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書城自編碼: 263870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刘青松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255937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5-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2/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售價:HK$ 189.6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售價:HK$ 165.6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售價:HK$ 105.6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售價:HK$ 94.8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售價:HK$ 201.6
华夏衣裳:汉服制作实例教程
《 华夏衣裳:汉服制作实例教程 》

售價:HK$ 178.8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一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一卷) 》

售價:HK$ 189.6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设计实践指南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设计实践指南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售價:HK$ 17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1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

HK$ 73.6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
+

HK$ 73.6
《 街角的老北京 》
+

HK$ 66.6
《 江湖三十年3:生死局中局 》
編輯推薦:
1、一部亲历者的战争回忆录。本书作者刘青松,亲自采访数十位战争老兵,他们或亲历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或亲历护桥。一部卢沟桥的历史就是亲历者的战争回忆录。
2. 一部纸上的艺术纪录片。数十位文物专家、建筑学家,亲自探求卢沟桥的艺术之美,令世人不禁动容。本书**亲历者诉说鲜为人知的细节,是为难得的史料,他们发掘出卢沟桥的美与存在,**见证卢沟桥的历史、艺术以及新发展。
3. 知名专家亲身指导,卢沟桥管委会权威推荐。本书作为一部卢沟桥的艺术之书、历史之书,卢沟桥知名专家范贻光等多年从事卢沟桥研究的专家亲自把关,保证了这一作品的准确性、严谨性。
4、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摄影师陈虎翼奉送大批卢沟桥高端精美图片。全彩四色印刷,精选几十幅经典摄影作品,让你领略卢沟桥之美。
內容簡介:
书写卢沟桥建成后八百多年间,作为一种象征被铭记的人、事、物,她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抗战风云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她与北京、中国的精神纽带,与“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重新发现卢沟桥之美、北京城市脊梁之厚重的历史地理之书,也是一部张扬卢沟桥精神,发出中华民族“醒狮”宣言的时代风貌之书。
關於作者:
刘青松,纪录片撰稿人、畅销书作者,曾从事媒体、出版工作多年。作品有《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九州出版社,2009)、《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上海三联书店,2012)等。
目錄
 引子:两个少年,一座桥
第一篇 雄狮
 第一章 一座桥与一条河、一座城
奔腾不羁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1192年建成后,作为交通要道,见证了王朝兴衰,城市变迁。
一条有不羁灵魂的河,一座有大格局大气魄的城
一座连接北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
 第二章 一座无与伦比的桥
被马可?波罗誉为“在世界上恐怕无与伦比”的卢沟桥,体现了高超的建桥工艺,设计精妙,坚固无比,仿若神桥。
桥基:铁柱穿石更穿心
桥墩:“斩龙剑”神话
拱券和桥面:兼具美观实用
此桥真神也
 第三章 一座美丽的桥,“狮子数不清”
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之外,狮子是卢沟桥的一大看点,501只石狮栩栩如生,姿态万千,仿佛有生命,有灵魂。
守护神和指路仙人
御碑上的点睛之笔
美不胜收的历史画廊
活着的石狮
 第四章 卢沟晓月:第一销魂是此桥
卢沟桥是一座底蕴厚重的文化之桥,“卢沟晓月”美景被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描绘,一些人借桥抒家国之思、兴亡之叹。
诗词不尽晓月意
卢沟世态皆入画
“岂知中有兴亡泪”
 第五章 桥边有座宛平城,城墙上有弹坑
卢沟桥一带一直是军事要冲,明末,东桥头建起了驻兵的拱极城,即后来的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坑,警醒着后人。
军事要冲上的拱极城
武俊碑上的历史密码
城外的清代演炮场
城墙上的弹坑
第二篇 怒吼
