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朱子读书法

書城自編碼: 290909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南宋]朱熹 著,[南宋]张洪 齐熙 编,李孝国 董立平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6303045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6/21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9.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售價:HK$ 59.8
三体(全三册)
《 三体(全三册) 》

售價:HK$ 113.5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售價:HK$ 105.0
妓女与文人
《 妓女与文人 》

售價:HK$ 38.4
舵手证券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 24年新修订版 实战验证的交易技术 经典外版书
《 舵手证券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 24年新修订版 实战验证的交易技术 经典外版书 》

售價:HK$ 93.6
中国古兵器集成
《 中国古兵器集成 》

售價:HK$ 816.0
空腹力+轻断食: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全2册)
《 空腹力+轻断食: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全2册) 》

售價:HK$ 123.6
临床牙周病学和口腔种植学 第7版
《 临床牙周病学和口腔种植学 第7版 》

售價:HK$ 15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7.0
《 圣迹图:孔子文化日历(典雅珍藏版) 》
+

HK$ 102.0
《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 》
+

HK$ 59.7
《 中国的礼乐风景 》
+

HK$ 57.0
《 易经与老子 》
+

HK$ 103.2
《 禅解儒道丛书(第二辑) 》
+

HK$ 84.0
《 冷月孤灯 静远楼读史 》
內容簡介:
朱子读书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广泛、最系统的读书方法,近代以来的大学者钱穆、徐复观、余英时等都曾专门向读者推荐。《朱子读书法》一书首先由朱熹亲传弟子辅广从朱熹众多作品和语录中辑录而成,而后再由张洪、齐增补,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更易次第,先定纲领,以载书之所当读之故,与读之所当务之说。复于中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而著其说于每条之下,于是纲领条目粲然明白。
關於作者: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朱熹是儒学中兴的重要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大儒,位列大成殿十二哲,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同时也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家。钱穆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目錄
目录

《朱子读书法》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编定《朱子读书法》原序
张洪







卷一 辅广辑录部分(上)
纲领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卷二 辅广辑录部分(下)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卷三 张洪、齐




增补部分(上)
纲领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卷四 张洪、齐




增补部分(下)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內容試閱
只要是认字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会读书的。但真实情况是,认字可以读书没错,也是读书的前提,但会读书则未必。读书的效果,因人而异。同样读一本书,最后能从书中收获多少,却存在很大差异。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往的阅读积累,都会对读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是读书方法。读书要会读,善读,有好的方法则会事半功倍。在过去的读书实践中,古人是非常重视方法的。他们对读书方法的总结比比皆是,耳熟能详的,比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非借不能读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大多数人谈读书,都只是只言片语,想到什么说什么,虽然不乏精辟的真知灼见,但少有进行系统总结的。少,并不是没有,而《朱子读书法》,就是古代流传下来最系统、影响力最大的读书方法,是古代读书法集大成者。
《朱子读书法》,是南宋大儒朱熹所作,后人整理辑录而成。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他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大儒,位列大成殿十二哲。
朱熹是著名学者,儒学中兴的重要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家。这两重身份,使朱熹成为总结读书方法的上佳人选。朱熹是大学者,博览群书,自然读书多。同时他著述颇丰(注: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朱子全书》统计,流传至今的朱熹著述约1436万字),写书也多。书,可以说是他一生致力的终极方向。朱熹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门人弟子满天下,后世以私淑自居的,更是数不胜数。朱熹在世时还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他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指导弟子读书,是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事。读书多,写书多,教书多,由他总结的读书方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钱穆先生《学籥》一书中收朱子读书法一章,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处,亦总在最平易处也。
朱熹留下的作品中,谈读书的内容很多,但真正对他读书方法的系统整理,是由他的学生及后世学者完成的。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对朱熹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的,是朱熹的弟子辅广。他编成的《朱子读书法》,也是第一次出现读书法的概念。辅广编成了《朱子读书法》最终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仅可以从后人张洪、齐




