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

書城自編碼: 195719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张驭寰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401355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3/1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03.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优雅的钩针编织.超实用毛衫和小物
《 优雅的钩针编织.超实用毛衫和小物 》

售價:HK$ 58.8
城市外交:从城邦到全球城市
《 城市外交:从城邦到全球城市 》

售價:HK$ 46.8
明史讲义
《 明史讲义 》

售價:HK$ 105.6
技术爆裂:Web3.0对商业世界的5大改变   伊藤穰一
《 技术爆裂:Web3.0对商业世界的5大改变 伊藤穰一 》

售價:HK$ 70.8
东方美学口袋书 中国纹样
《 东方美学口袋书 中国纹样 》

售價:HK$ 47.8
唐代中层文官(中华学术·有道)
《 唐代中层文官(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17.6
像冠军一样学习:心理学中的高效学习法
《 像冠军一样学习:心理学中的高效学习法 》

售價:HK$ 70.8
逐利之网:从库克船长到淘金热的太平洋世界
《 逐利之网:从库克船长到淘金热的太平洋世界 》

售價:HK$ 1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5.1
《 中国名寺 》
+

HK$ 231.4
《 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 》
+

HK$ 127.2
《 汉传佛寺建筑文化 》
+

HK$ 203.6
《 图解中国佛教建筑 》
+

HK$ 171.1
《 读图时代·佛像图谱 》
編輯推薦: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洛阳城外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随后,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佛教寺院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遍布大江南北。中国的佛教寺院不仅体现了汉传各佛教宗派思想的发展,亦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再加上悠久的历史沉积,呈现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姿态。据统计,目前现存的佛教寺院不下数万座,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寺院亦不在少数。本书作者历时数十年,实地考察了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几百座著名寺院,通过实地测绘和科学分析,全方位解读了这些著名佛教寺院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历代皇家寺院规格之高都体现在哪里,这些寺院都在哪里?中国南方地区的佛教寺院为什么都建筑成飞檐翘角的形式?汉式寺院建筑与藏式寺院建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通过一座寺院的建筑特点以判断他的建成年代?
许多寺院中的寺藏文物都创造了哪些世界第一?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我国现存古代佛教寺院的书籍。囊括了从北京到台湾等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的寺院200余个。这些寺院或是目前最古老的,或是建筑形式具有独特性的,或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气息的,或是在某一地区是具有领袖地位的。总之,书中这些寺院各个都是精品,各个都是有故事的。在统一的佛教文化的掩映下,呈现出鲜活的个性和迷人的风采。当然,在论述这些寺院的时候,文中还夹杂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典故和佛教宗教教义,甚至对佛教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大量的再现,使人读来不忍释卷。再加上作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建筑照片,更使本书看上去充满美感和艺术性。可以这样说,本书虽说寺院,但又不囿于寺院;是一部以寺院为线索,阐述了大量佛教和历史知识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本书的章节,按省区为章,各寺院为节,书中论述各省区的寺院情况,尤其侧重具体情况。书中的这些著名寺院,笔者当年曾一一进行考察,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在文中对各寺院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对这些寺院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作者过去每年都到野外考察,对寺院予以观察探索,总结其规律,进行研究,基本上掌握寺院的各方面情况。
關於作者:
张驭寰,1926年9月27日出生,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至1958年期间担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协助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中国寺院建筑、元代木结构建筑、古代城池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中华古建筑》《中国城池史》《中国名塔》等。
目錄
第一章 中国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 北京的寺院
第三章 河北、天津的寺院
第四章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寺院
第五章 山西的寺院
第六章 山东、河南的寺院
第七章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的寺院
第八章 江苏、上海、浙江的寺院
第九章 福建、广东、广西的寺院
第十章 西北五省区的寺院
第十一章 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的寺院
第十二章 香港、澳门、台湾的寺院
內容試閱
第二章.北京地区的寺院
1. 闹市中的禅林:智化寺