 第六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二十九军官兵在长城抗战中挥起大刀奋勇杀敌。七七事变前,日军不断挑衅,二十九军官兵愿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
二十九军的“国耻”馒头和大刀
喜峰口的大刀队
华北事变,日军进驻丰台
成为日本人地盘,丰台在哭泣
“卢沟桥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
日寇步步紧逼,战事一触即发
“愿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
 第七章 七月七日:最长的一天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第一枪,中国将士英勇抗敌。一夜血战后,国人呼唤“保卫卢沟桥”。
宛平城外一阵枪响,刺破寂静夜幕
“士兵失踪”真相,日本人的“第一枪”阴谋
日军的备战和威胁,国人的抵抗决心
日军进攻,中国血战
一夜血战后,国人心系一座桥
 第八章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3个昼夜,二十九军官兵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浴血奋战。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任何威胁也吓不倒”
“睡狮今已醒矣”
“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
“国家存亡,千钧一发”
“立功报国在此桥”
 第九章 国破桥在
“卢沟晓月”碑见证了日军侵华的罪恶。卢沟桥民众乃至中国军民不屈抗争。山河破碎,卢沟桥精神永在。
“卢沟晓月”碑旁的罪恶
蓟运河上的浮尸
粥厂好比鬼门关
卢沟桥人民的抗争
张自忠的自我救赎
卢沟桥,可歌可泣故事的起点
第三篇 醒狮
 第十章 一座新生的桥
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地区旧貌换新颜,但交通压力让古桥不堪重负。在多方努力下,卢沟桥和宛平城终得保护、修缮,抗战纪念馆在桥畔建成。
建国后卢沟桥初展新颜
卢沟桥受伤了
新的护桥战胜利了
卢沟桥畔建起抗日战争纪念馆
沧桑古道串联城桥新貌
 第十一章 父辈的旗帜
卢沟桥事变70年后九位二十九军老兵聚首卢沟桥,完成最后一次集结。金振中、杨云峰等老兵魂归卢沟桥。前辈精神,后辈传承。
桥下幸埋忠骨,英雄魂兮归来
老兵杨云峰的“军功章”
二十九军后代们的父辈烙印
老兵的眼泪,后辈的掌声
 第十二章 桥载中国魂,睡狮今已醒
卢沟桥精神在今天仍有其时代意义,卢沟桥上凝聚着“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的国家形象,托载着中国梦。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
“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尾声:两个老人,一座桥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两个少年,一座桥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西桥头,6岁少年郑福来在睡梦中被密集的枪炮声惊醒。他睁开眼一看,外面黑洞洞的。他以为,日本兵又在演习了。
第二天早晨,郑福来正要出门去上学,一发炮弹低啸而来,在自家北房西边爆炸。
大地在颤抖。郑福来吓得大叫。邻居的哭喊声传来。头一天还在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四春子,被落到家门前的炮弹炸开肚子,死了。
奶奶叫郑福来顶着锅盖跑到五奶奶家躲起来。郑福来抓起一个锅盖,顶在头上,一口气跑到五奶奶家背静的矮房里,钻进炕洞,不敢出来。
黑洞洞的炕洞里,郑福来的心怦怦直跳:日本人打来了!
同一时刻,与卢沟桥相距160公里的天津宁河,九岁少年郭景兴走在去孟旧窝村上学的路上,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他抬头一看,头顶的天空飞过好多架涂着红膏药标记的飞机。他不知道这就是日军的飞机,只是感觉发生大事儿了。
一路上,郭景兴看到乡亲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都在议论,“北平那边打起仗了,小日本打到了卢沟桥”。乡亲们的眼神里,夹杂着愤怒、无奈和惊恐。
郭景兴一路小跑到了学校。教室里,同学们也在议论纷纷,说是北平那边日本兵开战,刘老师已经从广播匣子里听到中国军队抵抗的消息了;刚才飞过的那些飞机是小日本的,要飞到北平去炸我们中国人。
上课铃声响了,郭景兴和同学们忐忑不安地坐到课桌旁。燕京大学毕业的刘继光老师夹着教案走进教室,神色严峻地扫了一眼他的学生们,不说一句话,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
刘老师画了一座石拱相连的桥,并在桥上的石栏上勾勒出几头石狮。他转身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吗?”
孩子们都说“不知道”。
“它叫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刘老师神色凝重地说:“早在13世纪,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很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还特别欣赏桥栏杆上刻的石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可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桥,如今却陷于日军侵略的炮火之下。”
郭景兴屏住呼吸,默默听着,不由地握紧了拳头。他常听大人们讲起日本人造的孽。两年前,日本人就来了宁河,耀武扬威的,尽干奴役、欺负中国人的坏事。
下课后,郭景兴问刘老师:“老师,日本兵很快会打过来吗?”
“孩子,不要害怕,中国有四万万同胞,中国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中国不会亡!”
