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書城自編碼: 224668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李主其 等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133776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2-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153.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117.6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HK$ 81.6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9.6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HK$ 93.6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售價:HK$ 81.6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售價:HK$ 70.8
阴影工作日志
《 阴影工作日志 》

售價:HK$ 7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2.5
《 “花园城市”的“管”与“治”——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
+

HK$ 73.6
《 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 》
+

HK$ 169.0
《 物业管理:经典案例与实务操作指引(从经典案例中学习、总结,梳理提炼案例处理思路,让物业实务管理更轻松。物业管理中的大案、要案,专为热爱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士定制) 》
+

HK$ 103.3
《 餐饮企业成本控制手册(图解版) 》
+

HK$ 112.1
《 商业地产招商运营--范本·案例·策划·工具 》
內容簡介:
《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由李主其等 编著。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叶,中国农村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 推行达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30多年家庭承包责任 制的实施,中国农村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国民经济取得全面飞速发展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水平比 之30多年前也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 速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制 度的创新及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耕地逐渐减少和人口增 加致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 降、水资源日渐匮乏,粮食安全已成为紧迫而重大的 战略问题。中国的粮食安 全,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测算,2010~2011 年,世界谷物产量约为22.16亿吨,而消费量达22. 54亿吨,粮食的供求已出现 缺口。况且,目前全球仍有9亿多人口处于饥饿之中 。仅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 中国的粮食安全靠进口是靠不住的。“仓廪实而知礼 节,粮食足则天下安。”可见 粮食安全,确实关乎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 治久安。毋庸置疑,把保障 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正确的。问题在于 ,在2l世纪我国特定条件 下究竟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中国 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耕地流转和规模 经营逐渐扩大,农民新型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异军突起。与此相伴随的,家庭承包 责任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凸 显。这种小农小地块的生产和组织方式造成农业缺少 规模效益,大面积机械化受 到制约,更无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上述变 化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应该 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醒。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国 农业现代化究竟该怎样发 展?中国农民如何实现小康和共同富裕?这是当前我 们国家和人民迫切需要回答 的重要问题。
诚然,诸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生 物良种工程、病虫害防治、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等生产力方面的因素对农业 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强大的反 作用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决定 性作用。可以说,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我国农业现代 化问题,到目前为止还相对 薄弱。有鉴于此,课题组就是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相互矛盾运动中,从生产关 系这个侧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当然, 并不是说我们无视中国农业 生产力及其发展状况,《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研究》的第七部分就是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从生产 力角度对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简明地分析和论证。
正如《前言》中所说:“我们在研究中不可以割 断历史、不可以坐井观天、 不可以纸上谈兵。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简要地回顾我 国特别是新中国的农业发展 史和政策法规演变史,不仅要作动态的本国纵向比较 ,而且要有侧重地对其他国 家作横向比较。……同时要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掌握 第一手资料。这将使我们的 研究受益匪浅。”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对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 道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 析论证。
一、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 出建设“现代化农业”。白 此,在我国,理论界和政务界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 识,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 面、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本课题在现代化基本 内涵认识基础上,简要回顾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21世纪初理论界及政务 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以及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在梳理这些重要法规、方针以及认识的基础上, 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党和国家的基 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在 法规和众多政策、讲话中,强调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这也很正确,只是改革的 体制性内容显得比较空。其实,改革的核心内容正是 要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适时对生产关系做适度调整。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既离不开人力、 物资和货币的投入等生产力 要素,也离不开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很长一 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后一情 况的认识至少是很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弄清什么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势。其一,新型农民专业合 作社蓬勃发展;其二,股份合作组织以及土地信托社 诞生并发展。农业经营主体 多元化,一方面完善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也为剩余劳动力转 移提供了方便。最为重要的是为耕地的有序流转创造 了条件。
最后,耕地有序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
目前一些学者针对我国耕地流转是否促进规模经 营提出质疑:“尽管近些年 耕地流转速度在加快,但流转以农户间自发为主,三 分之二的流转没有形成规模 经营。”(张路雄,2008)我们认为耕地有序流转是 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在 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耕地通过流转最终实现规模 经营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其 次,要看耕地流转是否有序。
