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区域政策与产业空间分布

書城自編碼: 260060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區域經濟
作者: 颜银根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4999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6/2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4.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HK$ 189.6
桥头楼上
《 桥头楼上 》

售價:HK$ 63.4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HK$ 47.8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HK$ 67.2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HK$ 82.8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HK$ 141.6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HK$ 93.6

 

編輯推薦:
《区域政策与产业空间分布》主要面向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区域政策制定者,同时也可以作为具有良好数学和经济学功底的高年级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內容簡介:
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产业空间非均衡分布、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贸易弱化、沿海与内地“双向型”经济格局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区域政策并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为此,《区域政策与产业空间分布》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中加入企业个体的差异后,考察了贸易政策、财政政策及就业政策等一些区域政策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数理模型及计量检验对不同区域政策所引起的产业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
目錄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第二节 区域发展路径分化
第三节 区域政策收效甚微
第二章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政策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融入空间维度的经济学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政策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与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模型假设与代理人行为
第二节 封闭型经济
第三节 开放型经济Ⅰ
第四节 开放型经济Ⅱ
第五节 开放型经济Ⅲ
第六节 贸易自由化效应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贸易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非对称冰山贸易成本
第二节 差异化的国外市场进入成本
第三节 关税同盟的聚集效应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税收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补贴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集权式财政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分权式财政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就业政策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政府技能培训与产业空间分布
第二节 企业异质性、充分就业信息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现实的世界:中国经验数据的检验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变量处理与变量描述
第二节 企业生产效率的分布、演化与排序效应
第三节 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群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税收、补贴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五节 城市化、失业与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六节 小结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表
附录2省份企业异质性参数
附录3符号说明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章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1978~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9%,位于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区域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在区域间非均衡分布,以及区域间贸易进一步减弱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国沿海和内地形成了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World Bank,2009)。整体而言,中国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分割现象。为了能够解决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中央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政策,但是收效甚微。作为全书的开篇,本章我们主要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对当前的区域政策失效进行剖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选择了率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经济整体上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尽管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陆地区经济也有着长足的进展,但与沿海地区经济相比,内陆地区经济的进展十分缓慢,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得十分突出。
一、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收入差距是一个经典的、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无处不在,大到国家间的收入差距,小到村镇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为何中国的区域之间会出现收入差距呢?对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又有着怎样的解释呢?
中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也不足为奇。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指出,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包括沿海地区产业布局优先(杨伟民,1992),经济体制改革(赵人伟和李实,1997),劳动力市场扭曲所产生的效率差异(蔡昉和都阳,2000;蔡昉等,2001),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存在差异(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魏后凯,2002),全要素生产率(彭国华,2005),市场潜能外部性(刘修岩和殷醒民,2009),以及市场准入(范剑勇和张雁,2009)等。此外,文化、年龄、性别及教育对居民个人收入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也会对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产生一定的影响(陈宗胜和周云波,2001)。
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并非静态的,而是随着区域政策等的实施不断出现动态演化。比如,许召元和李善同(2006)在研究中指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2000~2004年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而2004年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江小涓和李辉(2005)则进一步指出,地区间的真实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可能源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源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整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次之,而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在我国一系列的区域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等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伴随着我国产业跨区域的转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在2005年后出现了高速增长,部分省份的GDP年增长率甚至远远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年份的GDP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0%以上。
既然涉及地区收入差距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需要选择衡量地区收入差距的合适指标。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衡量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标准差等。而在具体的指标选择方面,主要采用GDP、GNP及地区工资水平等。整体而言,不同的研究方法测得的地区收入差距是比较相似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不同的测度方法仍然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差,甚至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比如,基尼系数会随着空间单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AUP)。并且,基尼系数也无法体现出区域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使得研究中丧失了一些关键性的内容。标准差是反映离散程度或者不平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存在基尼系数的上述缺点。但是,标准差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缺点,比如,其取值并非在一个闭值区间内,其值可能在一个很大或者很小的范围内。为了弥补基尼系数和标准差的缺陷,也有一些研究采用变异系数来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则选择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衡量数组变化的趋势。通过1995~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
