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抓狂心理学(揭示难以言喻的日常行为)

書城自編碼: 18052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刘多年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15574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5/200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售價:HK$ 69.6
出行创新设计:概念、范式与案例
《 出行创新设计:概念、范式与案例 》

售價:HK$ 119.9
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又害怕走进爱(第13版)
《 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又害怕走进爱(第13版) 》

售價:HK$ 83.8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售價:HK$ 95.8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HK$ 81.6
感动,如此创造
《 感动,如此创造 》

售價:HK$ 71.8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HK$ 95.8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HK$ 74.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0.7
《 消失的地平线 》
+

HK$ 146.9
《 国学知识大全(易中天备极推崇!迄今最全面完整的国学巨著!一代国学大师——吕思勉开示国学门径,针对青年学子写就的扛鼎之作,最切合今人实际的国学入门读物!) 》
+

HK$ 64.9
《 鬼谷子(典藏版)--中国智慧第一书 》
內容簡介:
本书以去全新的趣味实验和案例的形式,层层解密上至人文史学、意识形态,下至日常行为、心理常识,无奇不有,为读者解开几百年甚至上千来看似合理却又错综复杂的抓狂现象和行为,把读者从抓狂的世界捞起来。
關於作者:
刘多年,高级工程师,心理学研究者,曾先后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管理类、心理学类论文几十篇,1993年先后到英国﹑日本﹑德国考察和工作,丰富了大量心理学知识,2003年被聘任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出版作品有《精神X档案揭秘》。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大脑思维重建中的逻辑学
 爱因斯坦是如何记住女友的电话号码的?
 为什么运动员跳水时先起右脚而不是左脚?
 “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说笨人脑袋里装了病毒?
 反应迟钝和反应灵敏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飞机上要装黑匣子?
 脑子进水了怎么办?
第二章 肢体语言中的神经学
 为什么听笑话会肚子疼?
 耳朵发烧是有人在想念你吗?
 灵感是怎么来的?
 你的细胞能感觉你的思想吗?
 慢性子的人为何不容易变老?
 移植心脏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什么闹钟响了不去按?
第三章 眼皮障碍中的唯美学
 多远的距离可以产生美?
 从面相能看出一个人的真面目?
 为什么说眼见为实?
 痛苦的感觉可以“洗”掉吗?
 一个苹果的猜想
 闭目真的能养神吗?
 人体为什么会像蜡烛一样释放能量?
第四章 动物知行中的灵动学
 章鱼预测了世界杯?
 海豚比章鱼的好奇心更强
 为什么狐狸吃鸡而不吃鸭?
 丛林法则
 人与宠物之间是怎么取得沟通的?
 人类是外星人合成的?
第五章 微观世界的自然学
 死前一秒会经历什么?
 纯粹理性为何给人一种心灵寂灭的感觉?
 为什么中国这么信“道”?
 为什么老鼠比蜜蜂更怕黑暗?
 相对论就像一两个人在炉边烤火?
 为什么总是强者继承弱者的财产?
 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要比蜘蛛起得还早?
 漫步海边最美妙的感觉是什么?
 为什么儿子一定比爸爸更聪明?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为什么所有和尚看起来都一样?
 为什么水边的草总是长得很粗壮?
第六章 搭配规律中的零和成本学
 为什么人在约会的时候相信直觉
 夫妻相是如何造就的?
 双胞胎真能“心灵相通”吗?
 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女人多愁善感是因为吃多了洋葱?
 男性“好色”究竟为哪般?
 大款为何总是红光满面?
第七章 自然预感中的期望效应
 人在生气时为何会感觉胃疼?
 目光能杀死人吗?
 “顿悟”出自左脑还是右脑?
 为何有时惦记谁,谁就突然打来电话?
 笑一笑十年少真有其事吗?
 音乐可以治疗那些伤痛?
 为什么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是分蛋糕
第八章 时空设计中的麻辣学
 泰坦尼克号船长为何能穿越时空隧道?
 为什么蒙娜丽莎和微笑是不可分割的?
 为什么说人类本来有三只眼睛?
 范进是在多少岁变疯的?
 为什么说李煜是玩厚黑学的第一菜鸟?
 为什么李白觉得举杯消愁愁更愁?
 为什么装糊涂的成本很小?
 为什么建城之前先要放羊?
 为什么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
第九章 心态透凉时的羊群效应
 为什么说罪犯比心理学家更诚实?
 人在情急之下为何感觉力大无穷?
 为什么一个漂亮女人的命运比一座城市更重要?
 为什么摘掉车牌的车比没摘的更容易被偷?
 凶宅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中国的房子坐南朝北而日本的坐东朝西?
 为什么人的意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为什么炒股就像傻子跟傻子的游戏?
