体会中的见解、旁人所不知道的有用信息,用这些精华酿成文章,当然比信笔而写、一味吟咏感想的文章要厚实些。新华日报在重庆时就提倡要在工作中注重交友,交友不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而是记者在驻地广交社会各层面的良友,获得信息,吸取养料、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接地气,有人气,文章也洋溢着才气。仅从嵇元这本书里配有约400来张老照片、绘画作品,也能感受驻地记者交友多的优势。正是那么多部门和朋友的支持,提供了这么照片,才让《品读苏州》虽文字多,却显得更有看头,结合老照片读来,更觉得津津有味。
嵇元做驻站记者的苏州,是一个山温水软、历史厚重、文化辉煌、经济发达、城乡协调发展、生活丰富多彩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在这样的城市当记者,虽然说事务繁杂、工作量大、人很辛苦,但能在报社的领导下、同事的支持下当一名驻站记者,也是很福气的。因为,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积累,苏州的各级领导视野开阔,能力强,做事务实,各个部门的领导水平高,对嵇元看各种事物常有指导,加上苏州各个地方都有挖之不竭、写之不尽的内容,真是只要肯动笔,加上肯用心,挥洒皆能成好文章。
我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将这百多万字的书稿全部看完,但也看了一些。2003年嵇元出版了一本近40万字的书《走读苏州》,听说不到两年就印了4次,这是值得庆贺的。但那本书主要还是借一条老街,一座园林,一座城门,一座宝塔,一座名山等硬件来介绍其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读来让人趣味盎然。而这本书,却是用软的方面来解读苏州。什么叫苏州?什么叫苏州人?苏州因何而兴、今天发展再上层楼应凭借什么?苏州人为何不爱吃牛肉、不注重过生日?苏州农村为什么有那么多土庙、有那么多外人不知道的土神?苏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时社会、经济受到很大摧残,百多年来如何在探索发展、创出了和明清时不一样的苏州?苏州人精工制作的扇子、玉雕等,是供人把玩的玩意还是体现了一种匠的精神?为什么说苏帮菜是改革开放后因菜品丰富才发展成的一个菜系?苏州精美的丝绸背后有些什么故事?苏州人为什么对工业情有独钟?苏州在崛起过程中有些什么喜悦或辛酸?苏州的镇,是一个什么样的温床?茶馆仅仅是为了让人休憩的场所?苏州人过年只是为了准备许多吃的让全家共享吗?
新华日报写作提倡抓问题。就是这一篇报道,你记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引人以思考,给人以启示。写文学作品也应如是吧,你写这篇文章给读者看,是想说明什么?文各有体,许多文章只是谈谈吃、谈谈穿、谈谈玩,谈谈风花雪月、闲情趣事这固然也是文坛需要的一类文章,但作为新华日报老记者所写的一部城市随笔式散文,我想还是应该有点问题在里面,告诉一般人所未知的秘辛。许多谈苏州吃的文章,也是别开生面,凝聚一段段乡愁在里面,让人一篇文章看过后,会忍不住掩卷想一下。嵇元这部书稿,考虑到不要让人阅读时的感觉太沉重,只是娓娓而道一点往事,许多问题也只点到为止供人自己作思考,并没有深入涉及,但文字的背后凝聚了嵇元的许多思考。我想,这样的书,只要让人耐读,读后有点体会,那这部书就有价值了。其实看苏州,确实不能只是看到园林、小吃、戏曲、幽巷、美女、状元之类,苏州是一座博大精深、各方面都很精彩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今深看一眼,或用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还是有意义的因此如果能细细阅读嵇元这部书,是必有所得的有意义的事,因此我愿意作郑重的推荐。
听说嵇元现正在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撰写一本有关中药的书,那这是嵇元的第三本书了,没想到他老本行还没有生疏,我期待嵇元不断有佳作推出。

周跃敏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省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编辑。


苏州苏州人
讲苏州,自然要讲到苏州人。
细想起来,苏州人的概念似乎有点模糊,好像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界定才能说得清楚。什么是关于苏州人的内涵、外延、定义之类,要搞得非常严谨才有说服力,在下不才,没有这个能力,姑以街谈巷议这一等级的水平来说说自己的浅薄看法。
吴和苏州