5.明晰耕地产权制度、实现“三权”有序分离 是耕地有序流转的关键 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虽 然并没有改变耕地集体所有 制性质。但是,从耕地的集体统一经营到农户分散经 营,则产权结构已经发生明 显变化。随生产力发展耕地产权发生第一重分离,即 集体所有权与承包权发生分 离。随着生产力发展,耕地经营形式的发展和耕地流 转的发生,耕地的承包者与 使用者发生分离,耕地产权发生第二重两权分离,即 承包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
因而,我国当前的耕地产权是所有权、承包权与使用 权构成。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的是耕地流转的实质是耕地 使用权的流转,而非耕地承 包权的流转。
其次,我们要明晰实现“三权”有序分离是耕地 有序流转的关键。
结合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随着农业生产力 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第二、第 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耕地所有权、承包权与使 用权已经发生了分离。在所 有权的层次上,绝不应当放弃农地的“集体所有”性 质,这样对维护国家主权、 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关系的调整都将十分有利; 承包权的保留使农民并没有 丧失对耕地的承包权利,但最终随着农民工在第二、 第三产业的稳定工作,耕地 承包权对他们来说自然会逐步淡化,这将有利于相当 数量的农民最终从耕地上彻 底解放出来;使用权流转则保证了拥有耕地承包权的 农民可以获得相当于地租的 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
6.耕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证分 析 耕地流转的实证分析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奔赴内 蒙古各地以及两次去黑龙 江、吉林、山东、浙江、重庆进行实地市场调查研究 和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当前 我国耕地流转的方式、趋势和特点从理论和现实情况 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 证。与此同时,本课题对耕地流转提高耕地产出率作 用,耕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 入作用,耕地流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在实证调 查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
六、创新生产组织制度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大重点。
1.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国内 外经验 新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变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 后,从土地改革后的个体经营到农业生产互助组、初 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 社;第二阶段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l世纪大量 涌现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个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加农户等 形式。本章简要回顾了自 1950年土地改革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诞生中国农 村在生产组织制度改革的历程。客观地说,成功与失 败兼有,经验与教训并存。
有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生产关系是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不 能超越也不能滞后。新中 国农业发展史上,几次调整生产组织制度,实质上是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生产关 系的不断变革的外在表现(特别是我国在短短的两三 个月从高级社跑步跨人人 民公社的“创举”,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过高 的生产关系,付出沉重的 代价)。
第二,任何政策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 生产关系可能在过去的生产 条件下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事物都是处在不断 的运动和变化当中,所以当 生产力发展了之后就需要适时地调整生产关系。
第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过了20世 纪50年代中期高级社和人 民公社化的失败,有很多人至今还是“谈合色变”, 害怕新兴的合作会重蹈覆辙。
新型的合作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合作化是有很大 的不同的。其一,生产力基 础不同;其二,农村经济体制不同,三次产业发展阶 段不同;其三,政府角色 不同。
本课题着重介绍了法国、丹麦和芬兰农民专业合 作社的发展历程和发展 特点。
2.中国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创新当前的农业生 产组织制度 我国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户生产状况,与100多年 前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欧 洲小农经济极为相似。马克思指出小农经济“这种生 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 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累,也 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 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 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 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①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 经济形势显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有着很 大的差别。在市场经济飞速 发展的新形势下,劳动者、生产工具等生产力要素都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建立在 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家庭承包制逐渐显现其自身无法 克服的弊端和不足,由此衍 生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一,家庭分散生产不利 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其 二,家庭的分散生产不利于生产力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其三,家庭的分散经营不 利于小农抵抗市场风险、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3.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生产 组织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 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之 间矛盾逐渐激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在全国 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具有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 化的特征,有利于实现农户 分散小生产与外部市场的对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 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 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 产的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保护农民利益,是符合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组 织形式。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适应了现代 农业的发展需求,促进农业 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有 利于农业社会化的推动;更 好的保障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
4.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现代化 的实证分析 本章通过实证的调查研究,通过各地农民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的真实案例,分 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业劳动者生产效 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 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的重要作 用。事实证明,抓住变革农 业生产组织制度,就是抓住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牛 鼻子”。