 为什么要屏蔽宇宙信息?
 为什么人当初都长得一样
 为什么鸵鸟总是把头钻进沙子里?
第十章 人性摇晃中的泡沫学
 为什么小鸟用鸣叫保护自己而不是打架?
 为什么人类无法摆脱兽性?
 谁是屠夫谁是推土机?
 善意的谎言为什么能治病?
 为什么跳蚤会越跳越低?
 为什么比尔?盖茨只带一个钥匙?
 为什么人的心理就像一座冰山?
 为什么人的模仿欲望那么强?
第十一章 日常行为中的大概率学
 为什么开车打电话比乘坐黑色出租车更危险?
 为什么人在生病的时候会进行心量抗争?
 有星星的夜晚不适合作战?
 “瓦伦达心态”引发的奇思妙想
 为什么黑夜比白天更容易产生灵感?
 为什么梦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为什么科学家要在全球放置随机事件测试仪?
內容試閱
爱因斯坦是如何记住女友的电话号码的?
作为希特勒贴身幕僚的舒伦堡,他在这本回忆录中写了许多关于希特勒生平往事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有一段描写希特勒要求下属汇报工作的情节,他要求下属将一个20万字的汇报材料在20分钟内作系统而又核心的汇报……面对此种情况,对于汇报者来说,只能采取将”一本厚书变成一张纸“这样的信息”打包、压缩“方法。
面对”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要求我们的大脑反应不断加快,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使大脑既能大容量压缩、存储信息,又能快速高效提取信息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曾提出”记忆局限“理论②,证明一个人只能同时记住或回忆5~9个信息点。但如果把记忆材料适当分组,编为”组块“,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容量。所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指”组块“,而不是绝对数量。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保存时间不长,容量有限,易受干扰。短时记忆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能转入长时记忆。因此,面对内容庞大的记忆材料,运用”记得越少越好“的原则是十分有道理的,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将数目巨大的信息点浓缩﹑同构﹑整合﹑提炼成为大脑短时记忆所能接受,且大脑长时记忆能够提取回放的5~9个信息点,并将一个充满无数信息点的”面“变成一个浓缩的”点“……最终将这些有限的”点信息“再组合成一个系统的”记忆链“。比如18409721这组数据,如果按顺序逐个记忆,一是记忆比较累,也比较乏味,二是以后容易忘记。如果由1840联想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97联想到97年的香港回归,21联想到”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样把八个信息点压缩成三个联想小回路,只要想起任意一个回路信息点,都可准确的联想起全部信息点。
爱因斯坦为了记住他的女友的电话”24361“时,就用”两打加19的平方“作为适合他自己知识结构的方式记忆。通过把信息元素”打包“成”大块头“的这种记忆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右脑”全息照相记忆“的功能特征。这种记忆方式在脑中形成既平行又相联系的回路系统,它们可以由相关的任何一个刺激信息所激活。这就是”记的越少越好“的道理。
死前一秒会经历什么?
迄今为止科学无法解释的十大神秘现象之一,
“死而复生”者所描述的“濒死体验”。所谓“濒死体验”,就是这个人的心脏跳动、脑电波都停止了死亡,后来在医生的抢救下又活了过来,并能回忆起在“死亡”那一段时间里的经历。打开生死之门,探索生命失去后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渴望”。对此,一些严肃而有创新意识的西方科学家,悄然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最为艰难却又最有意义的研究,那就是“濒死经验”--NDE(Near
Death Experience)的研究①。在这科学尚未涉足的地方,信仰和勇气显得尤为重要。
1959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卡里斯·奥西斯和冰岛心理学家厄兰德·哈拉德桑一起,详细分析研究了几百例“死而复生者”的体验案例。他们合作出版了《死亡时刻》。书中描述的许多“濒死体验”者,在事后回忆说:“见到了来世”。比如:他们见到了已故的亲属和朋友的幽灵,见到了灵光和美丽的祥和的色彩环境等等。这些体验带给他们祥和、宁静、安逸和宗教情感。这与临终前通常想到的黑暗和悲惨正好相反。
荷兰科学家贝利·考文博士研究过50多个濒死实例,他深信:人在死亡的那一刹那,的确有某种“半物质”的成分溢出。他希望有一天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证实这一见解是正确的。精神和物质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和格格不入,也许它们在某种情况下是一体的。
1977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濒死体验的学术机构在美国成立──“国际濒死研究学会”。他的成立标志着“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了有组织、有规模的新阶段。从1988年起,法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继成立了国际濒死研究学会分会。NDE研究逐渐成为世界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它融现代医学、药理学、心理学、哲学、宗教学与灵学为一体,直指人类自身研究的神秘之地。
据俄罗斯《真理报》的报道:一个名叫雷蒙·莫迪的医生对4000个有过临床死亡经历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并在《死后的生命》一书中表示,死后很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世界。根据这位医生搜集的详细材料,死而复生的人们在进入死亡世界后首先体验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欣喜之情。也就是说,“濒死体验”者的“死”后第一体验是快感。很多“死而复生”的人们都表示他们经历了难以言传的喜悦,同时,死亡也是一个“灵魂”在时空隧道中的奇怪旅行历程,一个人能够在一秒钟的时间里回忆起整个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科学家们无法解释即将死去的人们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然后看到一个生动的“死后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居民”,尽管那时人的身体功能已经停止了运转。他们也无法解释:那些濒临死亡的人们能够像放“电影”一样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将死的人们为什么能够从外界看到他们自己,看到他们的身体以及他们所在的房间。