重新整理梳理的《朱子读书法》中一窥辅广《朱子读书法》的情况。南宋咸淳元年(1265),鄱阳人张洪、齐




在辅广《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又因而补订之,以辅氏原本为上卷,而以所续增者列为下卷。此版《朱子读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朱子读书法的系统整理,总结出了千古流传的朱子读书六法,更易次第,先定纲领,以载书之所当读之故,与读之所当务之说。复于中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而著其说于每条之下,于是纲领条目粲然明白。清人陈宏谋在整理《五种遗规》之养正遗规时,收录朱子读书法,署元四明程氏辑,程名端礼,号畏斋。其采用的读书六法条目,即摘自张洪、齐




的《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之名,也因此广为流传,至今不衰。而徐复观先生在《应当如何读书》一文中也曾推荐这版《朱子读书法》:至于进一步的读书方法,我愿向大家推荐宋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朱元晦真是投出他的全生命来读书的人,所以他读书的经验,对人们有永恒的启发作用。
咸淳六年(1270),导江人黎靖德以前人整理的朱熹与弟子之间问答语录为基础合编而成的一百四十卷《朱子语类》中,单列读书法一门,其中并未按读书六法进行分类,而是分上、下两卷,内部未再细分。由于《朱子语类》影响广泛,后世学者多有涉猎。余英时先生在《我们今天怎样读中国书》一文中提到: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到。
此后,对于朱熹读书方法的整理和总结层出不穷,但论格局和影响,基本上没有超过前面提到的三种。
我们曾仔细对比过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和《朱子语类》所收两卷读书法,发现其中重合的部分不足各自的五分之一。本书在选取《朱子读书法》原本时,也颇费了一番思量。而最终选择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量。其一,《朱子语类》虽然收两卷专门的读书法,但鉴于分类原则存在可归此类、也可归彼类的情况,因此也有大量有关读书方法的内容散落在其他部分,比如余英时先生谈到的《总论为学之方》,还有《训门人》,甚至《朱子语类》没有收录的内容,也有谈读书法的,后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书中。而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以朱熹弟子辅广所辑原本为基础,辑录者对朱熹的了解更深入,又经过适度增广,是有关读书法的专书,收录更全,体例更完善。其二,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对于朱子读书法的系统整理、分门别类非常重要,其总结的读书六法很好地概括了朱子读书法的精髓,对后人提纲挈领地掌握很有帮助。因此,我们选择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作为本书的原本。
我们参考的张洪、齐




同编的《朱子读书法》底本,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虽然《四库全书》本身存在校对不精等问题,但目前除《四库全书》外,尚未发现其他版本,所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而为了解决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的问题,我们在校对原文时同时参校了《朱子语类》和《晦庵朱文公文集》等相关文献,寻找最贴合文义的方案。《朱子读书法》有错误的,在原文中改掉;《朱子读书法》有脱漏的,采用()的方式补出。今人张二江先生编写的《恭读朱子读书法》和袁津琥先生编写的《读书有个法朱熹读书法注译》我们也多有参考,获益良多。对于提供诸多帮助的袁津琥诸先生,在此谨致谢意。
为了能让《朱子读书法》得到更好的普及,让先贤的智慧惠及古文基础不那么好的读书人,本文进行了注释和翻译。朱熹的原文多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讲问题也喜欢用打比方的方式,如果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其实比较容易懂。翻译和注释在部分读者看来有点画蛇添足,但在部分读者看来却又是阅读的好帮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望大家能理解我们的选择。另外注译者水平有限,未必能传达作者精髓之万一,不当之处,尚请方家不吝指正。
此为记。

注译者
二零一六年八月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认真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做到仔细清楚。读书的时候必须每个字都读得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能顺口而出,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自己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睛都不集中在文字上,只随随便便地诵读,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口会读不准确吗?

