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

書城自編碼: 247723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填下乌贼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414990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0-26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4/27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售價:HK$ 95.8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售價:HK$ 177.6
严禁造谣
《 严禁造谣 》

售價:HK$ 59.8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售價:HK$ 118.8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售價:HK$ 141.6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售價:HK$ 106.8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售價:HK$ 69.6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售價:HK$ 1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3.1
《 诸子百家看金庸1 》
+

HK$ 70.3
《 你我皆凡人:从金庸武侠里读出来的现实江湖 》
+

HK$ 460.4
《 倪匡看金庸小说 》
+

HK$ 86.9
《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金庸武侠世界百科全书,新垣平博士睽违五年心血巨作,给你一个郭靖、杨过、韦小宝等人存在于历史上的江湖!!!) 》
+

HK$ 79.7
《 金庸识小录(精) 》
+

HK$ 105.6
《 金庸政治学(一) 》
編輯推薦:
网络“大神”马伯庸作序推荐。

看金庸小说,知真实历史。

中国第一本全面梳理金庸小说涵盖的历史人物的著作,作者实地多处勘探,逐本通读相关史书,严格甄别史料,忠实再现金庸小说中重大事件的历史真相。

还原全真七子,耶律洪基、铁木真、哲别、段誉、多尔衮、乾隆皇帝等数十位史上名人的真实面孔和曲折命运。

再现真正的钓鱼城之战、襄阳之役
內容簡介:
史上最神秘最传奇的道士张三丰

真实的全真教如何传道

顺治皇帝没有出家的三种证据

李自成没做和尚的五种判断

钓鱼城之战,蒙哥的第六种死法

建宁公主和吴应熊婚姻生活调查



本书在挖掘史料基础上,讲述了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深入描写成吉思汗、崇祯皇帝、努尔哈赤、李自成、康熙皇帝,耶律洪基、段誉、赵敏、鸠摩智、金轮法王、耶律齐、张三丰,顺治、建宁公主、乾隆等近百个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的跌宕故事;重新还原滦河之战,钓鱼城战役、襄阳保卫战、红巾军内战、黑水之战等金庸小说中重大战役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本书是史上第一本系统地将金庸小说还原进历史本身,通过史实重新阅读金庸小说的著作,这是金庸迷和历史迷的一次有趣又有益的大穿越。
關於作者:
填下乌贼,真名汤大友,男,1976年出生,民主党派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籍贯浙江台州,现任北京一科技期刊记者。

自幼酷爱金庸小说,9岁读《射雕英雄传》,挚爱“金学”近三十年。2005年出版《乱弹水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錄
目 录



第一章 亦真亦幻说历史/001

一代天骄雄起大漠/001

明清闯“三国演义”/007

康熙大帝平定四方/013

鸽派皇帝耶律洪基/023

全真教:从未抗金、一直亲元/029

大明国号和明教无关/037

一代仁主大理段誉/044

赵敏的幸福一家/051

威震西域的“山中老人”/057

鸠摩智与金轮法王/063

短命小儿完颜洪烈/068

高富帅耶律齐/074



第二章 奇谋秘计说战争/080

萧峰平叛:滦河之变的真实规模/080

首次西征:蒙古攻打撒马尔罕/087

大汗丧命:钓鱼城改变历史/092

保卫襄阳:南宋的悲壮挽歌/099

红巾内战:朱元璋、陈友谅决战鄱阳湖/106

啼笑皆非:南明的拥唐拥桂内讧/113

一代女王:俄罗斯苏菲娅夺位之战/122

黑水之围:兆惠平定大小和卓/128



第三章 千姿百态说人物/134

金庸笔下的皇帝/134

金庸笔下的大臣/138

金庸笔下的女主/142

金庸笔下的公主/146

金庸笔下的神仙/149



第四章 扑朔迷离说疑案/157

张三丰寿数之谜/157

李自成下落之谜/162

天地会起源之谜/167

太后下嫁之谜/173

顺治出家之谜/176

乾隆身世之谜/180

《笑傲江湖》的时代背景之谜/183



第五章 绸缪雅致说风物/186

折 扇/186

铁索桥/188

碧螺春、茶砖/189

金蛇剑/191

瓜果蔬菜/193

丹 药/196

天山雪莲 /199

梅庄四宝/200

鸠摩罗什/203

“南院大王”官职/205

太祖长拳/207

姹女婴儿/211

比武招亲/213

程朱理学/216

南宋农民起义/218

黄裳其人/220

真假再兴/221

蒙古军制/223

万安寺/226

浡泥国/229

《明史》文字狱/234

诗词歌赋/239



附录一 金庸武侠大事年表/244

附录二 金庸先生人物小传/257

金庸的历史观(代后记)/267

参考书目/271
內容試閱
回归武侠世界的真正历史



马伯庸



从历史中去创造一个精彩故事,是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把一个精彩故事中的细节还原成本来历史,同样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

对大部分人来说,历史高不可攀,而故事却亲切的多。所以在他们心目中,故事往往会取代历史的真实。比如一部《三国演义》精彩纷呈,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吕布的勇,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们干脆就把这些当成了历史——至于真正的三国历史上他们究竟是什么模样?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再比如《西游记》,让唐僧成了个迂腐偏心的唐长老,从此家喻户晓,又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的玄奘孤身一人勇闯天竺的坚韧和伟大?

我倒不是否认小说家们的再创造,只是多少有些遗憾。如果读者能够在领略艺术创造的同时,对构成小说基础的历史素材有所了解,岂不是件更美好的事儿吗?读者带着对历史的认识,再返回头去看小说,想必会更加钦佩小说家们的剪裁和想象力吧?

