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历代战争史 [第3册,共18册]:楚汉战争~东汉——-附赠地图册

書城自編碼: 20011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3523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99/31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80.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走出丛林:造字时代的人与动物
《 走出丛林:造字时代的人与动物 》

售價:HK$ 68.4
美洲:定义原始之美(毕淑敏远行系列)
《 美洲:定义原始之美(毕淑敏远行系列) 》

售價:HK$ 74.1
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
《 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 》

售價:HK$ 151.0
极地竞赛:19世纪南极开发史(精装典藏版)
《 极地竞赛:19世纪南极开发史(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81.4
跆拳道运动入门教程 精编视频学习版
《 跆拳道运动入门教程 精编视频学习版 》

售價:HK$ 47.0
AI大战略
《 AI大战略 》

售價:HK$ 93.2
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新史学译丛)
《 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8.6
甲申三百年祭(纪念集)
《 甲申三百年祭(纪念集) 》

售價:HK$ 35.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11.5
《 中国历代战争史6:南北朝(附地图册) 》
+

HK$ 112.6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 》
+

HK$ 76.5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共18册]:唐(上)(附赠地图册) 》
+

HK$ 177.0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共18册]:唐(下)(附赠地图册) 》
+

HK$ 185.0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共18册]:两晋(附赠地图册) 》
+

HK$ 132.0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共18册]:三国(附赠地图册) 》
編輯推薦: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编纂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委员:徐培根 陆军上将 皮宗敢 陆军中将 罗列 陆军上将
內容簡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本书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3册,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關於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赏。次年去职后,胡适介绍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因与商务结下不解之缘,其后除一度从政外,先后主持商务凡40年。去台后,出任故宫中山博物馆联合理事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主持“总统府”临时行政改革委员会。所著百余种,有“博士之父”之称。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黄冈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中主将,知名政论家,两岸公认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权威。1927年参预北伐工作,从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职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次年揭露汪日密约后,脱离汪伪政府,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为蒋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去台后,屡任国民党内和政府中要职。一生色彩斑斓,与各派政治力量结缘,但学术造诣甚深,著作甚丰,所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学养深厚,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权威之作。

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人。知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韩国城均馆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圣若望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审、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客座馆员。去台后,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行政院顾问”,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著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编著《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蒋百里先生全集》。

陈致平1908-2002,湖南衡阳人,琼瑶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1949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著有《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中华通史》。以《中华通史》一书最为知名,曾荣获1981年台湾图书著作最高奖金鼎奖。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县人,知名史家、神学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权威。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去台后,任台大教授、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轩,浙江丽水人,当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学者。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国防研究院四期毕业,韩国建国大学校名誉文学博士。历任海疆学校、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国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兼文化组首席讲座,中国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美国圣若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讲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论丛》《旅美论丛》《中国史学论集》《华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化与世界》《清末华工对南非屈兰斯瓦尔金矿开采的贡献》等书。编有《正史论赞》《司马光史论》《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等书。