以前大家都知道,位于苏州市区中心的苏州老城是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的阖闾大城演变、发展而来。苏州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过去是苏州地下党员)陆咸先生介绍了一些背景情况:

1951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参加苏州市政府召开的座谈会时,对当时的苏州市长汪东年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河道环顾也。这一观点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口满定的《苏州城的发展》一书,他在考察了中国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的情况后,这样写道:在这一点上,苏州则不然。苏州自建立以来直到今日,城墙的构造和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尚无先例。美国汉学家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指出:长江下游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区几个大城市却没有一个趋于衰落。苏州就是个显著的例子。把1229年的石刻全图与1945年航空摄影图并列对照,足见城市非常稳定。城墙、城濠、街道与运河,都极其接近一致。只是城门的数目与位置,可见看出略有不同。(《略论苏州古城的水城特色》,为苏州吴文化研究会2014年的苏州古城建城史研究课题的论文之一)

苏州城从吴国阖闾大城在原址上发展过来,而且至少城市格局从南宋到1945年未有大变动,在这一城址上的历史,反映的就是苏州和吴的关系,是血脉和文脉延续的关系。苏州人,还有其他人、包括国际上的研究者,都是这样认为的。两千多年来,都没有疑义。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问题了。
一是有个苏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倡说春秋的阖闾大城建在今天木渎到光福一带的山陵区域里(距离大约从今天苏州古城的西城墙往西,直线距离10公里以外),并说今天的苏州老城区(或叫姑苏城)是东汉王莽时期始建。此说的要害是吴都和苏州没关系。后来有学者完善成苏州城是战国中期或秦汉时形成,但仍然割断了吴和苏州城的关系;
二是无锡在某段时间以吴都八百年自居,将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1400米、面积仅2.94平方公里的城堡遗址说成阖闾大城(其实一半遗址属常州),搞了一些活动以扩大影响。无非是想营造出一个新观点:吴文化源自无锡(无锡过去宣传自己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其实无锡这个地名直到汉武帝灭南越后才有,《史记东越列传》中载: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见《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东越作东粤,这是无锡这个地名首次见于两个权威史籍)。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苏州以外的学者这样总结说:吴国创始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奔吴与句吴的历史、文化无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述《吴太伯世家》时,对史实的考辨并不一定准确;苏州市区是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城市,与吴、越都城有关的传说如泰伯庙、锦帆路、胥门、伍子胥祠,甚至虎丘的吴王阖闾墓传说等等,都是秦汉以后人的附会,误讹最甚者为《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啊!司马迁已尸骨无存,已无法自辩撰写《史记》用了哪些材料,他当年自己到吴都故址即今天苏州城及郊外作实地考察,无法说清楚是听取(了没有史学价值的)民间传说(后当作了吴国历史)还是听到了的是口述历史?学者大棒一挥,《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所有古籍关于苏州古城是吴的记载,成了全是附会之说。但这位学者的观点,又有些什么证据来做有力支撑呢?
有人还认为,吴是淮夷南下太湖流域一带建的诸侯国,有学者对此不知是赞赏还是肯定,说这一说法很有魅力。那么,《左传》中记载了吴王本人、许多诸侯国,甚至包括周天子自己,都认为吴是太伯之后(见《左传》中多处记载),这位学者是不是要将《左传》记载所具有的权威性,也一并否认呢?