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Albert
Heim),从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开始了NDE研究。海蒙爱好登山,有一次,他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被一阵大风吹落悬崖。就在他“灵魂出窍”的那一瞬间,奇迹发生了,事后他回忆说:“仿佛在一个离我有些距离的舞台上,我见到了各种现象及我的整个过去……没有悲伤和焦急,一切都那样绚丽,我曾遭受的悲惨经历的回忆十分清晰,但并不令人悲哀,一种神圣的宁静感如同奇妙的音乐涤荡着我的灵魂”。
这次经历促使海蒙对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进行广泛的研究,包括战争中受伤的战士,从建筑物上掉下来的建筑工人,差点被淹死的渔夫等等。他在研究论文中提到:在他所调查的30名坠落幸存者中,95%的人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平静和快乐。他还发现他们的体验过程极为相似:众多飞快的意识活动,预知结果的超凡能力,时间的弥散意识,飞速地回顾一生,目睹超自然的美丽景象……没有紧张绝望和痛苦;精神的明晰和高速活动。海蒙的研究仿佛强大的催化剂,使众多研究者循着他的脚步前行。
现在科学家们对“濒死体验”现象的存在已经没有争执,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生理学解释:该现象是由于人大脑中化学成份的变化,例如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一种幻觉效果;心理学解释:认为该现象是由于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并不是真实存在;超自然解释:认为该现象反映了一种超常的客观存在,“濒死体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
②社会心理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临床死亡后经过抢救而又复生的人叙述的“濒死体验”基本归纳为五大阶段。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这种说法的人约占57%,其中大多数人有较强的适应力。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当飘到一片黑暗中时,心理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意识的人占35%,他们大多数觉得自己的意识游离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的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这种自身形象有时还会返回躯体。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持这种说法的人占23%,他们觉得自己被一股旋风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并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冲去。感觉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这时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们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情。亲朋好友们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们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这时,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第五阶段,与宇宙合而为一。持这种说法的人占10%,刹那间,觉得自己犹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时得到了一种最完美的爱情。
对“濒死体验”成因的解释,迄今为止尚无一种理论经得起严格考察,可以说还不知道濒死体验的真正原因。濒死体验对当事人影响很大,多数人发生了巨大的、积极的转变,心灵更加丰富了。凡是有过“濒死经历”的人,活过来后,面对死亡不再有那么可怕的感觉了,反而变得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亲切和善,对未来充满朝气而不再绝望了,他(她)好象理解了“死亡归宿”的含义,找到了生与死之间在哲学意义上的平衡点。对生与死的自然凋亡达到“生如春花绚丽,死如秋叶静美”认知境界。
为什么摘掉车牌的车比没摘的更容易被偷?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做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①: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古人说:“篷生麻中则直”。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篷草,如果生长在竖直坚挺的麻中,也会长得很笔直。反之,“麻生篷中”时,一向正直挺立、宁折不曲的“麻”也可能顺着“篷”长得弯曲。
“破窗效应”从一个侧面说明:坏环境可以纵容一个人犯罪,好环境可以培养一个人向善。这从心理学的角度也证明了中国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贴切含意。即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的感觉是有道理的。
再说说当下类似的事件。如果男女双方的感情出现裂痕,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话,很容易就会破裂,这是因为双方似乎在暗示破裂不可避免,所以就惯性下去。这个理论放在一件衣服上也适用。如果一件衣服出现一个小洞,如果不及时修补的话,就可能越破越大。如果有一个大人牵着小孩过马路,如果没有得到旁人的制止,就会有很多人效仿。
“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向人们展示了发生在10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冰海沉船事件。然而在轮船首航前,英国著名的实业大亨乔里·奥昆纳就预感轮船要沉没,从而放弃了难得的首航船票。对此,有人不解的问他原因,他说:“我做了一个怪梦,梦中看见泰坦尼克号沉没了。”果然,在轮船出发5天后,撞上冰山沉没了。美国前总统林肯在遇刺前三天就预感到被刺杀的场景,他把这个噩梦告诉了自己的亲人和好友,结果三天后遇刺身亡。这在美国家喻户晓。在今天看来,人们真的预见到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吗?还是因为存在“第六感”?
