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書城自編碼: 255082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朱永嘉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707797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4-10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24/3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1.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流人系列01:驽马
《 流人系列01:驽马 》

售價:HK$ 94.8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电工大手册(第二册)——电工常用电路、接线、识读、应用案例 》

售價:HK$ 95.8
苏东坡传
《 苏东坡传 》

售價:HK$ 69.6
豆腐(增订版)
《 豆腐(增订版) 》

售價:HK$ 156.0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
《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 》

售價:HK$ 106.8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还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阅读荷马史诗?)
《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还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如何阅读荷马史诗?) 》

售價:HK$ 74.4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106.8
索恩丛书·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 索恩丛书·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7.3
《 宫崎市定中国史:国际版“国史大纲”,日本读者数十年的中国史指南。 》
+

HK$ 83.2
《 翁同龢与戊戌维新(萧公权文集) 》
+

HK$ 135.7
《 明清史学术文库:南明史 》
+

HK$ 103.3
《 《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累积与学术史为中心 》
編輯推薦: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內容簡介: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一书凝结了历史学家朱永嘉先生有关明史研究的心得与问题意识。该书以明代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渊源,下析演化,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举凡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中央和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都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还对纵说纷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周期律问题、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并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本制度通史。
關於作者: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目錄
序 言
01



第一讲 明代的立国建制



一、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002

二、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006

三、后宫制度之一 ——后妃的管束 011

四、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015

五、以内制外——丞相制度如何演化为内阁与司礼的对柄机要 024



第二讲 东宫制度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034

二、教辅功能的理想与实际(关于东宫制度的历史考察) 038

三、东宫机构的演化及其班子成员组成的变化 062

四、东宫制度的实际效果与太子们的遭际——以唐代为例 069

五、交接班过程中东宫官员与朝廷大臣的悲哀和苦衷 071

六、明初东宫与诸王制度设置的构想和靖难之役 076

七、明成祖时东宫与诸王的矛盾斗争 085

八、明中叶权力交接的两种状况 087

九、有关东宫制度的结束语 091

第三讲 军兵制度



一、承平之时军队的功能 096

二、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资料 100

三、关于京卫与天子亲军的设置 107

四、关于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唐的府兵制度 117

五、卫所制的前身——唐代的府兵与卫所兵制的比较 120

六、明代的军屯与军队的给养 124

七、关于军民分籍管理和清理军籍的问题 125

八、明代卫所制度的衰亡 126

九、卫所以外的其他兵种 127

十、明代的军事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130

十一、从读柳宗元的《封建论》说起 135

十二、柳宗元其人其文,他写《封建论》对当时及今后的历史影响 139

十三、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144

十四、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148

十五、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151

十六、民国初年关于军阀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国民党以党治军的实践 153



第四讲 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58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160

三、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下的王国制度 167

四、明代分封宗藩之制度设计 173

五、汉、唐地方行政机构二次由二级制转向三级制的缘由 184

六、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化 196

七、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到三司到三堂 202

八、明代省与府县之间道的设置 211

九、明代府州县一级官员的组织结构与施政方式 216

十、结束语 236



第五讲 司法制度



一、立法、变法与依法治国 240

二、明代刑法制度的立法——《大明律》《大明令》《大诰》和条例及榜文 251

三、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明代司法机构审案的程序 255

四、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明代的特种刑讯(即承办诏狱的机构) 258

五、明代地方司法诉讼制度 272

六、朱元璋的布衣情结 277

七、空印案 282

八、郭桓案 283

九、《大诰》四篇 287

十、胡惟庸案 316

十一、蓝玉案 320

十二、重刑大狱之后 322



第六讲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后继子孙的作为



一、明初建国时的历史特征 330

二、明朝中后期的那十二个皇帝 331

三、朱元璋为子孙设计的国家机构 336

四、《皇明祖训》的要点 338

五、废丞相后的内阁制度——变相的丞相制度 349

六、朱元璋身后宦官预政的问题 351

七、只知嬉戏玩乐的正德皇帝 355

八、选师容易选伴难 359

九、由迷信道士追求长生而荒于政事的嘉靖皇帝 365

十、嘉靖的斋醮与阁臣之间勾心斗角 369

十一、明宪宗对万贵妃“恣宠专幸”的问题 374

十二、关于周期律问题的题外话 377

十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调整 382

十四、从宪宗到孝宗的短期政治调整 387

十五、武宗在位前后的变局 391

十六、隆庆这六年再一次短暂的轮回 394

十七、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400



后 记 406
內容試閱
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君王也不例外,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之药,所以没有尽早及时地确定他的交接班问题,他死得突然,结果交接班的问题被赵高一手操纵,弄了一个胡亥作为接班人,二世而亡。所以汉帝国建立以后,便把接班人问题尽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汉初的贾谊有一篇名为《保傅》的文章,后来也收在《大戴礼记》中,就大讲接班人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是东宫的建制,认为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各个王朝,一旦称王立国,往往首先把立世子或太子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明代朱元璋兴起时也不例外。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集庆即吴王位,立其元配马皇后的长子朱标为世子,那一年朱标十三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号明,复立世子朱标为太子,那一年朱标十七岁,中书省和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为东宫挑选官员班子。东宫官制的历史沿革,在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有二千余年。东宫班子的组成,在各个王朝反反复复,经验教训很多。詹同,元末明初的饱学之士,《明史》有传。他是浙江金华人,原是陈友谅那儿的翰林学士,陈友谅败,为朱元璋录用,教习功臣子弟于内府,史称其“学识渊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涌泉,一时莫与并”。(《明史·詹同传》)朱元璋让他来讲述历代东宫官制的沿革,当是想在总结历代东宫沿革的基础上,弄清东宫该如何建制的原则问题,然后考虑如何组建东宫官员。