说来惭愧,我当年的历史成绩并不好,肚子里的那点历史知识,完全是拜金庸的武侠小说所赐。我那时候分不清其中哪里是妙笔生花,哪里是考据有典,只记得读下来非常过瘾。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华致公党的一段资料,得知其前身竟是天地会,而天地会中的关键人物叫做陈永华,亦名陈近南,这才惊觉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熟知的历史竟然如此之近。

金庸先生是大才子,精熟典故,他的小说包罗万象,于历史的空隙中乾坤大挪移,把虚构和真实融汇一炉,而且炼得全无破绽。随便从其中挑出一个知识点,都是一篇很大的文章。本书作者填下乌贼愿意来做这个“逆向工程”,以小说为经、史实为纬,披检书中细节相互印证,把金庸先生笔下乾坤、胸中沟壑一一扩展开来,回归到武侠世界的真正历史——这实在是一件有益大众之事。

我们需要这样的较真和细致,倘若能因此把小说读者的兴趣导回到历史,可谓是善莫大焉。





太史令笔绘江湖(代序)



1959年的5月20日,对于查良镛(金庸)先生来说,是生命中难以忘记的一天。这一天,《明报》在香港诞生,金庸正式迈入创业大门;《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连载,进一步奠定其“新派武侠一代宗师”的江湖地位。

创业初期,百废待兴,在竞争激烈的香港报刊市场,《明报》要出人头地,困难可想而知。《明报》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香港最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总舵主”金庸需要感谢他的两大“法宝”:一个是武侠小说,一个是政治社评。

在《明报》初创的前十年,为了吸引读者,金庸的几部精彩小说功不可没,《神雕侠侣》写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倚天屠龙记》写父子、兄弟之间真挚纯粹的情谊;《天龙八部》场面极其宏大,“有情皆孽、无人不冤”;《笑傲江湖》“正中有邪、邪中有正”,你死我活的江湖斗争令人咋舌;而封笔之作《鹿鼎记》一反常态,用一个武功低微的小混混完成了清朝康熙年间的诸多政治大事,陈墨称之为“反侠”,金庸自称“更像是历史小说”。

以上五部小说,四部具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唯一没有时代背景的《笑傲江湖》,就是一部政治影射小说,《笑傲江湖》就是配合金庸的政治社评而共生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金庸的“十四天书”(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有9部牵涉具体的时代背景,即《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时间跨度从北宋、南宋、元、明到清朝,共783年(公元997—1780年)。

金庸喜欢将乱世设定为时代背景,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了北宋新旧党争、靖康之耻;南宋偏安一隅,孤军抵抗;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明末甲申之乱,风云突变;以及清初康熙皇帝平定四方、统一中国的历程。与之相对应的,“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乱世中,一代又一代的大侠们或以身阻战,浑不惧死;或保家卫国,死而后已;或恰逢其会,力挽狂澜;或终结乱世,功成身退;或急流勇退,归隐人间。大侠们在乱世中的表现,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全部体现了新派武侠小说“正义战胜邪恶”的宗旨,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金庸先生,将写实的历史穿插到虚构的小说中,让两者产生完美的结合,在他的笔下,江湖世界和江山庙堂相互映证、相互影响,小说人物与历史事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金庸运用如椽大笔,于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想象中,给读者徐徐拉开了一幕幕亦真亦幻、可圈可点的大千世界。

当然,金庸小说中的“历史片段”,并未严格遵照史实发展的轨迹,正如他自己所说:



在小说中加插一些历史背景,当然不必一切细节都完全符合史实,只要重大事件不违背就是了。

——《雪山飞狐》后记

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书剑恩仇录》后记



显然,金庸笔下,历史片段是服务于小说情节需要的,两者之中,小说是主,而历史是宾。故而,在小说中,有一些历史片段,发生的时间不符合史实,如萧峰平叛的“滦河之变”;有一些历史片段,发生的地点不符合史实,如蒙哥丧命襄阳城下;有一些历史片段,参与的人物不符合史实,如公主招亲西夏国;还有一些历史片段,和史实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比如从未抗金、一直亲元的全真教三代掌教,比如一直亲宋、从未犯边的耶律洪基,令人大跌眼镜。

不是金庸不明白,而是情节不允许。

而小说,是允许虚构的!

当然了,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相当一部分是完全符合其史实形象的,比如:仁慈博爱的段誉、穷兵黩武的铁木真、深谋远虑的忽必烈、英明神武的康熙、刚愎自用的崇祯、有勇无谋的李自成、阴险狡诈的吴三桂、好大喜功的乾隆,等等。但也有一部分人,和史实人物有所差异:有些人被高度美化了,如高升泰;有些人则被严重丑化,如陈友谅。

除了“史有其人”的人物,金庸小说中,还有一大批“史有原型”的人物,比如萧峰、虚竹、陈近南、九难师太、耶律齐、鸠摩智、金轮法王、完颜洪烈等,这些人有忠有奸、有正有邪,他们在历史上的“原型”也是多姿多彩、面目生动。

寻找这些人的“原型”,也是一种乐趣。

金庸小说中的历史,可以用“扑朔迷离”、“似真似假”来形容,比如著名的“清初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之死、乾隆身世,金庸就撷取了其中的三个来展开描述。虽然事实证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乾隆身世这三件“疑案”,小说和史实并不相符,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广泛传播,因为读者喜欢,更何况,作者已经提前声明“小说家言,史家不必深究也”。

然而,众多热爱金庸小说的“金迷”们(包括我在内),很多都是历史爱好者,在阅读小说之外,对小说中的历史油然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寻根问底”的探究欲。

故而,有了这部书稿。

这部书稿主要分成七大部分:历史、战争、人物、疑案、风物、小说大事年表和金庸先生小传。在历史部分,表述了与史相符的典故、与史不符的典故、史有其人的人物、史有原型的人物;在战争部分,还原了金庸小说中萧峰平叛、蒙哥之死、鏖战襄阳、黑水之围等经典战役;在人物部分,综述了金庸小说中的皇帝、大臣、女主、公主和神仙;而在疑案部分,除了剖析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乾隆身世的真伪,对张三丰寿数、天地会起源和李自成下落也有着深刻的挖掘;风物部分虽然立足于风俗、物品,但也紧紧扣着“历史”这个关键词不放;而小说大事年表和金庸先生小传,作为全书的补充和完善,相信也能获得读者朋友的认可。

这部书稿以点带面、以人叙事、以小见大,力争还原金庸小说中的真实大历史(不只是中国历史),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能够产生更多的兴趣。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钻牛角尖,哗众取宠,也不是显摆水平、卖弄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和广大金迷朋友切磋、交流、互动。我相信,我的一颗诚心,会换得金庸先生以及金迷朋友们的信任和支持。

有井水处,便有柳词;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我坚信,金庸先生的小说,未来一百年内,都会长盛不衰,其魅力亦将永葆青春!作为金庸小说的“附属”读物,我希望这本小书也能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如此,是我最大的心愿!