现在已有证据表明,人类的感知功能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觉以外,人类还存在着一种“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20年来一直从事此类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①。
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参照动物的“第六感”,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存在着独特的“第六感”,人类也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
美国华盛顿大学脑心理学专家已经确认大脑中一个区域能明显地应对早期警示信号②。脑部的这一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它位于大脑前叶的上半部,沿着区分左右脑的隔膜分布。
当人们需要在多个相互排斥的选择中作出决断时,或是犯了错误之后,ACC区域有明显的活动,它能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也就是说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对此,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解释说:“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海豚比章鱼的好奇心更强
猎奇心理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好奇心。它是人和动物对新鲜、独特、第一次看到的、罕见的、不容易得到的事物的天然吸引力或者本能的探究兴趣。人和动物都有猎奇心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①,即把一只饥饿中的白鼠装进一个新的并放有白鼠喜欢吃的食物笼内,白鼠不是首先就食,而是先对环境做了一阵子探索之后才去吃食物。心理学家还观察了一只猴子对一只箱子的探索反应。猴子的周围撒满了野果,同时演示给猴子看捆绑着的箱子,猴子宁肯牺牲两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开装着同样野果的箱子,也不去就食随手可得的遍地野果。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世时取得的专利发明就有1093种。你一定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没有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问问题罢了。”由此看来好奇心是人和动物的普遍天性。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好奇心对智力的演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海豚比章鱼的好奇心很强,所以它们成了数一数二的海洋聪明动物。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②,在大脑的正中间略偏下部位,是一个多重功能﹑多重结构﹑多重系统立体交汇的聚集地,它是“精神宇宙”的“黑洞”。它那深不可测的“洞”内,有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功能和结构组织,这里有连合两半球旧皮质的“海马系统”;有沟通左右脑的“胼胝体”(2亿~3.5亿根横向神经纤维);有具有神奇功能的丘脑系﹑网状系﹑松果体(第三只眼)、视觉等投射系纤维;有被称为脑部第六感特殊区域的前扣带皮质(ACC)结构等等……几乎所有的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感觉﹑刺激﹑直觉的﹑想象的﹑理性的﹑感性的﹑逻辑的自然信息和精神信息都逃不过这个“旋涡引力场”的注意和吸引。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精神宇宙黑洞”。另外,在人脑的丘脑系中,前苏联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注意神经元”(也被称为“新奇事物觉察器”),它只对刺激信号的新奇性发生反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反应。就好奇心驱动的创造、发明而言,就讲一个“新”字,所以,“喜新厌旧”在这儿无可非议。
“瓦伦达心态”引发的奇思妙想?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他们声称发明了一种非常可靠的智能测试方法。他们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并做了一次测试。并在次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校5名“天才儿童”的姓名。20年后,追踪研究的专家发现,这5名“天才儿童”都有极其卓越的成就。此项研究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这两位专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个尘封20年的箱子,打开后告诉在场的所有专家和记者:“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根本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机抽出5份试卷,将名字公布。这5个孩子由于得到自认为最信赖﹑最权威的心理暗示,而在20年后成长为真正的天才。”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瓦伦达心态”的理论。其实,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犹如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间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反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不管是来自外部的暗示,还是自我暗示,主要是诱导刻骨铭心的潜意识发挥作用。一个正面的﹑良性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超级发挥,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效果。据说,在居里夫人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正和一群儿童在玩耍。这时,一个吉普赛女巫托起她的手,仔细看了看说:“你将会世界闻名!”这个“预言”最终应验了。女巫给了居里夫人一种“成功”的信念,这种刻骨铭心的心念引导她走向成功。
同样地,一个负面的﹑恶性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无所适从,大脑的理性意识失去判断能力,并且使大脑相关区域的机能受到扰乱,形成一个病态性的控制中心,在不知不觉中,全面进入或全面渗入自己的大脑之中,并通过改变其潜意识(心态),从而完成“洗脑”过程。就像电脑黑客发动的“病毒攻击”一样。
国外有个心理学教授也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学生带到一个黑暗的大房间里,并对他们说;你们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说完后,学生们都很快就走过去了。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学生们看到,小桥底下是一个很深的水池子,而且还有几条蠕动的大蟒蛇。这些学生们吓了一跳,庆幸刚才没掉下去。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诱导了半天,终于有三个人站起来,愿意尝试一下。
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蟒蛇之间还有一层坚固的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不怕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这个试验揭示的原理是潜意识(心态)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任何行为的发生,对于人本身来说都是大概率事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