智化寺为明代北京重要的梵刹,在北京城朝阳门里的禄米仓巷。寺院全名叫“报恩智化禅寺”,创建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智化寺保存到今天,大体规模尚比较完整。
智化寺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寺,它的总体布局为南北长的矩形平面,南北长约计180米,东西宽约计80米,总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自前至后将主要建筑建造在中轴线上,例如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以及大悲堂、万法堂,其它则为配属建筑。从总体来分析,其总面局按照我国礼制的“前朝后寝”方式布局的,自山门至前殿为“前朝供佛之部位”;自中门至大悲堂到万法堂之间为“后寝”法的部分,至今仍然十分清楚。这是智化寺的一大特征。前朝部分为佛寺的主体,如根据赵宋以来对佛寺的规定,先保持着佛教“伽兰七堂”之法,为山门,钟鼓楼、智化门、大智殿、藏殿、智化殿,如来殿万佛殿共为七座,故谓“伽兰七堂”,所以它又保持佛教伽兰布局之特点,这又是智化寺的一大特征。所谓“后寝”部分,平面布局具有三条轴线,即中、左、右三路,中路为中门、大悲堂、万法堂;左为后朝部分,一个完整的寺院;右为方丈部分,又是一座两进宅院。就这样组成三轴,试观明清两代王公大宅都具有中左右三路布局,由此足以证明智化寺具有古代宫室制度的演变,又是一个大的特征。
智化寺的建筑十分重要,其中之一大重要为如来殿,即是万佛阁;它是全寺的一项大建筑。殿之第二点明问有一大型“斗八藻井”,四边有小型楼阁建筑陪衬,上部层层叠起,中央斗八中心做云龙装饰,层层花草,层层是盘龙,复杂而又壮观,豪放之极,达到室内装饰的艺术高峰。可惜于三十年代初期,北平的不法奸商,将其盗售于美国,至今这一藻井还存放在美国的博物馆中。再有藏殿,殿内建有转轮藏,八角形,下承白石须弥座,以八宝为题材雕工精细,座上为木制,小方格佛完。藏顶雕金翅鸟两侧为龙女,其取材于印度佛教神活,藏殿中央藻井为正圆形,中间绘制各城图,十分珍贵,这些都是智化寺内建筑的特级。
在其间各殿运用木构小木作等方面,如墙壁用木板对缝,缝上压木条反为。宋代常用障日板做法,这是其它寺院中少见的。在如来殿外檐做擎檐柱,巨做相子,下至栏干,最下旋用挂落这一套完整的木作装饰别具一格;在各殿隔扇窗心,隔心,帘架心,均施菱花,纲眼硕大,花纹精巧,十分古雅。在材料与梁架方面,基本上为明代手法,各种做法别具一格,各梁仿彩画达6—7种,也与其它庙宇寺院中不同。各殿门匾,均保持用华带牌,保存一种古风。
总的来看,智化寺各殿的木构建筑手法,大体分为四个方面:一部为清代建筑类似;一部分和清式建筑又很不相同;还有一些手法和宋代李氏《营造法式》大有相类似的地方,余下的为明代所创造的手法。显得内容十分丰富。智化寺建筑从时代来说,具有宋代木构手法,由宋代流传到明代由明到清代,其间夹杂一些及金、元各时代手法,又直接传到明代,这样以来,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式样上,增加了北方民族的新颖血液,所以使智化寺建筑更增加丰富多彩。合寺房屋结构经过数百年风雨剥削,已日渐倾圯,极待维修。维修经费大致需人民币数百万元左右。
2. 房山八景之一:白水寺
白水寺原名白水兴隆寺,俗名大佛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过,明清两代曾有“白水异浆”之说,被列入“房山八景”。
寺在龙泉之东北半山岗上,寺院现存只有两座建筑,一为山门,二为无梁殿。
寺中无梁殿极为特殊,这也是北京周边唯一的无梁殿。无梁殿平面方型,从外观看共两层,其实它内部只有一层。因为只有做两层的高度方可容下一座站立的佛像。
无梁殿内有三尊花岗岩石雕站像,中为释迦牟尼,两旁为阿难、迦叶二协侍,均脚踏椭圆形莲座。释迦牟尼高5.8米,螺发,无高肉髻;两耳垂肩,面部丰圆;两手持印,身着袈裟,微露足尖。阿难双手合十,迦叶合撑弯指,均两耳垂肩,身着迦裟。三尊石雕佛像线条清新、衣纹流畅、雕刻古朴;但明代重修时均覆以泥皮彩绘,今大部剥落,方显出雕像原貌。
无梁殿一层外观中间开券门,两间开券窗,下为槛墙,三券洞并列,各层四面墙壁均用乱石块砌筑,然后用在构逢,如同虎皮石墙。一层没有塔顶,实际等于一个石块砌台子,顶部四周可以行人,但没有栏杆。其殿身高度为4米,正面开一券层用白灰勾逢,虎皮石的效果不甚明显。
殿堂之内部从第二层分线开始,完全用石块按圈砌筑,而且砌出一个穹窿顶,石缝用白灰勾逢。石像之于中心部位,头部几乎顶入天花。
按无梁殿以及石造无梁殿发展于金元时代,到明代一度大发展,清代也建一些无梁殿。不过由于无梁殿建筑墙体甚厚,占地过多,内部空间面积过小,也可以说有用的空间面积过小,砖石建筑凉气过大,因此住人不适宜,只可作为寺院庙宇来供奉佛像,这样来对它不能大量建造,所以无梁殿建筑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偶然有建者,大部分都是寺院,庙宇而已。
本文所分析的石无梁殿,是北京唯一的一座,它是元代建造的,也是十分宝贵的,此殿不算太大,但是也是一所元代建造的无粱殿,也是难得的。