屈万里(1907-1979),字翼鹏,山东鱼台人,史学家、《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幼考生员,肆业北平私立郁文学院国文系,“九一八”而辍学。任职山东省立图书馆。1940年转任职中央图书馆。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助理员,十余年间,穷治文史。在台湾时期,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及院士兼所长等职。1965年后,连续任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台湾各大学教授等职。为《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1979年病逝。
目錄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目录:
第五卷 楚汉战争史
第一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 3
第一节 刘邦入咸阳后之动态 3
第二节 项羽入关与鸿门之会 5
第三节 项羽称霸天下与分封诸侯 7
第四节 诸侯分封后叛乱迭起 11
第五节 楚汉战争之各阶段及其形势之演变 14
第六节 战略地理形势与战争方略 16
第七节 楚汉战争中之主要人物 18
第二章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22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22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23
第三节 作战方略 25
第四节 刘邦袭秦及项羽伐齐之作战经过 27
第五节 申论 31
第三章 彭城会战 33
第一节 刘邦之乘势扩张 33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35
第三节 作战方略 35
第四节 会战经过 36
第五节 战后局势 39
第六节 申论 40
第四章 荥阳对峙及刘邦之机动作战 42
第一节 作战方略 43
第二节 荥阳对峙及刘邦机动作战之经过 43
第三节 申论 54
第五章 韩信破魏之战 56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56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双方作战方略 57
第三节 作战经过 58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59
第六章 韩信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60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60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61
第三节 作战方略 62
第四节 作战经过——破代及井陉之战 62
第五节 兵不血刃下燕 64
第六节 战后局势 66
第七节 申论 66
第七章 韩信袭齐及潍水之战 68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68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69
第三节 作战方略 70
第四节 作战经过 70
第五节 战后之局势 73
第六节 申论 76
第八章 垓下会战 77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会战导因 77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79
第三节 会战经过 79
第四节 战后概况 83
第五节 申论 84
第九章 楚汉战争总论 86
第一节 楚汉成败之历史原因 86
第二节 楚汉成败与人才之得失 87
第三节 楚汉成败与战略之运用 88
第四节 项羽刘邦本质上之比较及项羽之战略与战术 89
第五节 结论 90
第六卷 西汉时代
第一章 西汉时代全般形势 93
第一节 西汉时代之一般形势 94
第二节 西汉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 96
第三节 汉匈之国防军备与兵制 104
第四节 西汉时代之战争型态——战略战术 114
第二章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119
第一节 统一后之一般形势 119
第二节 汉初之对内政策 121
第三节 削平异姓诸王之经过 122
第四节 战后局势 132
第五节 申论 133
第三章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135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135
第二节 战略形势与作战方略 139
第三节 作战近因与作战准备 140
第四节 作战经过 142
第五节 战后局势 145
第六节 申论 145
第四章 汉初对匈奴之战 147
第一节 高帝平城被围之战 147
第二节 文帝御匈奴之战 149
第三节 景帝御匈奴之战 157
第五章 汉武帝第一阶段征匈奴之战——诱击战 159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159
第二节 第一次诱击匈奴之战——马邑埋伏战 160
第三节 第二次诱击匈奴之战——关市诱击战 162
第四节 申论 163
第六章 汉武帝第二阶段征匈奴之战 165
第一节 一般形势与战略 166
第二节 作战经过 167
第三节 战后状况 178
第四节 战后武帝之措施 179
第七章 汉武帝第三阶段征匈奴之战——政治军事并用战 182
第一节 廓清河西走廊之扫荡战 183
第二节 汉武胁降单于与离间之谋略战 184
第三节 申论 186
第八章 汉武帝第四阶段征匈奴之战——后期大决战 187
第一节 大决战之前奏 187
第二节 后期大决战 189
第三节 战后局势 195
第四节 申论 196
第九章 汉武帝开西南夷及灭南越朝鲜之战 199
第一节 开西南夷 199
第二节 平南越之战 202
第三节 征朝鲜之战 206
第四节 战后概况及申论 210
第十章 汉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战 212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212
第二节 宣帝征匈奴之战 214
第三节 元帝征匈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218
第四节 战后局势及申论 220
第七卷 东汉时代
第一章 东汉时代全般形势 225
第一节 东汉时代之形成 225
第二节 东汉盛衰之概况 226
第三节 东汉政治、经济及社会概况 229
第四节 东汉之国防军备 241
第五节 东汉之军制 245
第六节 东汉之战争型态——战略战术 246
第二章 更始灭新莽之战 249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249
第二节 荆州乱起及其诸人物 257
第三节 宛及昆阳之战 260
第四节 破长安灭新莽之战 264
第五节 申论 266
第三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略定河北之战 269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269
第二节 辅弼刘秀定河北之诸人物 271
第三节 邯郸之战 273
第四节 统一河北之战及称帝 277
第五节 申论 281
第四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二——进取两京(长安洛阳)之战 284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284
第二节 两京形势及光武进取方略 285
第三节 进取长安之战 286
第四节 进取洛阳之战 292
第五节 光武定都洛阳后之重大措施 294
第六节 申论 295
第五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三——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297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平定群雄全般方略 297
第二节 南征宛邓及南郡之战 300
第三节 东征刘永之战 302
第四节 北击彭宠之战 304
第五节 东平董宪之战 306
第六节 东平张步之战 308
第七节 南平李宪之战 310
第八节 申论 311
第六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四——平定隗嚣之战 313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313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315
第三节 战争导因及作战方略 316
第四节 作战经过 318
第五节 申论 322
第七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五——平定公孙述之战 325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作战导因 325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327
第三节 双方战争方略 328
第四节 作战经过 329
第五节 申论 335
第八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一——征匈奴之战 337
第一节 东汉对外战争之国策及边防形势 337
第二节 征匈奴之战 340
第三节 申论 357
第九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二——征西域之战 359
第一节 西域诸国一般形势 359
第二节 西域之地理形势 361
第三节 征西域之方略及作战导因 362
第四节 征西域之经过 362
第五节 定西域后之局势 369
第六节 申论 371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內容試閱
