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書城自編碼: 260330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
作者: 庞素艳,于彩莲,解磊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5095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1/3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售價:HK$ 81.6
黄金圈法则
《 黄金圈法则 》

售價:HK$ 93.6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售價:HK$ 117.6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售價:HK$ 95.8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售價:HK$ 64.8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售價:HK$ 141.6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售價:HK$ 69.6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售價:HK$ 7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1.0
《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第一版) 》
+

HK$ 109.2
《 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危机警示录,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
+

HK$ 236.0
《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 》
+

HK$ 377.6
《 综合风险防范——科学、技术与示范 》
編輯推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非环境专业普及环境知识的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的热心人士阅读。
目錄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
一、环境的分类及组成
二、环境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阅读材料:地方病
参考文献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破坏
 第一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赢、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标志
三、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四、生态系统失衡
 第三节生态破坏
一、植被破坏
二、水土流失
三、土地荒漠化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阅读材料:外来物种入侵
参考文献
第三章人口和资源
 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与问题
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与战略
一、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
 第三节自然资源
一、白然资源的分类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第四节自然资源的短缺
一、水资源短缺
二、土地资源短缺
三、能源短缺
四、矿产资源短缺
 第五节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环境污染
 第一节水污染
一、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二、水污染源的分类
三、水污染的危害
四、中国水污染状况
 第二节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四、中国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及趋势
 第三节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二、土壤污染的影响和危害
三、中国土壤污染状况
 第四节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
一、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二、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三、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四、电子电器废物
五、固体废物酌越境迁移
 第五节环境物理性污染
一、噪声污染
二、电磁污染
三、热污染
阅读材料:八大公害事件
参考文献
第五章全球环境问题
 第一节气候变化
一、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
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臭氧层破坏
一、臭氧层
二、臭氧层损耗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四、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锐减
一、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资源
三、生物多样性资源经济价值及其评价
四、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四节海洋污染
 第五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及特性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及危害
阅读材料:物种多样性丢失实例
参考文献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
二、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指标俸系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概念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分类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一、绿色CDP、国家财富、真实储蓄率
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三、其他评价方法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
一、人类发展指数HDI
二、常规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八章环境污染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防治
一、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二、中国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
三、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
一、中国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一、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二、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原则
三、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
 第四节物理性污染防治
一、噪声污染防治
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三、热污染防治
阅读材料:莱茵河流域治理对我国流域管理的启示
参考文
第九章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第一节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二、3R原则
三、我国循环经济实践
 第二节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二、清洁生产的内涵
三、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第十章环境伦理观
 第一节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一、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
二、协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三、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第二节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与善待自然
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三、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第三节环境伦理观与人类行为方式
一、环境伦理观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
二、环境伦理观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
三、环境伦理观对公众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
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因此对于环境的定义并不统一。从哲学的角度讲,环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的存在而存在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不同的中心事物有不同的环境范畴。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个事物被当成中心事物时,与它相关的事物就变成了该事物的环境,所以环境也就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
对于人类,环境是指围绕人们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和要素的总和,也就是每个人所面对的一切——脚下的大地、呼吸到的空气、喝到的淡水、吃到的食物以及所看到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人类是环境的产物,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这里所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于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一、环境的分类及组成
环境科学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人化的结果。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空气、水、岩石、土壤、阳光、温度、气候、动植物、微生物等,以及一定的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地表环境,自身的运行机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只可能有没有人类存在的自然环境,而不可能有没有自然环境存在的人类。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胡。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自然物质、创造了物质生产体系、积累了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人工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如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环境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从事着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并且创造和利用着日益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引发了环境问题[1]。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动态的、开放性巨大的系统。按构成因子可以把自然环境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按结构特征可划分为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环境或山地环境、平原环境、湿地环境等;按生态类型则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等。根据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还可以把自然环境划分为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人化自然环境或人工自然环境等。