谨以此书,向我最仰慕、崇拜的作家致敬!

本书还得到了新锐作家新垣平的“剑桥体”指点;著名的“大脸师太”李汀也出力甚多;“金庸茶馆”的张旭婷、“金庸江湖网”的曾阿牛、“仗剑天涯”的张丹这三位来分别来自三大金庸网站的资深“金迷”也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大力的帮助,在此一并谢过。



第一章 亦真亦幻说历史









一代天骄雄起大漠





数日之后,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大会各族部众,这时他威震大漠,蒙古各族牧民战士,无不畏服。王罕与札木合的部众也尽皆归附。在大会之中,众人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称为“成吉思汗”,那是“与大海一般广阔强大”的意思。成吉思汗大赏有功将士,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杰,以及哲别、者勒米、速不台等大将,都封为千夫长。郭靖这次立功极伟,竟也被封千夫长,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居然得与诸大功臣名将并列。

——《射雕英雄传》第6回



众所周知,《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最负盛名的武侠作品,一举奠定了其武侠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以大侠郭靖的成长为主线,弘扬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操,展示了作者一贯的、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位隐形主角是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这个历史上真正的“射雕英雄”,小说较为忠实地还原了其戎马倥偬的一生:儿时蒙难,青年时代和札木合结义,中年征战四方统一大漠,晚年穷兵黩武侵略他国,暮年病死西夏六盘山。

小说通过郭靖和铁木真之间交织缠绵多年的恩怨情仇,还原了13世纪铁木真雄起草原,终成一代霸主的历史故事。小说中,成吉思汗及其子女、部下、敌人,每一个都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也从这个角度,通过小说、结合历史,来讲述一代天骄的传奇人生。



统一大漠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乞颜部的可汗。从1180年开始,铁木真率领部众南征北战,逐个兼并蒙古各部,最终一统草原,这一年是公元1206年,小说中的郭靖6岁。

蒙古人创建自己的国家,前后花了大约500年时间。

大约在公元5世纪,室韦族的名字开始见诸史书。8世纪时期,室韦族的一支北上定居草原,这就是蒙古族的始祖。早期的蒙古族分为尼伦蒙古和迭尔列勤蒙古两大部,尼伦蒙古意即“纯洁的蒙古人”,而迭尔列勤蒙古是“普通的蒙古人”,可见在那个时候,蒙古人种因血缘的亲疏,就人为地分成了两个阶级。

尼伦蒙古的代表部落有:乞颜部、札答兰部、泰赤乌部、札只剌部、散只兀部、主儿乞部、赤那思部,等等。而迭尔列勤蒙古的代表部落有:弘吉剌部、兀良哈部、豁罗剌思部、速勒都思部、伯跃吾部,等等。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是乞颜部人,而母亲珂额伦则属于弘吉剌部。

不管是尼伦蒙古还是迭尔列勤蒙古,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纯种的蒙古人(虽然有血缘远近之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鞑靼、回鹘、突厥等周边民族,不可避免地和另外一些蒙古部落产生了融合,这一些蒙古部落虽然也打着“蒙古人”的头衔,但一直不被尼伦蒙古、迭尔列勤蒙古认同。后者的代表部落有:塔塔尔、蔑儿乞惕、乃蛮、克烈、汪谷、斡也剌等。

所以,蒙古各部时常因为争夺水草的问题,借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互相攻占杀伐,这一场混战,一打就是500年。蒙古人在创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过程中,屠城无算、杀人无数,大概就是想把受了五百年的窝囊气一股脑儿全给发泄出来吧。

小说中,铁木真是乞颜部首领,他的义父王罕(原名“脱斡邻勒”)是克烈部首领,他的义兄札木合是札答兰部首领,而神箭手哲别(原名“只尔豁阿歹”)则出身于泰赤乌部,除此之外,塔塔尔部、蔑儿乞惕部和乃蛮部也各自有所提及。

札木合和哲别值得一说,这两个人,一个从朋友变成敌人,另一个恰好相反,从敌人变成朋友。



兄弟反目



札木合,铁木真曾经的义兄(安答)。《元朝秘史》卷三记载,铁木真11岁时,两人第一次结拜,铁木真送给对方一个铜灌髀石,札木合送对方一个狍子髀石;次年二人再次结拜,铁木真送义兄一个柏木顶箭头,札木合回赠一个响牛角箭头。可见当时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确实是真挚、纯洁、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而小说《射雕英雄传》也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桥段。

1180年,札木合协助铁木真重创蔑儿乞惕部,夺回了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夫人,这是两人之间最美好的一次合作。但仅仅过了一年半,双方的蜜月期结束了,因为铁木真要收拢旧部起事,而他的旧部多数在札木合麾下效力,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人和平分手,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十年后的1190年,铁木真已成为乞颜部可汗,而札木合也成为了札答兰部可汗,一山不容二虎,双方争夺草原统治权的矛盾不可调和。擦枪走火的导火线是“殆察尔事件”,由于铁木真的大将者勒米杀死了札木合的胞弟殆察尔,双方结下死仇,两位安答不得不兵戎相见,著名的“十三翼之战”就此爆发。

此战是铁木真一生中唯一的一场败仗,但真正的“胜利者”不是札木合,正是铁木真。因为获胜的札木合虐杀战俘,水煮活人,导致人心尽失,部众纷纷脱离转投铁木真,原本落败的铁木真反而实力大增,为最终的逆转翻盘打下基础。

1204年,当穷途末路的札木合最终在唐努乌拉山被自己的五个手下捆绑献给铁木真时,小说遵循了史实:铁木真先是当着札木合的面杀死了五个叛徒,然后提出了重归于好的建议(当然我个人更认为这是一种客套和试探),札木合也不愧一代枭雄,不愿寄人篱下遭受猜疑,要求不流血而死。铁木真答应了他,下令用重物将他压死,不让流血(见新版小说)。