七、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与资金支 持研究 本章简要研究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在生产 力层面做出哪些调整,以及 未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重点。
1.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需要政策、资金和科 技的支撑。对生产力发展与 资金支持的要求与发展分析 农业生产中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和物资投入以及 科技支撑构成了农业生产的 社会经济系统。政策系统是一个控制系统,投入系统 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系 统,科技系统则是一个主要用于保证生产力有效增长 的“催化”系统。农业物质 再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物质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 这一定律结合马克思主义的 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上可以归结为“投入一产出” 原理,其基本思想是投入决 定产出。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农业增长和发展的成功 以后,今天在总结历史经 验教训时,提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农业增长和发展思路,即农 业生产既需要健全的政策的支持,又需要以大量的生 产要素投入为基础,还需要 用科学技术来推动,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增 长和发展必须走中国式的 道路。
2.新时期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对生产力的要求 与发展 (1)新时期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发展分析 。
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中国目前有农业户籍人口 80000万人,农村劳动力 约为44000万人。根据相关研究,按照中国目前的耕 作技术和经济水平,全国有 20000万人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足够了。按照这样的 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 高达60%。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 目前已经转移农业劳动力 10000万人左右。但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 是耕地流转带动的适度规模 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广泛建立和运行,农村中 剩余的劳动力会在此基础上 显著增加。
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农民群体悄然发生 着一系列的变化,正如马克 思、恩格斯指出的,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经营 大农业和采用农业机器,会 使目前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农的农业劳动变为 多余。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民群 体的分化。随着耕地流转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农业一方面需要有文化 、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 民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出现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 移。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既不可 能选择英国圈地运动的强制 式转移模式,也不可能选择美国自由式转移的模式, 而是需要逐步地、分阶段 地、有计划地进行转移。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农业 剩余劳动力转移除了按照经 济规律满足城市用工需求外,应该立足于农业、农村 ,积极在农村创造条件,一 方面将农业劳动力转向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另一方 面将劳动力向农村第二、第 三产业转移。
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民不仅仅是一个农 业生产者,还应当是经营 者。这就决定了农民迫切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 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则就会 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力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继续加 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成年农民的务农技能,提 高科学种田和适应市场的 能力。
(2)新时期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分 析。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农业生 产技术化、生产过程机械 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都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撑。
但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滞 后,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用于农业生 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陈 旧。目前我国有3.7万多座水库存在病险隐患,60% 的排灌工程设施需要维修, 农业灌溉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占总缺水量的83% ,旱灾面积达4亿多亩,灌 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全国水库中大约有1/3勉 强维持运营,60%的排灌工程 设施需要维修。同时,我国农业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脆 弱。因此,根据目前我国农 业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的重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村交通 运输和通讯设施建设;三是 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划分一个时代的生 产力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 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
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 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 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 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 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总体上来看,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依据农 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 方法》判断,仍处于初级阶段(即基本实现农业机械 化的关键时期),仅相当于 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的水平,迫切需要国家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不 仅要进一步加快研究和应用 适合我国实际的农机具。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 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 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而且要继续推进农机具 跨区作业,减轻农民劳动强 度,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 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4)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有关资料表明,国 外很多国家政府对农业科学 研究的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 期就达到了1.5%~ 2.O%,中国现在不到0.5%,大大低于印度、墨西 哥等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综 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一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 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 30%,,而发达国家为80%l;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 只有40%,而世界先进国家为 85%:三是技术应用水平低,化肥当季利用率仅占35 %,与世界平均水平60%、 技术先进国家的70%比较相差较远。我国的农业科技 创新与推广体制和机制不 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政府要提高对农业科技的重视,承担起农业 科研投资的主体地位作用, 在资金投入上要尽快确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格局, 整合相关科研力量,推动农 业科研的成长和壮大。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 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农业科 技创新体制上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高 新技术研究与常规技术研究 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 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相结 合。需要说明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框架下,推 动农业科技研究和科研成果 推广不可以照搬计划经济的做法。否则,科研人员和 农民的积极性都不会得到充 分调动。