3. 上方山七十二寺庵的中心:兜率寺
天气渐暖是一个暮春时节,约好友同去上方山进行古建筑之考察,由于当天返回,我们将这次考察也作为暮春之一游。人们都知道,北京的游览景色甚多,再加上近年间京郊各县有意开发的以及新建的游览景点,那就更多了。我住在北京近50多年间,对旧有的景点,还没有看完,这时又有许许多多的新景点,怎么看也看不完呀!
我作为一名古代建筑史的工作者,提到旅游、游览,参观考察,谈心……其实都当作对古代建筑之勘察了。说起来也特别巧,从古到今,任何景点之中,古代建筑是其中的主导,其它人虽然不是古建筑工作者,到哪里也都看看那里的寺院、塔幢、庙宇、神像,好像在那里吸引那么多的客人。有的同志讲,建筑这一专业,不同于机械、物理、化学,人们看不懂,建筑是好玩的,古建筑代表一国家之文化,内容就更加丰富,不懂的人对建筑也可以看,也可以发表看法。我觉得这些都是真话。因为衣、食、住是人生三大要素,住就是盖房子,建庙宇,在人们生活中是离不开的。
上方山它吸引千百万人,地处房山境内。实际上往大的方面看它是太行山的一个支脉,它距北京西南方向75公里,有车子可通达。那里有九洞十二峰,最高的峰为海拔700米。上方山的景点很多,如果能那里住上一个月,那才能遍游上方。据说清初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住过一年,还未彻底看遍。俗语说:“游完上方山,必得住三年”。通过这句话,说明连同山上现存的佛教“四十二章经”刻石都详细阅读,再进行讲解,包括这些当然是时间很长了。
山中的景点,在这里提出一些主要的:天柱峰下的朝阳洞,云水洞、大悲庵;啸月峰下的望海庵、西方洞、金刚洞;迥龙峰下的吕祖阁、朝阳庵;毗庐峰下的文殊殿,延寿洞,毗庐庵;锦绣峰下的藏经阁、九还洞、胜泉庵、一斗泉;青龙峰下的旱龙潭、尊胜殿、阴阳洞。其它在山腰中的还有法华庵、退居庵、瓣香庵、堂子庵、大塔院、地藏殿、云梯庵,云梯就做出262级台阶。来到这里,要想都一一看全,必须由上中院进人山中,登上262级云梯,到达总山门,从这里开始游览。
兜率寺在锦绣峰前山腰中,为全山最古而且最有名的寺院。寺院的环境特别好,依山面谷,曲径相通,内外古柏参天,真是一处佛家佛国的胜地。开始建寺时,要推到隋唐时代,当年上方山全部有七十二个寺庵,兜率寺是一处中心。兜率寺选在山中的一个小平台上,寺院平面布局仍以礼制为主,寺内建筑有主有次,有大有小,主要殿阁建在中轴线上,四周群房环绕作为生活之用。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而是一座不太大的殿,但是明清重建时,仍坚持以清官式做法,全殿的构造特点仍以清官式做法为主。台阶四步,台基高80厘米,两稍间做槛墙,上安槛窗为四扇,为四扇隔扇,中间门二扇加上门帘架。在外檐梁枋做的十分讲究,大额枋甚宽,其1/3尺度为平板枋,为了坚固耐久,又加一道由额,两额之间用垫板,这样比清标准做法更加强等级。外檐斗棋,柱头科用一攒,平身科用二攒,每攒斗科做单下昂,交蚂蚱头,正心做重拱。上承老檐檀。上承椽子,飞椽。
寺中文物雕琢古拙,仅就殿宇建筑之台即雕出一龙戏珠,但是它的画面与雕法,与历来二龙之不同,而是龙的变化,身子短,龙头特别大,而且又张着大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独龙、猛龙。
这座佛殿,与市内一些清式佛殿之对比,它的用料尺度比较小,例如圆型的椽子,直径细,还没有飞椽尺度大。立柱、外檐也不够粗壮,为什么这个样子?据笔者分析,清代宫廷建筑,使用许许多多好材料,到后期特别是木料奇缺,连北京的许多大建筑立柱都用包镶柱,这就是用木板条包成一根立柱,使柱径尺度加粗外表用铁箍箍上,然用再用五麻六布七灰装饰,再涂朱红油漆。这样一来从表现上来看,柱子粗壮,实际上是候柱,拼帮柱,那就是美甚名日“包镶柱”。尤其是在外县山区,建寺更是不能用粗大的材料的,因此从兜率寺用材显然可以看出来材料缺乏。但是其中的大额枋的尺度还是够份量,再加上由额、由额挚板,这就像清式木构建筑的样子。
在大雄宝殿的外檐柱转角部分四角还用擎檐柱,这可能后期维修时,为了加固而做的。
关于两座楼的檐枋彩画:柱头彩画绘金龙盒子,下部画万字锦,做旋花。大额枋的箍头彩画与柱头基本相枋,两端绘万字锦,找头彩画,绘龙,不用一整二坡的旋子彩画,绘龙,不用一整二坡旋子彩画,枋心彩画明间绘双龙次间尽间绘出山水,平板枋,每间分出三个小枋心为花卉。其余绘万字锦。由额垫板均用苏式彩画与平板枋相同,由额檐式与大额枋相同,惟独在枋民主有变化。斗科彩画用青绿各异,周角用金钱,与晕线,但是殿之侧面彩画用一点旋子彩画。
拱眼壁是用仙果,不用火焰和盘龙。总的来看,兜率寺彩画,其基本调子于彩画方式,还是属于清官式建筑彩画,但是许多部位都进行改变内容,加上一些苏式彩画。这主要是因为在京郊山区,距皇家有一段距离,随之而改变其手法和它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兜率寺的大雄宝殿后嵌有佛教著名的石刻佛经,为《四十二章经》。这是重要的佛教文物,至今保存完整。《四十二章经》是东汉摩腾,竺法兰共同志译出,包括大乘,小乘,共计四十章,这是佛教传入我国之一部经书。以后各这有读这部佛经之后,各有见解,做出各种本注、解、指南、收疏、签注、补注……有关此经的著述。
兜率寺内墙壁上,留有一块“殿”字刻石。其实也算作一块石碑。在一组莲花叶子开出一大朵莲花,八个花瓣刻出“南无接引阿弥陀佛”,花心部位刻出一个“殿”字,做圆型,其上布有流云。这是明代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正月吉日立。这是昌内又一项重要文物。“殿”字是什么意思?主要是佛殿,在佛殿中供奉“佛”,也可以说殿即是佛,佛是受人们敬仰的,所以这个刻石即是“佛”字,写“殿”字,这比写佛字,更有含意的。
4.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云居寺

