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擎鹰讲坛:精神的高度

書城自編碼: 266884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631016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70-01-01


售價:HK$ 49.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HK$ 117.6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HK$ 54.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HK$ 82.8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HK$ 168.0

 

編輯推薦:
●豪华的作者阵容。

●倾听专家学者们智慧的声音和思想的光芒,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发。
內容簡介:
在“擎鹰讲坛”上,或哲学,或美学,或艺术,或心理学,专家学者们海阔天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以同样智慧的声音和思想的光芒,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发。而台下,也从来不缺乏燃烧的热情和饱满的真诚,学员们心怀一份份敬仰和尊重,在汲取知识和学术养料的过程中,倾听学术发展的脉动,历史跌宕的呻吟,感受一次次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
關於作者: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曾获《昆仑》1991-1992年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三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高中华: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问题的教学和研究。著有《肃顺与咸丰政局》《在繁华中沉没:清帝国》等
★马俊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教授,军队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领域的专家、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环球时报》特约撰稿人
宋文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等
★吴峰敏: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军队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生命美学”学说创始人
★王一方: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研究员
★林少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因翻译村上春村《挪威的森林》而为广大读者熟悉
★徐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国家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克富:医学硕士,职业医生,心理咨询师,青岛心理咨询协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中心签约咨询师
★周海波: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等课题
★杨友仑: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青岛市心理咨询协会常务理事
★郭亮: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民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民族管弦乐团常任指挥
目錄
军事文学和军营生活 徐贵祥
传统文化与曾国藩的为官处世 高中华
晚清时期海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反思与启示 马骏杰
永远的阅读 宋文京
长征的史诗和史诗中的长征 吴峰敏
阅读与人生 潘知常
多媒体时代的精神阅读 王一方
夜雨书灯:我的幸福来源 林少华
中国经典名著与文化传承 徐雁
保卫心灵,保卫海疆 李克富
经典离我们有多远 周海波
走向自我实现 杨有仑
丝竹管弦知多少 郭亮
內容試閱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大家都接触到却没有引起重视的题目,就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的时代,如何来进行我们的阅读生活。
在座的各位学生按照过去的理论来说都是状元级的,都是我们常说的“读书人”。但是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已经很少有时间去读书——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渐渐成了不称职的“读书人”。学生们经常对我说:“我被‘三屏’包围了。”何谓“三屏”呢?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这“三屏”即是手机、电脑、电视。有这“三屏”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是这“三屏”现在互相竞争着占据了我们的时间。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发达,我们使用手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好的手机几乎具有了电脑的一切功能;电脑的作用更不必说,在座各位的生活、工作都与电脑息息相关;电视节目更是数不胜数,从我多次出国交流的经验来看,在中国能收到的电视频道远远多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中央台、地方台加起来有一百多个,足以让人目不暇接。