3.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支持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资金投入呈现多 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国 家财政和农民个人外,目前还有涉农企业、金融机构 和保险机构对农业的资金支 持。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资本市 场的资金正在出现投向农业 的势头。这同计划经济时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目 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资金来 源呈现出以下特点: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 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的比重却呈逐渐下降趋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后,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 位,农民有了生产的主动权和收益的分配权,农民开 始关注自己的收益与支出, 逐渐加大对生产单元的投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呈逐 渐增大趋势;农业保险正在 进入大农业的各个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渐 成为农业现代化资金的主要 支持对象。当前,尽管国家对农业资金供给不断增加 ,但资金需求也随着农业发 展逐渐递增。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业的投资总量约 为10716.70亿元,仅当年 的资金缺口就接近5525.23亿元。因此,农业现代化 仍需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为 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推动力。
首先,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补贴性、引 导性资金来源投向和重点有 待完善。其次,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对农业投资小。
再其次,农村信贷支持总量 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结构失衡。最后,农业 保险发展水平不高,远远不 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必将走上耕地 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普遍建立的道路。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 力也必将极大地发展。因 此,资金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加。如何解决我国农业资 金的供给呢?鉴于农业的基 础地位,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毫无疑问的,但仅 仅依靠政府,是无法解决我 国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依 靠农户投资农业按理是正常 的,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特点,目前的农户虽然对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但还没 有能力担负起市场投资的主力军功能。借鉴国外经验 和国内沿海地区特点,发挥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刺激企业和市场中的资金流向农 业是必然的选择。目前,我 国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普遍建立 ,必然更加有利于科学技术 广泛应用于农业。因此,未来的农业资金来源应该是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资 本市场的作用,促进农户、企业、金融与保险等市场 主体多元投人的格局。
总之,我们清醒地看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道路,当然要重点抓主要矛 盾方面——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创新,同时不可忽 视矛盾的另一方面——加快 农业生产力的建设。不可以重犯顾此失彼的错误。
八、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宏观政策的思考 本章是课题研究的结论和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应 用。这一部分即是对课题前 七个部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课题的重新梳理和再 认识。这部分有理有据地分 析和论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到底路在何方?究竟该如 何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关键 时期,国家应该做出何种的制度安排?本章共由三部 分组成: 第一部分:制定我国农业现代化宏观政策的依据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并借鉴其他国 家经验。
第二部分:制定我国宏观政策的原则。要坚定不 移地深化改革,要审时度 势,因势利导,更重要的是不要重蹈覆辙,再犯过去 曾经犯过的错误。
第三部分: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点抓什么 ?要正确引导,严格规范, 大力扶持。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l世纪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和 社会全面、迅速发展的今 天,我国相当数量的农民伴着深化改革的大潮,脱离 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 进入非农领域一显身手。可以说,这对农民是又一次 解放,即从土地上解放出 来。不管出于什么想法,想让数亿农民永远跟土地绑 在一起,那就不会有农民的 全面小康,也不会有中国的小康和全面现代化。尽管 这只是伟大变革的序幕,但 它向我们预示的是数亿农民逐步离开土地获得解放并 向第二、第三产业进军的波 澜壮阔的画卷。我们领悟到,没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 有中国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国全民的共同富裕。
我们不敢说已经破解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个难题。但是,我们确实 是怀着报国之心试图破解这个难题。我们想按照马克 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 视当今中国农业的现实,探求其内在的发展趋势,找 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的关键。值得欣慰的是,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 究、分析探讨终于形成了较 为系统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可能存在粗浅甚至错漏 之处,我们愿意以此向理论 界和实际工作的同志请教,也希望为国家制定中国农 业现代化宏观政策起到参考 和咨询作用。
的确是当务之急。
本课题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包括两个方面:实 现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实 现农业生产关系、组织制度的现代化。本课题侧重从 生产关系角度来认识、理解 与研究农业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 和基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 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起到重大的反作用,它 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 产力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现行的生产关系逐渐出现 不适合新的农业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状况,是很正常的。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 断发展,必须适时对现阶段 我国的农业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不适合或落 后于农业生产力的方面和环 节进行创新,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优 越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 业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也是动态的一个历史变化的过程,其 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 变。这一动态历史发展过程中至少包括两个过程: (1)在一定生产关系下,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 的过程; (2)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农业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过程。