云居寺在北京房山区,距北京60公里,这个寺院平面布局共有四条轴线,坐西面东。在主轴线上有天王殿兼山门、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左群房方丈室、右文殊。南轴后部为祖师殿,南为地藏殿,北一轴为竹园、僧房、行宫、千佛殿。北二轴均为行宫以及僧院。正南有南塔,早在抗日抗争时代,被日寇烧光,至今仅存位置遗迹。正北为北塔即之云居寺塔。全寺布局近于方型。
这座寺院存有大量的石经,因此也叫石经山。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静琬大师开始凿石经,连年开凿到明代末年刻出佛经3500多卷,共有1500多方石版。这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在佛教研究、文化艺术、政治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天王殿兼山门,两者合而为一也。门前石阶为10步,1.60米,山门三间,硬墙券门,券窗头,均匀镶白石,红墙白石,十分鲜明。为一双坡硬山式顶,门的两侧房屋亦为各三间,两侧中间那一问开配门,其余为实墙脚。门前有古松十分清幽。
静琬大师墓塔:方型基座,上为八角型基座,上有三重八角檐塔刹用八角座,受花包复钵,上为相轮、宝珠。实际是上一座八角塔。
金仙公主塔是一座方形七层密檐塔,正门刻出印度券,门券2力士,是一座唐代建立的方型古塔。这样的塔在高层寺附近的7—8座,式样大体上相仿。
北塔:至今尚存,为辽代建筑,当时匠师为了创新,下为三层楼阁式塔与上部的藏传佛塔,两者结合,实际上是混合式楼阁塔。
大悲殿内观音像:是一座千手千眼佛之铜像。除此之外还有雷音洞、贞观八年是题记以及辽代经幢,当初,建筑甚多。
云居寺还供奉有佛祖舍利,这些舍利是1981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现的,密封在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北京八大处的佛牙、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5. 永镇西山万古传:戒坛山常乐寺