序言一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界早期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与贡献。但历时既久,其适应力不足以抗御时代之巨轮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类斗争之舞台,阒然无闻于世。独我中国之文明,兴起之早,盖与古埃及与巴比伦文明相颉顽,迄今已历五千余年。在此长期之生存斗争中,我国国势虽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但至今犹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当有其长存久持之道。吾人综读此五千余年之历史,细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为英国近代史学家汤因比氏(A.J.Toynbee)所发见之定则,即艰难奋斗,乃能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汤因比之言曰:
“人类所受严酷之考验,其第一个阶段是由阴入于阳(即由静入于动),其所经过是动的行为,这是人类受到敌人大挑拨(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类付出其智慧与努力之代价,历尽艰难困厄,最后终于克服敌人获得胜利,遂居于进步前驱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与气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书中亦有如下之记述:
“许久许久以前,一群无衣的、无居室的、无火的野蛮人,来自热带中温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进,由春季以迄夏末。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离开的是温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间感到砭骨的风寒。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形又更坏了。他们不知道原因所在,到处乱窜以期避开。其跑到别处的通通死亡。他们有极少数的人,看到这样刺人的天气无法可避,乃运用人类最高之能力,以从事于有意的发明。有些掘地以蔽风雨,有些采取树枝树叶盖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兽皮以裹身。不久,这些野蛮人便朝向文明大步迈进了。裸体的有了衣服;没有房子的有所遮盖;一无储备的则取肉类干制而收拾起来,在冬天并储有硬壳果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艰苦之环境,终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这样人类与自然环境之斗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上亦有很多之记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泽,皆为我国先民与自然环境艰难奋斗之事迹。其间软弱无能者多已归于淘汰灭亡,惟有坚强奋斗者始能继续生存。此可证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发见之原则,确为不易之定论。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得相同之结论,我国孟子亦有同样之言论。孟子之言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孟子与汤因比氏之所论,即所谓“多难兴邦”与“逸豫丧邦”之意。其实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经历过许多艰难与困厄,但其胜败存亡迥然异数者,盖非艰难困厄之难易,而在经历艰难困厄时能坚忍不屈,动心忍性与增益所不能之为难能可贵也。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之历史中,经历内忧外患艰难之多,无异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艰难卓然自立者,赖有此动心忍性坚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则为中华民族之政治思想,竟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当时所谓万邦,盖即各氏族之众多部落,而使和平辑睦以相处也。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贡纳其方物。故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在统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处,和协辑睦,文化混同,血缘交流,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极则。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让之气氛中,如春风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觉,久之遂混化为一个民族,而其利害祸福无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历史中,当时有所谓夏、夷、黎、苗、猃狁、獯鬻、肃慎、东胡、戎狄、荆楚、百濮、群蛮,乃至鲜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纥、吐蕃、女真、蒙古、满洲等不胜枚举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寻其痕迹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浑然同处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岂世界其他民族之残忍相杀,或近代弱肉强食之理论所可比拟哉?原来世界人类,均属圆颅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与考证,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则属心同理,行同伦也,此为中国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盖实赖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国之军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国古代兵学,对于用兵之战争均以仁爱为出发点。《司马法》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太公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无取于民者,民利之,无取于国者,国利之;无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缭子》曰:“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又曰:“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所以中国之军事思想以安民利民为目的,而用兵则在诛伐暴乱,拯救人民为事,此与西方兵学家以崇尚杀戮征服者大异其趣。
吾人细读中国五千余年之历史,自原始之众多异族并处,逐渐进于现今之民族混同,盖无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为用,前者出于坚忍不屈,故能历久弥远而卓然自立;后者出于仁爱一体,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为中华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国开国之初,即有夏黎两族黄帝与蚩尤之战争。当时蚩尤声势之优越,黄帝固以艰难百折,始能获取胜利者,但黄帝既胜之后,夏黎两族相处若一家之人,故两族同化最早。嗣后汤武战胜桀纣,既胜之后,则用夏变夷,翕然同化。后至汉唐宋明各代,亦无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观,诚可证明中华民族之永存,实由于上述坚忍与仁爱之两种民族性之交互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国历史文化载籍浩繁,欲研求此种事理,则整理过往之史料而使成为一种有系统之记载,殆为今日史家重要之责任。况当现代,世界已进至卫星飞弹氢弹钴弹时代,人类已濒临毁灭之边缘,则中华民族之卓然长存与涵容混同之史迹,殆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存之借镜。则斯编之辑,不仅可为中华民族后人在此剧烈竞争之时代中,知所以自处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类,残忍相杀,终非永存之唯一途径,而翻然有所改变,斯则世界人类共同之福祉也。
余等奉命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故提其要点,垂涕而道,语重心长,不觉其言之深也。全书既将完成,乃以此意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国人,使知所以自励;亦所以贡献于世界,借以增进共勉之道。
中国历史典籍浩繁,史料丰富,而编者限于智识与时间,其取舍之间,常以与当时政治军事有关者为范围,因之其谬误与遗漏在所难免,深望海内贤达,时加指正,则不仅本书之幸,编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订序言
“三军大学”校长兼《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近以公开出版,传诸于世,本校为慎重其事,特组设修订委员会,校订内容,增编索引,调整册次,统编目录。纬国忝为主任委员,深感此一巨著之传世,对其编纂与修订之缘起及经过概要,应首加说明,以供读者研究本书之参考。
1955年10月1日,蒋公以(四四)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国防大学”(本校之前身)编纂中国战争史。“国防部”于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号令将此手令转饬本校。