在图1-1中,我们给出了1995~2013年中国省份人均GDP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横轴为年份,左纵轴为标准差,右纵轴为变异系数。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95~2013年,中国省份之间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变大后变小,而标准差一直保持着扩大的趋势。这也表明,我国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这期间出现过相对值收敛但绝对值扩散的趋势,但目前仍然保持着相对值和绝对值同时扩大的趋势,即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仍在进一步扩大。
图1-1 1995~2013年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和标准差
二、制造业空间非均衡分布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后,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明显,而制造业经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沿海地区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地区,占中国制造业的绝大部分。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业在区域间同样存在着非均衡分布。 虽然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度量有着多种方式,但学者通常会使用Hoover地方化系数来计算区域专业化程度,并且相关的研究结论基本是相似的。
整体而言,1985~1997年,中国区域专业化程度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情形。一些使用EG指数进行产业集聚度分析的研究认为,1993~1997年我国的产业聚集程度有所下降,而2002~2003年产业集聚的程度日趋严重(罗勇和曹丽莉,2005)。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国的行业区域聚集指数仍存在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比如,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使用1998~2003年的数据,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计算了EG指数,研究表明只有中国制造业的行业区域聚集指数在不断上升。同样,范剑勇(2004)在研究中也指出,1980~2001年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集中率进一步提升,强化了改革初期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
对于中国制造业为何会出现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国内外的学者同样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的解释包括地方保护主义、市场一体化的程度较低、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的政策制度环境,以及劳动力的流动(赵伟和张萃,2007;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白重恩等,2004;范剑勇,2004;颜银根,2014a)。然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忽略了外部经济对中国内部经济的影响。正如安虎森和颜银根(2011)所指出的,在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间,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水平逐步提高,对外平均关税税率已经由1992年的43.2%降至2010年的9.8%。与此同时,中国于2001年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201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整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与改革之初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Krugman(1991)在理论研究中也指出,贸易自由化是区域分异的重要因素。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区域间的贸易成本不断下降,区域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逐步变大而超过市场拥挤效应,形成了区域的核心-边缘结构。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以工业产业衡量的区域基尼系数度量 )与中国的对外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同样具有重要的关系,这一点我们从图1-2中可以观察到。图1-2的横轴为年份,图1-2(a)纵轴为以各省份工业GDP产值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图1-2(b)纵轴为加权的实际对外关税税率。在中国改革深化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区域工业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440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0.484,而中国的加权实际关税税率也由1992年年初的43.2%下降到2006年的9.88%,贸易自由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协同性来看,区域工业基尼系数和实际关税税率变量两者似乎有着某种联系。除了贸易自由化之外,劳动力的流动、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在改革开放之后同样快速流入沿海地区,似乎这些因素对中国产业在沿海地区的集聚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1-2 1992~2006年工业区位基尼系数与对外关税税率的变化
在新经济地理学看来,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伴随着区域产业空间分布的。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体现了要素(资本、技术等)在空间的流动,从而造成地区工资的差异。在地区之间劳动力没有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活动在空间出现非均衡分布,即使地区之间的名义收入在长期均衡时相等,地区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也是存在的。这其实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地区经济活动的非均衡分布导致两地区的消费者在支付运输成本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拥有较多产业的地区消费者由于接近厂商,从而可以支付更少的运输成本而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换句话说,地区间的价格指数(或生活成本)存在差异,从而使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实际收入差距。
第二节 区域发展路径分化
中国区域经济的分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分化不无关系,两者相伴而行。一方面,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接近国外市场的港口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工业经济。从而沿海地区与国外经济的关联程度逐步超越了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关联程度,逐步形成“外向型”经济。概括而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出现了分化,这其中包括区域市场出现严重分割,沿海与内陆“双向型经济”格局出现,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等。
一、区域市场出现严重分割
在区域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中国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割也越发明显。通常而言,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专业化程度逐步增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将更加紧密。然而,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区域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分割(Young,2000)。
对于中国的市场分割,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Poncet(2003,2005)最早使用了“边界效应”对中国的市场分割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研究指出,中国省份行政的“边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省份之间的关联性大幅度减小。换句话说,中国的省份可能具有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而这一点也得到了白重恩等(2004)的研究的支持。白重恩等的研究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对区域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地方保护主义仅次于历史因素,是影响中国产业地区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地方保护主义限制货物、资金及人力资本等的流动,从而成为产业集聚的一种分散力。无论是地方保护主义,抑或是中国体制遗留的问题,本质上都与中国当前的政绩评价是分不开的。传统体制遗留的工业布局、地方领导的业绩评价等现实因素,强化了地方市场分割的倾向(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尽管官员在晋升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选择,比如,一些官员会侧重于区域一体化,而另外一些官员更加偏好市场分割(徐现祥等,2007),但是由于选择区域一体化有着严格的条件,相对难度更大,从而也使得多数政府官员宁可选择市场分割。
如同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一样,在经济学研究中市场分割的测度也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计算。整体而言,国内外对中国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来测度:①根据经济结构、产出结构的“生产法”(Young,2000;Xu,2002);②根据投入产出计算省份间的“贸易流法”,如Poncet(2003)等;③根据“一价法”计算市场分割(桂琦寒等,2006;刘小勇和李真,2008);④使用市场潜能方法,其中又分为使用Harris方法(Harris,1954)和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估计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