常乐寺在北京房山区西北方向40里,从北京宣武门向西南方向70里常乐村,具体在戒坛山之前端,这里有三组石头城相联,常乐寺就建在南城。在寺院之北部原来有石塔一座,名曰“自来塔“。塔的位置尚十分明显,据说塔下还有地宫存在。北城为空城,其间只有明代王安墓2座,至今犹存。这三座城都建设有鹅卵石做的城墙,城内有路一条,从南通向内城,北城中心,这要算作全城的中心大道,在常乐寺南城山门外有东西大道贯通。西墙处为西城门樵楼,东城处日东城门樵楼。多年来村中居民建屋,已将寺前建满了房屋。
据康熙四年、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记载,常乐寺原为常业寺,后来到明代才改名为常乐寺。在寺院遗留的清代晚期建筑,仅有山门三间,大殿三间,形体简单,规模较小,且已残破。近年由莲花秋菊居士自己投资维修,以免倒塌。自来塔之遗迹,塔已于百年之前被当地人拆除。还遗存大明成化十六、十七年石碑二块,均已推倒卧于寺中。
目前,全寺荒芜,杂草丛生,遍是新植小树,以及果树。其中比较理想的是,在这三个城的里边,没有单位进住,并没有进行其它建筑,三座大城完整存在,城中仍然是空旷一片,这若是进行恢复寺院或扩大佛寺建筑乃是一片佳地也。
寺中的自来塔虽已倒塌,但是根据明代成化十六年石碑的记载来看,这座塔十分重要。自来塔,当年建在内院,在原常乐寺的中轴线上北端。在塔的附近至今尚留存当年塔身的石块构件,其中的一件,从形形象辨认为可能是须弥山。现根据遗存的两大碑的记载以具体分析:对塔的平面、层数、高度、台基、基座、塔身以及外观式样,完全可以推测其当年的建塔时代,这个塔的式样。
对这座塔年代的确定:关于自来塔的年代,根据寺存的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表扬自来塔记》石碑记述,曾在塔的角端刻有“寿昌”年号,按寿昌,是辽道宗耶律洪塞的年号公元1095—1101年间,证明这个自来塔是大辽时代寿昌年间的塔。至于辽代以前是否有自来塔。据碑文记载,已经有塔。另外,根据大明成化十七年《表扬自来塔》碑文的记述:“……古自是阿育王造浮图十有一级,以藏舍利”由此证明这种座自来塔应是古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在中国的十九座之一也,那么这座塔是否当年幽州塔?所以在复原时,当时要考察阿育王塔的情况。这样一来,自来塔初建时代那就要比辽代这个自来塔要早的多,这次复原按辽代思考。
关于自来塔原来的式样推测:阿育王塔,实质上即是我国的宝箧印塔,两者名称不同,而是一种塔。在自来塔上必然要体现出宝箧印塔的式样。
另一个方面,在复原时,要恢复辽代或者是辽代以前的自来塔式样。这必然要做楼阁式塔,结合辽和辽以前的式样。同时,也必然要表现出阿育王塔的。在复原自来塔时,考虑到塔碑记载:在明成化十六、十七年,当时的官员杨真、刘山等人亲自见到这座辽代自来塔,塔身上的雕刻方式,有诗为证:
宝塔飞来不纪年,无碑可考幸亲瞻。
群狮吼月身藏里,众象迎风首露前。
既有天龙常拥护,岂无地虎久周旋。
大鹏更喜明曦照,永镇西山万古传。
驭寰根据这首诗和一首:
宝塔建造有纪年,有碑可考未亲瞻。
八狮吼月身藏里,八象迎风首露前。
龙缰石柱七层护,地虎周旋台基瑞。
仙人展翅南北照,戒坛山前遗迹原。
根据这些内容,都经常在我国经幢上出现或在辽塔身上出现,因而考虑这座塔的工艺美术时,必然要体现以上几个方面于一座塔上,做成混合的方式,特别是在我国辽金时代有一部分塔创造性地做成混合塔的方式。例如房山云居寺塔、蓟州观音寺塔,……因此我们对自来塔之复原时,即考虑到混合的方法。
自来塔应是一座石塔:对自来塔的石塔确证:碑文记述“勒石为寿昌年”可知此塔为石基座。碑文记载的塔的装饰动物必然为石塔,才能刻出其式样,凡是经幢、幢式塔都用石材建造。在自来塔的遗址地处尚存石块须弥山构件,由以上三点可断定自来塔为石塔。
对于自来塔层数之认定:最主要的是明成化十七年1487石碑上讲:“……十有一级……”按我国塔的层数,主要都是一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个别者还建到十五层。自来塔十一层这是正常的。
关于自来塔的各层式样:层数则是根据塔碑注明的层楼“自古是阿育王造浮图十有一级”。故在复原思考这个问题上,当然即按照塔层为十一层。下十层为楼阁式,每两层做一层挑檐。