手令要旨谓:“中国古代战争史应在‘国防大学’专设研究小组,并聘文学历史学者对于战史特有研究者,参加研究与编纂,此可与张其昀‘部长’切商实施。”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本校为执行此项研究与编纂工作,于1956年1月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遴选对兵学及战史富有素养之将校担任撰稿,并聘请名史学家指导与审校。此项编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书方告编印完竣,历时凡十六年有余,盖为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本书印制后,大部分分发军中干部阅读,以增进其对中国战争史之认识,磨练用兵修养;一部分赠送教育文化团体、学术研究机构及学者,以扩大学术思想之交流。数年以来,颇获各方赞许,并纷纷来函索阅。本校鉴于编著书籍在供人阅览,传播思想,故特将本书公开出版,以广流传。使此宏富之中国战争思想,更能发扬光大。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本书从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汇精练,编纂成体系一贯,系统分明之战争史。对每一朝代,首先综合论述其全般大势,包括:地理形势、政治情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之影响等,由此以明了该一朝代之全般情势及盛衰得失。对每一朝代之重要战役或会战,则各以专章论述。在每一章中,则先论述该一战役或会战前之一般形势、形成导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最后对该战役或会战加以综合申论,以检讨其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由此以吸取战史之教训,启发战争指导之智慧。
本校依据过去编纂及今日修订本书之体认,深感对我国古代战史之价值,应在此加以阐述;对欧美人士曾有误解我国战史者,应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实之真谛易于发扬。过去我国史书上对战史之记载,常偏重于战争理论;对执行战争之方法与技术,则散见于各种记载中,零碎片断,难于寻觅。因而使人认为我国战史缺乏人、时、地、物之精确数字,疏忽作战行动之详确空间与所用之战具。此或由于史书成于儒家之手,而儒家重“王道”,轻“霸道”,避免渲染战争之杀伐行为,有以致之。更或由于古代史学家认为战争哲理可以持久,而战争之方法与技术,随力量、空间、时间之不同而变化,难以为训。至于野战战略方面,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写史者未能体会,故多未作有系统之分析,或仅作语焉不详之记载。后世之兵学家与史学家,亦鲜有致力于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专力研究整理而补充之。欧美人士以现代之眼光看我国古代战史,每认为我战史空泛,而轻视之。本校编纂本书时,对人、时、地、物之考证,曾力求详确;并根据当时之情势,作合理之研判,以求弥补(凡研判者均注明系研判所得)。本校依据编修本书二十年来之体会,认为我国古代战史用现代纯军事观点视之,虽有若干缺陷,但在战争理论与指导上,则极具价值,如建国大政、国防经营、建军制度、战争策划、战略与战术之运用等,皆有丰富之经验与辉煌之成就,实具有永恒之学术价值。
尤有进者我国有悠久光荣之历史,地广民众,雄居亚洲要域,以此背景缔造之战争史实有其独特之价值,简言之,概可以大战略、国家战略、军事战略、野战战略及战术等四项说明之。虽然在我国古代战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项目,但其内容均有包涵,只不过以不同之术语与辞句表达而已。为使研究我国古代战史者,易于与现代之战略区分发生连系,故特以此四项阐述之。
第一,在大战略方面:我国过去各朝代对大战略之运用极为讲求,尤其在纷乱之时代,常有突出之表现。所谓大战略,亦即友邦间为谋求共同目标而发挥统合力量之战略。至当代各种战略之定义已另撰《为战略正名释义》,刊于本书第十八册之末。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诸侯与楚、秦之斗争,各邦国大战略之运用,已极具战争艺术化之能事。其中如春秋时代,晋、齐、秦联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战,秦、楚联盟以对抗晋、吴联盟所形成之长期争霸斗争;战国时代之苏秦合纵以抗秦、张仪连衡以破六国等,即为显著之史例。诚然,各朝代对大战略之运用,巧拙有别,因而产生不同之结果。但我国历史学家对此等历史事实之评述,则几乎抱有同一之观点,即赞誉信守国际道义,并称许长治久安之政治与军事战略;对于国际间之背义或暴虐行为,必力加谴责。
第二,在国家战略方面:我国过去各朝代虽无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心理战略及军事战略等名词,但其运用多能讲求配合。所谓国家战略所包涵之政治、经济、心理及军事四略,过去尝统称之为政战二略。惟近代国家事务日形繁杂,仅政略与战略两词,已有不够明确之虑耳。我国过去特别重视行仁政,讲信义,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经济与心理战略之基础,而军事力量之运用,旨在以战止战,保障和平。虽然在我国悠久之历史中,各朝代对国家战略之运用,常因帝王及其将相之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历史事实指出一项规律,即凡能统合运用总体国力,且以“仁爱”为出发点运用军事力量者,必国强民安;反之,必国破民困。秦、隋二代于统一之后,均拥有强大之武力,但却为我国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为显著之例证,其败亡之因果关系,值得引为戒鉴。
第三,在军事战略方面:我国过去甚重视建设边疆之防卫城塞,并配合以富有机动性之强大武力。以城塞防卫基地,以求国防之强固持久;以机动武力打击敌人之武装力量,以求国防之安全。如现仍存在之“万里长城”,即为过去国防建设之遗迹;汉、唐及元代之强大骑兵部队,动辄驰骋数千里而作战,即为军队机动性之例证。我国历史证明,当国家具有统一且富有机动性之强大武力时,则常形成强盛、繁荣、幸福之时代;当武力分割,或军队之机动力丧失时,则内忧外患随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贫困、痛苦之时代。历史铁证,历历在目。
第四,在野战战略及战术方面:我国过去用兵,极重视先期之准备,欺敌之运用,又极重视政治与心理方面事先创建优越之情势。认为战争指导者应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主张“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国过去用兵较为重视“间接路线”,其战例之多,不胜枚举。但我国过去用兵亦有主张“直接路线”者,讲求毁灭战,谋求在会战中歼敌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决战争。例如: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尚书?武成篇》);周公东征,残灭奄国(古《竹书纪年》);并曾毁灭数百年之殷都成为麦田(箕子《麦秀之歌》);项羽用兵常取攻势,专寻求敌人之主力而击灭之;元代军队攻取敌人之城镇后,常借“屠城”以彻底毁灭敌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运用,在我国古代已有极成功之表现,缔造出许多典型之战例。如:
□晋文公诱楚军深入,以击败楚军之“城濮之战”;
□晋军伏击,各个击灭秦军之“殽函之战”;
□晋军集中优势兵力于左翼,以击败楚军之“鄢陵之战”;
□吴军以欺敌及奇袭,击败优势楚军之“鸡父之战”;
□越军于削弱吴军后而致胜之“笠泽之战”;
□齐军以逸待劳,战胜魏军之“桂陵之战”;
□齐军以减灶诱敌而战胜魏军之“马陵之战”;
□齐军以欺敌与奇袭,战胜优势燕军之“田单复齐之战”;
□秦将白起利用地形,歼灭优势韩、魏联军之“伊阙之战”;
□秦将白起先截断赵军补给线,彻底歼灭赵军之“长平之战”;
□韩信于夏阳偷渡奇袭安邑,获致全胜之“灭魏之战”;
□韩信行背水阵,以欺敌与坚忍击灭优势赵军之“井陉之战”;
□韩信利用和平攻势,奇袭破齐之“临淄之战”;
□韩信以欺敌分散敌军,乘敌半渡而击灭优势齐楚联军之“潍水之战”;
□韩信以完全包围歼灭楚军之“垓下之战”;
□唐太宗先截断敌之补给线,而击破强敌刘武周之“柏壁之战”;
□唐太宗运用内线作战,先击灭敌之援军,终于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阳之战”;
□唐代李靖以机动与奇袭击灭萧铣之战;
□唐代李靖以远程追击歼灭吐谷浑之战;
□宋初李继迁以面吃点获致胜利之“灵州之战”。
本书中包括我国历代重大战役及会战五百余次。上述举例仅乃一小部分而已。
举世皆知之《孙子兵法》一书,实乃我国春秋时代用兵艺术之归纳。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则与法则,均有实战之背景为其依据。此书为古今中外所尊重,欧美人士更视之为东方用兵思想之代表,由此可见中国用兵思想之宏富与完备。
本书此次修订之主旨,在求内容正确,阅读方便。为求慎重,特敦聘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之名史学家(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云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万里先生、陶希圣先生、黄季陆先生、蒋复璁先生、钱穆先生等为指导委员。承诸位热心指教,解疑释惑,使本书之修订受益良多。
本书之修订工作为求有效执行,特聘请对历史及兵学深具素养,且有丰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陈廷元少将为修订委员,执笔修订。陈廷元将军负责设计修订出版之全般构想,主编增加之资料,协编索引。李震教授主编索引,协编增加之资料。至于内容之校订,则两位共同负责逐字逐句精校。由于两位修订委员在本书编纂时已担任重责,深悉本书之内容,故于修订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发挥高度热诚与智慧为本书所作之贡献,将随史页而长存。
本书自编纂之始,迄今修订出版,多承前“教育部长”、今“中华学术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博士之指教与鼓励,敬致谢忱。
本书之出版,承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鼎力支持,此种友谊实足珍贵。
本书此次修订出版,虽力求严谨周密,然以内容如此广博,包含之时程如此长远,遗漏与谬误之处仍所难免,深望海内外先进,惠予教正。