先生读书屏山书堂,一日与诸生同行登台,见草盛长,命数兵士耘草。分作四段,各耘一段。有一兵士逐根拔去,耘得甚不多。其他所耘处一齐了毕。先生见耘未了者,问诸生曰:诸公看几个耘草,那个快?诸生言诸兵皆快,独指此人以为钝。先生曰:不然。某看来,此卒独快。因细视诸兵所耘处,草皆去不尽,悉复呼来再耘。先生复曰:那一兵虽不甚快,看他甚子细,逐根去令尽,虽一时之难,然却是一番工夫便了。这个又着从头用工夫,只缘其初欲速,苟简,故致得费力如此。看这处,便是学者读书之法。
译文
先生在屏山学堂读书的时候,一日和学生一起登上高台,看到台上杂草丛生,便命令几个兵士除草。将台子分为四段,每人除一段。有一个兵士除草的时候连根拔起,所以除得比别人慢。其他几个兵士很快就除完了。先生看到那个还没除完的士兵,便问学生说:你们看这几个人除草,哪一个除得快?学生说其他几个兵士都很快,唯独那个连根拔起的兵士慢,很是愚钝。先生说: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连根拔起的兵士反而是最快的。因此他们就去仔细察看那几个兵士除草的地方,草都没有除干净,便把他们叫回来,重新再除一遍。先生又说:连根拔起的兵士虽然不快,但除得非常仔细,连根拔起,虽然除得艰难,但一次就除完了。剩下几个现在又要从头再来,只因为他们开始的时候一心求快,除得很草率,所以导致费更多的力气。仔细分析这个事情,讲得正是求学之人应该学习的读书方法。

今之学者不曾子细玩味得圣贤旨意,便要悬妄立议论,一似吃物,肚里其实未饱,却鼓腹向人说饱。若真个饱,却未必说也。今人好作甚铭,作甚赞,于己分上空有何益?既不曾真个读书,玩味得圣贤言意,今日说底是这个话,明日说底是这个话,岂得有所谓实见耶?切戒之。
译文
现在的求学之人还没有仔细体会圣贤著书立说本意,就擅自发表看法,就好比吃东西,肚子里其实还没吃饱,但却鼓着肚子向别人炫耀自己吃饱了。如果是真的吃饱了,就未必一定要讲出来。现在的人喜欢写什么铭,写什么赞,对自己的本分上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没有真正去读书,体会到圣贤的本意,今天说的是这个话,明天说的还是这个话,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见解呢?一定要深以此为戒。

先生帅潭,有问:承见教,读书须要涵泳,因看《孟子》,千言万语,只是论心七篇之书。如此看,是涵泳工夫否?先生云:某为见此中人读书大段卤莽,所以说须当涵泳,令胸中有所得耳。如吾友所说,又衬一件意思,硬要差排。又一士友曰:先生涵泳之说,乃杜元凯 优而柔之之意。先生曰:固是如此,亦不用如此解说。所谓涵泳者,只是子细读书之异名也。大率与人说话,便是难处。某只说一个涵泳,一人硬来差排,一人硬来解说,此是随语生解,支离蔓延闲讲。若如是读书,如是听人说话,全不是自做工夫。
译文
先生任潭州知事的时候,有人问:承蒙指教,读书需要沉浸其中深入体会,最近看《孟子》,感觉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讨论心性的七篇文章,这样读书,算不算沉浸其中深入体会?先生回答说:我因为看到这里的人读书的时候大多都很粗率冒失,所以就说一定要沉浸其中深入体会,要让心中能有收获才行。像先生您讲的,那么就又多了一层意思,硬是把我的话曲解成你的意思。又有一个读书人朋友说:先生沉浸其中深入体会的说法,就是杜预柔而刚则优的意思吧。先生说:固然是如此,也没必要这样解说。所谓沉浸其中深入体会,只不过是仔细读书的另外一个说法罢了。大致上和人讲话,实在是很难。我只讲一个沉浸其中深入体会,一个硬要曲解,一个硬要解读,这实在是把我的话强行肢解,东拉西扯地闲说。如果像这样读书,如果像这样听别人讲话,全都不是自己下工夫的结果。

看《春秋》甚难,须是有当时《鲁春秋》来看,见得圣人改窜处,方始知得事实。然那得有此《春秋》之书?且据《左氏》,当时大乱,圣人且据实而书之,其是非得失付诸后世公论,盖有言外之意。若必于一字之间求褒贬所在,窃恐不然。
译文
读《春秋》很难,需要有春秋时期的《鲁春秋》对比来读,才能看出孔子窜改的地方,才能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现在到哪里去找《鲁春秋》呢?并且按《左传》记载,当时天下大乱,孔子只是根据事实记载,是非得失只等后世公论,大概是有言外之意的。如果一定要从每一个字中去分析孔子褒贬所在,我认为恐怕会会错孔子的本意。