6. 独有十九罗汉:花塔山和平寺
和平寺是京北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寺院建在八达岭南口之深沟处,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依山而建,景色秀丽。这个寺院非常古老,至今尚未维修,寺已破烂。此寺是由唐代名将尉迟恭监督建造的,并在当时由唐太宗亲笔提名为:“敕赐和平寺”,可见“和平”两字在文治武功的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心目中,其地位是何等重要。
民间盛传“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拓寺,再有北京城”,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末晋初就已经修建了和平寺。战乱时期因交兵作战,白羊城双山的几座庙宇遭到破坏。僧人喂养的两只白鸽放飞后,落在十里地以北的凤山之顶。出家人憧憬和平,辗转来此山下修建了和平寺。以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都进行了修建,和平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千百年来,和平寺香火鼎盛。清末民国时期,和平寺惨遭兵马蹂躏与战火破坏,先衰后废。在“文革”期间又遭劫难,如今仅存残基断碑瓦砾。
和平寺的山门宽大,有大券门,有人踵踪直入门定为红砖砌墙,涂饰红色,下面书写“勅赐和平寺”之横匾,再上即为混砌砌,再上为歇山式项覆筒瓦,大门的两侧各开东西配门为方型门洞,亦做成歇山式墙门型,寺院古老异常。
寺院建筑非常密集,神堂、僧房,殿堂共计九十九间半,从它的总面积看有1500多平方米,寺中殿堂错落,古树参天。大家都知道伽牟尼佛祖座之下,有十八罗汉,而且和平寺却有十九个罗汉。这第十九位罗汉,相传是过路僧,骑着雇来的毛驴来听佛祖讲经,进门休息被如来点化成佛。

