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書城自編碼: 19598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地方史志
作者: 窦欣平
國際書號(ISBN): 9787540228392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7/213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6.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几何之美
《 几何之美 》

售價:HK$ 159.9
马尔克斯传
《 马尔克斯传 》

售價:HK$ 67.9
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
《 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 》

售價:HK$ 82.8
旧纸边上
《 旧纸边上 》

售價:HK$ 78.2
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曙光乍现
《 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曙光乍现 》

售價:HK$ 89.7
偷偷恋慕
《 偷偷恋慕 》

售價:HK$ 53.8
我,不适应
《 我,不适应 》

售價:HK$ 48.3
德意志精神:101个德国名人/大家小书译馆 贝克通识文库
《 德意志精神:101个德国名人/大家小书译馆 贝克通识文库 》

售價:HK$ 56.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9.5
《 走遍中国——北京(第四版) 》
+

HK$ 127.2
《 北京秘境2--48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再度起程,体验不同凡响的北京。等待您,开启更多秘境……) 》
+

HK$ 39.8
《 手绘北京 》
+

HK$ 127.2
《 北京秘境: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濮存昕、梁文道、白岩松联合推荐) 》
+

HK$ 106.2
《 到北京一定要做的100件事 》
編輯推薦:
1.唯一性:《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部以北京皇城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且深入浅出的旅游信息类书籍。
2.实用性:为读者提供名胜古迹的简要历史,全面而不繁琐,既是游览北京的深度解读,也是一部自我导游的工具书。
3.思想性:本书并非单纯记述名胜古迹的历史,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地位及价值,为静止的景观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4.全面性:无论是哪种文化程度的游览者,书中涉及的名胜古迹都是游览北京的首选,玩过其中的一部分景点,就不虚北京之行。
5.通俗性:该书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即使是对北京历史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也可以较为轻松地通过本书了解北京皇城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名胜古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发展的过程。
6.可读性:本书没有史学图书的晦涩难懂,紧紧围绕古迹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以事、以人为中心,引人入胜。
內容簡介:
作为封建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建都史已长达八百余年,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大多浸染着丰富的皇家历史,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如果不了解它们作为帝都遗韵所蕴藏的厚重历史,那么,你便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正因如此,人们在游览北京时,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渴望透过历史感受古迹,《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正是为参观者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该书着眼于北京名胜古迹的厚重历史,以游览北京时首选的古迹(故宫、十三陵、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北海、长城、香山)为对象,围绕名胜因皇家而建的特殊性,于细处为游览者勾勒出古迹的发展史,于宏观则构成北京在金、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史,是一部集合史学知识的旅游书。全书约15万字,配发300~400幅作者实地采访上述十三处古迹拍摄的第一手图片。王道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晋宏逵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吴梦麟北京文博专家、谭烈飞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兆年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高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绪敏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张子扬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张宝瑞新华社高级记者等十余位专家审读并撰写推荐语。
關於作者:
窦欣平,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后进入新华社,历任重庆分社记者、人居杂志编辑记者及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策划等,期间多次获得新华社部级好稿奖,现任中国感动在线总编辑。主要著作有《北京创意市集》《李安的世界》《周星驰外传》《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好莱坞之恋》《戏恋人生》《宝瑞真言》《铁面无私》《我是师洋》《聚焦名人名案》等。其摄影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国家级报刊。
目錄
序·沏上一杯茶,在文字中神游北京张子扬
序·触摸北京张宝瑞
帝王之家的传奇
关于北京的历史,最重要的当属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无须典籍的记载,却早已随着岁月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就像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
五百年皇宫禁地
