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路径与规划模式

書城自編碼: 26657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作者: 张沛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5584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25

頁數/字數: 494页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342.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理想国译丛064: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 理想国译丛064: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

售價:HK$ 122.4
海外中国研究·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 海外中国研究·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

售價:HK$ 153.6
理想国译丛018: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2024版)
《 理想国译丛018: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2024版) 》

售價:HK$ 110.4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

售價:HK$ 105.6
大洗牌
《 大洗牌 》

售價:HK$ 93.6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亚洲经济发展与模式分析 》

售價:HK$ 106.8
浅尝难止(全2册)
《 浅尝难止(全2册) 》

售價:HK$ 78.0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零基础制作栩栩如生的立体纸艺花 》

售價:HK$ 5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0.3
《 图解建设工程细部施工做法系列图书--图解道路与桥梁工程现场细部施工做法 》
+

HK$ 83.2
《 市政工程 》
+

HK$ 250.8
《 地下管线检测技术(第二版) 》
+

HK$ 127.2
《 美国绿道 》
+

HK$ 59.0
《 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手册(每人都需要的消防安全知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编,涵盖所有日常生产、生活中会遇到的消防安全知识) 》
編輯推薦: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路径与规划模式——西北地区实证解析与对策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术性和应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地理科学、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等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內容簡介:
针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及目标诉求,《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路径与规划模式——西北地区实证解析与对策研究》融贯区域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在系统解读城乡关系的经典理论、深入检讨城乡关系的现实问题、全面总结城乡协调发展经验及启示的基础上,界定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尺度,梳理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研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评估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效率,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进化路径及规划模式,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完成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实践进行了实证解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路径与规划模式——西北地区实证解析与对策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术性和应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地理科学、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等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錄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城乡关系的经典文献解读 1
1.1 国外文献引介 1
1.1.1 朴素的城乡整体观1850年以前 5
1.1.2 城乡二元理论萌芽1850~1950年 6
1.1.3 城乡二元结构观1950~1970年 8
1.1.4 城乡协调整体观1970年至今 12
1.2 国内文献解读 19
1.2.1 重城轻乡观1949~1977年 21
1.2.2 城乡互动观1978~2002年 22
1.2.3 城乡统筹观2003年至今 23
1.3 研究文献综述 33
1.3.1 研究范式 33
1.3.2 研究重点 34
1.3.3 研究趋势 36
第2章 城乡关系的现实问题检讨 39
2.1 城乡关系的现实问题 39
2.1.1 城乡经济问题——“失调的产业,差异的收入” 39
2.1.2 城乡社会问题——“流动的农民,消失的村落” 44
2.1.3 城乡空间问题——“无序的布局,失衡的结构” 49
2.1.4 城乡设施问题——“不等的服务,低效的设施” 55
2.1.5 城乡生态问题——“趋紧的资源,破碎的环境” 58
2.2 城乡关系的问题根源 60
2.2.1 根深蒂固的二元制度 60
2.2.2 发育不完全的城镇化 62
2.2.3 规划分治的城乡空间 62
2.3 西北典型地区城乡关系现状及问题 63
2.3.1 研究区域界定 63
2.3.2 城乡关系现状 65
2.3.3 现实问题解析 78
第3章 城乡协调发展实践经验及启示 84
3.1 国外实践及经验 84
3.1.1 欧洲 85
3.1.2 北美 90
3.1.3 东亚 91
3.1.4 大洋洲 94
3.1.5 拉丁美洲和非洲 95
3.2 国内实践及经验 96
3.2.1 东部地区 96
3.2.2 中部地区 99
3.2.3 西部地区 100
3.3 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启示 106
3.3.1 城乡经济统筹——“工农互动,四化协调” 106
3.3.2 城乡社会统筹——“城乡均等,共享服务” 107
3.3.3 城乡空间统筹——“全域覆盖,体系规划” 108
3.3.4 城乡设施支撑——“设施支撑,网络连通” 109
3.3.5 城乡机制创新——“完善法律,创新体制” 109
第4章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尺度 111
4.1 空间尺度的内涵 111
4.1.1 空间尺度界定 111
4.1.2 基本思想内涵 114
4.1.3 空间尺度特征 116
4.1.4 空间尺度效应 118
4.2 空间尺度的结构框架 119
4.2.1 空间尺度的框架体系 119
4.2.2 基本空间单元的设定 120
4.2.3 联系空间体系的建设 122
4.2.4 空间尺度的层级结构 123
4.2.5 空间尺度的多元组合 125
4.2.6 空间尺度的生长转换 127
4.3 空间尺度的提取优化 128
4.3.1 尺度优化的价值导向 128
4.3.2 空间尺度的提取原则 130
4.3.3 空间尺度的提取方法 132
4.3.4 空间尺度的优化路径 134
第5章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梳理 138
5.1 动力机制辨识 138
5.1.1 动力机制内涵 138
5.1.2 一般均衡机制模型 141
5.1.3 动力机制类型 145