因此,农业现代化也就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相互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新时期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 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农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 趋势。一是,注重农产品质 量、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主 流;二是,提高劳动生产 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加快农业生产 的高科技化和可持续,成为 农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三是,本国农业的国际化,成 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趋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 当前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我国客观实际的需要。其一,中国的粮食安全的 保障迫切需要农业现代化的 实现;其二,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 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必然 选择;其三,农业现代化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 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全面 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前人没有给我 们准备现成的方案。历史的 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吸取。需要纵 观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从中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脉 络。在此基础上,“大胆创 新,勇于开拓”,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予以破题。
本部分具体回顾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直至新中国 成立之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农业生产组织 方式的不断变革。简要地 说,新中国耕地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历三次 改革,第一次变封建的土 地制度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第二 次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 所有制;第三次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这正是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反作用的充分体现。也是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 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形 成一个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的根本规律。
同时,我们注意到环视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 的实践经验,借鉴有益的做 法,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会起到非常重要 的作用。基于选择与我国国 情相近的对象,本课题着重考察了法国、荷兰和丹麦 三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历程。
总之,无论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还 是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 都充分说明,当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方式已 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 观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 织制度,这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四、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问题与机遇 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总体发展状况是第二、第 三产业发展快速,作为第一 产业的农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仍相对滞后。而我 国农业内部种植业生产规模 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耕地资源减少、耕地 产权主体模糊。同样,我们 的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目前, 我国农业水资源面临严峻挑 战,干旱缺水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问题。耕 地资源逐年锐减,人均耕地 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量的l/4、美国的l/7、印度的1 /2。农业气候灾难频繁发生, 生物遗传资源损失、流逝现象严重。在后工业化浪潮 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人口向 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截至2009年, 中国城镇化率为46.6%, 2006~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 万人。自1978年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 ,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 76589.6万千瓦,但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 平仍然很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所面I临的最严峻问题 就是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 家,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对农业而言,最主要的问题 是农民人口众多,在仅有的 18.2574亿亩的耕地上,土地所承载的农民人口压力 过大,仅靠18亿亩耕地实现 7亿多农民以至于全国人民的小康几乎没有可能。同 时在这种仅仅依赖一家一户 的小地块耕种的操作方式,中国农业不可能实现大规 模的良种化、机械化、现代 化,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不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农产品的商品率也不会得 到提高。毫无疑问,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设备 和科技投入,但仅靠金钱和 物资的投入买不来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同理,中国 农民实现全面小康并走向共 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五、创新耕地使用制度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耕地使用制度创新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 因素。它是理顺农业内部与 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本章拟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回顾中 国耕地使用制度变迁,剖析当前耕地使用制度的得失 ,来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 化道路。
(一)创新耕地使用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历史 经验 1.部分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本部分环视了法国、德国和丹麦的农业现代化过 程中耕地使用制度的变迁。