如今,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一百年,帝国王者们也随着宣统帝溥仪的逝去而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座皇宫却被保留了下来,它就是曾被称为“紫禁城”的北京故宫。
与皇城建都史同行的北海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北海,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北京城在书写一部建都史的同时,北海也完成了其自身的发展史。这座皇城御苑的命运充满了神秘色彩,与皇家息息相关,甚至许多设计便出自皇帝之手。集古代园林艺术精华于一园的背后,又会是怎样的传奇呢?
见证明王朝终结的景山
崇祯虽没有最终挽救明王朝覆亡的悲惨命运,但他为这个王朝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他没有用投降来换取生命的延续,而是选择用死亡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那一天,景山默默见证着这一切,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记住了崇祯皇帝为国家社稷而作出的努力。
颐和园的政治风景
今天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外游客来北京观光的必游之地,有着难以估算的历史文化价值。
与皇家共命运的圆明园
始建于清王朝康熙年间的圆明园,见证了这个帝国近两百年的荣辱兴衰,它生于大清王朝的繁华盛世,毁于衰败时期的咸丰末年,这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与大清帝国的兴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清王朝的兴盛而繁荣,也因清王朝的衰败而荒芜。
香山之上帝都遗韵
岁月磨砺,帝都北京在王朝更迭和外夷入侵中饱经战火洗礼,美丽的香山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曾经风华无限的景观变成断壁残垣,与依旧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无法忘却的记忆,也仿佛在将人们带入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的那段岁月。
天坛兴衰五百年
五百余年风雨沧桑,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天坛承载了天子祭天的历史,因神秘而传奇,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观光者慕名而来,透过建筑触摸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皇运沉浮下的祭地之坛
地坛因皇家而建,明清两朝共有十五位皇帝在此举行祭地礼仪;也因皇家而没落,伴随着清王朝的终结走向了荒芜。数百年间,地坛有知,虽也曾为天子祭地时的繁华而沉吟陶醉,但感受至深的,却是封建帝王命运沉浮下的无奈。
从龙潜福地到皇家第一寺庙
始建于清代的雍和宫绝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的寺庙,它的出现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历经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因走出两位皇帝而成为“龙潜福地”,又因被改为喇嘛庙而成为皇家第一寺庙。雍和宫的发展轨迹独一无二,与政治息息相关且又充满神秘色彩,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许多情境已留于史册,成为了清史中悬而未解的谜团。
中央官学国子监
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因为书写了皇家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历史而变得非比寻常,即使在七百余年后的今天,依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孔家庙里的皇朝往事
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七百余年的风雨飘摇,王朝更迭中,孔庙浓缩的儒家文化精髓未曾改变,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也见证了文化的繁衍。
十六帝十三陵
经历几百年的雨雪风霜,十三陵虽然也遭受过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所幸最终还是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这些皇陵的存在,才让那些关于大明帝王、关于中华民族的种种记载变得真实起来,而不只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
长城何止万里千年
一座以防御为目的建起的实物丰碑,除去军事作用,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曾为长城留下不朽的篇章。漫步长城之上,诸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诗句响于耳边,一段原本深沉的历史却翩翩闯入我们的心中。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北京名胜古迹旅游信息简表
內容試閱
帝王之家的传奇
北京,一座有着八百五十多年都城史的城市,荟萃着金、元、明、清以来的中华皇家文化,拥有众多关于帝王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成为了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岁月其实并不残忍,它侵蚀了人类的生命,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关于北京的历史,最重要的当属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无需典籍的记载,却早已随着岁月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就像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
北京的城市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西周早年,开国君主武王姬发便把他的弟弟召公姬奭分封于“蓟城”,位于北京城的西南隅。自此之后,一直到宋金时期的两千多年间,北京地区一直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由于远离国都,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与军事有关,单纯以游览、休闲为目的建造的建筑并不多见,直到十二世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出现。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成为北京都城历史的起点。
