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

書城自編碼: 207141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姜鹏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103372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0/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7.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售價:HK$ 58.8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HK$ 95.8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HK$ 106.8
饲渊
《 饲渊 》

售價:HK$ 47.8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HK$ 82.8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3.4
《 千古一后:北魏文明太后(百家讲坛7月热播讲座同名书籍) 》
+

HK$ 103.5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帝王教科书(平装) 》
+

HK$ 103.5
《 大唐英雄传(配光盘) 》
+

HK$ 101.4
《 大明悲歌——崇祯那些年 》
+

HK$ 92.8
《 盛唐的背影 (2013《百家讲坛》年度重点,带你直面盛世隐患) 》
編輯推薦:
1. 作者首次从汉献帝这一大家不太重视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三国历史。
2. 对一些重要人物及事件的重新分析,如曹操、刘备,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3. 作者通过本书,尝试就以下问题给一些新的答案:
(1)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果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吗?
(2)孙坚出身不过一介胥吏,后来孙氏家族三分天下有其一,是谁给的机会呢?
(3)官渡之战,盟友刘表因何坐视不理?曹操以弱胜强的原因在哪里吗?
(4)赤壁一战,究竟是谁和谁之间的战争?
(5)汉献帝为何同意和平转让皇权给曹丕,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4. 阅读本书也是作者和读者探讨
“成王败寇”的历史观,以及人生价值取向和“成功学”等的过程,可以丰富读者对历史、对人生的看法。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关于东汉末年三国历史的通俗读物。
本书主要围绕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一生,讲述了其与董卓、李傕(què)、郭汜(fàn)、曹操、曹丕等人物在三国历史上关键历史阶段及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提出了“汉献帝不仅不是一个庸懦、无能的傀儡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对那个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天下太平的伟大君主”的观点,跳出“成王败寇”的庸俗历史观,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另一种研究历史的框架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關於作者:
姜鹏(1978—
),男,汉族,浙江宁海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主要经历:
2000年—2006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史学泰斗朱维铮教授;
2006年7月,完成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学业,同年11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6年至今,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研究领域:
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史学、《资治通鉴》研究。
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大型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通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部史书对读的方法,解析历史人物,开《百家讲坛》之先河。被公认为《百家讲坛》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主讲人之一,也是《百家讲坛》目前为止最年轻的主讲人。
目錄
第一讲
被遗忘的角落
一、献帝仁智济灾民
二、谁打赢了官渡之战 
三、汉献帝为何禅让
四、“三国”从何说起 
第二讲
谁为东汉灭亡负责
一、青蛇与白蛇
二、汉灵帝卖官
三、继位风波 
四、两颗政治毒瘤 
第三讲
失而复得的皇位
一、风云再起 
二、逃出宫墙 
三、董卓入京 
四、献帝即位 
第四讲
西迁长安
一、关东反董卓联盟
二、迁都长安 
三、迁都的影响
四、汉献帝的应对策略 
第五讲
后董卓时代
一、董卓之死 
二、王允的失败
三、汉献帝的看法 
四、汉献帝的艰难成长 
第六讲
漫漫东归路
一、结束混乱的关键
二、矢志东归 
三、汉献帝的性格 
四、一路艰辛向旧京
第七讲
王者归来
一、建安时代的到来
二、曹操初遇汉献帝
三、“代汉者当塗高” 
四、袁术出局 
第八讲
官渡因何而战
一、盟主袁绍 
二、对官渡之战的一般看法 
三、汉献帝与袁绍 
四、官渡之战的本质
第九讲
谁打赢了官渡之战
一、袁绍贻误战机 
二、袁绍的“紧箍咒” 
三、曹操制胜的关键
四、荀彧为谁忙
第十讲
骑墙派的终结
一、骑墙派的代表 
二、刘表能力观察 
三、虚伪的中立
四、刘表的两大难题
第十一讲
孙氏霸业解读
一、乃心王室 
二、跨越式发展
三、与许昌的往来 
四、走向代汉 
第十二讲
孔融之死的背后
一、焚信事件 
二、杨彪案
三、孔融之死 
四、权势转移 
第十三讲
汉献帝支持谁
一、艰难的维持
二、“皇叔”传说 
三、刘备的真面目 
四、汉献帝的态度 
第十四讲
两个聪明人
一、“董承案”真相
二、塑造曹操 
三、汉献帝的权衡 
四、曹操的自我定位
第十五讲
汉献帝的生活
一、政治婚姻 
二、垂拱而治 
三、天性好学 
四、汉史与汉政
第十六讲
危机重重
一、世间已无曹孟德
二、曹丕的谋划
三、解决危机的方案
四、汉献帝的考量 
第十七讲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一、受禅台
二、走下圣坛的汉献帝 
三、川蜀插曲 
四、汉献帝的历史贡献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讲 被遗忘的角落
一、献帝仁智济灾民