一条有不羁灵魂的河,一座有大格局大气魄的城
1931年初秋的一个傍晚,20岁的河北青年侯仁之走出正阳门东车站。多年之后,侯仁之仍难忘初见北京那一刻:“随着人群走在灯火辉煌之中,我看见正阳门的箭楼雄伟地孤立在那儿,那时候城墙可以看到一个城门,从城东可以穿过去,雄伟的建筑,深厚的城墙,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一刻,侯仁之爱上了北京。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山水一大交会,形胜甲于天下。北京的东北面、北面、西面背靠群山,南面敞向广阔的华北平原,“前挹九河,后拱万山”,形成河流冲积扇的一片小平原,是为“北京湾”。
三千多年前,“北京湾”便已成为南北文化汇聚之地——出现于华北平原腹地的中原文化向北传播,首先进入北京小平原,再越过燕山,深入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而燕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地方文化,则以反方向往南渗透。
其时,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淀泊沼泽散布,唯有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台地,最易通行。而沿这条路进出北京小平原,必须渡过北京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永定河。
永定河上游为源自山西宁武的桑干河,在河北怀来汇纳源自内蒙古高原的洋河,经北京、天津入海河,注渤海。
据桥梁专家茅以升考证,唐代时,永定河被称为卢沟。
“卢沟”一名何来?
一说,因永定河流经北京西山的卢师山,此山附近有卢思台。清代《畿辅通志》载:“卢师为隋末神僧,能驯二龙,台其遗迹。唐书作卢思台,系在宛平县境内。卢沟系由河经卢思台而名……其曰沟者,因由此入山,不通舟楫,如沟渠之类。”
另一说,因河水水质浑浊而得名。明代《燕都游览志》载:“桑干下流为卢沟,以其浊,故称浑河;以其黑,故呼卢沟。燕人以黑为卢,水本一也。”
古时,水至卢沟,浊浪滔天,惊心动魄,“以为颇似黄天荡也”。
这条河,有奔放不羁的灵魂。
这条河,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移不定,又称无定河。
1698年,清康熙帝命直隶巡抚于成龙等疏浚无定河,筑防洪长堤,钦赐一个吉祥之名——永定河。
从“无定”到“永定”,是历代统治者的治理目标,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哲学。
先民们当年渡永定河处,正是后来兴建卢沟桥之所在——从这里沿河上行,岸高水急;沿河下行,河床渐阔。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就在这里形成了。
渡口上的悠悠岁月,随细碎的阳光在河波间荡漾,随渡船篙竿上串串水珠滴下。
岁月流转,最初的北京城却并没有在这个渡口上发展起来。北京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很大,使得永定河的流量极不稳定:夏季多暴雨,山洪沿河而下,即成水灾。洪水的严重威胁之下,渡口无法就地发展。
时日一长,南北交通枢纽便从永定河上的古渡口,逐渐转移到渡河之后不受洪水威胁的最近处。在这里,先民的原始聚落诞生、壮大,发展成为最早的北京城。这座城,最初见于记载的名称为“蓟”。
蓟城的具体位置在何处?前人认为,元大都土城就建在蓟城遗址上。
侯仁之有另外的发现。他注意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里的一段文字:“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根据蓟丘是古代蓟城重要地形标志这一线索,侯仁之查阅乐毅《报燕王书》、沈括《梦溪笔谈》等史籍相关记载,研究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之后,断定蓟城的城址在今天卢沟桥东北约十公里的莲花池以东相去不远处。
经侯仁之考证,蓟城的城址正好处在古代永定河洪积冲积扇的背脊一侧,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且有微微隆起的小丘点缀其间,也就是见于记载的蓟丘。蓟城地下水源丰沛,溢出地表的地下水,成为溪泉湖沼。蓟城西郊有一个流泉汇成的小湖,时名西湖,“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为今广安门外莲花池前身。