1.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外部的气体包层,也称大气层或大气环境,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g%;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圈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整个大气圈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大气圈垂直距离的温庋分布和大气组成的明显变化,从下至上可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见图1—1[4]。
1对流层
对流层位于大气圈的最低层,是空气密度最大的一层,直接与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相接触。对流层厚度随地球纬度不同而有些差异,在赤道附近高15-20km,在两极区高8-lOkm,是大气圈中最活跃的一层,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作用和水平运动。对流层空气总质量的95%和绝大多数的水蒸气、尘埃都集中在这一层。各种天气现象,如云、雾、霜、雷、电、雨、雪、冰、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在这一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m温度就下降5-6℃,空气由上而下进行剧烈的对流,故称对流层。动植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在这一层,大气污染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尤其在近地面1-2km范围内更为明显。
2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至大约50km的高度,气流主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对流现象较弱,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较低的平流层内,温度上升十分缓慢,在30km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0C左右,气流只有水平流动,而无垂直对流,并且在这里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合于飞机航行。在20-30km高空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太阳辐射的紫外线(A0.29¨m)几乎全部被臭氧吸收,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高空离子的袭击。在30km以上,温度上升很快,在平流层顶50km处,最高温度可达-30C,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和压力仅为地表附近的111000-1110,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和尘埃物质。
3中间层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顶,距地球表面50-85km,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顶最低温度可达-IOOoC,是大气圈中温度最冷的一层。其原因是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而能被N:和0:等气体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吸收。
4热成层
热成层位于中间层顶至800km的高度,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N:和0:分子发生电离,成为带电离子或分子,使这层处于特殊的带电状态,所以又称电离层。在这一层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这是因为所有波长小于0.2y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大气中的Ni和0:分子吸收,在300km高度处,气温可达10000C以上。电离层能使无线电波反射回地面,这对远距离通信极为重要。
5逸散层
高度800km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逸散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部分处于电离状态.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由于大气极其稀薄,地球引力场的束缚也大大减弱,大气物质不断向星际空间逸散,极稀薄的大气层一直延伸到离地面2200km的高空,在此之外是宇宙空间。
在大气圈的这5个层次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其次是平流层。离地面lkm以下的部分为大气边界层,受地表影响较大,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2.水圈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体是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积体,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圈中的水等。水圈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溶解盐和矿质营养及有机营养物质等,为生物的生存、生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水圈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中,水的总量约为1.4×IOISIT13,其中海洋持有量约占水圈总量的97.5%,余下的约2.5%是淡水。淡水中的34以固体状态存在地球两极的冰盖和冰川中,只有约不到5%的水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液态淡水[1]。
水圈处于连续的运动状态。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水以固、液、气态的形式在地球水圈的各个部分进行着无休止的运动,形成自然界的水循环,见图1-2[1]。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升人空中,成为大气水;大气水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为雨、雪、雾、冰雹降到地面、海洋或河流中;地面上的水汇人江、河、湖、海中,或渗入土壤成为地下水,或又直接蒸发进入大气,往复循环。在水的循环运动过程中,大气是水分的重要“运输工具”。由于地球上永木停息地进行大规模的水循环,才使得地球表面沧桑巨变,万物生机盎然。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形态的变化、位置的迁移,起到了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对地球物质运输和环境的形成、演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图1—2水的自然循环
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
1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部分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紫外线透过,使得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到达水面以下的一定深度,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拦在外,对生活在水中的各种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水的介电常数在所有的液体中最高,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中溶解并发生最大强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3水的比热容是除液氨外所有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蒸发热也极高。正是由于水的这种高比热容、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白天吸收太阳光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避免了强烈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月球表面都是岩石,石头的比热容只有水的20%,所以月球表面的气温变化可以从+1200C到-1500C。
3.土壤圈
土壤是一层被覆于地球陆地表面,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因素。土壤具有肥力,可以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物质来源于这些圈层,以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存在着:固体部分包括有机物(来源于生物圈)和无机矿物(来源于岩石圈),液体部分为土壤溶液(水圈的组成部分),气体既包括大气中的气体,还包括土壤生物化学释放出来的气体(最终进入大气圈)。土壤是地壳表层长期演化形成的,是生命的温床,是复杂的生物一物理一化学体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离不开土壤这一宝贵资源,但是由于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壤而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持土壤使之可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土壤圈与岩石圈关系十分密切,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后在其他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土壤圈位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换地带,除了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之外,还起到净化、降解、消纳各种污染物的功能。大气圈的污染物可降落到土壤中,水圈的污染物通过灌溉也可以进入土壤,当污染超过了其容纳的能力,土壤也会通过一定方式释放污染物,如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使水圈受污染,或者通过气体交换将污染物扩散到大气圈,生长在土壤之上的植物吸收了被污染的土壤中的养分,其生长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1]。土壤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意义是通过依赖土壤条件繁衍生息的动植物而间接实现的,主要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动植物的衣食之源,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活动的物质空间条件。人类活动的舞台基本上还是建立在土壤覆盖的地球表层。
4.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平均厚度约为33km的坚硬固体圈层,是组成地球表层最主要的物质,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宕石圈的厚度各处并不一致,表面凸凹不平,在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为35km,大洋底部平均厚度5-lOkm不等;最厚的地方是我国的青藏高原,最薄处是太平洋底。相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岩石圈是薄薄的一层,就像水果皮一样,体积只有整个地球的1%,质量只有整个地球的0.4%左右[1,4]。
坚硬的岩石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其中以氧、硅、铬、铁、钙、钠、镁、钾8种元素最多。氧和硅以二氧化硅Si07的形式存在,占整个地壳重量的75%以上。岩石圈中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医学界和生物界专家研究发现,人体的元素组成和地壳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偶然现象,而是说明人体构造最深厚的生物学原因来自地球本身。人是地表自然界衍生的,是地表自然元素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地球本身是完全统一的。人类发生的很多疾病,特别是地方病,往往就是因为体内元素结构失衡,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造成的。我国最典型的由于某种元素缺少而产生的地方病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