杨至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四遍方记得,而久后又忘了。先生曰:只第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讫,则又焚了。是亦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便记不牢。又曰:读书须是有精神。至之曰:亦须是聪明。先生曰:虽有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昔见延平说罗先生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后来随人入广,至罗浮山,住两三年,去那里心静,须看得较透。某初疑道:解《春秋》干心静甚么事?后来方晓。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译文
杨至读史书的时候没记性,要读三四遍才能记住,而且过段时间又忘了。先生告诉他说:读第一遍的时候就要用心,做好要分别的打算,提醒自己只读这一遍就不读了,这样就能记住。以前有个读书人,读《周礼疏》,读完第一页后,就把这一页烧了。读完第二页后,又把第二页烧了。这就好比渡完河就把船烧了,不给自己留退路。如果刚开始只是草草地读一遍,计划后面再读三四遍,那就一定记不牢。先生又说:读书一定要有精神。杨至说:也要聪明才行。先生说:即便聪明,也要能静得下心,才能够把精神调动起来。从前李侗先生讲罗从彦解读《春秋》比较浮浅,不像胡安国那么精深。后来跟别人一起去广东,到了罗浮山,在那里住了两三年,把心静了下来,就看得较透彻了。我当初很疑惑地问:解说《春秋》和心静有什么关系?后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静下才能虚心,才能把道理看明白。

《易》书自是难看,须经历世故多,识尽人情物理,方看得入。盖此书平淡,所说之事皆是见今所未尝有者。学者须先读《诗》《书》他经,有个见处,及曾经历事,方可以读《易》,得其无味之味,此初学者所以未可便看。如《论语》所载,皆是事亲、取友、居乡党目下便用得者,所言皆对着学者,即今实事;《孟子》每章先言大旨,了又自下注脚;《大学》则前面三句总尽致知、格物,而下一段纲目。欲明明德以下一段,又总括了传中许多事。一如锁子骨,才提起,便总说得来。所以教学者且看此二三书。若《易传》,则卒乍里面无提起处,盖其间义理阔多。
译文
《易经》自然难读,一定要经历了很多世事变故,对人情和事物的规律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读得进去。因为这本书内容很平淡,讲的事都是今天未曾出现过的。求学之人一定要先读《诗经》《尚书》等其他经书,等有了深入的认识,然后经历了许多世事变故,才能够读《易经》,品出其中平淡无奇的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者不可以随便看的原因。不像《论语》所记载的,都是侍奉双亲、选择朋友、居住乡里等现在马上就能用的道理,讲的话处处都针对求学之人的疑问,面对的都是当下实际的事情;《孟子》每章先说明大纲,完了之后再自己解读;《大学》前面三句就将充分研习事物的规律,从而达到完善的理解以及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纠正人的行为等学问一一道破,下面一段再讲明主旨和条目。欲明明德以后的一段,又概括了阐述经义中的许多事。就好像锁子骨,一提起来,就把整个轮廓展现出来了。所以我让求学之人先看这两三种书。像《易传》,仓促之间里面没有提纲挈领的地方,因为其中的义理太繁多了。

答廖子晦书曰:观书须从头循序而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至于浃洽贯通,则无紧要处所下工夫亦不落空矣。今人多是拣择难底、好底看,非惟圣贤之言不可如此间别,且是心意便不定叠,纵然用心探索,得到亦与自家这里不相干。突兀聱牙,无田地可安顿。此病不可不知也。
译文
先生在答复廖德明的信中写道:读书要从头按次序一步步前进,不能因为浅显深奥、困难容易的区别而有所取舍,书中的义理自然能够体会得详细而周密,从而做到融洽贯通,并且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所下的工夫也不会落空。现在的人大多选择难的、好的来读,其实不止是圣贤的话不能这样区分,而且这样做心思也会不安定,即便用心探求,取得的理解也和自身的需要没什么关系。这样的理解突兀而别扭,没有地方可以安置。这个毛病不能不知道。

答汪叔耕书曰:所论为学次第,足见立志之高。然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见其肥美大胾,饼饵脍杂然于前,遂欲左拏右攫尽纳于口,快嚼而亟吞之,岂不撑肠拄腹,而果然一饱哉!然未尝一知其味,则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
译文
先生在答复汪莘的信中写道:通过你所讲做学问的次序,可以看出你立志高远。但如果几种学问放在一起往前推进,不遵从它天然的次序,就好比肚子空空进到摆满酒菜的饭馆,只看到肥美的大肉,各种美味全部摆在面前,于是想左边拿一点右边抓一点,试图全部放到嘴里,赶紧咀嚼,迅速吞咽,岂不是会撑破了肚肠,肚子鼓鼓啊!但是你可能连一种味道都记不住,甚至连刚才吃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