咱们中国的历史非常丰富。如果要问,哪段历史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最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三国肯定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所以历来用各种方式说三国的,都是不乏其人,而且成果非常丰富。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史书《三国志》,就是总结三国历史的。这本书,早在三国结束后不久就出现了。从文学角度讲,我们传统长篇小说中所谓的四大名著,其中有一部就是《三国演义》,那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了。从艺术的角度讲,大家看看戏曲舞台上,剧目最丰富、最受观众欢迎的,又是三国戏。这么一来,人们对于很多三国故事,都耳熟能详了。你要是不熟悉一两个三国人物,不知道一两个三国故事,怎么好意思跟别人去聊天啊!

但大家仔细盘点一下,无论是讲三国故事,还是演三国戏,或者是写三国历史的文章,最受关注的人物有哪些?天下英雄有曹操、刘备、孙氏父子,谋臣有诸葛亮,武将有关羽、张飞、赵子龙,大家最熟悉的基本上都在这儿了。那么在真实的三国历史当中,有没有既非常重要又非常正面,却被我们长期遗忘的人物或事件?有一个人物,这个人孝悌、仁爱、宽慈、聪慧,而且对这段历史的贡献非常大,但长期以来,不仅他的贡献被人们忽视了,而且还蒙受着非常不公正的评价。如果我们要挖掘这段历史的正面力量,这个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被人们称为“傀儡皇帝”的汉献帝。汉献帝在位期间的这段历史,和后来三国正式形成鼎立以后的历史,紧密相连。很多重头戏,比如曹操的很多活动,都发生在汉献帝时代。汉献帝虽然是当时的天下共主,但很少有人注意过他对这段历史的贡献,甚至很少有人重视他的存在。偶尔被提起,也就是给他“傀儡皇帝”四个字的评价。但汉献帝真的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吗?他对这段历史真的毫无贡献吗?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元194年,这一年汉献帝十四岁。当时什么情况呢?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出现过一个大权臣,叫董卓。早几年前,董卓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把东汉的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而董卓到了长安之后,又被政敌给杀了。当时正值董卓部下那些骄兵悍将们,打着为董卓复仇的旗号,清洗大臣、挟持朝廷的时候。这时候的长安,除了人祸之外,还在经历着更可怕的天灾。这一年从四月一直到七月,整整四个月没下一滴雨。严重的旱灾,地上长不出东西,一斗谷子售价五万,长安城里人吃人。十四岁的汉献帝就在这种局面下苦撑。

汉献帝看每天都饿死这么多人,很着急,就打算把官仓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派一个叫侯汶的人去执行。结果侯汶去了之后,毫无效果,每天还是有那么多人饿死。汉献帝知道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说不定就是侯汶监守自盗,上下其手,根本没把粮食拿去赈灾。这个事情如果换成你,你是汉献帝,怎么处理?通常的处理方法,当然是把侯汶叫来问,或者派人去查。汉献帝不,不查也不问,而是把大臣们一起叫来,召开御前会议,让侯汶也来。话不多说,让人拿来大米和豆子各五升,当场做试验。就用这些豆子和米熬粥。结果得到两大盆比较稠的粥。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把这个试验一做,其他的也就不必多问,不必多说了。为什么?来开会的都是聪明人,汉献帝想用这个试验说明什么问题?现在米、豆各五升,就能得到这么多粥,每天给侯汶的米、豆是多少,应该能做出多少粥,这些粥能救济多少人,这不都一一可以推算出来吗?但为什么每天还饿死那么多人?面对这个实验结果,侯汶还有什么可狡辩的?汉献帝这个做法,比派人调查更有效率,也更有说服力,还更省力气,一句废话都不用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汉献帝是一个既聪明又能把百姓放在心上的好皇帝。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还不在这里。更精彩的在哪里呢?就是接下来怎么处罚侯汶。我们还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汉献帝,你打算怎么处置他?侯汶这个人,由于他赈灾不利,饿死那么多人,这是祸民。之所以赈灾不利,这背后必有猫腻,既贪赃又欺君。贪赃、祸民、欺君,三项大罪,你是汉献帝,打算怎么处置?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拉出去砍了。的确有大臣建议汉献帝杀侯汶,一来向百姓谢罪,二来以儆效尤。但汉献帝真要把侯汶给砍了,那他与常人也就没什么不同了。汉献帝没有砍侯汶,而是打了他五十大板,让他吸取教训,接下去继续谈赈灾,这才是正事。由此长安城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赈济。