金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114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不堪忍受辽的长期欺压,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起兵反辽并于次年建国。辽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当时的北京正是辽版图中的“南京”,又称“燕京”,与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和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大明镇)并称为“五京”。1122年,北宋将燕京改称为燕山府,并于次年以谈判的方式从金手中取得了燕山府。1125年,金灭亡辽朝,形成与宋并立的民族政权。金代初期,金的首都位于“会宁府”,而北宋的首都在汴梁(河南开封)。北京地区作为北宋的燕山府,正处于两个政权的接壤地带,依然是北部军事重镇的地位。也是在1125年,金攻占了北宋的燕山府,北京地区从此成为金的势力范围,北京的历史地位也从这一刻发生改变。
金将所占领的燕山府作为它的都城之一,将原来设在平洲(治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的最高国务机关中书省、枢密院都搬了过来,但这一时期的金朝首都仍然在东北的会宁府。
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金朝发生政变,皇室完颜亮杀死金熙宗登上皇位,他就是后世闻名的海陵王。《金史》对海陵王的评价非常刻薄,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堪比商纣王的昏庸帝王形象。海陵王一生,为夺皇位而弑君,为保住皇位而残害忠良,屠杀宗族,并且杀死自己的母亲、抢夺别人的妻子,简直就是天下无道昏君之首。
如此昏君仍然可以算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因为,在做皇帝的时期,他作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把首都从上京迁到当时被称为燕京的北京。
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犯上,虽然成功登上了皇帝宝座,但在上京的宗室、贵族中仍然有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满,这使他非常担心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同时,完颜亮也意识到,当时金朝的首都上京地处东北的一隅,不利于女真政权的发展壮大及与中原地区的融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被金朝占领才二十多年的燕京因为其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成为了金朝都城的最佳选择。
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完颜亮正式下诏迁都燕京,并派遣张浩、苏保衡等官员在燕京营建都城,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动用了一百二十万人,历经两年,到贞元元年(1153年)才告完工。
在建筑工程尚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海陵王便迫不及待地于1153年迁都燕京,并把燕京改名为中都。为了断绝皇亲贵族对故土的留恋,完颜亮下令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一律毁弃,表达了他迁都的决心。他的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金的封建化进程,也使北京第一次成为了一个王朝的首都。完颜亮在位的十二年间,严肃吏治,团结民族,与民休戚,巩固了金王朝的统治。
随着大批贵族、官僚的迁入,中都的商业得以迅速发展。为了使中都更加繁荣,完颜亮下令在四方招募民众,只要在中都居住就免除十年徭役,这一举措使北京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已初具规模。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一个国家的首都更像是皇帝和王公贵族自己的家。
中都城作为首都一改以往千年军事重镇的严肃,逐渐变得繁华起来。随着金、南宋与西夏等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大规模战争暂时平息。金朝皇帝与王公贵族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这极大地促进了他们享受生活的欲望。
为了使生活更加惬意,金朝皇帝开始修饰自己的“家园”,大量的风景区得以在中都城迅速修建。如今的北海、香山、钓鱼台、玉泉山、玉渊潭等,都是当年金朝皇帝的离宫别苑。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燕京八景”也是从金朝开始的。金代的“燕京八景”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经历了八百年的时光,当年力主迁都的海陵王早已重归尘土,而这些名胜古迹却任凭岁月侵蚀,仍然默默伫立在那里。它们不属于曾经的建造者海陵王和他的王公贵族,也不属于任何后来人,从它们建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北京的一部分,即使毁坏了、改变了却永远也不能分割。
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陷金中都,只存在六十多年的中都城遭到严重破坏,随着金王朝的灭亡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直到八百年后才得以重新受到瞩目。
元朝统一中国,也把首都迁到北京,并改中都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正式定都到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攻陷大都,近一百年间,元朝统治者除了修建新都城—大都之外,并没有修建更多供王公贵族休闲游乐的离宫别苑,只是把金朝修建的秀美风景保留了下来。
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深深懂得“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意为“可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在统一全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开始推动本民族的封建化。看看元朝的皇帝为自己的“家”所添置的东西,就会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
元大德六年(1302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团结汉族的贵族和士大夫,元成宗铁木耳下令沿袭历代旧典在大都兴建祭祀孔子的孔庙。经过四年的修建,1306年大都孔庙正式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孔庙建成之后,其西侧的国子监也随之建好。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307年元成宗特宣诏加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此来表达自己向中原先进文化学习的决心。1331年,元文宗又下诏特别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准许孔庙四隅修建角楼,使大都孔庙的地位空前提高。