5.2 动力机制范式 147
5.2.1 市场推进机制 148
5.2.2 行政引导机制 150
5.3 西北地区的地域机制梳理 151
5.3.1 政策环境优化 152
5.3.2 经济发展推动 161
5.3.3 关键空间支撑 164
5.3.4 社会发展协同 168
第6章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判断 171
6.1 发展阶段划分 171
6.1.1 城乡发展的历史阶段 171
6.1.2 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 173
6.1.3 城乡一体化的阶段划分 180
6.2 发展阶段评价模型 180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180
6.2.2 指标体系构建目标与原则 182
6.2.3 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构建 183
6.3 西北典型地区发展研判 186
6.3.1 发展阶段的总体评价 186
6.3.2 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 189
第7章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效率 191
7.1 空间效率评价的内涵 191
7.1.1 空间效率概念界定 192
7.1.2 空间效率评价要素 194
7.2 空间效率的评估模型 199
7.2.1 空间效率指标体系 199
7.2.2 空间效率模型构建 203
第8章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进化路径 208
8.1 空间进化动力 208
8.1.1 空间进化的动力内涵 208
8.1.2 空间进化的逻辑框架 208
8.1.3 空间进化的关键动力 209
8.2 空间进化路径 214
8.2.1 空间进化路径的特性 214
8.2.2 空间路径的模式选择 220
8.3 西北典型地区的空间进化路径 238
8.3.1 地方路径依赖 238
8.3.2 目标路径引导 246
第9章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模式 268
9.1 空间目标导向 268
9.1.1 空间价值导向 268
9.1.2 空间目标体系 279
9.2 空间规划框架 292
9.2.1 空间规划内涵解析 292
9.2.2 空间规划发展现状 294
9.2.3 空间规划问题审视 295
9.2.4 空间规划实践探索 297
9.2.5 空间规划发展趋势 299
9.2.6 空间规划框架体系 301
9.3 空间规划导引 306
9.3.1 类型导引体系 306
9.3.2 规划导则制订 312
第10章 城乡一体化的实证案例研究 320
10.1 陕西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尺度研究 320
10.1.1 城乡发展现状解析 320
10.1.2 空间尺度目标导向 325
10.1.3 空间尺度组织优化 326
10.2 宁夏银川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问题研究 343
10.2.1 区域发展现状 343
10.2.2 空间效率评估 347
10.2.3 空间问题诊断 357
10.2.4 空间优化策略 359
10.3 青海海东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研究 362
10.3.1 发展现状解析 362
10.3.2 空间发展目标 369
10.3.3 空间适宜模式 372
10.3.4 空间结构规划 381
10.4 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 384
10.4.1 发展现状解析 385
10.4.2 空间模式构建 398
10.4.3 规划方法匹配 408
10.4.4 实施保障策略 417
10.5 陕西渭南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进化路径研究 421
10.5.1 城乡发展现状解析 421
10.5.2 空间进化路径类型 424
10.5.3 空间路径组合设计 428
10.5.4 空间规划引导策略 431
10.6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建构及规划策略研究 444
10.6.1 区域发展现状 444
10.6.2 空间要素分析 449
10.6.3 空间体系构建 453
10.6.4 规划实施策略 466
参考文献 471
內容試閱
第1章 城乡关系的经典文献解读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城乡关系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人口学与生态学等学科。对城乡关系内涵的理解,不同学科各有所偏重,经济学侧重于城乡产业、资源、工业与农业联系等内容;社会学更多关注城乡居民在意识形态、行为活动及社会网络等方面的互动与联系;地理学视角下,城乡关系主要体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区位关系,是区域中城市与乡村地区社会、经济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也受到人为调控与制度的影响(马远军等,2006)。
城市与乡村是一定区域内共同存在的两个空间实体,构成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使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终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城乡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规律性和机制性,并在地域空间形成多样化的地域综合体。
1.1 国外文献引介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演进过程来看,城乡关系产生于城市出现之后,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以前,大部分西欧人居住在乡间,以耕种和畜牧为生,只有小部分人在城市居住(当时城市的人口平均不到1万人)。大部分的城市居民是商人和工匠,商人以出售工匠的制品谋生,而工匠的生产方式为“家庭手工业制”。这个时期无论乡间或城市都以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为生产动力,以马匹和马车为主要的运输工具,经济增长缓慢并且主要靠增加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投入实现,城市依附于乡村发展,城乡之间并未形成本质差别。**次产业革命之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也打破传统的界限并有了新的外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逐步拉大,城市从对农村的依附地位迅速转化为城乡关系的主导者。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很多欧洲国家的农村经历着城市工业的巨大转变,北美的城市受到来自南部农村和欧洲移民迁入浪潮的影响而得到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乡二元关系逐步出现。第三次产业革命后,欧美国家进入了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为主的“创新驱动阶段”,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城乡差距增大。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和农村地区日益频繁的人口、资源和信息流动,使欧美发达国家城乡之间的地理及功能界限逐渐模糊,城乡融合趋势愈发明显。
西方在城乡关系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西方城乡关系发展可分为六个阶段,即1950年以前、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城乡关系研究则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朴素城乡整体发展观到后来影响近30年的城乡分割发展观,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城乡联系的城乡融合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王华和陈烈,2006)。西方早期城乡关系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之后一些思想被空想社会家继承,并以阿瑟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为转折点进入二元结构范式阶段,之后伴随着对二元结构的反思和批评,城乡关系进入城乡联系阶段。