内文试读:
第一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附图3-82 3-83 3-84)
一、楚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诸侯王于戏。四月诸侯王各分途就国,天下之政,皆由羽出。
二、是年五月齐相田荣击走齐王田都。六月,击杀田巿于即墨。七月,使彭越击济北王田安,杀之,遂并三齐。旋复使越击楚;并出兵助陈余,以击常山王张耳。于是,北方大乱,齐楚之战首先展开。
三、是年八月,刘邦自南郑出袭三秦,旋即掀起楚汉之战。
第一节?刘邦入咸阳后之动态
刘邦入关,秦王子婴出降,其事已详于第四卷末章。兹仅述其入咸阳后之主要动态如次:
一、收秦档案?楚汉元年(前206年)冬十月,沛公刘邦进入秦都咸阳时,诸将竞逐于争夺金帛财物,独萧何先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沛公得赖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及强弱之形势。
二、还军霸上?刘邦入咸阳后,见秦宫室帏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以自娱。樊哙、张良谏阻之。哙主沛公安定天下,应还军霸上。张良则曰:“秦为无道,故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愿听樊哙言。”于是沛公遂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于十月率十万兵号二十万还军霸上。
三、收拾人心?十一月,刘邦召秦诸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赴各县乡邑遍告而抚安之,秦民大悦。
四、派兵拒项羽入关?刘邦还军霸上后,时有解生劝刘邦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羽号曰雍王,王关中。即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刘邦恐不得王关中,乃从其计,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按刘邦入咸阳曾数变其计,始则欲据富丽堂皇之秦宫以自娱,继则还军霸上以待诸侯,复则遣兵拒关欲自王关中。盖刘邦之进入关中,其经过之顺利与疾速,实非其所预料,故未能制有定策;但关中之得失,甚为重要,故仓卒中遂不得不数易其计。
第二节?项羽入关与鸿门之会
项羽于巨鹿之战,破降章邯,其事已详于第四卷。羽乃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即刘邦还军霸上之时,将诸侯兵四十余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向关中挺进。十一月,秦降将长史司马欣将秦军二十余万为前导,行到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时,秦吏卒因多受诸侯军之奴役折辱,遂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言,以告项羽,项羽因念秦吏卒尚众,恐其至关中叛乱,乃密召英布与蒲将军计议。夜击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城南。而独留章邯,长史司马欣,及都尉董翳与之入秦。(按此次所坑者皆秦卒。至王离所率之蒙恬军,其中多胡人。就中楼烦骑兵尤强悍,则已为项羽所收编,故楚汉激战时,楚兵最强。及楚失势,楼烦骑兵,又屡为汉所俘,详见以后各章)
项羽西至函谷关,刘邦守关兵拒之不得入,又闻邦欲自王关中,大怒;使英布等攻破关,遂于十二月至于戏西(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时刘邦军霸上,项羽驻节鸿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之白鹿原),相去四十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密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欲翌日即出击刘邦军。范增亦主急击,以勿使逃逸。时楚之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以其恩人张良(其事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从刘邦在霸上,恐同遭难,乃夜密往告之,良因转告刘邦。邦大惊,乃因良而固要项伯相会饮,并约为婚姻以厚结之,然后请伯从中调解。并请其转告项羽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取,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并嘱邦明旦至鸿门拜谢。于是而有鸿门之会。
项伯是夜回至鸿门,因将刘邦之言转告项羽,并说羽以刘邦有入关之功,今击之,将为诸侯所议,不如因而善遇之,使为己所用。项羽许诺。
翌晨,刘邦偕张良率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将,及卒百余人至鸿门见项羽。至即拜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即日因留刘邦饮宴。但范增又劝羽就席间杀之。是宴也,项伯、范增、张良均在座,饮酒间范增数目视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羽均默然不应。范增又起,出召项庄(项羽从弟),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座杀之。”庄遂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意常在刘邦。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刘邦,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召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告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哙急带剑拥盾入,至则瞋目视项羽,严辞责之。略谓:“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而赐哙坐。须臾,刘邦借词如厕,而宴亦罢。刘邦乃急乘骑不辞而走,而留张良辞谢羽。并约曰:“此去霸上二十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四将则率从卒步行而走。刘邦回至霸上,立诛曹无伤,并即作应变之准备。嗣以张良对项羽方面处置得宜,遂得在霸上暂获安顿以待后命。