“三屏”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福也是祸,就像老子讲的那句“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与祸是相互转化的。客观地来说,“三屏”的构建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处的,如今的国际大事通过手机快报、网页微博、电视新闻等,几乎在同时被全世界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淹没了,这种时候书就显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这“三屏”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冲突,就是知识与娱乐的冲突。各位军校学生可能因为学校约束,对这种娱乐还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其他学校的很多学生往往被这些娱乐吸引,甚至荒废学业。“三屏”也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可以跨越地域进行授课,但我认为学习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就好像现场演讲永远比光盘录像更有感染力一样。我们传统化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被现代化的虚拟教学颠覆了,这种替代究竟是好是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屏”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三个世界”,即“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充满活力的真实世界,是我们每天实际接触的环境。樱花开了,花的美和香会让我们感到愉悦,这就是现实世界的魅力。“现实世界”真实却充满压力,为了减压就出现了“想象世界”,我们读小说、看电影很多时候靠的就是想象,在想象中发现这些作品的魅力。这个想象的世界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世界可以无视地域,无视时间,通过一本书、几张图就可以将我们与几千年前的古人或是几万里外的外国人拉近到一起。最后一个就是由电脑和网络构架成的“虚拟世界”,很多网络聊天平台可以容纳十万甚至更多的人来一起畅谈,却不需要任何的空间来容纳这些人。这个由因特网产生的新世界不见得就是好的。美国学者波特曼曾经说,这个虚拟的世界有三个特点:“不遮”,无论是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在网络上都是没有经过辨别的,这些信息或许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不思考”,由于网络承载的信息量极大,更新极快,通常在网上获取信息时人是不会加以思考的;“不安静”,在网络上的选择是无限的,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有无数条岔路口,在网上的浏览是没有终点的,人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搜索完全,习惯了网络浏览的人其实是找不到安静的。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看起来人似乎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却是以牺牲自足为代价的,人难以在网上找到满足,最终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网络上的信息很多是无聊的、没有价值的,浏览网页看到最多的无非是影星绯闻、球星糗事,整天接触这种信息的人其心智是很难成熟的。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以何为师”。古人一直提倡以书为师,但在大量信息被转录到网络上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要“以屏为师”?我的朋友李开复先生在撰文讨论纸质的阅读何时会消亡,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在人类信息储存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原先以十八个月为周期的“摩尔定律”早已不再实用,如今的信息储存量在三十二天内就可以翻一倍。谷歌公司一直希望能把全人类的信息都搬到网络上去,因此制定了包括全世界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计划”和包括所有出版物的“出版物计划”,以此来成为网络信息界的王者公司。这种计划是否可行,也是我们将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想问在座各位一个问题:相同的条件下,你会选择去读爱因斯坦的著作还是选择去看梦露的表演。我相信各位毫无疑问会选择看表演。尽管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天才,但他的作品无疑是枯燥而深奥的,我们很少能提起兴趣去拜读他的大作。这就是人们平时面临的一个选择,主业与娱乐之间的抉择。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方面。