关于札木合的死法有三种说法:一是大石头压死,二是倒挂勒死,三是皮口袋闷死。显然金庸先生是采用了第一种说法。

小说中铁木真和札木合交恶,是因为铁木真要推行私有制,而札木合要维持氏族公有制,所以兄弟反目。而事实上,早在11~12世纪,漠北的氏族制度就已趋于瓦解,私有制产生,出现了阶级和贫富两极分化,部落首领往往就是部落首富,他们拥有大量的战俘奴隶以及数不清的牛、羊、马匹。

所有的敌人都死了,整个草原再无敌手,属于铁木真的崭新时代来临了。从1206年到1368年,这一个半世纪的亚欧舞台是属于蒙古族的,属于铁木真和他的子孙们。

在称霸蒙古的过程中,铁木真以他天纵英才般的战争指挥艺术,赢得了除了十三翼之战外的所有战争。同时,铁木真善于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尽可能地招募人才为己所用。在小说中,他有四个英勇善战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有蒙古开国四杰(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还有勇不可挡的蒙古四虎(哲别、者勒米、速不台、忽必来),此外还有四兄弟、四义子。这些人先后聚集在铁木真的麾下,为其死命效力,帮助其打造帝国的原始雏形。



化敌为友



铁木真招降哲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才引进案例,小说和史实非常吻合。

哲别,原名只尔豁阿歹,蒙古别速惕部人,后成为泰赤乌部首领秃答的下属。哲别骁勇善战,箭法超群,此外,还有一手“徒手接箭”并回射的绝活。1201年,铁木真征讨泰赤乌部,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此战哲别一箭射杀铁木真的白嘴黄马,令铁木真恼羞成怒,令全军围捕哲别。

哲别遭擒后,铁木真问是谁射死了他的战马,哲别一口承认,并表示愿意持鞭坠镫效力左右。铁木真爱惜他是个人才,于是尽释前嫌纳于麾下,将他改名为哲别(意为箭镞),要求他“就像我跟前的箭簇似地保护我”。从此,哲别成为铁木真的左膀右臂,为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1218年,哲别作为先锋灭了西辽,带回一千匹白嘴黄马,作为战利品献给铁木真,实现了自己17年前的诺言:“对我开恩,我将带来很多这样的马。”1219年,蒙古远征花剌子模,哲别作为先锋紧追国王摩诃末不舍,将其逼入里海上的一个小岛,忧郁而死。消灭花剌子模后,哲别率领蒙古大军继续在中亚大地上纵横驰骋,陆续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纳入蒙古版图。1222—1224年,哲别、速不台联军横扫俄罗斯南部,大败俄罗斯诸邦联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

第一次西征结束后,哲别班师回国,因为多年戎马生涯劳累,年事已高的一代箭神在归国途中与世长辞。成吉思汗闻讯悲痛欲绝,厚葬哲别。

小说中的哲别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奇男子,他不仅是郭靖的武术启蒙老师,同时也是郭靖的朋友。这个半师半友的人物在郭靖决意叛蒙归宋的途中,不仅未加以拦截,反而送上了弓箭、粮食助其逃跑,不惜以得罪大汗的滔天大罪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是小说中蒙古诸杰里最具人性、最有魅力的人物,没有之一。

小说中的铁木真,既可以和安答反目成仇,也可以对敌人既往不咎,一切都服务于“统一大业”。对于一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金庸将成吉思汗当成功过七三开的英明之主来描写,我觉得还是贴近史实的。小说的最后,成吉思汗驾崩于金帐之中,口中喃喃重复“英雄”二字,至死不解其意。金庸先生用这个桥段,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煊赫武功固然光彩夺目,但真正的大英雄,却不是建立在杀戮无数、斑斑血泪的基础上,只有施行仁政的天下共主,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纪念和缅怀。









金庸笔下的公主





和传统戏文不同,金庸笔下的公主们不是娇滴滴的金枝玉叶,恰恰相反,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西夏银川公主,在其闺房中挂满十八般兵器,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国孙尚香;蒙古华筝公主,从小弓马娴熟,其四位兄长都不敢小视她;大明长平公主,国破后黯然出家,是大名鼎鼎的“独臂神尼”;而那位大清的建宁公主,虽然是个假公主,但也好武成性、凶悍异常,阉割吴应熊一役,堪称经典。

但这四位公主对待她们的恋人——小说男主角,倒是温柔可亲、小鸟依人,颇有些“恨嫁”的情分,故而,金庸小说中的公主有两个共同的标签:好武、恨嫁。

银川公主、华筝公主,都是虚构的;长平公主、建宁公主,倒是史有其人。

夏崇宗李乾顺是西夏历史上的一位有为之君,在位54年,东亲大辽,南和大宋,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乾顺盛世”。但是,银川公主不可能是他女儿,1093年的中秋佳节,李乾顺才刚满十岁,何来的女儿?

“酒罢问君三语”情节,其实和“一品堂”招募天下英才一样,都是影射的西夏国的人才引进政策。作为当世五国中最晚立国的国家,西夏需要面临宋辽两个强邻的武力威胁,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富国强兵,才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资本。

《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的“智囊团”中,有野利仁荣、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廊、徐敏、张文显等人,分别担任中书、枢密、侍中等官职,主谋攻;杨守素、钟鼎臣、张延寿等人分别受纳诸司,主文书。这些谋士当中,除了创建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文武双全的嵬名守全是党项族人外,其余诸人均是汉人。

当然,西夏国最出名的汉人谋臣是来自陕西华阴的张元和吴昊,《宋史》记载“华州有二生张(元)、吴(昊)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由于在母邦得不到重用,二人潜伏到西夏,成功获得李元昊的青睐,张元当上了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吴昊为其副手,两人为西夏立国三大战(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出谋划策,功不可没。

历史上的西夏公主,常常作为政治婚姻的产物,被许配于吐蕃王公。夏毅宗李谅祚曾将宗室女嫁给吐蕃首领唃厮啰的幼子董毡,毅宗子夏惠宗李秉常也曾经将其妹嫁给董毡的儿子蔺逋叱。由此看来,如果真有“文仪公主李银川”,终究还是为吐蕃的“宗赞王子”所娶走了。

