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危机、改革与崩溃 : 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
》
售價:HK$
85.8

《
零信任网络:在不可信网络中构建安全系统(第2版)
》
售價:HK$
120.8

《
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走遍世界寻国宝
》
售價:HK$
140.8

《
时刻人文·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
售價:HK$
107.8

《
血与火的50年:昙花一现的西晋
》
售價:HK$
107.8

《
找到你的真北:成为真诚领导者(畅销欧美亚18年 企业转型实战指南 哈佛、麻省、清北创新领导力指定用书)
》
售價:HK$
107.8

《
权力尚简:《老子》的权力政治学解读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1.危机之下,国家如何自救: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真实操作案例
经济从不是直线上升的故事。战争爆发、股灾崩盘、通胀失控、产业塌陷……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危机应对史。美国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大萧条,德国用“社会市场经济”重建秩序,日本在泡沫崩盘后寻找老龄化出路……本书以真实历史为脚本,呈现危机下的决策博弈与制度应变,为读者提供一份“国家如何脱困”的案例手册。读懂这些,你能看懂政策风向,也能提升个人的经济判断力。
2.看懂大国兴衰背后的制度规律与权力逻辑
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持续崛起,有的却一落千丈?本书从八大经济体的制度变迁出发,带你看清权力如何通过工业化、殖民扩张、货币体系等路径不断重构世界经济格局。英美靠金融制度筑起霸权,德国用教育 制造突围,日本依靠产业政策实现超车……如今“去美元化”“新冷战”“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势,其实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这不仅是了解世界的一本书,更是读懂当下的钥匙。
3.技术跃迁与产业升级:国家如何在关键赛道押对方向
技术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奇迹”,而是国家顶层设计与制度引导的结果。英国从蒸汽机开启制造时代,美
|
內容簡介: |
本书勾勒过去300年间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兴衰,展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如何在战争、危机、技术革命中寻找生存与突围之路。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英国如何通过工业革命抢占先机,又如何在金融与福利的双重夹击中失去优势;美国如何从一个农业国家蜕变为科技霸主,又如何在债务、通胀与货币霸权之间反复试错;德国如何走出战败与分裂,在“社会市场经济”中重建秩序;日本如何凭借技术战略一度成为“亚洲奇迹”,却在泡沫崩溃后陷入“失落的三十年”……这不仅是对欧美经济模式的透视,更是对未来世界格局的一次深度预判。
本书不仅是一部写给今天读者看的西方世界经济简史,更是一面照见现实的历史之镜。它既帮助我们以史为鉴,洞察经济运行的规律,看清大国兴衰的规律,更为理解当下世界变局、国家战略,以及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照,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找到未来可依的方向与确定性。
|
關於作者: |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和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反响强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经济学底层逻辑》《改革是一连串事件》《通向繁荣之路》等专著20余部。
|
目錄:
|
第一章 美国领跑20世纪
第1 节 农业立国与工业立国 003
汉密尔顿“四味药方” 004
杰斐逊“三板斧” 006
重回“汉密尔顿路线” 007
第2 节 爆发南北战争 008
绕不开的“死结” 009
南北经济差异 010
颁布《解放宣言》 011
第3 节 工业化狂飙突进 013
广纳天下人才 013
以地换路 014
鼓励移民 015
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016
第4 节 罗斯福新政旋风 017
拿金融体系开刀 017
通过《农业调整法》 019
鼓励自由竞争 020
推行赤字预算 021
第5 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022
特里芬难题 022
美元荒变美元灾 023
美元与黄金脱钩 025
第6 节 陷入滞胀泥潭 026
冻结工资、物价 026
尼克松走得更远 028
收入政策寿终正寝 029
第7 节 里根改弦易辙 030
大幅度全面减税 031