在尊孔重儒的同时,元朝的皇帝们也在大都修建了大量的佛家寺院。迁都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先是修建了大护国仁王寺,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在大都城内修建了民间俗称“白塔寺”的大圣寿万安寺。从忽必烈开始,之后的元朝每一代皇帝几乎都在大都修建寺庙,如元武宗修建了崇恩福元寺,元仁宗修建了大承华普庆寺,元英宗修建了大永福寺和大昭孝寺,泰定帝修建了天源延圣寺,元文宗修建了大承天护圣寺。到了元朝的末代皇帝顺帝时期,由于社会混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崇信佛教的顺帝已无暇顾及修建佛寺。在整个元代,大元皇帝只有他留下了未修建寺院的遗憾。这些皇家佛寺多数在北京城内或近郊,还有一些在西山风景区。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在用强悍的武力夺取天下之后,相信他们也曾想努力地治理好这个国家。从他们的统治者尊孔重教与大建寺院就可以看出,他们至少知道该用什么治理国家。
到元朝灭亡之时,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两百多年里,在北京这个皇帝的“家园”之中,金朝的“主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享受生活的需要修建了很多的离宫别苑,而元朝的“主人们”为了维护整个大家庭的稳定修建了大量文化宗教类的建筑。如今,再回望历史,金朝最终没能统一全国,而元不但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还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封建王朝,单从他们的统治者建设首都的侧重点上,也许就可以窥探一二。
元朝统治者大力修建文化宗教建筑,但是,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1368年,明军大将徐达攻破大都城,元顺帝弃城逃跑,元朝灭亡。随着王朝的更替,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而北京的都城地位却由此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南京再次成为首都,北京地区的地位一朝回到了三百年前。据说当年选都之时,朱元璋连他的老家凤阳都计算在内,却根本没有考虑北京。这是不难理解的。朱元璋毕竟是农民出身,而浓重的乡土观念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的传统,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在淮西长大的朱元璋,自然不会考虑在偏远的北方建都。
在北京两百多年短暂的辉煌都城史即将像流星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却让北京重拾辉煌,并超越以往。
明成祖朱棣,1360年出生在南京,十岁被封为燕王,十三岁到北京戍守边疆,从此他的一生便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1399年七月,由于对建文帝削藩政策的不满,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1402年六月,朱棣攻陷南京,成功夺取帝位,次年改年号永乐,是为闻名历史的“永乐大帝”。
朱棣在北京长大,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可以说,北京就是朱棣的家。夺取帝位之后,他仍然对南京的生活无法适应,于是,性格坚毅的永乐帝毅然迁都北京,回到了熟悉的“家”。
“回家”的永乐帝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自己和后世子孙的皇宫—紫禁城。紫禁城一直保留至今,不仅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建筑群,也是每一个到北京游览的旅客必去的景点之一。朱棣走上皇位的是是非非,我们无意评说,但是没有他,也就没有紫禁城,无法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留下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家”的安全,维护“家”的繁荣与稳定,大明皇帝在京城北部修建了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这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巍峨的八达岭长城依然在军都山顶蜿蜒,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的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早已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旅游时广为传扬的“口号”。
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北京很快恢复了繁荣。中国人十分注重对祖先的敬重与怀念,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更是这方面的表率。朱棣在修建紫禁城的同时,按照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修建了祭祀皇帝祖先的家庙—太庙。为了满足皇帝祭祀及为天下苍生祈福的需要,又在南郊修建了天坛、地坛和先农坛。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于1420年。皇帝自称“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就要对上天有足够的敬重,所以天坛的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要大一些,可见皇帝对“上天”的重视,毕竟,“天子”之说应该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事关国家社稷。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作为另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静的皇家坛庙,它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整个中国最大的“祭地”之所。
明代是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高峰,璀璨的文化,光芒四射。有明一代,人才辈出,精英无数,现在仍流传于世的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完成于明朝时期。在耀眼的文明之光中,礼仪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北京的庙院与祭坛正是中华文明礼仪的见证者。当天下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恭恭敬敬地在它们面前跪拜之时,这些建筑就再也不是石头与木块的堆积。
除了雄伟的皇宫和承载着中华古老礼仪的建筑之外,明代留给我们的另一个文化遗产就是明帝王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是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园自1409朱棣修建长陵开始,到1644年顺治帝为崇祯修建思陵,距今已有三百年至五百年的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如今,明十三陵已陆续向游人开放。走在苍松翠柏,肃穆庄严的陵区之间,也许我们最该感谢的是大清的统治者。或许他们的动机只是为了笼络人心,并不是那么单纯,然而,他们的确为历史保留下了这片珍贵的陵区。