读书理会义理须是勇猛,径直理会将去。如关羽擒颜良,只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别人,直取其头而归。若使既要斫此人,又要斫那人,非惟一力不给,而其所欲得者不可得矣。又如行路,欲往处所,却在道边闲处留滞,则所欲到处何缘达?看此一章,便须反复读诵,逐句逐节互相发明,如此三二十过,而曰不晓其义者,吾不信也。
译文
读书体会义理一定要勇猛,直截了当去体会就可以了。就好比关羽擒拿颜良,眼里只有颜良,再没有别的人,直接砍了他的头就回去了。如果他既想砍颜良,又想砍别的什么人,不只是力气不够,他想要做的事情也没法完成。又好比走路,想要到一个地方去,现在却在半道空闲的地方逗留,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他想去的地方?读这一章书,就需要反复地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地互相启发,这样反复二三十遍,如果还说不明白它的意思,我实在是不信。

又曰:读书只随书文训释玩味,意自深长。今人却是背却经文,横生他说,所以枉费工夫,不见长进。又当以草略苟且为戒。所谓随看便起是非之心,此最说著读书之病。盖理无不具,一事必有两途。今才见彼说昼,自家便寻夜底道理。反之,各说一边,互相逃闪,更无了期。今人问难,往往类此,甚可笑也。
译文
又说道:读书只要随文字的脉络进行解释和体会,自然意味深长。现在的人却只知道背诵经文,随便解释,所以白费功夫,不见长进。又要警惕粗糙疏略和敷衍了事。所谓随便看看就敢匆忙下结论,一下子把读书容易犯的毛病说得非常明显。道理都在,但做成一件事也有两种途径。现在刚看到别人讲白天,自己就要去琢磨夜晚的道理。反之,各说一边,互相躲闪,不肯互相印证,那认清道理就会遥遥无期。现在的人诘问驳辩,大多都像这个样子,太可笑了。

又曰:近日学者例有好高务广之病,将圣人言语不肯就当下着实处看,须要说教玄妙深远,添得支离蔓衍,未论于己无益,且是令(人)厌听。若道理只是如此,前贤岂不会说?何故却只如此平淡简短,都无一种似此大惊小怪底浮说?盖是看得分明,思得烂熟,只有此话,别无可说耳。今学者只当虚心玩味,各随本文之意而体会之。其不同处自不相妨,不可遽以己意横作主张。必欲挽而同之,以长私意,增衍说,终日驰骛于虚词浮辨之间,而于存养省察日用之功反有所损,而无(所)益也。
译文
又说道:近日求学之人多有好高骛远的毛病,圣人的言语不肯放在当下踏实的地方看,一定要把意思说得特别玄妙高深,添油加醋,没有条理,滋生演变,不光对自己没什么用,别人也不愿意听。如果道理就是这个样子,古代的圣贤怎么会不这样说?又何必刻意说得平淡简短,完全不会讲出这样大惊小怪的浮夸言论呢?那是因为古代的圣贤已经把道理看得很清楚了,思考得烂熟,发现只有这些话,再没什么可讲的。现在的求学之人只要能虚心地仔细体会,根据原文的意思去领会就可以了。圣贤言语中表达不同的地方也没关系,千万不能骤然根据自己的想法立论。如果一定要生拉硬拽使他们一致,以进一步论证自己个人的看法,增加推演的观点,整天只知道致力于没有实际意义的辩论之中,反而会损害日常保存本心、培养善性、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等功课,实在没什么好处。

答刘季章书曰:懒惰一病无药可医。人之所以懒惰,只缘见此道理不透,所以一向提掇不起。若见得道理分明,自住不得,岂容更有懒惰时节耶?
译文
先生在答复刘季章的信中写道:懒惰这个毛病无药可医。人之所以会懒惰,只因为看不透道理,所以一直无法振作。如果能把道理看得清清楚楚,自然就会坐不住,哪里还会有犯懒的时间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