三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探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在哪里,我认为人类的知识大概是一个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端是多如牛毛的信息。无论是天气信息、飞机维修参数都属于一种信息,而信息是很少被有思想的人重视的,因为信息是基本固定的,可以在各种资料中查找到。我们到学校来不是单纯地学习信息,而是来学习知识的,知识是组织化的信息。但是知识是有时限性的,根据人的遗忘曲线和知识的更新曲线来看,我们现在学习的最尖端最新颖的知识在大约五年之后就会过时或是被遗忘。正如西点军校所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胜任力”,即知识、情感、技能、思想、智慧的综合体。所以我认为人类知识的金字塔上,尖端的是思想和智慧。等到在座各位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你们会发现你们在校生活的最大收获不是在这种密集学习中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获得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胜任力”。那么人类最伟大的知识和思想在哪里?李开复先生曾经对我说,人类百分之九十的尖端思想仍处在离线状态,没有出现在发达的网络上。这个数据来源于谷歌公司实验室,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曾经有位教授很生气地对我讲,他给一名硕士指导毕业论文的方向,过了几天这个硕士却对教授说给的题目完成不了,原因是这位勤奋的硕士在网上查了三天的资料,发现网络上涉及这个领域的文献少之又少,便觉得无从下手。这位硕士的错误便在只认网络信息,却忘记了更为原始和更为真实的查询方式。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大家应该很快认识到,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给予我们最多的是八卦、绯闻,而不是智慧,过度依赖网络会使我们逐步远离那百分之九十的、离线的人类智慧精华。所以,我认为人的思想和智慧的锻造一定是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下面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些图片,一些故事。
这幅油画【图1】是当年卢浮宫中最受关注的,是被誉为对女人气质表达最好的油画,画中的女人是法国皇帝最宠爱的女人——蓬皮杜夫人。画中的女人十分漂亮,但美丽只是她的一个方面,她身上最为迷人的是难以掩盖的优雅和淡淡的忧郁。我认为这是阅读的好处,为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气质。
假如我们仔细端详这张照片【图2】,用心去感受,会发现照片中人完全沉浸在写作与思索之中。这种画面在现代生活中日益稀少,与很多人的生活都已经绝缘。人们已经很难去凝视和思考一样事物,很难沉醉于书中。画中的老人是史怀泽,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哲学家和医生,是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38岁起在非洲行医救人,直至去世。我认为,他在油灯下、在非洲恶劣环境中笔耕不辍的虔诚,对书的沉醉使他找到了灵感,从而成为传奇。
大家都认识画中的人物,毛泽东【图3】。大家可以看到他背后的环境是非常简陋的。现在我们去延安看到的所谓“古董”大部分是翻修或者新建的,很难让人感觉到当年红军处境有多么困难。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当年共产党一号人物所住的窑洞也是这么破旧。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毛泽东仍然坚持阅读。毛泽东曾经说,军队的军魂构成,人的因素第一。毛泽东因为这句话被美国人评为20世纪十大思想家之一。毛泽东对战略的独到眼光和掌控,来自于他的阅读,阅读使他具有了超越年代的思想。他的很多军事思想到今天仍然是有实战意义的,这也是阅读带来的好处。
图中的人物是印度精神领袖,甘地【图4】。甘地毕业于印度名校,却选择做一名苦行僧,过着艰苦的生活。图中的甘地,穿越了生活的苦难和艰辛,面色平静,坚持阅读。甘地是印度民族的灵魂,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的成就难以估量,但我相信他的成功源于阅读。是阅读给了他超脱苦难的力量,使他具有了平静面对生活困苦的坚韧。
这张照片【图5】显示的是1978年政府重印32部世界名著时引起的购书热潮。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在经历了许久的压抑之后爆发而出,中国的崛起与人们对知识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如今我国一年出版物有大约25万种,但多数是教辅资料,其中有价值的好书不过百分之一。1979年《辞海》问世的时候,定价22元,由于数量紧缺,在黑市上甚至能卖到50元。后来有些地方不得不规定必须凭结婚证才能买《辞海》,当时人的对书籍的渴求可想而知。
这张照片【图6】是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马克思在这里写了《资本论》。大家知道,马克思终生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多靠恩格斯接济生活。就是这种日子里,他却始终坚持阅读,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中查阅了无数资料,写成了旷世巨著,开创了新的时代,成为19世纪三大思想家之一。
中国人外出旅游喜欢购物,而西方人外出旅游度假喜欢随身带书,他们的行李箱中总是带着很多的书。读书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旅途中多数人选择以读书来打发时间。
我们曾经在大学校园中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同书的亲和力越来越低,但多数人网络生活却是过度的。过度网络化的生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就要来考虑这种现象的危险性。过分沉迷于网络信息与互动的海洋中,人类智慧的操练机会就会减少,对知识的分类和深入把握能力会下降,人类精神层次提升的速度会减慢,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单调、变得幼稚,甚至出现人格问题。过多的网络生活会导致民族精神水平的降低,导致一个民族的矮化。