汉献帝为什么不砍了侯汶?我想主要是两点:第一点,当然是由汉献帝的性格决定的,汉献帝这个人宅心仁厚;关键是第二点,汉献帝这么处理,体现出他的政治智慧。为什么?当时的长安,兵荒马乱,天灾不断,老百姓都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即便大臣们的性命,也是朝不保夕。这个时候汉献帝如果再开刀杀人,必然会加重这股恐惧气氛,让长安城里各色人等,更加感到危惧。如果这头救人,那头杀人,即便是救了很多,只杀一个,救人的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所以汉献帝选择宽恕,他宽恕的是侯汶,改善的却是整个长安的气氛。就这样,汉献帝把长安城里数十万贫穷百姓,从鬼门关口拉了回来。大家看看,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在骄兵悍将的挟持下,立身于虎狼丛中,在天灾人祸频频发生的时候,居然能用这么沉稳周到的手段来处理这样一件事情,既有智慧,又有气度。其他的也用不着我多分析了,就把这个故事搁在这儿,大家重新掂量掂量,汉献帝是个什么人物。那么除了这个具体的案例之外,汉献帝有没有为当时的国家重新回归稳定、统一做出过贡献呢?
二、谁打赢了官渡之战

我来提个问题:谁打赢了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大家非常熟悉了,讲三国绕不开这场战争。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敌多,击败了袁绍,奠定了北方重新统一的基础。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那为什么还要问是谁打赢了官渡之战呢?当然是曹操啊。说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这个回答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我的观点是,只有汉献帝加曹操这样的组合,才能打赢官渡之战。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官渡之战的过程。公元200年的春天,袁绍率领大军,主动向曹操发起攻击。曹操驻军官渡,与之对抗。对比一下双方实力,袁绍的军队超过十万人,曹操能投入战争的兵力才两万人左右,相差悬殊。由于人少,曹操这边疲于应付,守得非常艰难。打到后来人困马乏,粮草短缺。而袁绍那头,不仅兵多将广,而且粮食供应源源不断。所以不少原先属于曹操这头的人,都叛逃到袁绍那儿去了。就这样,从这年的开春一直对抗到深秋,大半年过去了。面对这种劣势,时间拖得越长,曹操的心理越是承受不起,慢慢走向极限,甚至丧心意沮,想打退堂鼓,萌生了退兵的念头,想通过向袁绍认输服软来结束这场艰难的战争。

不过曹操还是拿不定主意,就写信给一个人,征求意见。谁呢?著名智囊荀彧。荀彧回信说,千万不能撤,你一撤,袁绍的大军从后面一扑,那就真的玩完了。为了坚定曹操的信心,荀彧在信里讲了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么几句话,使曹操挺住了:“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荀彧传》)这段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半段是在分析双方形势和心理。荀彧对曹操说,你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挡了他十万大军半年,使得他寸步难进。这时候你着急,你想想,他难道不是更着急吗?袁绍那头的人也会有情绪啊,他们会想,为什么在力量对比上占了这么大的优势,打了半年却寸步难进呢?荀彧的分析很有道理。其实曹操以这样的弱势,把仗打成这样,已经非常成功了。真正失败的是袁绍。人家用万把人守你十万人,你一点便宜占不到,证明你指挥官无能啊。这样对比下来,战争对于曹操来说,固然到了艰难关头,情绪上难免焦躁不安。但说不定袁绍那头,更焦急,更惶恐。仗打到这个份上,就是拼心理,谁心理素质过硬,谁能挺到最后,谁就获胜。所以荀彧劝曹操,一定要坚持。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荀彧告诉曹操胜利的希望在哪里:“情见势竭,必将有变。”你觉得你在绝境中,其实对方也已经处于绝境了。但双方不会无休止僵持下去,这种情况下,形势必然会有变化。对方兵多将广是优势,但人多嘴杂也更容易出问题。你就等着吧,等着对方阵营出问题。一旦能抓住对方一道裂缝,那就是奇谋制胜的机会。

曹操看了荀彧的回信,打消了撤兵的念头。果然不出荀彧所料,过了不久袁绍内部就出问题了。袁绍一位谋士许攸,和袁绍闹翻,连夜投奔曹操,把袁军最机密的情报都出卖给曹操。曹操一把火杀光了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袁绍大军军心彻底瓦解,曹操找到了扳回战局的契机。