同样,蒙古成吉思汗的女儿,也都是政治婚姻的结局,没有自由恋爱一说。

成吉思汗的子女非常多,得益于他的老婆众多,韩小莹目测铁木真的老婆超过一百个,实际上载入史书的共有四十多位,未记的数不胜数,超过一百个应当毫无悬念。

铁木真的正妻孛儿帖夫人生了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此外,孛儿帖夫人还生了五个女儿,分别是:昌国公主火真别乞、延安公主扯扯亦坚、赵国公主阿拉海别吉、郓国公主秃满伦以及幼女阿尔达鲁黑。但这五位公主全部都嫁人了,没有一个终身不嫁“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的,可见华筝公主是虚构的人物。

成吉思汗用儿子们东征西战,打下广袤的国土;同时,用女儿们稳固四邻,《最后的蒙古女王》记载说,“成吉思汗的女儿们在蒙古家园周围构筑了一个盾形方阵,她们统治着汪古部、畏兀儿部、哈剌鲁部和卫拉特部,从而划定了自己祖国的边界,并从四周保护着她。”

在成吉思汗的心中,还真是“生男生女都一样”。

大明长平公主,在金庸小说中是个光芒闪耀的人物,人气值极高。

《碧血剑》中,她是一个机灵可爱的少女,暗恋主角而不可自拔;《鹿鼎记》中,她又成了武功卓绝的“独臂神尼”,游历江湖、矢志复仇。

长平公主原名朱媺娖,是崇祯的长女,备受恩宠,她的原封号是“坤兴公主”,降清后清廷改封其为“长平公主”。由于亲眼见证了国破家亡的人间惨剧,朱媺娖心灰意冷,恳请清廷允其出家为尼。但清廷为了“统战”需要,未予答应,反而将其赐婚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世显。

婚礼如期举行,十分隆重浩大,但朱媺娖内心的痛楚只有自己知道。婚后郁郁寡欢的日子,让长平公主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终于在1646年的9月,大明末代公主朱媺娖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与世长辞,年仅17岁,其时已有五个月的身孕。

长平公主朱媺娖终身未出北京城,刚成年而夭亡,故而“九难师太”这个人物也是虚构无疑。其实早在金庸之前,民间就有独臂神尼的传说,说她收了白泰官、甘凤池、吕四娘等八个武功高强的徒弟(清初“江南八侠”),其中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还深入禁宫刺死了雍正,为其父报了大仇云云。可见善良的人们对这位身世坎坷的末代公主寄托了无限的同情,宁可相信她脱离了政治樊笼而重获新生。

建宁公主也很悲剧。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当然是货真价实的真公主,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第十四女),其母为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

作为顺治的幼妹、康熙的小姑,建宁同样逃不脱政治婚姻的束缚:在她13岁那年,清廷将其指配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大清历史上第一个下嫁汉人的公主产生了!之后,顺治还把他的两位养女柔嘉公主与和顺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另外两位汉人藩王的儿子耿聚忠和尚之隆。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旗造反。次年,吴应熊、吴世霖父子作为留京人质,被康熙逮捕并处以绞刑。

或许是看在建宁的份上,康熙只是处死了建宁的丈夫和继子,“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应坐人犯、分别正法”(《清实录·康熙朝实录》)。由此可见,如果建宁和吴应熊生有子嗣的话,应该是保住一条小命了。

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他的这位丧偶小姑,谓其“为叛寇所累”。公元1703年,在孤独无依的期盼中,63岁的建宁公主终老去世。

小说中的公主们多数幸福、美满,历史上的公主们正好相反:乱世的公主也好,盛世的公主也罢,她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政治献品,她们是身不由己的,在时代的大潮中,只能随波逐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日社会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皇室子女所不具备的,足以让他们艳羡、感怀不已。

金庸小说中除了四大公主,还描写了数量众多的“郡主”,如赵敏、沐剑屏、完颜萍以及段誉的一众妹妹们,她们的形象也十分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开讨论。











鸽派皇帝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当即拔出宝刀,高举过顶,大声说道:“大辽三军听令。”辽军中鼓声擂起,一通鼓罢,立时止歇。耶律洪基说道:“大军北归,南征之举作罢。”他顿了顿,又道:“于我一生之中,不许我大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说罢,宝刀一落,辽军中又擂起鼓来。

萧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阵。”

——《天龙八部》第50回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天龙八部》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大配角,小说中的他个性鲜明、勇武好战,时刻想着吞并南朝一统华夏,最后走上了一条穷兵黩武之路。

然而历史上的耶律洪基却根本不是这个形象。



亲宋汉化



历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一个十分亲宋的辽国皇帝,汉化程度极高,终其一生,从未有过半点入侵大宋的想法,更不消说付诸行动了。《天龙八部》让耶律洪基背了一个大黑锅。

要说耶律洪基,必须先简单介绍一下北宋和辽国的百年外交关系。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被草原八大部落首领推选为可汗。

公元916年,阿保机正式立国,国号“契丹”。

公元936年契丹扶植石敬瑭建后晋国,作为回报,石敬瑭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居“儿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由于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的肥沃辽阔土地,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947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反辽被灭。

公元951年,辽再次扶植刘崇成立北汉小王国,以此作为其与中原政权的战略缓冲带。

公元960年,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立国。

公元979年,宋太宗挥师北上讨伐北汉,北汉亡,辽国作为北汉的宗主国应邀援汉攻宋,自此两国交恶。

公元979年,北宋挟灭北汉之风首伐辽国,在高粱河一役大败而回。作为报复,辽军曾数度越界南下(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

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双方处于休战状态。

公元986年,赵光义再次三路北伐(雍熙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次大败,名将杨继业战死,北宋从此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事实力,从主动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公元1004年,大辽承天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攻宋,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的“逼迫”下无奈御驾亲征,两国最高元首汇聚于濮阳城黄河北岸。由于双方都对战争的最终结局缺乏必胜信心,兼之辽国大将萧达凛意外中箭身死,辽国主动请和。太平天子宋真宗对此一拍即合,两国遂签署《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世代通好。

从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条约缔结之日起,一直到1120年宋金秘密缔结“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这116年的岁月,宋辽这两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帝国基本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局面,双方每年互派使者通好:贺生辰、贺正旦以及吊祭,从1004年到1121年,共计643次之多,辽国称呼宋朝为“南朝”,而宋朝则心照不宣地称呼辽国为“北朝”。