昔日,就在这一池碧水旁,蓟城聚起人气,成为北京小平原面向中原腹地的唯一门户。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蓟国都于蓟城,为南北交通要冲。燕国的统治中心在永定河古渡口以南30多公里的琉璃河一带,腹地广大而肥沃。到了春秋时期,燕国实力日益强大,在公元前7世纪吞并了蓟国,迁都蓟城。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次年建立帝制中国。此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蓟城的名称虽多次变化,其地位却非同一般——中原大一统时,蓟城是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原势力向北扩张的前进基地;中原政局分裂、内外民族矛盾加剧时,蓟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势力置重兵防守欲南进的燕山以北少数民族。
611年,隋炀帝远征高丽,所有人员和物资集中于蓟城。644年,唐太宗远征高丽,也是从蓟城誓师出发的。
唐“安史之乱”后,燕山外的少数民族相继崛起,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蓟城,地位日益重要,从北方军事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
938年,发迹于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契丹族进占蓟城,建为陪都。因蓟城位于其统治中心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以南,改称南京,又名燕京。随后建国号曰辽,与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北宋对峙。
兴起于松花江上的女真族继之而来。1115年,女真族建国号曰金,继辽人之后进占燕京,进行了大规模城市扩建工程。1153年,燕京扩建竣工,定名中都。
金中都的建成,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起点。
这座城,自此展开了它的大格局、大气魄。
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为以后元、明都城的建设开创了先例:城呈方形,周围36里,城门13座;宫城位置居中,西侧建有御苑、池沼;宫城之前、皇城南门之内,左有太庙,右有中央政府及地方衙署,近于都城“左祖右社”的传统布局;城内增建礼制建筑,如郊天坛、朝日坛、夕月坛等。
这是一座豪华的大城。时人记载,金中都“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扩建时,载运一根巨大木材的费用,多至20万两白银;拖运一辆满载器材大车的人力,多至500人。金世宗完颜雍还下令将旧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的宫殿豪宅夷毁,皇族贵戚全部迁到中都,保证了城内繁荣。北宋派往金朝的使臣许亢宗曾记述,城内“户口安堵,人物丰庶……城北有市,陆海有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宇,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这还是1125年,还未成为中都的燕京。
可惜,这座大城后来湮灭了,唯留西南隅一段城垣遗址,供今人凭吊。
岁月旷远,历史无情。多少千秋万代梦,都被雨打风吹去。
反倒是一些湖泊河流上的建设,近水而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道,或遗迹尚在,或留存至今。
金朝统治者在中都城内大兴土木之余,在郊外也有三项重要建设。
一处是在东北郊一片天然湖泊上兴建的大宁宫(又称万宁宫),这座离宫后来成为营建元大都时进行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其中心就在今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
一处是在西北郊利用古代引水灌溉的车箱渠故道所开凿的金口河,以便引永定河水入中都北护城河;随后又继续开凿东至通州的运河,与潞河(今白河通州段)相连,以通漕运,因沿河设闸,节制流水,故称闸河。日后,闸河为元大都开凿通惠河时所利用,即南北运河最北一段的前身。
还有一处,正是在西南郊永定河上兴建的卢沟桥。
一座连接北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
永定河名卢沟的时间很短,为何桥名卢沟,沿袭至今呢?茅以升曾撰文称:“很可能最早的卢沟桥,就是唐代修建的。”
茅以升举《新唐书》为证:“自桑干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欲通漕至卢沟桥。”显然,唐代卢沟上已有桥,不过这桥是木桥还是浮桥,是否建于卢沟桥现址,已无从查考。
到了宋代,卢沟上有浮桥,见于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离城三十里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两岸造浮梁,建龙祠宫,仿佛如黎阳三山制度,以快耳目观睹,费钱无虑数百万缗。”