表面上看,帮助曹操赢得胜利的是许攸,是他在关键时刻给曹操提供了关键情报。其实打赢官渡之战真正的关键,是荀彧那封信。荀彧首先坚定了曹操的信心,然后又指明了胜利希望所在,告诉曹操对方阵营必然出现裂缝,这就是胜利的契机。当然荀彧不可能预料到许攸来投奔这样的细节,但许攸事件的本质,就是对方阵营出现分化。荀彧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即便没有许攸,袁绍内部也会出现其他问题。从中可见荀彧对官渡之战的贡献之大。但我们还是没有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这里又关汉献帝什么事?为什么要说,只有汉献帝加曹操的组合才能打赢官渡之战?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把稳航舵的是荀彧,跟汉献帝什么关系?这就要讲到,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

荀彧这个人,我们看看他的经历。不错,他的确跟曹操有老交情。但官渡之战的时候,荀彧的身份是“汉侍中,守尚书令”,说明荀彧不仅时常陪伴在汉献帝身边,还要帮助汉献帝总理一切政务。这个身份表明,荀彧和曹操是合作关系,荀彧和汉献帝才是主从关系。荀彧帮助曹操打官渡之战,帮助曹操消灭其他军阀,真正的目的是想帮助汉献帝重整汉室江山,借曹操这颗棋子消灭割据势力。所以有史学家评论说,荀彧“心在汉室”。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事情汉献帝没有亲自出面,因为他是皇帝,不可能事事自己出头。但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后来北方的重新统一,都不是曹操一个人的功劳,汉献帝的力量都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荀彧就是汉献帝力量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有些学者提出来,只有汉献帝加曹操这样的组合,才能赢得官渡之战,也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重新统一北方。这个观点应该说是非常深刻的。

因为曹魏最终取代了东汉,成为政治上的胜利者,所以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被人们用一句“挟天子以令诸侯”给简化了。从这句话来看,似乎汉献帝就是个傀儡皇帝,因此他为那段历史所做的贡献,也就被抹煞了。
三、 汉献帝为何禅让

可能还是有人会说,汉献帝毕竟是最终的失败者,把皇位让给曹丕之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我要说,关于汉献帝和曹丕之间的禅让,也有值得重新探讨的地方。曹操一辈子不敢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却从汉献帝手里接过皇位,称帝了。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曹丕春风得意、不可阻挡的时候,才会发生这一幕,汉献帝不得不把皇位让给他。我们通常也是这么来理解汉献帝和曹丕的这次交接的。但仔细阅读史料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汉献帝把皇位让给曹丕的时候,不是曹丕最得意的时候,恰恰是曹丕最困难的时候。

何以见得呢?公元220年,这一年农历正月,曹操在洛阳去世。十月,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大家注意一下,这九个月里面发生过哪些事情。曹操刚咽气,军队就发生哗变。史书上说:“于是军中骚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魏略》)说是军队里的青州兵,在没有上级指示下,擅自擂起战鼓,相互呼唤着就离开洛阳了。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注意一下,军队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发生这种事情,性质是非常严重的。大家再看一下,发生哗变的是哪支部队?青州军。青州军是什么?是曹操当年赖以起家的基本力量。连这支部队都哗变了。所以曹操死后的这一事件,可以说是曹氏集团自形成以来,遭遇到的空前危机。情况危急到什么程度?危急到甚至有人给曹丕出主意,要把几个重要地区的城防指挥官,全部换成曹家的亲戚和老乡。面对这个状况,曹丕可以说是碰到大麻烦了。青州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军事集团,光天化日之下击鼓而去,不仅是向曹丕挑衅,甚至可以把它看作叛逆。那这个集团就不可能轻易地再和曹丕糅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一时半会曹丕是解决不了的。事实证明,后来曹丕花了好几年时间,费了好大劲,才把青州兵问题解决。而在青州兵哗变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面,也就是曹丕身处窘境的这几个月时间里面,汉献帝没有登高一呼,落井下石,给曹丕制造更多的麻烦,相反却是把政权非常平稳地过渡给曹丕了。这里面的事情,绝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汉献帝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我们留着以后再仔细讨论。在这里我先讲两点:第一点,汉魏禅代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重新认识汉献帝,重新认识这次政权过渡。第二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跳出“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只看表面的成功与失败,追捧成功者,忽视失败者。如果我们只认“成王败寇”这条理的话,那将会错过很多精彩的历史解读。
四、“三国”从何说起