网络带来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重复和自我的缺失。我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时都会写评论,写一些自己对得奖人或是得奖原因的感想,有时赞成有时反对。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需要去外文网站搜索一些别人写的评论,来更深入地了解得奖人。这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中国的各大网站会在第一时间作报道,但是报道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新闻本身,而很少能看到中文的评论,而外文网站上评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篇。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试管婴儿的创始人,中文新闻绝大多数以“送子观音”来歌颂这件事,但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其实带来了非常多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是一种对自然选择的人为干预,该技术到底是好是坏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但一直到今天,网络上能以个人观点来评论这次颁奖的只有两篇文章,却有33万篇没有个人观点的新闻报道。这是我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座各位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去寻找这种现象,相互抄袭、缺少创新的文章、信息比比皆是,换句话说,我们网络上的信息是没有经过大脑处理的,是雷同的、没有自主性的。
网络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普遍写作水平的下降。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反复酝酿、修改,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和审阅,最终才能印成铅字交到读者手中,这样的文章对读者是负责的。过去我们讲某些好文章是“上过书”的,是表示一篇文章是经过考验并且具有公信力的。但如今在网络上,似乎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很多人开通了微博,说自己一年发过几千条博文便沾沾自喜,以“作家”自居,我认为这是很可笑的。这种无编辑状态的文字最多算做思想的火花,这些没有经过打磨和雕饰的文字是一种“精神早泄”,没有了深入的思考,仅仅浮于表面,浅思辄止。
网络骗局近年来屡见不鲜,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网络导致的道德虚化。虚拟化的身份导致责任感的缺失,没有了责任感,各种各样的骗局、各种各样的暴力发泄都显得似乎非常“正常”。人心中的魔鬼往往在网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网上凶神恶煞,网下温声细语,最终导致网络内外的人格分裂。这将导致一个民族道德的矮化。网络带来的便利我们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网络带来的风险却是我们今天一定要注意的。
影视同网络一样,拉近了世界同你我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娱乐和信息搜集提供方便。但影视也一样存在弊端。庸俗的影视生活只是一个不需要任何技能又不会培养任何技能的视听消费品,这种带有成瘾机制的诱惑在人类文明的金字塔中是没有价值的。我曾经见过很多年轻人沉迷于影星歌星的个人资料、八卦绯闻而不能自拔,甚至曾经听说有年轻人在听到杨振宁的名字后说出“他唱过什么歌”这样的无知问题。全国现在每年上映的电影多到两三千部,世界范围内就出产的更多了,这么多的电影其实大部分是残次品,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进入影院欺骗观众。当今影视的过度包装和完全利益化的结果,就是影视本身缺乏意义,所以美国学者波特曼怒斥好莱坞是在培养“沙发土豆”。
我们就此来对现在常见的各种媒体做一个比较。电视,内容多为资讯和故事,容量很大,诱惑度高,但是保存度低,我们用在电视前面的动词是“观看”;报纸,内容除了资讯和故事,还有一些评论,容量中等,诱惑度高,保存度低,我们用在报纸前面的动词是“浏览”;刊物,内容丰富,包括资讯、故事、知识、评论,容量小,诱惑中等,我们用的词是“览阅”;网络,我们刚刚总结过,内容五花八门、龙蛇混杂,容量极大,诱惑度极高,我们用在网络前的动词是最没有深意的“点览”;图书,其内容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智慧,容量中等,诱惑度有限,我们用的动词是最为深入的“阅读”。所以我们说的“读屏”生活其实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是“观屏”,屏幕上的“读”是浅阅读、轻阅读,是难以引起思考的;唯有读书才是深阅读,才是引人入胜、引发深思的。
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曾经用“空雨衣”的比喻来形容当今的时代:从背后看每件雨衣都是饱满的、有内涵的,而到了正面却显现出其空心的本质。他说,网络提供了无限的便捷化,信息流被迅速地整合、提速,廉价的运营格局迅速形成。这种信息流颠覆了传统的出版业,使得我们的时代出现“去物质化”、“去中介化”的趋势,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电子书。比尔·盖茨也曾经预言到2050年有50%的人会在家里或者咖啡馆中利用网络进行工作,并且纸质图书将会消失。很多人都同意他的观点,就像刚刚提到的,曾经需要用结婚证才可以买书的年代,每一本书都是我们爱不释手的珍宝;现在大多数人却空守着一书架的精品图书不读,每天津津乐道于电视剧的剧情、明星的绯闻。