讲一点历代东宫沿革的历史有好处,当然也不能过细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可以写部专门的著作,但迄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也未找到专门的论文。而东宫制度,事关接班人的头等大事,也实在应该有人去探讨,故在这一讲要多讲一点明代以前有关此问题的历史,希望大家理解。学习断代史不能限于某一朝代,特别是典制的问题,必须上下贯通才能由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一个王朝要延续下去,必须有未来皇帝的储备,即所谓的皇储,亦即皇太子,用当今的语言讲就是接班人。涉及的问题,一是如何选择和确定皇太子;二是确立皇太子以后,安置在哪里,如何确定太子的辅教及官属,以保证太子能定向培育成合格的皇帝。古人把这件事视作立国的根本,由立太子问题而引起的纷争,便成为争国本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王朝未来的发展和前途。要说清楚明代东宫制度上的问题,还需要上溯到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个制度的渊源和演化,故只能前前后后穿插着说。典章制度是长期历史累积形成的。

如何选立皇储,亦即立谁为太子,得根据未来皇位继承的需要。在殷商时,它的世系大略是“兄终弟及”,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称:商代“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凡十四帝,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子”。在周代,皇位的继承多为“父子继立”。父亲有多个儿子,怎么办呢?立长?立贤?还是立嫡?如何避免诸子之间因皇位的争夺而发生内战?蒙元早年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库里亚台推选的办法,最终导致蒙古帝国的分裂。中国传统的办法是立嫡立长,《公羊传》有一段释文,解释了孔子在经文中为什么没有讲隐公即位的道理,其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里《公羊传》为鲁隐公立(公元前722年)而不称即位说了那么一大番道理,讲的是王位继承上的制度,必须是“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为什么如此,防止皇位在诸子之间争夺,防止诸子因争夺王位而引起内讧,导致王朝自行瓦解。嫡,指正妻所生,庶,指妾所生。不以贤,因贤与不贤,一时很难确定,故以长。以出身贵贱论,而不以长幼论,则为防止嫡庶之间的争立,这是帝王制度一夫多妻制下防止因王位继承争夺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办法。王位的实际继承程序,是否如此,那是另一回事。立嫡立长固然能减少诸子争立的矛盾,但若嫡长没有担任天子重任的才能,其所带来的后果同样也是非常严重的。从中国历史看,围绕这个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的悲剧和闹剧几乎是连绵不断,在皇位继承过程中所带来的权力再分配,几乎都是在纷争不断的过程中完成。中国历史学界,迄今仍少有这方面的专著和专题论文。从朱元璋立储的指导思想上讲,他是接受立嫡立长这个传统观念的。朱标是其嫡长子,故立以为太子,论贤能,则朱标不一定高于其兄弟。朱标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早于朱元璋去世,朱元璋立其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本的也是这个原则,那一年朱允炆只有十四岁,从才能上当然远远不如朱元璋已封王的诸子。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重定诸王见东宫礼仪,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因诸王皆尊属,为朱允炆长一辈,在朝是君臣关系,在家是长幼之间的辈分关系,重定礼仪,以确立朱允炆作为皇太孙以后接皇位的名分。那么这个由朱元璋确立的法定关系,能否为诸王所遵循,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制度有作用,其作用如何,关键是在人的执行。有明一代太子废立的争论,都与这个制度紧密相关。如万历年间的争国本案、妖书案,都与万历迟迟不立太子有关,又与迟迟不立皇后有关,立了太子又与太子地位不稳有关,结果引起满朝文武的大争论。这个具体事件留待后面再作说明。

关于东宫这个名词的来历,始见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唐人孔颖达的疏义称:“得臣为太子云,常处东宫者,四时东为春,万物生长在东,西为秋,万物成就在西,以此君在西宫,太子常处东宫也。”故历代皆以东宫代指太子,而宫殿建筑亦以东宫居太子。朱标十三岁为世子,正处于成长时期,当然需要教养,朱元璋首先让他去凤阳省墓,其对朱标云:“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明史·朱标传》)那年冬天,让他看朱元璋祭天的仪式,让“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从这些教育的内容看,朱元璋毕竟是布衣出身的皇帝,经历过艰难,如此教养十三、四岁的朱标,属于正道。

洪武元年,朱元璋立朱标为皇太子后,便有一个如何建立东宫班子的问题,他让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来设计明代的东宫官制。历代东宫官制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在东宫担任辅教规谏之职的,若太子三师、三少,以及太子宾客、太子司仪郎、太子左右谕德和太子左右赞善大夫等。二是处置东宫内外事务的,包括礼仪宾客及对皇太子生活起居的供应,那就是詹事府。三是东宫的警卫仪仗,那就是东宫卫率。这一套机构设置的规制,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化的,在汉代这一套体制已基本成型了,魏晋至隋唐又进一步更加细密。而这个建置的设想,实际上是把东宫的官属与朝廷的官僚结构分为两个系统。在通常情况下,它又是未来太子继位后朝廷官员的基本班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犹如一个影子内阁。这一种设计,往往又背离了“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的原则,弄不好会形成两个政治中心。太子长大以后,父子之间往往出现权力角逐上的矛盾斗争,甚至形成父子双方以兵戎相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