张良度沛公已至军,乃入谢羽曰:“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曰:“沛公安在?”良曰:“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受璧。范增则将所受之玉斗掷之于地而撞破之。盖愤彼欲杀刘邦之主张未被采纳也。
按刘邦鸿门之宴及逃走,显然为与张良预筹之措施。彼始终借张良之力,以左右项伯;终因项伯在楚之地位,始得免于难。至于范增之主张所以不行者,一因刘邦实有入关之功,尚未得显著翦除之借口。二因刘邦当时之地位与实力,尚不足以引起严重之注意,且已表示俯首臣服。三因秦国已亡,诸侯毕集于关中,如何区处天下之全局,端为项羽此时迫不容缓之要图,故实无暇注意沛公之事。
第三节?项羽称霸天下与分封诸侯(参看附图3-82)
项羽以张良项伯之调解,乃置刘邦不论。而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宝货妇女,定建都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之策,并分封诸侯。当时有韩生者对项羽之定都曾进说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已焚烧残破,又心思东归,因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项羽使人报命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怒,乃谓诸将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暴露三年,灭秦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于是,项羽乃废置怀王,分封诸侯。其详情兹分述如次:
一、废置怀王于江南?楚汉元年(前206年),一月,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江南,都郴(今湖南省郴县)。名虽尊为义帝,实废置之,以便专断也。
二、自立为西楚霸王?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九郡,都彭城。所谓梁楚九郡者,即以今徐州为中心,东至海,北至泰山,西至大名、安阳、濮阳、开封、淮阳而南达于江浙之区域也。
三、分封诸王侯?项羽既废楚怀王,而自立为西楚霸王,乃宰割天下,政由己出,大封诸侯(其分封情形,爰列表如下页)。
项羽除封下表所列十八王外,又以赵将成安君陈余与张耳皆有功于赵,闻余在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东),乃环封其附近三县为侯。按陈余于巨鹿之战时,因与张耳反目,弃将印而走居南皮,故不封王而仅封三县。又以番君将梅从诸侯击秦功多,封为十万户侯。按项羽之分封诸侯,分析言之,有如次之特点:
一、地域之变更?就新封域与战国七雄时比较,则多有分割。最显明者为:将秦分为雍、塞、翟,楚分为西楚、九江、临江、衡山,齐分为胶东、齐、济北,魏分为西魏与殷,赵分为代与常山。
二、人事之安排?第一,原有各诸侯王,除韩王成仍保留原地外(但项羽始终羁留成于彭城不使就国,嗣并杀害之),其余西魏王豹、赵王歇、燕王韩广与齐王田巿等均改易疆界,使其仅领有原来国土之一部分。第二,除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秦降将外,其余各王,多为诸侯中有战功之将领。第三,齐将田荣数负项梁,又不将兵从入关。在敌后游击之巨野彭越,亦未将兵从入关,故均未受封。
第四节 诸侯分封后叛乱迭起
时霸王驻节戏下,于楚汉元年(前206年)二月封定诸侯,诸侯于同年夏四月即自戏下各率本部兵士分途就国。然即从此时始,纠纷踵之而起。此不但对项刘初期争雄,有重大影响;即对于今后整个楚汉战争之进行,直接间接亦均有关系。兹将其中较为重大者分述之。
一、汉王忍忿就国
当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时,本有一项预谋,因诸侯有约,先入关者王之。项羽因虑背约而失人心,乃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宣言巴蜀亦关中地,因封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而另封秦三降将,以塞汉王东归之路。”
汉王则自认伐秦有功,欲王关中,而被封于放逐罪犯的巴蜀之地,自难接受。一怒之下,即欲与项羽一决雌雄。幸萧何力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至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就国,以萧何为丞相。汉王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令良厚遗项伯,使尽请汉中地,项王许之。汉王既得萧何之力,按籍图以经营天下;又用张良划策行反间以图楚。此种措施,实已奠立今后汉兴楚亡之基础。
楚汉元年,夏四月汉王起程就国,霸王使卒三万人从之。汉王乃从杜南(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入汉中,张良随行。旋汉王遣良归韩(二世二年六月,项梁立韩成为韩王,以张良为司徒,良以韩司徒身份从汉王),送良至褒中,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项羽无东归意。于是,汉王乃得在汉中积极准备,伺机而动。
二、田荣称王,兼并三齐
田荣,相齐王田巿,前因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故霸王未予封赏。及田荣闻霸王徙齐王田巿于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与田巿赴胶东,因以齐反。遂于楚汉元年五月,迎击田都;田都走楚。但齐王田巿畏霸王,旋仍往胶东就国。田荣怒,遂于同年六月击杀田巿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而自立为齐王。七月又使彭越击杀济北王田安,遂并王三齐。乃进而授彭越将军印,使其击楚;并派兵协助陈余,击常山王张耳,而复以赵歇为赵王。于是,北方各地形势立呈严重之形势。
三、彭越附齐反楚
彭越,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常渔于巨野泽中(巨野,古泽薮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为群盗。陈胜、项梁起兵时,越亦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当沛公从砀北之击昌邑也,彭越以兵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进,彭越则拥众仍居巨野泽中。旋收魏散卒,转战梁地(今开封一带),曾予秦兵一重大之打击。及霸王入关大封王侯,越因未受片土之封,心中甚为愤懑,而其所将众万余人,又徬徨无依之际,适齐王田荣与彭越将军印,使之出击济北,遂于楚汉元年七月,击杀济北王田安,使田荣得以兼并三齐。尔后彭越于汉王进军彭城时,又归附汉王;随又继续不断游击于楚军之后方,予霸王以重大打击,对于整个楚汉战争,实有举足轻重之影响。