7. 明代京城唯一的番、禅同驻的寺院:隆福寺

隆福寺在东城区东四北大街,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故俗称“东庙”。在明代景泰年间,太监建立此寺,经过四年才终于建成。该寺殿宇有五重,其中有三宝殿、毗卢阁五层,大法堂、翔风殿……但至今已面目全非,寺院也改为市场,殿宇被逐步拆除。
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则成为完全的喇嘛庙。
隆福寺最有名的是几个殿的藻井,这几个藻井,做得水平很高,内容极为丰富。北京地区以及外地各寺,还没有一处有压倒北京隆福寺的。
藻井的来源,首先是从窑洞或穴居的房顶而产生的,他们都是用木枋,斗棋做方型、六角、八角形的向上伸入的一片装修图案,不仅作为装饰,最主要是加大空间的效果。因此在我国寺院,庙宇等大型殿阁才能这样做。它最早从汉代开始应用的。
三宝殿中的藻井,做得很出色,在天棚平棋都做方格,每块方格之中都做佛教的六字真言,组成的图案,在中心部位2.5米宽、2.5米长的藻井,四边用斗棋组成的图案式,四角做叉角,外圈构成八角形,内边做成圆形,在这第一圈之中有八条卧龙,第二圈全部都是做流云。第三圈为莲瓣,第四圈改为方型,中间仍做圆型,六字真言图案。
北京隆福寺各殿都有藻井,在一座大殿之中为什么要做藻井?因为凡是大雄宝殿,都是比较庞大,投资高,做得非常华丽而又壮观,若从内部看,凡是各殿都要做天棚,用以挡住复杂的梁架结构,一方面使殿内整齐,成为一座极为整齐的空间。但是在佛像的顶部,中心部位各中心都觉得空间的高度不够,因此要向上凸进,对凸进的这块叫澡井。这个藻井做得十分复杂,构成一块天棚中心景观。藻井有圆型、方型、八角型的,无论是怎样的,基本上都是用木枋纵横相交,使之扩大空间,故意做成斗棋花纹的图案,它根本离不开木工和木匠,发挥本领。

8. “五绝”之寺: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为明英宗正统皇帝的亲信大太监李童所主持修建,动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士等多人,历时近5年才建成。相传李童在梦中受仙人的指点,说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为佛门圣地。李童就率宫人前来寻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龙山麓和古刹龙泉寺。在龙泉寺东边的翠微山麓他们找到一块三面环山的宝地。李童请示明英宗后,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这里修建法海寺。寺名为“法海”,取“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之意。
法海寺坐北朝南,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今仅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据碑记记载,当时寺内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左右列为伽兰、祖师二堂,环翼两底。后殿(藏经阁)之前,左为方丈之所,右为选佛之场。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钟鼓二楼。护法金刚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外有垣墙围绕。在距寺大约一里远的山下建有“远门”。
大雄宝殿平面面阔五开间,建在一个大型基座之上,前端伸出3米宽,此殿不设外廊,当中三间均安装四樘槅扇。两尽间做槛窗槛墙,槛窗的对开隔扇窗,每柱裸露。并在柱间安设眼龙木并做两个支点。
大额枋、平板枋,以及斗棋都绘有彩画。上为座殿项,上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再加上白果树,树枝杆均为白色,显得尊贵与华丽,朴实大方。
法海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大铜钟、白皮松、藻井曼陀罗和四柏一孔桥。
法海寺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所绘人物形象线条流畅,衣纹飘逸,惟妙惟肖,色彩鲜艳,特别是在壁画制作与保存技法上更胜一筹,欧洲15世纪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而法海寺壁画历经600多年画面基本完好如初,实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9. 风格独特的皇家寺院:万寿寺
万寿寺在西直门以西七里远处,是皇家的专用寺院,寺始建于大明万历五年1577年,到清代进行了三次大修。寺中大雄宝殿名曰延寿殿,面阔九间,长36米。寺从康、乾之时,屡次大修,使寺院、园林、行宫三位一体,三条轴线,殿宇林立,主轴建筑,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以及小佛殿。只有大雄宝殿做庑殿顶,表示尊贵。其余殿座全部做歇式项。山门之左右建设配门,山影壁均用歇山式顶。山门之内左右钟鼓楼,天王殿之内,即东西配殿,大殿之大雄宝殿之内,还有明万历年的铜制金毗卢遮那佛,坐在千佛座上,盘膝供手,十分精美。还有东西配殿,后殿之左右有东西配殿。因此,使全寺殿宇重重屋顶相接,全寺殿宇都是满满的,表现出十分密集。殿间布局松柏树,当年更多,年久之间时时砍伐,为数已不多矣。特别是全寺的东西,原有建筑已不存在,当前都是近些年来重建的,在式样,在殿顶仍然保持当年状态。占地近50亩,他们在这里经常地举办盛大的祝寿礼,庭院深广,殿宇接连,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御书碑,松柏叠翠,增添秀美,真是一处小型宫殿。
寺中藏有乾隆御书石碑2块,翁同龢正楷书碑一块。现大钟寺内的钟王“永乐大钟”原在万寿寺中。乾隆曾三次在寺中为其母祝寿,当年老佛爷——西太后,幸游颐和园之时,必然经过这里喝茶、休息。
目前,万寿寺已改为博物馆,维修一新,每日常接受参观客人。2006年05月25日,万寿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0. 北京城内现存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