18世纪法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国家,但工业革命的扩 展与渗透,城市化、工业 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大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 政府不失时机地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了耕地使用 制度,出台了《农业指导 法》及补充法,禁止耕地细碎化,鼓励发展耕地规模 经营。荷兰、丹麦尽管国情 并不相同,但是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不例外。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 耕地使用制度创新是农业现 代化的基础性条件。这并不是人为的主观愿望,也不 是行政强迫命令,而是生产 力水平的客观要求。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欧洲迅速发生的农业变革,“ 1860年,小农业还是一种常 见的生产方式,而大生产只是个别的,尽管不断增加 ,但总还是个别的。今天, 大规模使用机器耕种土地已成为一种常规,而且日益 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从 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中体会到,生产力水平改变必然 要求生产关系调整,新的生 产关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生产力水平发展,促进生产力 提高。从中也可以看出,以 耕地规模经营为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集约化 农业经营方式替代小农业是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制度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进行 土地改革,形成了农民耕地 所有制。耕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 结合,家庭成员共同劳动, 所得农产品由家庭成员共同占有。这种以耕地农民所 有制为基础的产权制度满足 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产权要求,适应了当时 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促进 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土地改革以后,适应农民 生产资料缺乏所涌现出来的 互助组、初级社等生产形式,也充分说明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 规律,在立足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的基 础上,适时变革生产关系重 要性。
然而到了合作化后期,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当时 的生产力水平,盲目地追求 “一大二公”,违背了农民意愿,造成农民和农业生 产的极大损失。高度集中自上 而下的行政命令完全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内在规律,耕 地规模经营只是耕地面积的 简单相加,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协调配置,平均主义的 收益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反面说明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的重要 性,脱离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必然会阻碍生 产力的发展。
1978~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 人民公社。既符合当时的生 产力水平,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因而促进了我 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 展,同时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其历史功绩 有目共睹。但是,事物是对 立统一的矛盾体,本身在自我的辩证否定中不断向前 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 一步发展,国民经济中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又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 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生产力……一般 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 用,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 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 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 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 定的作用。”这就指导我们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 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适 时地促进生产关系的适度调整。
因此,从中国耕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我们 可以总结出这么几点历史 经验: 第一,耕地制度应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水平不断 调整变革。
第二,耕地制度变迁切忌超越或者落后于生产力 水平。
第三,耕地制度变迁要能够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要 求。
第四,耕地制度变迁既要引导又要充分尊重农民 的意愿。
(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迫切需要创新 当前的耕地使用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产物,是中国经济体制全面 深化改革的前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的成 功实践,带动了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 全面发展。本课题着重分析 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成就,这里不做赘述。
1.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创新耕地使用制度 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又促 进了农民增收、发展了农村经济。但是,作为一项制 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全部问题。在经 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生产 力水平必须适时地调整生产关系,否则将束缚着生产 力水平的发展。
从制度本身来讲,制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诞生并 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当环 境发生改变,制度则难以长久维持,要求创新。首先 ,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规定,农民按人或劳动力平均承包村集体的各类品质 不同的耕地。从目前的农村 实际情况来看,再强调这种家庭承包制长久不变已经 不合时宜。因为,既定耕地 是个常数,而农村人口是个巨大的变数,长久坚持这 种耕地承包制度则无法一直 做到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分集体耕地。何况,根据第二 轮承包耕地的规定,“增人 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村新增人口则无权承包耕 地,而已经承包耕地的农民 又可以不退承包地,那么农村因承包耕地不均所产生 的矛盾将愈演愈烈。其次, “耕者有其田”是小农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耕者 有其田”,让农民安居乐业, 无疑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但是,现阶段大背景是市 场经济深入发展、农村就业 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深刻了变化、农业机械化 迅速发展等,这些生产力方 面的变革要求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西方农业发展的历 史充分也说明了这一点。现 代农场代替小农户,大量的农民变成雇佣工人,少数 农场主耕种着大量土地,农 业不再是牛耕马拉而是机械化生产。在资本主义兴起 和工业革命的特定前提下, 虽然出现了英国式的“羊吃人”、德国式的“铁血政 策”似乎是“机器驱赶农 民”的一系列现象,其本质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
从发展农业现代化角度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农业现 代化客观要求。首先,目前耕地使用制度下导致耕地 的低效率配置。耕地作为农 业生产最重要同时又稀缺的资源,只有同劳动力、资 金、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流 动,才能实现诸要素之间和谐协调优化组合,实现耕 地的有效利用。目前“耕者 有其田”已经难以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而更 要求“善耕者有其田”。其 次,耕地细碎化制约着规模化经营实现,抑制着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地难 以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一,不利于农业机械配套 使用。其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根据调研,小地 块使用收割机的柴油成本比 整片地的柴油成本高出5元/亩左右,大地块的柴油 成本为7~8元/亩,小地块 的柴油成本为12~13元/亩。所以说目前中国的耕地 使用制度制约着耕地的规模 化经营,抑制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无论是从制度本身存在的环境来讲,还是 从发展农业现代化来讲, 1978年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难以 适应我同当前的生产力水 平的发展要求,迫切要求调整。