四、陈余驱张耳复赵王歇故地
霸王徙赵王歇于代,而以张耳为常山王,对陈余则仅封以南皮附近三县。陈余于巨鹿之战时,与张耳发生龃龉,彼此反目,及闻张耳王赵消息,乃大为愤怒。遂密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请其助兵以击张耳,而复赵王歇。齐王许之。陈余遂于楚汉二年十月,悉发三县兵,与齐军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常山王张耳走归汉(时汉王已出三秦),汉王厚遇之。陈余乃迎赵王歇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因立陈余为代王;陈余鉴于赵王弱,国初定,不就国,而留傅赵王;以夏说为相国,守代。于是,霸王北方之形势,益形严重。
五、韩广拒臧荼而亡
燕王韩广本于秦二世元年九月,奉武信君之命北略燕地时,自立为燕王。今霸王徙其为辽东王,而以燕将臧荼为燕王。臧荼于楚汉元年夏四月自戏下前往就国,韩广拒之。臧荼遂于是年八月,击杀韩广于无终,并王其地。
六、申论
综观项羽所封之诸侯王,不数月已行动摇,而霸王宰制天下之局,亦因之立呈瓦解之势。考其所以致此者,实由其恢复封建,而开历史倒车故耳。
按项羽乃楚之贵族后裔,加以其反秦之心理多为“彼可取而代之”之影响,故其满脑海中实充满贵族封建思想。彼以为已灭秦而得天下,即可如周初封建相类,与诸侯王相安无事,而号令天下。彼殊不知历史发展,条件已多不同。周初所封之诸侯,皆在披荆斩棘,荜路蓝缕之中,无暇他顾,势自不能据地自雄,互相争夺。而羽此时所封之诸侯,则皆力足以据地自雄,争权天下。此种事象,观其以前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地丑德齐,日事争并,即已可见;况至秦末,文野更大变更,文化愈高,社会益形复杂,人口日众,平民势力突起,在此新环境中,岂能再回至封建诸侯,而呈相安无事之境地?是故项羽失败之根源(其详另见本卷第九章),早已伏藏于其封诸侯王之时,固不待荥阳对峙而后见也。此可以其稍后之二事以为证明。
当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彼此智勇交困之时,刘邦之智囊郦食其建议分封六国之后,张良基于历史之教训,急提醒刘邦;刘邦之势力,乃得免于瓦解之厄运。其次,刘邦于击灭项羽与翦除异姓诸王之后,即折衷周所施封建与秦废封建之得失,而封建宗室子弟,其结果卒招致七国之乱;嗣后历文景二世大力而艰苦之削封,汉始得免于分崩离析之害。此二史实,所昭示者,岂非甚灼然乎!
第五节?楚汉战争之各阶段及其形势之演变(参看附图3-83)
楚汉之全面战争,自楚汉元年(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进袭三秦起,至楚汉五年十二月垓下会战,灭项羽止,共历三年又五个月。在此三年余之全面战争中,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叙述之:
第一阶段?为自楚汉元年八月,汉王刘邦进袭三秦起,至楚汉二年四月,刘邦入彭城与项羽第一次会战止,前后凡历九个月。在此九个月中,刘邦袭取三秦后,由于项羽受制于齐赵,无暇西顾,而获得意外之迅速进展。及于其乘虚进克彭城,经项羽回师一击而败溃后,遂进入荥阳对峙之局。
第二阶段?自楚汉二年五月,刘邦退守荥阳起,至楚汉四年八月与项羽划鸿沟(今贾鲁河)为界,中分天下而休战为止,前后凡历二年零三个月。在此两年余时间中,刘邦深知不能以力取胜,乃初则退据荥阳,收拾彭城战后之残局,稳定诸侯叛离之危势。继则一面坚守荥阳、成皋(即昔虎牢关,今汜水县)、广武之线,艰苦支撑;又复在后方则部署关中,巩固后方,加强补给;在南面则争取九江王英布;北面则使大将韩信攻取魏赵齐诸地;中则使彭越扰楚,逼项羽罢于奔命,而陷于孤困。刘邦因此遂得化弱为强,转败为胜。
第三阶段?为自楚汉四年八月,刘邦与项羽约和,中分天下而治起,至楚汉五年十二月垓下会战灭楚止,前后凡经五个月。在此五个月中,初则刘邦背约击楚,为项羽所反击而大败,继则利诱韩信、彭越来援,始获得垓下会战之胜利,而楚汉战争亦遂告结束焉。
综观以上楚汉三年余之三个阶段战争中,可窥出其两个特质:(一)刘邦屡战屡败,但始终运用智谋,争取形势上之优势,求得最后会战之胜利,此可谓以智谋胜。(二)项羽屡战屡胜,而惟力是恃,与刘邦争取韩信英布之智战均告失败,最后亦竟以力战而亡。由是足知战争专恃武力,实自取败亡之道也。
第六节?战略地理形势与战争方略(参看附图3-83 3-84)
一、战略地理形势
就楚汉战争之整个战略地理言,应予分析者,有如下四点:
(一)关中与彭城战略形势之比较。
(二)河南地区与楚汉战争主要战场战略形势之关系。
(三)山西山东与楚汉战争主要战场战略形势之影响。
(四)其他。
兹就以上所列四项,分别言之:
关中与彭城战略形势之比较 就地略言,关中乃四塞之区,进可以攻,退足以固,而对敌人,可获得主动与行动之自由。至于彭城乃四战之地,无险以为固,全恃战力之坚强,始能确保于不败,但到处仍可遭受敌人之牵制与骚扰。若就交通补给言,自关中沿渭河黄河顺流而下,运输补给颇称便利,于运输之人力节省甚多,故萧何在关中,得使前方战场之军资与兵员补给,不虞匮乏。转观彭城方面,虽亦有淮泗间之河流可供运输,但流量甚小,且冬季干枯,又逆流而上,输运多赖输卒,耗费人力綦巨,益以彭越之破坏,故项羽后方之补给,常呈中断之局。就经济言,关中泾渭河谷沃饶之地,自周以来,即已开发,后经春秋战国秦长时期对灌溉之建设,故久已成为“天府之国”。而彭城与淮泗地区,自战国以后,虽亦已逐渐开发,但其地仍多荒芜未辟,且屡有黄水之患,故其经济条件,远不如关中之优。加以关中之后方毗连饶庶之巴蜀,故在三年余之长期战争中,楚终以经济不敌,粮食缺乏而告败灭。
河南地区与楚汉战争主要战场战略形势之关系 此地区关系楚汉主要战场之地略,其最重要者,厥为由嵩山与黄河所形成之荥阳、成皋(今汜水县)与巩县三大据点。项羽以三年之攻击,而不能越雷池一步者,全由此地形之险阻。而刘邦凭此等要点作长期拒守,故卒能获得最后之胜利。
山西地区与楚汉战争主要战场战略形势之影响 此地区为楚汉主要战场北侧之高台地,当时为殷王卬之封地。若刘邦失此地区,则其主要战场上北侧之威胁将甚形严重,且后方交通与安全,亦有被危及之虞,故当刘邦出关时,首先击降魏殷两地,及魏王豹叛时,刘邦又立使韩信破降之。且刘邦得此地区后,又可北出井陉而下赵齐,对楚北侧形成严重之威胁,此亦刘邦所以使用韩信于此路之原因也。总之,刘邦据太行山嵩山,东向以临彭城,则其进攻退守形势,均远胜于项羽。故只就形势而论,两者之差异已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 彭越在巨野泽附近地区,实形成项羽心腹之患。故刘邦得彭越之助,诚无异置一利剑于项羽腹中。至九江王英布所据之六及寿春附近地区,乃项羽粮食主要供应之所,刘邦之极力争取英布,不仅为削弱项羽之军力及孤其势,洵亦破坏楚战争资源之产地也。
综上以观,项羽在战略地理形势上,在在皆处于劣势,故其兵虽强,然最后亦不能免于覆灭之厄运焉。
二、双方战争方略
项羽方略 项羽始终欲恃力胜,迷信其战胜攻克之能力,彼以巨鹿之战而秦亡之认识,故不都关中而都彭城。彼对刘邦,初则轻视之,故仅用三秦王以阻塞之,使不能东归;继则于彭城会战后,欲在荥阳地区击灭汉军,以求解决战局。