吴本与越是同一民族,语言相通、风俗相同,泰伯、仲雍南来创建的吴国政权,统一了太湖流域各部落的原住民,苏州人一直以春秋时吴国的后裔自居,以泰伯后代自居,今天的苏州人虽和春秋时吴都人没有明确的血统关系,但这块地,历史上确实是叫吴,朝廷在这里建的地方政权,叫吴郡,汉末孙氏在这里创立的政权叫吴,唐末钱氏在杭州创立的政权叫吴越国(吴越国不包括无锡,无锡属南唐政权),从历代中央政权到地方,都以吴为号,过去这块地上生活的人祖祖辈辈,从心理上、文化(包括民俗、语言等)上,都认为今天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苏州人是吴人的后继者。
但是,因为近年出现了这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吴和苏州没有了关系。
198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的纪念大会,会场设在公园会堂,这是在苏州公园南大门东侧的一个结合人防工程修的地下会场。因为许多苏州古籍都记载,苏州公园这一片区域是过去吴都的子城即吴宫所在地,选在这里开这个会,大约也是有更深考虑的吧。
应该说,这个会议是很成功的,影响深远。当时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虽然出席证上印的叫联欢会,其实是一个很庄重的会议,因为出席了这个会议,所以我对苏州建城史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还作为驻地记者参与为新华日报撰写了一个整版的文章,来配合这一活动。
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苏州有人说春秋时吴都在木渎到光福一带后,外地有媒体作了关于苏州城没有2500年建城史的报道,造成不小影响。我作为省报驻苏记者,而且当时主要分工负责上层建筑报道,自然关注此事,更何况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呢?当时苏州市市长是章新胜先生,于是我特地采访了他,想听听他的意见。
他很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后,沉吟了一下说,这不是件小事,要慎重,顿了一顿又明确表态说,建议省报不要作报道。
我至今感谢章市长对我报道这一题材所做的指导性意见。我理解苏州建城史兹事体大,吴、苏一脉相承,吴是苏州文化之根,是苏州人的文化灵魂之源,这个城市的人认同吴,已有两千来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不可随意否定。春秋吴国都城在木渎一带的报道当然没有写,但我从此既关注、也慎重地对待苏州建城史。
关于吴都地望和苏州城的关系,现在形成了两派意见,双方都有大量研究文章,但有两件事,可以很好说明。
一是有篇论文引用《越绝书》中说夫差冢、伯噽死所的三台还有犹湖,均去县十七里,也即距离吴县(即今苏州城),凭此得出结论:这三条(记载说)距(吴)县里数应该是准确的,而且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或相互十分邻近。此位置在今阳山(位于苏州老城西北方向)西侧,如果吴大城(即春秋时吴都阖闾大城)在今苏州老城内,那么,上述三个条目的去县十七里则太短了点,如果吴大城就是新发现的春秋大城址,那么这去县十七里就差不多。(这是200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我引此文故意不注明作者、发表刊物和论文题目,是为了避免争论。引文中括号内的文字系我所加)。这里的县指吴县县城也即今天苏州老城。
看来言之凿凿,很有说服力。谁知被人戳破牛皮:苏州原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维明先生通过查检,发现这三处地方,在《越绝书》上的记载,原都是五十里或五十七里,却被此人说成了十七里!张先生说:
(一)在《越绝书吴地传》中记载秦余杭山(苏州阳山的古名)者,越王栖吴夫差山也,去县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
(二)《史记吴太伯世家》裴骃《集解》引《越绝书》夫差冢,作近太湖,去县五十七里,可见今本十七里前面脱了一个五字;
(三)关于犹湖,张先生也找了乐祖谋校点本《越绝书吴地传》犹湖条校记:去县十七里,《汉魏丛书》本十七作五十。张维明最后说:如果吴大城就是新发现的木渎古城,那么这去县五十七里则太长了一点;如果吴大城在今苏州老城内,那么道里就差不多。(《吴都地望考证辨析三例关于吴大城与木渎古城遗址的讨论》,载苏州吴文化研究会内部刊物《吴文化研究》2015年第一期)
张先生捉出了这篇论文引用的材料将五十七里或五十里作十七里来论证的学术毛病,这篇论文的立论也就自然立不起来了。仅此一例已可见否定苏州城从阖闾大城原址发展的学术文章是怎样做出来的了。
另一个例子更是有趣:之前,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就是伍子胥所建大城。不过在昨天的无锡阖闾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论证会上,记者了解到,以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的考古队,经过几年勘探调查,初步认定无锡与常州交界的阖闾城遗址,正是当年的阖闾大城。在阖闾去世之后数年,他的儿子夫差才迁都苏州。(2008年9月11日现代快报记者的报道《吴王夫差老爸筑城,2500年后现身无锡》)
无锡的这一考古成果,对苏州古城好像没作否定,但却被降格成了夫差城。这次考古成果中包括发现了吴都的城河,还画出了地图。我一位姓柯的青年朋友,平时喜欢写些网络长篇小说,他看到了阖闾大城在无锡的报道后,到苏州图书馆查到一份无锡的材料,考古专家所说的无锡阖闾大城,在靠太湖那里原先有条20世纪80年代开挖的人工河,被这次考古认定为2500年前春秋时期吴国人开挖的都城的护城河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