通过梳理西方城乡关系发展演变过程,解析城乡关系发展变化的本质内涵,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本书将西方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朴素的城乡整体观(1850年以前)、城乡二元理论萌芽(1850~1950年)、城乡二元结构观(1950~1970年)和城乡协调整体观(1970年至今)。每个阶段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及理论见表1-1。在朴素的城乡整体观阶段,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资源流动条件等因素影响,城乡关系为缓和的良性互动,这一阶段西方城乡关系理论主要集中于城乡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爆发,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借助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人口及资源可以在城乡空间快速流动,导致了资源在城乡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城乡差距慢慢凸显,城乡二元关系开始萌芽,这引起了社会改良学者的关注,其中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霍华德为典型代表;随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明显,以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为重要转折点,出现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弗里德曼(J. R. Friedmann)的“核心-边缘”理论等(郭宁和吴振磊,2012);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不断加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这种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同时受经济全球化、区域竞争加剧的影响,城乡融合理念回归主流,出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网络发展、城乡连续体、新区域主义、新城市主义等代表性理论(表1-2)。
1.1.1 朴素的城乡整体观(1850年以前)
这一阶段城市依附于乡村发展,大多数城乡关系理论家都强调城市和乡村的结合。1826年德国古典经济学家杜能在其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建立了农业区位理论模型,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的鼻祖,其著作被看作城乡关系早期研究的代表之作。该著作从资源、交通和工农产品互换角度阐述了城乡关系及空间分布规律。19世纪初期社会学家围绕城乡关系形成了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贫穷阶级的需求,并提出“实业制度”下的按劳分配,阐述了他的城乡平等观;傅里叶提出了构建和谐制度下的有组织的生产、消费协作社即“法郎吉”,“法郎吉”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城乡居民共享社会成果;1817年欧文在《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建立合作社来解决失业问题的主张,同时提出应消灭私有制,建立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社会。1824年欧文在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这些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社会制度改革角度倡导建立平等的城乡关系,但因缺少现实条件,*后都以失败告终。
1.1.2 城乡二元理论萌芽(1850~1950年)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爆发对原始的城乡关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交通技术等因素促使城乡资源、产业、人口更快地流动,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充斥了大量的贫民窟,卫生环境差,生活质量恶劣,城市问题初步凸显,而此时乡村大多保持着原始的风貌,生态环境良好,邻里交往频繁,城乡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乡二元关系逐步出现。
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展受到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以“田园城市”“广亩城市”为代表的社会改良学派、以城乡区域发展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均衡发展理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派。
1. 社会改良学派——“田园城市”“广亩城市”
深受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898年英国人埃比尼泽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通过实际调查撰写完成《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希望通过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态,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让人们共享城市和乡村的美好生活。霍华德认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悦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由此霍华德提出三磁铁图示,描绘了城乡一体的美好前景,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由农业地带分隔的田园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1932年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在《正在消灭中的城市》中提出了一种城镇设想——“广亩城市”,认为大都市将死亡,人们将走向乡村,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即“广亩城市”,成为乡村主导发展的典型代表。
2. 人本主义学派——城乡区域发展理论
帕特里克 盖迪斯(Patrick Geddes)在借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发展整体观,并在其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进行充分的阐述。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应该逐步构建巨大的城镇集聚区,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进行区域规划。
刘易斯 芒福德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在继承霍华德和盖迪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城乡区域发展理论,并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给予“田园城市”高度的评价,认为“田园城市”远比线状城市等更为现实且富有功效(刘易斯 芒福德,2005)。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城市与乡村共同存在,乡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影响着城市,应给予乡村发展以同等的重视,城乡各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