刘邦方略 刘邦始终以弱对强,故常百般设计以谋取胜。入汉中之前,既由萧何制定与项羽争天下之方略:“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及既定三秦及彭城会战后,更处处谋争取形势之优越与诸侯之归附,以壮大自己。刘邦于彭城败后,遣派随何争取英布之言:“今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可洞知其经纬矣。
以上为楚汉双方一般之战争方略,至其具体史实,则俱见于以后各章中。
第七节?楚汉战争中之主要人物
一、项羽方面
项羽部下之人才,足以一提者,仅范增、英布二人而已。范增乃楚之穷士,时年七十余岁,乃战国之遗民,颇知战国时纵横捭阖之略。英布为一勇将,于楚汉战争之始,即已不为项羽所用,兹略述此二人于下。
范增 居鄛(今安徽巢县)人,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及项梁渡江,乃进说梁立楚后,以号召天下,因为项氏之智囊。但实不见有卓越之策谋可资称道。
英布 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壮时,坐法黥刑,故又称黥布。秦时为骊山徒役,旋与诸徒长交通,乃率彼等逃入江中为盗。陈胜起事,与番君同时起兵响应,及项梁渡江,即引兵属之。项梁死,属项羽。巨鹿之战,数以少胜众,使楚军之威名冠于诸侯。及项羽在戏下封诸侯,以布为九江王,都六。盖为当时卓著之勇将也。
二、刘邦方面
刘邦起兵之初,即已着意援揽人才。及入汉中后,在其争权天下之方略中,即“以致贤人”为唯一要图。故刘邦属下之人才,远较项羽为众。运筹帷幄,则有萧何、张良、陈平。统帅大军,独当一面,为刘邦开辟战胜之局,则有韩信、彭越。从事外交,争取诸侯,则有郦食其、陆贾、随何、侯生之徒。冲锋陷阵,致死效命,则有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之辈。兹仅介述萧何、张良、陈平、韩信、彭越数人于下。
萧何 沛人。具远见,有识略。秦时为沛吏,刘邦为布衣时,常以吏事护之。刘邦为亭长,又常助之。及刘邦起兵,乃从之。刘邦入咸阳,诸将争取金玉子女,而萧何独取秦之图籍,因得尽知天下形势强弱,户赋众寡,此为刘邦以后与项羽争天下之最大凭借,盖策定战争方略,端赖此等资料也。及楚汉对峙荥阳而演成长期战争时,汉兵员军资之所以能补充不断,以维持汉军之战力者,皆赖萧何在关中之功。
张良 字子房,韩国人。其祖父及父皆相韩,凡历五世。及韩为秦所灭,良家僮尚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以为韩报仇,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不中,乃更姓名,亡匿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楚王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为厩将。及与沛公俱见项梁,乃建议立韩后,以扩大楚之势力。梁从之,因立韩成为韩王,良为司徒,率千余人西略韩地,但数为秦军所败,乃游击于颍川(今河南禹县)附近地区。此为中国历史上,有游击战之始。及沛公自洛阳南出辕,良又引兵从沛公,略韩十余城。沛公乃留韩王成守翟阳(今河南省禹县),而与张良南攻宛,西入武关,破秦,入咸阳。后沛公入汉中,为划策烧栈道;及沛公取三秦,良为沛公说项羽,使北击齐。以后良屡为汉划策,使汉终战胜楚。沛公于成功后,告诸将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其有功汉氏,从可知矣。盖良以二世相韩,饱读史册,洞明历代之得失,故能筹策必中,而为王者师也。
陈平 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户牗乡人。家贫好读书,治黄老之术,兄伯力田,使之游学。嗣娶富人女为妻,资用益饶,游道日广,故虽居穷巷,而门外多长者车辙。陈胜起兵后,平往事魏王咎为太仆,说魏王,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爵卿。及汉王东出关,殷王反楚,霸王使平击降之,以功拜为都尉。旋殷为汉王所攻下,霸王怒,因欲诛定殷者。平惧,乃亡降汉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告以楚之内情,遂拜为都尉使参乘,以追随邦之左右,从来策划。及汉王自彭城败退据荥阳,以平为亚将,属韩王信,军广武,为掎角势以拒楚。其后楚汉在荥阳对峙间,平常划策,出奇谋,离间楚君臣。汉之终能胜楚,平之功盖甚伟焉。
韩信 淮阴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及受胯下之辱。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羽,羽不能用。汉王入汉中,信亡归之,亦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仰视,适见滕公,乃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遂释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汉王,拜治粟都尉,汉王亦未之奇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旋度何等已数为进言,汉王不能用,乃亡去,萧何追还之,因力言欲争天下,非用信不可,遂拜为大将。信因献东向与项羽争天下之大策,乃举兵进袭三秦。旋又帅军击魏,破赵,下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遂成为名震天下之名将。最后与刘邦会师垓下,破灭项羽,汉之有天下,实以信之军功为最。
彭越 字仲,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常渔巨野泽中,为盗。陈胜起兵,越聚泽间少年百余人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沛公从砀北击昌邑,越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去,越将其众仍居巨野泽中,收魏败散卒。项羽入关,封诸侯还归,越众万余人无所属,齐王田荣授越将军印,使下济阴击楚,楚使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之。楚汉二年春,汉王与诸侯军袭彭城,越将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拜为魏相国,将兵略魏地。汉王于彭城败走而西,越所下城亦皆亡,而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楚汉三年,越常在楚后往来为游兵,绝楚粮于梁地。汉王在荥阳与项羽之对峙战中,越之贡献最大;盖使项羽罢于奔命,最后转强为弱者,皆越之力也。故越之善于用兵,实可与英布等,与当时杰出之将领,并量齐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