2.当前耕地使用制度创新的方向是耕地的规模 化经营 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产物。这已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1990年邓小平同志在设 计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时曾指出:“中国 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 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 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 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 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从中国 当前的局势来看,农业发展 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飞跃,正在向第二个飞跃过渡,走 耕地规模经营之路。
3.创新我国目前耕地使用制度的几种思路 目前对我国耕地的使用制度,理论界有三种主要 的主张:耕地国有化、耕地 私有化和耕地流转。
耕地国有化:随着时局的发展,这种主张已经渐 趋消失。因此,本课题仅作 简要论述。
耕地私有化:耕地私有化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 路的必然选项。
主张耕地私有者提出的私有化有两种选择,一种 是按照当前的耕地承包使用 关系进行私有,即再造耕地的小农所有制;另一种主 张耕地由种植大户进行收 购,赋予种植大户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对于第一种方案,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做出了精 辟的论述,“企图在小农的 所有权方面保护小农,这不是保护他的自由,而仅仅 是保护他被奴役的特殊形式 而已,这是延长他的求生不成求死不得的状况。”况 且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私有 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改革开放30 多年的成就已经说明了耕 地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再造耕地的小农私有制,无 疑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伟大成就,否定我国的社会经 济体制,这无疑是一种历史 的倒退。况且,农村户籍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向非农产 业大量转移,已经难以确定 耕地私有的主体,主张耕地的小农所有制完全是脱离 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想。
对于第二种方案,无疑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是 ,耕地变大户私有是否符合 广大农民的意愿?其发展必将导致“两极分化”,与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不 相容。更何况,没有耕地私有化,通过耕地流转仍然 能够完成适度规模经营。
本课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耕地私有化的不可行性 。其一,耕地私有化实行难 度大,成本高;其二,耕地私有化必将导致“两极分 化”;其三,耕地私有化不 是规模经营所必需的;其四,耕地私有化根本不符合 我国基本国情。
我们并不否认耕地私有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调动 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 发展。但是我们更愿意基于中国国情来讨论中国耕地 制度走向。从我国历史发展 来看,耕地集体所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制度,更 是中国农村建设宝贵的历史 财富。特别是对于中国目前来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 移以及第二轮承包以来实行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已经很难进行 耕地私有化。如果耕地私有将 不利于中国农业发展。
一此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耕地制度时认为:“在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 中国在规模经营的道路上可能将比日本更顺利。土地 集体所有将更有利于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原则,并且在集中离农者耕地的手段方面 ,比实行土地私有制有更多 有效办法。”① 4.耕地有序流转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我 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首先,耕地有序流转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产物。其 一,耕地有序流转并不改变 耕地的集体所有制;其二,耕地有序流转是对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辩证地否定, 是在尊重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进行流转耕地(从长期 来看,承包权将淡化,这种 淡化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三,耕地有 序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相辅相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 又互为结果,两者问协调配 合更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耕地有序流转更符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
其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与 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其二,耕地流转是市场经济的 内在要求;其三,耕地流 转顺应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形势;其四,耕地流转 是当前部分农村的实际需求。
關於作者:
李主其,1941年9月生于湖北竹溪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68年~1978年在内蒙占自治区下放锻炼。1978年奉嘲到红旗杂志社工作。1979年月~1980年9月考进中央党校理论研究班学习。1985年8月任红旗杂志社经济部编辑。1985年8月~1986年6月任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主编。1986年6月起分别在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综合司、秘书局工作,先后任处长、副司长、局长。1998年12月~2000年12月任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部长级。2000年8月兼任、2000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2003年3月后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2008年全国人大换届后退休。2009年6月,受聘内蒙古农业大学校长顾问、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行政管理的研究以及有关刊物的编辑工作,在中央政府有较长的行政管理工作经历,曾参与起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曾出版过若干与工作相关的论文和专著。
目錄
第l章 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1.1 现代化及其内涵
1.2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1.3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
1.3.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
1.3.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末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
1.3.3 21世纪初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讨论与认识
1.4 对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与界定
1.4.1 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
1.4.2 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理解和研究农业现代化
1.4.3 农业现代化是一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2章 新时期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
2.1 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1.1 注重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
2.1.2 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加快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依托
2.1.3 本国农业的国际化,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新时期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意义
2.2.1 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迫切需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2.2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2.2.3 农业现代化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3章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3.1 纵观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