当然,其间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和谐音符:辽有“重熙增币”(公元1042年)和“熙宁划界”(1074—1076年),利用宋夏开战趁火打劫;而宋也有鹰派人物轻启边衅,雄州知州赵滋将在两国界河中捕鱼的契丹渔民射杀并沉船(公元1061年)。但总体而言,依然是和平的时候多,而摩擦的时间少,算得上是天下太平。

故而,在小说发生的公元1062—1094年间,宋辽两国一直睦邻友好,互不交兵,以兄弟之国交往。既没有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处心积虑铁骑南下,也没有宋哲宗赵煦的励精图治整军北伐。

耶律洪基是辽国的第八位皇帝,其祖父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其父为辽兴宗耶律宗真,祖孙三人分别坐了50年、25年和47年的皇帝宝座,加起来长达122年之久,占了辽朝国祚(共209年)的一半还多,这和后世的明代嘉隆万三朝、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相似。耶律洪基很长寿,1032年出生,1055年即位,1101年去世,享年69岁。

纵观耶律洪基的一生,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提出:亲宋汉化、识人不明、醉心佛法。如果说第一条是“正能量”的话,后两条直接将辽帝国一步步推向衰亡。

耶律洪基是一个十分向慕宋朝的皇帝,其实自契丹草原开国以来,一直对中原的汉文化有着近乎虔诚的学习之心,《澶渊之盟》签署后,宋辽两国从高层到民间,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贯穿了整个11世纪而络绎不绝。到了耶律洪基亲政后,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耶律洪基本人是宋仁宗的忠实粉丝,对宋仁宗赵祯无比崇拜。耶律洪基的仁宗情结从何而来?举几个例子。

话说耶律洪基当太子时,有一次曾化装成贺正旦使的随从混进大宋都城。他以为此事人不知鬼不觉,其实宋朝安插在辽国的细作早就将情报反馈到宋仁宗那里。仁宗接见辽国来使的最后环节,笑嘻嘻地下殿,将耶律洪基从人群中隆重请出,拉着他的手游览大宋禁宫,最后语重心长地劝勉这位别有用心的辽国皇侄:“朕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搞得耶律洪基又感动又惭愧,从此在心中埋下了仁爱亲宋的种子。

1063年,宋仁宗去世,告哀使节将噩耗传递到辽国时,耶律洪基拉着宋朝使臣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不止耶律洪基哭,当时许多辽人也哭了。据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谈丛》记载:“仁宗崩,讣于契丹,所过聚哭。”“仁宗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宋仁宗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宋人晁说之在《嵩山文集》卷二《朔问下》中记载:“虏主(耶律洪基)虽生羯犬之乡,为人仁柔,讳言兵,不喜刑杀。慕仁宗之德而学之,每语及仁宗,必以手加额。为仁宗忌,日斋不忘。尝以白金数百,铸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

宋人邵伯温在笔记《邵氏闻见录》中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曾对宋哲宗使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宋朝)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去世),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完流下了感伤的眼泪。

这些事迹都深深表明了耶律洪基是一个十分亲宋的皇帝,如此亲宋的一个人,又怎么会时刻以南侵为己任呢?且耶律洪基的汉化程度极高,诗赋成就在辽代诸帝中应该是最高的。耶律洪基的诗作受唐诗影响较深,讲究韵致,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中原文学,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文化的倾向。其与臣下常有“诗友”之交,常以诗词赐外戚近臣。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辽相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耶律洪基,洪基作诗歌其后以赐之。”

耶律洪基还著有《清宁集》文集一册,但可惜的是今已散佚,无法再得知文集的相关内容了。



皇后冤死



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也是一位汉化程度极高的奇女子。萧观音是耶律洪基的祖母钦哀皇后萧耨斤之弟萧惠之女,《辽史》称其“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家才女。

萧观音和耶律洪基从小青梅竹马,两人的结合在辽国百姓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天作之合——当然,萧观音结婚时年纪略小,只有四岁,他的新婚丈夫耶律洪基也只有区区十二岁,两人算是娃娃亲。

但凡才女,总难免有文艺青年之气息,萧观音也不例外。因为丈夫生平好饮嗜猎,常常居于捺钵营帐中过夜而不回宫,青春年少的萧观音免不了心生哀怨,作了《回心院词》来规劝自己的丈夫。《回心院词》共十首,分别描写了扫深殿、拂象床、换香枕、铺翠被、装绣帐、叠锦被、展瑶席、剔银灯、热熏炉、张鸣筝等十种春闺之行,颇为香艳。萧观音又让宫廷首席御用琴师赵惟一将其谱曲传唱。

因为萧观音和赵惟一关系密切,被奸臣耶律乙辛看在眼里。耶律乙辛想借着萧观音打击其子耶律浚——后者是辽国皇储,未来的辽国国君,看耶律乙辛不爽很久了。

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耶律乙辛收买了萧观音身边的单登、清子等近侍,一手炮制了《十香词》冤案,说这首类似《十八摸》的“淫词艳曲”是萧观音和赵惟一私通的情诗,上面还有藏头诗作为铁证。耶律洪基怒火攻心,以“铁骨朵”击萧皇后,几至殒命。道宗又派参知政事耶律孝杰与耶律乙辛共审此案。二人对萧观音施以酷刑,逼其自尽,萧观音想见道宗最后一面,也未获准,遂作《绝命词》一首,饮恨而逝。二人又严刑逼供赵惟一诬服,诛赵惟一三族。

两年后,耶律乙辛罗织了太子耶律浚欲图阴谋夺位的罪证,耶律洪基不及细察,将亲儿子废为庶人。同年,耶律浚被耶律乙辛派出的杀手杀死于上京。

萧观音和耶律浚的遇害,为耶律乙辛扫清了全部的政治障碍,整个道宗朝后期,耶律乙辛几乎做到了一手遮天。

耶律乙辛还想斩草除根,杀死耶律浚的儿子耶律延禧以绝后患,所幸耶律洪基对此终于有所警觉,阴谋未遂。大康五年(公元1079年),魏王耶律乙辛降封混同郡王;大康六年(公元1080年),耶律洪基封皇孙延禧为梁王,再降耶律乙辛出知兴中府事;大康七年(公元1081年),耶律乙辛以罪囚于来州,帮凶张孝杰(耶律孝杰)削职为民;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耶律洪基为耶律浚平反,追封其为昭怀太子,耶律乙辛谋亡入宋政治避难,被诛。