卢沟上的浮桥,出现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作《卢沟》里:“草草舆梁枕河坻,匆匆小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其中,“草草舆梁”就是指浮桥,“枕河坻”指浮桥是架在河里的一块块小洲上。诗人描述,因为进出中都必经浮桥,所以河边市镇上靠服务为生的人日益增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秋天放雁时节,坐着轻车从浮桥经过。
卢沟上的浮桥,承载了中原文明的一段屈辱史。
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亡。
1161年,金兵又南下,分四路进攻南宋。
卢沟上的浮桥,也便利了南北方的交流。
战事总是暂时的,在和平时期,双方的使者互访,民间贸易往来,“通南北之货”的交易,从未停顿。当年,南宋在一些靠近金地的边城开设“榷场”,与金人做生意。
南下用兵,运粮,做生意,需要交通畅通无阻。运河水量有限,运输缓慢,而陆路必须通过卢沟渡口,在此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桥,势在必行。
恰在彼时,1185年夏天,卢沟洪水泛滥,决口于上阳村。金世宗征令中都城周围三百里以内的民夫前往堵塞决口,却未奏效。到了1188年,金世宗下定建桥决心。
据《金史世宗本纪》载,“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不过“未行而世宗崩”。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金章宗完颜璟下诏:在卢沟渡口建造一座大石桥,以图一劳永逸。经过三年紧张施工,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一座连拱大石桥建成,敕命曰广利桥,即卢沟桥。
卢沟桥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姓甚名谁,史书并无记载。他们像河里的芦草,枯黄了,湮没了。他们沉默如河边的石头。
今天,住在卢沟桥一带的老人们中间流传着鲁班石头的故事。有人说,当年鲁班赶来一群白羊,到河边后都变成了白石头。有人说,鲁班赶着一只羊到饭馆里吃饭,吃完了,没有钱,留下了羊。鲁班一走,转眼间,羊变成了石头。修桥时桥洞架不起来,缺块材料,这羊变的石头,长短宽窄正好合适。大家总结道:“反正这桥凡人修不了。不过,就算不是凡人修,也得有凡人。”
谁能比作为一个整体的凡人更有力量,生命更长?多少代帝王已没,而桥还在。帝王下令修建的卢沟桥,归根结底是凡人的桥,世世代代造福南来北往的凡人。
连接南北的卢沟桥,也连接起北京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北京作为人民首都,在她的城市建设上又迎来了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新时代。
追溯这个新时代的起点,还得从卢沟桥开始。
整整五十年前,“七月七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正是这次全国性的抗战胜利之后,又继之以解放战争,这才终于迎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同时也就为保卫世界和平提供了一个新的力量源泉。
1987年,侯仁之在《卢沟桥与北京城》一文中写下上述文字。当年7月6日,“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卢沟桥畔落成。
1991年,卢沟桥下,桥基“铁柱穿石”勘察现场,在一堆粗大铁柱挺出圆孔的穿柱石间,侯仁之和单士元、罗哲文等几位文物专家留了一张影。80岁的“活北京”侯仁之一只手轻触一根铁柱,露出微笑。
这微笑,奇妙勾连起一个人与一座桥、一条河、一座城之缘,多少事,多少情感,穿越历史沧桑而来,汇聚成这一刻。微笑间,这座桥,这条河,这座城,仿佛都活了。
桥基:铁柱穿石更穿心
随《马可波罗行纪》闻名世界的卢沟桥,在国外被人称为“马可波罗桥”。
正如马可波罗所说,这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桥——连桥堍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拱11个,栏板279块,望柱281根。800多年过去了,它仍巍然屹立,坚固如初。
桥的基础,关乎桥的寿命。选择桥基所在,首先要考察河床地质。卢沟桥下面的河床,是鹅卵石和黄沙等的堆积层,相当坚固。