法源寺是现代京城最古老的一座佛寺,在今北京宣武区法源寺街。关于这座古刹的创建年代,近年出版的介绍北京名胜古迹的书籍中,有两种说法:其一说“创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45年,是唐太宗远征高丽,为了悼念和悯抚阵亡将士,于唐幽州镇城东南隅城东门之东,建立了这座寺院,取名悯忠寺,就是今天的法源寺。”见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编《北京名胜古迹》;其二说,“据史籍载:最初,唐贞观十年公元645年曾拟在此建寺,后来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但都未果。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寺始建成,并赐名“悯忠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见周沙尘编著《古今北京》
照正统二年公元1437修葺后,曾改名宗福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5年改建后,才名为法源寺,沿用至今。
见于史籍记载的,寺院自唐代创建至清初,曾遭受两次大灾。第一次为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是一场火灾,全寺都被烧毁,到景福年问公元892—893年又重加修建。第二次是辽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的幽州大地震,寺内建筑全部倒塌,其后又重加修建。除上述两次大灾外,见于记载的还有:五代时一度改为尼寺;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13年曾作过科考的考场。
此外,在法海寺中还发生了很多传奇事迹。比如,宋钦宗被金兵掠至幽州时,曾被囚禁于此;宋遗臣谢枋得号叠山,被元兵俘到大都今北京后,也于此寺中绝食而死。
寺内有唐松、宋柏,自清代至今,一直以花木闻名于京城。除古老的松柏外,还有一株树龄为数百年的银杏,文官果、龙爪槐、古槐、海棠、丁香、翠竹等布满寺中。这里的丁香久己闻名都城,过去每当花开时,寺僧都以赏花为名招待京中名流。现如今,这里的花园依然十分茂盛。
寺的建筑布局遵循以中轴线建置的传统手法,即主要建筑分布于中轴线上,规整而严谨。寺屋北向南,一共有四进院落。
大门内第一进院落的正殿,名天王殿,坐落在院的北部,画栋雕梁。殿内供奉四大天王,雕像姿态威武,青铜质,是明代遗下之旧物。
第二进院落内的正殿为大雄宝殿,建在一“凸”字形高台上,是寺内的主要建筑,气势分外庄严稳重。殿面阔五问,进深三间,歇山顶;筒瓦、脊和吻兽均为青灰色。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壁有圣僧像。
第三进院落的中央耸立着观音阁,为唐中和平年公元881—884年,又名悯忠寺阁,后人称其悯忠台。阁外东西二壁上嵌有唐、辽、金、清诸代碑刻,其中多为著名文物古迹,为唐苏灵芝书写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唐悯忠寺重藏舍利记”、金“北部令史题名记”等都极珍贵。阁中奉十一面三十二臂观音像。
还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后,唐代高僧玄奘的顶骨舍利被移奉在寺中的大遍觉堂中。玄奘法师顶首舍利原藏在终南山紫光寺,后移藏于长干寺塔中。清咸丰四年塔毁,1943年被掘出,分置于南京、北京、日本供奉。在北京的这一部分,是在北海公园里特地为之建塔而藏之。1947年,塔被国民党炸毁,解放后才移供到法源寺大遍觉堂的。
法源寺后部有一座建筑,名藏经楼。楼有二层,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两侧有小楼相连。
法源寺占地面积六千七百多平方米。1980年作了重新修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遂得以恢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