公元1644年,这一年的北京城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有生有亡,有兴有衰。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同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大明正式灭亡。四月二十三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三十日,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五月二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城。九月十九日,顺治帝自正阳门入皇宫,清朝入主中原。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五百年前,女真人第一次把北京设置为王朝的首都;五百年后,他们的后代—满族人又一次回到了这里。所不同的是,此时的北京已不再是割据政权的都城,而是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五百年,沧海桑田。金朝留下的离宫别苑仍在,又经过元、明帝王的精心添置,北京“帝王之家”的地位已不容改变。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活在我国东北的这个少数民族似乎并未改变他们的“喜好”。随着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北京的满族皇帝们再次修饰起自己的“家园”,有趣的是,他们与他们的祖先一样,热衷的仍旧是修建“离宫别苑”,这也许是游猎民族不喜欢久居皇宫的缘故所致吧。
自满清入关的第一任皇帝顺治帝开始,大清的皇帝就不喜欢在皇宫长久居住,大多在宫外寻找风景优美之处修建离宫。顺治帝进入北京之后,就经常在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居住。南苑地处古永定河流域,这一地区地势低洼,泉源密布,多年的河水、雨水和泉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几个很大的水洼,那时的积水潭由于在紫禁城之北,所以被称为“北海子”,而南苑就被叫成了“南海子”,包括饮鹿池、眼镜湖、大泡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五海子等一系列水域,再加上流经这里的凉水河、小龙河、凤河等河流,为生物的繁衍创造了理想的水文条件,使这一带水生和喜水的动植物繁盛起来,南苑也逐渐成为了水草丰茂的游猎与休闲之地,这正好与满清游牧民族喜欢渔猎的性格相契合,而刚刚进入中原的满清皇族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那种“逐水草”的民族特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水草丰茂的南苑自然是顺治帝修建离宫的最佳选择。
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大部分时间,南苑一直是当时北京地区最大的皇家猎场。清代的皇帝们在这里修建了四处行宫和多间庙宇,并在南苑开辟出一部分专供士兵操练的场所,清朝皇帝曾多次在此校阅八旗军队。
当时的南苑草木茂盛,动物繁多。獐子、野兔、麋鹿等在南苑内悠闲、自在地生活着。可惜好景不长。清末,由于满清统治的腐朽,国力日趋虚弱,帝国主义列强乘机侵略中国。这些强盗闯入南苑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清朝皇帝苦心经营的南苑从此成为一片废墟。如今,那广袤的猎场、恢弘的行宫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只剩下一些没有烧毁的石碑和大红门、小红门、旧宫、鹿圈、角门等一些单纯的地名见证着南苑曾经的辉煌与耻辱。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命名为“澄心园”,并在香山寺旁大建行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自畅春园建成之后,康熙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此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
在畅春园周围,康熙帝赐给各位皇子和宠臣很多园林,最著名的就是赏赐给当时还是四阿哥的雍正帝的圆明园。这个前世以金碧辉煌著称,今生以民族耻辱闻名的特殊园林,曾是大清皇帝最爱的园囿。
雍正三年(1725年),即位不久的雍正帝将圆明园升为离宫,开始大规模扩建,将其面积由原来的三百亩扩大至约三千亩,并命名了“圆明园二十八景”。
1735年,乾隆帝即位。这个在建筑艺术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的帝王,在北京及京畿地区保护、扩修、兴建了无数皇家宫殿园林。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乾隆十年(1745年),又在圆明园东侧修建了长春园。同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静宜园二十八景”。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为向其母祝寿,在万寿山兴建清漪园,至1764年建成。同一时期对太后居住的畅春园进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了作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的西花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玉泉山静明园,将玉泉山全部圈占,并修建了“静明园十六景”,于1759年建成。1760年,长春园北部西洋楼景区竣工。1769年,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至此,北京的“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全盛时期,在北京西郊的海淀至香山一带,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诚亲王园、康亲王园、寿恩公主园、礼王园、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等九十多处皇家的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
这些气派、恢弘的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中华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北京皇家园林艺术史上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至此,中华帝王们对“帝王之家”八百年的修建基本完成,北京的皇家历史就镶嵌在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之中。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它们,那些关于北京、关于帝王的往事都没有随时间流逝,时至今日,当我们在北京依然能见到那些或辉煌或优雅的皇家建筑之时,那种旷远的感觉油然而生。正如那气质非凡的皇宫紫禁城,目睹过明成祖“回家”时的喜悦,见证了后宫嫔妃勾心斗角的险恶,得到了明、清几十位帝王的厚爱,上下五百年,人非而物是,一座宫殿,留下了无数皇家的印记。
逛北京,就是透过建筑在历史中徜徉,那种心境,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