耶律洪基在执政晚期终于醒悟过来,为自己的妻儿报了仇。但这一切都已经太晚,晚年的耶律洪基一边扶植皇孙耶律延禧,一边醉心佛法以求来世,大辽帝国终于步入了它的黄昏期。



醉心佛法



耶律洪基在弘扬佛法、祠佛饭僧方面,做得相当奢侈:

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耶律洪基加封圆释、法钧二僧并守司空。

咸雍七年(公元1071年),置佛骨于招仙浮图。

咸雍八年(公元1072年),为春、泰、宁江三州三千余人授戒僧尼。

大康四年(公元1078年),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

大安三年(公元1087年),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

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遣使祠佛饭僧。

或许是因为妻儿的冤死,或许是对帝位的厌倦,晚年的耶律洪基将帝国带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潭,一步步等着女真掘墓人的到来。辽朝亡于天祚帝耶律延禧,其实和耶律洪基执政晚期的不作为也不无关系。

《辽史》本纪道宗卷的最后,对耶律洪基有过一段盖棺定论,个人认为非常准确到位,这一段“墓志铭”如下:



道宗初即位,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兴学,救灾恤患,粲然可观。及夫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群邪并兴,谗巧竞进。贼及骨肉,皇基寝危。众正沦胥,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矣。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徒勤小惠,蔑计大本。尚足与论治哉?



纵观耶律洪基的一生,南亲大宋,西和西夏,东携高丽,北驱鞑靼,对百姓也做到了宽厚仁义,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但识人不明,晚年昏匮,放纵僧尼,骄奢淫靡,导致了国家的迅速衰亡,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看,勉强打个及格分吧。

辽道宗死后,葬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永福陵,耶律延禧将祖母萧观音遗体与其合葬,也算是为祖母平反昭雪了。辽道宗永福陵与祖父圣宗永庆陵、父亲兴宗永兴陵一起归于大兴安岭的怀抱。直到829年后的1930年兵荒马乱之际,热河军阀汤玉麟对三座陵墓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耶律洪基才再次公开露面于世。不知道萧峰地下有知,对于这位皇帝大哥的下场,又会作何感想。

而有趣的是,山西应县的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里,却供奉着圣宗的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的仁懿皇后萧挞里以及道宗的宣懿皇后萧观音三代萧后,《辽金史论集》作者张畅耕认为,应县木塔为萧挞里倡建,用作萧氏的家庙,来彰显其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累世功勋,应县应该是萧氏的诞生地。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萧峰也应该是山西应县人无疑。

耶律洪基生前迫害萧观音至死,死后却同穴而眠;萧观音遗像至今在三晋大地上受万众敬拜,而耶律洪基朽骨早已混同草木一体而不知所踪,两相对比,真叫人无端生出多少感慨和嗟叹。







全真教:从未抗金、一直亲元





丘处机道:“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

——《神雕侠侣》第4回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小说里,全真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组织。在射雕年代,全真教是武林最富盛名的大教派,首任教主王重阳以“天下第一”的武功笑傲群雄;到了神雕年代,虽然全真教今不如昔,但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依然在江湖世界里具有崇高的声望,极少有人胆敢小觑。

在这两部小说里,全真教都是以一个亲宋爱国的教派面目出现的,虽然也出现了类似赵志敬这样通敌卖国的叛徒,但毕竟是少数,全真教的三代典型教主: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都是忠肝义胆、爱国爱民的江湖豪杰,他们在抵抗金国、蒙古的先后入侵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南宋小朝廷的北方屏障。

然而历史上的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三代教主,却和小说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性:在他们执掌全真教的一生中,亲金元而远南宋,毕生服务于异族政权而毫无愧色。



重阳创教



先说王重阳手创全真教。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北宋京兆府咸阳大魏村人(大魏村现属泾阳县,至今尚存)。王重阳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不折不扣的宋人。

因为家境殷实(属于富裕地主家庭),故而少年王重阳有条件习文练武,《金莲正宗记》记载他“骨木雄壮,气象浑厚”“膂力倍人,才名拔俗,早通经史,晚习刀弓”,可见丘处机说王重阳“少年时先学文,后练武”,情况大致不差。

1127年靖康之变后,咸阳纳入金国领土,中原板荡,兵连祸结,但地处关中的偏僻乡村幸运躲过一劫,未遭大的劫难。

但王重阳并未表现出什么“家国之痛”,或许是因为北宋暮年的腐朽气息,已经让他心如死灰了罢。

1133年,21岁的青年王重阳参加刘豫伪齐政权的科举考试,应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深受刺激的他时隔几年后,又参加了金朝的武举考试,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26岁的王重阳应武略,中甲科,成功考取了金国功名,后被授予甘河镇酒监一职。

王重阳考取功名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小官吏的幸福生活。但年复一年的官场迎来送往生涯逐渐让其倍感厌倦,加上仕途多年也无晋升,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47岁的王重阳借口遇到了汉钟离和吕洞宾两位神仙,就此抛家弃子、辞官入道,这就是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证道”。

王重阳“遇仙”后,在终南山下祖庵镇结庐修炼,又挖了一个小地窖,修成坟茔状,立碑“活死人”,自号“王害风”,这就是《神雕侠侣》活死人墓的原型。

小说中的活死人墓方圆数里,机关重重,能容纳数千人的军队和粮草兵器,而实际上真正的活死人墓只要一个人花半天时间就可填平。

王重阳在终南山传道三年,结果很惨淡,乡人对他毫无兴趣,只招来了史处厚、严处常等几个弟子。1167年,王重阳离乡东去,赴山东半岛传道收徒,这一年,可视为全真教的创立之年。

王重阳将自己手创的教会命名“全真”,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说是“真性保全”,一说是“精气神三全”,一说是个人内修的“真功”和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两全。但不管哪种解释,全真教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扶危济困、怜孤惜寡当作了一项教务,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点和小说是吻合的。