卢沟桥桥基的构造,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是采用的“插柏为基”之法。“插柏为基”是在河床桥墩下打入许多柏木桩做基础,再在桩基上面砌石为墩。墩下打桩是为了增加松软的泥沙河床的抗压力,减少桥基的沉陷。古人建桥大多采用这种做法。在北京地区,京南的珊瑚桥和修京石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古桥都是“插柏为基”。1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的《旧都文物略》里也记述,金人建卢沟桥时“插柏为基”。
1991年,有关部门在对卢沟桥桥墩进行整修时,惊奇地发现,金人并未采用“插柏为基”法,而是将数根粗大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端穿入打着圆孔的巨石,将它们连成一体,围以巨大石板,防止水流冲击。这种新的“铁柱穿石”法比“插柏为基”法更先进,筑成的桥基更加坚固,有效地防止了桥墩下沉。经专家实地测量,800多年来,卢沟桥的10个桥墩中沉陷幅度最大的也没有超过12厘米。
“铁柱穿石”法被桥梁专家孔庆普赞誉为“今世人们从未见过”之创举。面对这一发现,众多来到现场勘察的文物考古专家非常兴奋。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把带来的相机放到石头堆上,设好延迟拍摄时间,和同来的侯仁之、单士元、杜先洲、王玉伟等人一起站在穿柱石上,自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几位专家,眼神里透出欣慰和自豪。
侯仁之见到这张照片后,激动地说:“这次发现太重要了,卢沟桥的意义太大了。”
不过,今天在卢沟桥一带,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并非“铁柱穿石”,而是“铁柱穿心”。
据说,当年建桥时,领头的工匠姓鲁,是鲁班后代。他率众人用“铁柱穿石”法立起桥墩后,虽然河水一浪高过一浪,桥墩却岿然不动。大家都以为大功告成了,谁知到了夜间,骤风起,河水更加汹涌,恶浪发疯般扑向桥墩。鲁工匠不放心,跨上桥墩。一上去,他就觉出不妙:脚下的桥墩在摇晃。他趴下察看,才发现由于灌入穿柱石圆孔中的灰浆被河水浸泡多时,已经有些松动了,铁柱和桥墩石之间有了缝隙。幸好大铁柱已深深插入河底,桥墩石才没被大水冲走。
鲁工匠正暗暗叫苦,一个巨浪卷着一棵大树撞上桥墩,“轰”一声巨响,桥墩一阵幅度更大的摇晃,把他晃倒了。他双手紧紧抓住桥墩上的铁柱,才没落水。
风浪渐小,桥墩不再摇晃了。鲁工匠定睛一看,又惊又喜:抓铁柱的两只手都破了,鲜血流下,混入灰浆,本已松动的灰浆一遇人血便凝结起来,把铁柱和桥墩石黏结在一起,桥墩又立稳了,更显牢固。
鲁工匠得到启发,决定用铁水浇铸桥墩石中的圆孔,使桥墩从上至下铸为一体。
第二天,鲁工匠指派工匠们开炉炼铁,又叫人把凿好的桥墩石依碴口竖好,准备好盛铁水的大勺,等铁水一放出,就接去浇铸桥墩。
鲁工匠脱掉上衣,手持一把匕首站在炉边,静观炉中的铁水。满炉的铁水开始沸腾。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鲁工匠猛地将匕首刺进了左臂。鲜红的血液淌入翻滚的铁水中,铁水冒起青烟,变红了。工匠们想起“莫邪投炉铸剑”的故事,明白了鲁工匠要用血和铁水来浇铸桥墩。他们纷纷咬破自己的手指,让血水滴入各自的大勺内,接了铁水,去浇铸桥墩。
融入工匠们鲜血的铁水注入桥墩石的圆孔中,使巨大的桥墩上下连成一体,扎根于河床,在汹涌的河水中稳如中流砥柱。
卢沟桥一带的老百姓都说,桥底的铁柱,表面看穿的是石,其实穿的是心呀。
桥墩:“斩龙剑”神话
“铁柱穿心”的故事到这儿还没完。鲁工匠率众人浇铸完桥墩后,铁水还没用完。他想起头天夜里一棵大树被巨浪裹挟而来撞击桥墩的情景,就用铁水铸成一批三棱形铁柱,安放在桥墩的分水尖上,夏秋季用来斩断随山洪而来的树木,春季用来斩断上游冲下来的大块冰凌,以保护桥墩的安全。这就是卢沟桥有名的“斩龙剑”。
当然,这是传说。不过谁敢说,传说不是事实的一种民间智慧式表达?
事实是,卢沟桥的桥墩设计极具特色,既实用,又美观。
卢沟桥除两侧的金刚墙外,共有10座桥墩,每座都是肩挑两拱,拱拱相连,共同承担桥体的负荷。桥墩间的距离不等,从两端向桥的中心逐渐增大。一切从建筑实际出发的设计思路之下,墩距不拘一格,桥墩及各拱与桥体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极为牢固。
桥墩的平面形状,俯视呈船形,硕大宽阔,北端的迎水面砌成楔形分水尖,长4.5米~5.2米不等,约占桥墩的十分之四,用以迎击上游冲来的洪水。经过券洞后,桥墩作流线型内收,状如船尾,使水流可以迅速分散,减轻了水流券洞内的压力,保护了桥体。
俗称“斩龙剑”的三棱形铁柱边长约26厘米,加装在每个分水尖上,使其更能抗御各种冲击。尤其是每当初春时节,大地转暖,冰雪消融,永定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冰凌,自河北怀来沿山谷而下,水流湍急,咆哮着撞击桥墩。拥有“斩龙剑”的分水尖如破冰船,将狂浪浮冰劈得粉碎,使其乖乖顺着桥洞流走,确保了桥体的安然无恙。
“斩龙剑”这一独具匠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