但我对未来并没有这么悲观。历史发展很多时候就如一个钟摆,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被遗忘的事物又会重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四十年前,中国人普遍热衷于一种衣服材料:的确良。那时候这种化纤制成的衣服一件顶得上十件棉衬衣。但到了现在,我们买衣服却更乐于选择精纺纯棉的,因为纯棉代表着天然、代表着纯粹。我相信纸质书的地位就像纯棉服饰,是不会消亡的,是会保持屹立的。如果仅仅以入眼来说,纸质书与电子书没有区别,都是记载着内容的一些符号的集合。但纸质书带来的“入心”和“静思”这种阅读的最佳状态,却是屏幕上的电子书缺乏的。多年前电视逐渐普及的时候,广播电台几乎退出了媒体市场;但后来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广播又成为大众群体的需求。我相信纸质书的命运会比广播好得多,纸质书不会有全军覆没的一天,真正读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纸质书的魅力。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现代的阅读观念与从前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现在的社会中,“以快制慢”几乎成为一个万能的原则。人人都在争取快过别人,这样的价值观也影响到了我们的阅读选择,使得那些更新速率快的媒体成为大众的新宠。无论是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期刊,它们吸引人群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快”。另一个错误的阅读习惯就是“以多制少”,人们更愿意去同时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不是深入探索一个问题。而网络是目前能够承载最多信息量的媒体,其火爆的原因也就可以想象,但是“多”与“好”是不同的。网络上一篇文章,错别字多的可能到百分之五,而一本书的差错率是万分之一,杂志是万分之三,报纸是万分之五,这几种媒体之间精确程度的差距可想而知。还有一种影响现代人阅读习惯的观念便是“以动制静”,即是说现代人更为乐于接受动感的媒体,因为动感的媒体对观众的要求相对低,理解它更为容易。而书就不同,要读懂一本书,最起码要对书中的时代、概念有所了解,否则便是盲人摸象。其实这种图像化的媒体发展趋势,是一种返祖现象。纯粹的图像在历史中一般只出现在远古人的壁画之中,是简单直观的;文字是符号化的,是抽象的、更为高级的。大家舍弃了更为高级的文字而去阅读最原始的图像,这样虽然更为直白,但是也缺乏了思考,对人的思想提升作用不大。
我认为,人生阅读的最正确的战略也是四个字,“以精制粗”。人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为人生制定一个阅读的战略,要多读一些与自己相关的、经典的、传承性的、能够反映人类智慧巅峰的东西,这便是图书。报纸的寿命只有一天,期刊的寿命只有一周,而图书的寿命却可以比人更为长寿。
从哲学上来看,多媒体时代的现状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首先是价值论和效果论。从传播效果来看,毫无疑问,网络、电视、电影的传播效果要比传统图书好很多。电视的收视率0.1%大约代表一千万人,而图书最好的发行量也不过百万册。但是传播的“效果”与传播的“价值”是不对等的,就像我刚刚说过的诺贝尔奖的问题,网络、报纸的确很快把试管婴儿之父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播开了,效果很好,但是没有一条评论,甚至没有一个媒体提出质疑,绝大多数都是引用新华社的评论,这种传播的价值是很低的。第二,传播的价值与真理的价值是不对称的。一件事的传播价值是指有多少人在谈论这件事,数字越大表示其传播价值越高,但是这种传播价值不等于真理价值,因为很多的传播是媒体、娱乐公司故意炒作,是作秀的宣传。强势的文化绝对不是依靠强势的传播就能创造出来的。很可惜的是,现在连图书出版商在内,都追求这种快速、多彩、不经雕琢的发展趋势。我做过《书评周刊》的主编,主要工作就是监控国内图书出版情况,并从中发现优质好书。我很遗憾地告诉各位,这几年国内出版的图书质量在持续下降。我做主编时,每年可以从十万种图书中选出15%的好书,从中又能选出大约1500本来推荐给读者,现在数字可能只有曾经的一半。现在很多出版社几年累积的几百册出版物中,都很难挑出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的阅读处在危险之中。这种危险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量的萎缩,另一方面是阅读习惯养成的滞后,以及浅阅读、娱乐阅读盛行。我想列举一些数字,让大家看一看图书所处的危机。2007年,平面媒体阅读率排名为报纸、杂志、图书,最后才是网络。但仅仅一年后,网络在线阅读成为第一,手机排名第二,图书几乎排到了最后,有22.8%的成年人只阅读电子书刊,不再阅读纸质书。2010年有统计阅读率达到了77.1%,但我认为这个数字是含水分的,娱乐性的阅读可能也被算在这个数字内。全国国民阅读量从1999年开始几乎一直在下降,1999年是60.4%,2003年是51.7%,2005年是48.7%,直到2008年才有所回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他们国家的国民阅读量也是在逐年下降。波兹曼曾经说,现代社会的我们是没有童年的。这个童年并不是生理上的童年,而是精神成熟的童年,精神的发育是以图书阅读作为标志的,失去了阅读我们便失去了精神的童年,难以真正成熟。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造成的。野蛮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唯有模仿和学习,没有了创新。就像现在中国医疗教育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缺乏自己民族的特点,这是值得反思的。波兹曼写过一本叫做《娱乐生死》的书,书中认为当今社会中的娱乐可以消耗掉一个人所有的生命能量。在书中,他除了控诉,还分析了现代教育的两面性。他说,野蛮的教育方式尽管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技能,但却是造成“学奴”的罪魁祸首。这种压抑的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