王重阳选对了路,山东半岛道教氛围浓厚,蓬莱仙山更是大名远扬。加上此时金国统治者有意扶持道教,故而在山东,王重阳陆续收了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和刘处玄七个得力弟子,即著名的“全真七子”。此外,王重阳又得到了牟平大富周伯通的财力支持。有了徒弟,有了资金,全真教顺利地在山东站稳脚跟。

小说中的周伯通是老顽童,办事极不靠谱,但历史上的周伯通对王重阳及全真教贡献甚大,没有周的鼎力支持,全真教的壮大不会这么迅捷。当然,周伯通没有出家,这一点上,小说和史实吻合。

然而,正当王重阳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厄运突然降临,1170年,王重阳突然去世,享年58岁,算不上长寿。



长春光大



王重阳开创全真教一共不到三年就溘然长逝,传承、光大全真教的历史重任就交到了全真七子手上。全真七子出家前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基本上是一方富豪;第二,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即传统的儒商阶层。

马钰出家前“富甲宁海,家饶于财,号马半州”,自幼出身儒门,“长通经史”,娶妻孙富春(孙不二),也是当地富豪之女,且“礼法严谨,素善翰墨,尤工吟咏”;谭处端“世居宁海,为人慷慨”,且智力超群,“记诵敏捷,同辈罕及”,绝不是小说中的粗鲁铁匠形象;刘处玄“乃祖乃父,世居武官”,他自己也曾“舍良田八十余顷与龙兴巨刹”,相当有钱,王重阳表扬他的诗作如“松之月、竹之雪,不受于黄尘”,极具特色;王处一家境如何史载不详,但也是自小聪慧,七岁能参悟玄机;郝大通“家故富饶,世为宦族”,又“禀赋颖异,识度夷旷”。

以上六人,都是既有财又有才的人物,唯独丘处机与众不同。丘处机祖上也曾富过,“家世栖霞,最为名族”,但到了丘处机的爷爷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农民(“祖父业农,世称善门”),到了丘处机这一代,由于父母早亡,故而家境十分贫寒,自然也受不到什么好的私塾教育。

但最终,丘处机成了光大全真教的第一人!

全真七子(一说马谭刘丘四大弟子)在终南山安葬师尊、结庐守墓三年后,于1174年的中秋之夜,开始了一场开诚布公的内部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后王重阳时代全真教的未来走向发展趋势”,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每一个人出家后都出版过道经专著,对如何传承、光大全真教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坚定立场,所以,众人对全真教未来发展之路的思想认知产生了分歧。

各人各持己见,“马曰斗贫、谭曰斗是、刘曰斗志、丘曰斗闲,四子之志各异,翌日乃别”,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不欢而散,各奔东西:马钰留在了终南山祖庭,创立全真遇仙派;谭处端和刘处玄南下洛阳,游方于闹市,乞食于街巷,分别创立全真南无派和全真随山派;丘处机西去宝鸡磻溪,后于陇州龙门山开创了大名鼎鼎的全真龙门派;王处一隐居胶东昆嵛山(不是西域昆仑山),开创全真嵛山派,并在此获得了“铁脚仙人”的外号;郝大通北上赵魏之间,开创全真华山派;孙不二先留胶东后赴洛阳,创建了全真清静派。

七个人开创了七个新支派!表面上看是一种力量的分散。但实际上,七人分别以终南山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散活动,各自收徒传道,全真教的影响力反而比王重阳时期发展壮大了很多。小说中全真七子平时散居各地,各有分观,就是一种暗喻。

七人之中,王处一、孙不二向东走,谭处端、刘处玄向南走,郝大通向北走,马钰原地不动。唯一一个向西传道的,就是丘处机!当年王重阳在陕西家乡传教不利,无奈只能东去山东传法,如今他的爱徒反其道而行,从山东反赴陕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着师尊的故地披荆斩棘、踽踽前行。

丘处机选择了姜子牙垂钓旧地磻溪以及汉代就声名远播的道教名山龙门山传道,自然也是“人以景贵、景显人名”,通过长达13年的修真布道,终于收到了井喷一般的效果: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以至于到了1188年,金世宗完颜雍聘请丘处机北上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1191年,继位的金章宗完颜璟,也就是小说中完颜洪烈的父皇,赐给丘处机家乡一座大道观,题名“太虚观”,以彰殊荣。

从王重阳到丘处机,两代全真掌教都接受了金国的册封和赏赐,这和小说中全真教扶宋抗金的情节截然不同。丘处机以后的列代掌教,包括尹志平,都接受了异族政府的册封,无一例外。

随着13世纪初蒙古崛起草原、金国日渐衰落,政治嗅觉敏锐的丘处机迅速看出蒙古是一支“潜力股”,全真教要继续得到上层建筑的扶持,保持长盛不衰态势,应该立刻舍金亲蒙,捞取新的政治资本。

1219年,日渐老迈的成吉思汗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样,开始渴望长生不老之术,在听闻了“丘处机是三百岁的活神仙”传闻后,下定决心要请丘神仙帮助自己长生不老。1220年,已经72岁高龄的丘处机欣然应召,带了18位弟子西行面圣,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阿富汗兴都库什山),铁木真隆重接见了风尘仆仆的丘处机一行。

虽然丘处机并未提供长生不老药,但给出了三个“锦囊”:清除杂念、减少私欲、心地宁静。耶律楚材在《玄庆风会录》中将其归结为两点:去暴止杀、济世安民。

成吉思汗并不满意初次会见的效果,但依然厚待丘处机在身边一年时间,每天被丘处机灌输诸如“敬天好德、宽仁止杀”“内固精神、外修阴德”“清心寡欲、净体凝神”“体恤苍生、爱护黎民”之类的教导。教的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听的人耳濡目染,也多少有所触动。在成吉思汗执政晚期,对中原的军事政策有所缓和,且派人将仁爱孝道的主张晓谕四方,这些和丘处机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听了丘处机一年的课后,成吉思汗终于确认丘神仙没有“藏私”,这才派了五千骑兵护送丘处机东归。对于成吉思汗赏赐的大量奇珍异宝,丘处机坚决谢绝,但接受了成吉思汗对全真教的优待条件:免除教徒各种税赋。
p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