3.1.1 原始农业
3.1.2 封建社会农业
3.1.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
3.1.4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的发展
3.2 环视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2.1 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2.2 荷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2.3 丹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3 从生产关系人手,创新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第4章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问题与机遇
4.1 我国农业总体发展状况
4.1.1第二、第三产业高速增长
4.1.2 农业虽快速发展但仍相对滞后
4.2 农业内部各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1 种植业生产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2 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3 林业生产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4 水产业的生产与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4.3 我国发展农业的资源约束
4.3.1 农业自然资源现状
4.3.2 农业社会资源现状
4.3.3 人多地少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4.4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拥有的条件与面临的机遇
4.4.1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4.4.2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制定法律、政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4.3 国际合作领域的扩大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5章 创新耕地使用制度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5.1 创新耕地使用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5.1.1 部分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5.1.2 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制度变迁
5.1.3 对新中国耕地制度变迁的评价
5.1.4 新中国耕地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5.2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迫切需要创新当前的耕地使用制度
5.2.1 我国当前耕地使用制度
5.2.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就
5.2.3 我国当前耕地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5.2.4 当前耕地使用制度创新的方向是规模化经营耕地
5.2.5 创新我国目前耕地使用制度的几种思路
5.3 耕地私有化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项
5.3.1 耕地私有化实行难度大、成本高
5.3.2 耕地私有化必将导致“两极分化”
5.3.3 耕地私有化不是规模经营所必需的
5.3.4 耕地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5.4 耕地有序流转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5.4.1 耕地有序流转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产物
5.4.2 耕地有序流转更符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
5.4.3 耕地有序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
5.5 明晰耕地产权制度、实现“三权”有序分离是耕地有序流转的关键
5.5.1 我国现行耕地产权制度
5.5.2 耕地流转的实质是耕地使用权流转
5.5.3 我国耕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6 耕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5.6.1 我国耕地流转方式与发展趋势
5.6.2 耕地流转对提高耕地产出率的作用
5.6.3 耕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
5.6.4 耕地流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第6章 创新生产组织制度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6.1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6.1.1 新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回顾及启示
6.1.2 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6.2 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迫切需要创新当前的农业生产组织制度
6.2.1 我国当前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经典理论基础
6.2.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制度的局限性
6.2.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6.3 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分析
6.3.1 整合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6.3.2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6.3.3 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6.3.4 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促进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
6.4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6.4.1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
6.4.2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6.4.3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6.4.4 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7章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与资金支持研究
7.1 农业现代化对生产力发展与资金支持的要求与发展分析
7.1.1 发展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分析
7.1.2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资金支持
7.2 新时期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对生产力的要求与发展
7.2.1 新时期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发展分析
7.2.2 新时期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分析
7.2.3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
7.2.4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7.3 我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支持研究
7.3.1 我国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现状与问题分析
7.3.2 资金来源多元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7.3.3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多元化设计
7.3.4 我国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措施与建议
第8章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宏观政策的思考
8.1 制定我国农业现代化宏观政策的依据
8.1.1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8.1.2 从客观实际出发
8.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8.2 制定我国农业现代化宏观政策的原则
8.2.1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8.2.2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8.2.3 不要重蹈覆辙,再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
8.3 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点要抓什么
参考文献
后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