我不知道,通过前面几个事例,是否已经改变大家对汉献帝原有的印象,汉献帝是否值得我们重新去认识;进一步说,通过汉献帝,我们是否能重新来认识三国这段历史;更进一步说,通过重新认识汉献帝和三国史,是否能树立一种新的历史观念。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谈三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第一个层次,可能就两个字:热闹。今天这个打那个,明天那个又去打另一拨。再上一个层次,这里不仅成天打来打去,而且斗智斗勇的质量很高,一人一策能够奠定大局,千军万马可能灰飞烟灭;眼看要尘埃落定,忽然又翻云覆雨。看起来惊心动魄,有故事,有内容。正因为三国里的权谋故事是非常精彩的,所以很多人看三国,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方面。而且不同行业的人,会从不同角度去看三国中的权谋,从中汲取智慧。学管理的重视三国,看看人家是怎么建设、带领团队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搞人力资源的,也得好好看看三国,多方竞争,什么最珍贵?人才最珍贵。怎么鉴别人才,怎么挖竞争对手的墙脚,三国里有不少经典案例。研究兵法、智谋的重视三国,那就更不用说了,里面的权谋诡诈没一天消停过,用兵制胜之道,也是美不胜收。

那么三国除了打杀,除了权谋,就没别的了吗?有些观众可能会想到义薄云天的关公关云长,所以三国里不仅仅是权谋,也有道义。但我要提醒大家,义薄云天关云长,这是文学形象,是艺术形象,跟我们要讲的历史不是一回事。在真实的历史中,汉献帝这个人,我说他是集孝悌、仁爱、宽慈、聪慧于一身,这一点毫不夸张。只因为他最终是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最终把自己的皇位拱手让给了他人,所以他有再多的优点,再多的贡献,也很难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重视。所以很少有从汉献帝的角度来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也很少有人讲三国,是从汉献帝讲起的。

一般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国,是怎么个讲法呢?我们翻《三国志》,这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叙述三国历史最权威的著作。它从哪儿开始讲?翻开《三国志》第一卷,叫《武帝纪》。武帝是谁?曹操。曹操生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儿子曹丕建立魏朝以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因为魏朝的基业实际上是由曹操奠定的。也就是说,《三国志》谈三国,是从曹操说起的。

我们再看文学上谈三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开始的地方,和《三国志》完全不一样。《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说起。比较一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一个开篇是谈曹操的创业史,一个开篇是谈刘备的奋斗史。也就是说这两部书,一部最有影响的三国史书,一部最有影响的三国小说,在三分天下的曹、刘、孙三家中,各挑了一家作为它们说三国的起点。

《三国志》把曹操放在第一卷,表明三国志的作者认为,天下三分的时候,曹氏政权才是正统。而《三国演义》以刘备开篇,则证明它的作者认为,刘备才是正统。在三国历史中,同情刘备,认为刘备才是正统的观点,并不是《三国演义》最先提出来的,也不是小说家、说书先生们想出来的。早在北宋的时候,承认刘备是三国正统的观念,已经是很多学者的共识。因为他们觉得刘备是汉朝宗室,他继承汉朝的统治是名正言顺的。而曹操父子呢,是篡夺汉室江山的乱臣贼子。所以他们同情刘备、支持刘备。所以《三国演义》奉刘备为正统,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观念,它深深地受到北宋以来的这种史学观念的影响。

我们来看,说三国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书,一部史书,一部小说,它们对于当时的三支力量,有各自的支持对象,这就使得它们同样是说三国,却是从不同的地方开始的。但无论是奉曹氏为正统,还是奉刘备为正统,都存在同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在曹、刘两姓起家的时候,汉献帝还在位,他还是天下共主。谈这段历史,无论从曹操讲起,还是从刘备讲起,都没有正视汉献帝的存在。当然,站在《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立场来看,它们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它的目的都是想告诉读者,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是怎么形成,怎么发展的,所以从这三个国家中挑一个源头说起,这是以三国历史或三国故事为本的立场。而汉献帝,他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人们看来,相对于后来三国这个新时代来说,汉献帝属于旧时代。我们要讲一个新的时代是如何形成的,像汉献帝这样属于旧时代的人物,当然只能做配角,甚至遭到忽视。但如果要从历史本身的进程来看,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他是皇帝,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看《资治通鉴》就很明白,《资治通鉴》中,这段历史都是以汉献帝的年号来记录时间的,也就是说这段历史归属于汉献帝时期。忽视汉献帝对这段历史的作用,都是站在三国的立场上讲话的,如果我们能抛开成见,尝试着从汉献帝的角度来看看这段历史,能得出不少新结论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汉献帝的世界。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