缩减开支、放松管制 032
执行“单一规则”货币政策 033
第8 节 科技独领风骚 035
克林顿的应对 035
抢占科技制高点 037
繁荣与隐忧并存 039
第二章 英国风光不再
第1 节 告别重商主义 043
《航海条例》引起冲突 044
《国富论》鸣锣开道 045
成为自由贸易国家 047
第2 节 工业革命一马当先 048
两次“圈地运动” 048
殖民掠夺积累资本 050
技术创新火车头 051
第3 节 打造世界金融中心 052
英格兰银行拉开序幕 053
银行、保险并驾齐驱 054
规范证券市场 055
实行金本位制 056
第4 节 回归自由经济 057
货币主义试验 058
开源与节流 060
改革劳资关系 061
第5 节 私有化浪潮 062
两次国有化运动 062
私有化步步为营 064
严格监督垄断私企 065
第6 节 福利制度毁誉参半 066
福利体系包罗万象 067
政府骑虎难下 068
前景不容乐观 070
第三章 德国后来居上
第1 节 普鲁士农业改革 075
容克地主的“黄金时代” 076
施泰因出师不利 077
地主变身资本家 079
第2 节 国家走向统一 080
关键一步:关税改革 081
全国关税同盟 082
经济统一促政治统一 084
第3 节 科教兴国战略 085
尊师重教传统 085
高等教育造就顶尖人才 087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088
第4 节 战时经济灾难 090
希特勒发动二战 090
战时经济管制 092
经济全面崩溃 093
第5 节 走第三条道路 094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095
大刀阔斧取消管制 096
政府只当裁判 097
第6 节 银行独立步履维艰 099
马克变成废纸 099
福克重获重用 101
银行大显身手 102
第7 节 东德西德统一 104
东德引进苏联模式 104
柏林墙被推倒 106
经济体制转轨 107
第四章 法国负重前行
第1 节 贸易战短兵相接 111
围堵英国经济 112
贸易政策转向 113
设立最惠国待遇 115
第2 节 “金同盟”昙花一现 116
法郎严防死守 117
经济全面衰退 118
被迫改弦更张 120
第3 节 国有化浪潮 122
三次国有化 122
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123
退出竞争性行业 124
第4 节 优先发展农业 126
推动土地集中 127
推广机械化、专业化 128
合作社应运而生 129
第5 节 国土整治战略 131
国土整治令 132
工业分散政策 133
工业结构改革 135
第6 节 失业痼疾难医 136
密特朗行差踏错 137
多米诺骨牌效应 138
失业率仍然偏高 140
第五章 意大利奋力追赶
第1 节 关税大战闯祸 145
风水轮流转 146
与法国交恶 147
赔了夫人又折兵 148
第2 节 在逆境中求生 150
墨索里尼雪上加霜 150
工业二重结构 152
经济总量超过英国 154
第3 节 国家参与制 155
伊里公司临危受命 156
危难之处显身手 157
敢问路在何方 159
第4 节 中小企业王国 160
不受待见的“孩子” 161
能源危机中转运 162
轻型工业化战略 164
第5 节 南部大开发 165
南部先天不足 166
实施“三大战役” 167
南北仍存在差距 169
第六章 加拿大行稳致远
第1 节 建国初举步维艰 173
被逼无奈的选择 174
麦克唐纳出手不凡 175
太平洋铁路贯通 177
第2 节 农业遭受重创 178
世界最大粮仓 179
小麦经济陷入困境 180
结构调整转型 182
第3 节 金融兼容并蓄 183
借鉴英国模式 184
参照美国模式 185
国际化提速 188
第4 节 引进外资 189
外资双刃剑 189
处处受制于人 191
颁布《外国投资审查法》 193
第5 节 重启门户开放 194
马尔罗尼“新战略” 195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6
管大放小 198
第七章 俄罗斯愈挫愈勇
第1 节 土地与自由变奏 203
废除农奴制 204
农民被剥夺 206
斯托雷平改革 207
第2 节 新经济政策 208
战时经济政策 209
新经济政策以退为进 210
成效彰显 212
第3 节 高速工业化 213
重工业压倒一切 214
农、轻、重失衡 215
推行计划体制 217
第4 节 苏联解体 218
赫鲁晓夫摇摆不定 219
“利别尔曼建议” 220
加速发展战略 221
第5 节 休克疗法 223
盖达尔投其所好 223
政府频频失算 225
宣告失败 226
第6 节 多难兴邦 228
切尔诺梅尔金胸有成竹 228
基里延科下台 230
普里马科夫大破大立 231
普京崭露头角 232
第7 节 经济全面复苏 233
强化中央权力 234
制定长远规划 235
改善投资环境 236
第八章 日本经济神话
第1 节 明治维新 241
照搬欧美 242
官营走不通 244
颁布《处理官营企业条例》 245
第2 节 超欧赶美 246
赶超战略 247
产业政策发力 248
日本经济模式 250
第3 节 科技战略 251
高增长的秘密 251
引进、消化、改进 252
播种型战略 254
第4 节 迈向现代农业 256
组建农协 256
专业化集约经营 258
对接大市场 259
第5 节 应对老龄化挑战 261
三大支柱 261
西方养老模式 263
居家养老模式 264
第6 节 失去的30 年 265
祸起“广场协议” 266
泡沫急剧膨胀 267
痛定思痛 268
|
內容試閱:
|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欧美经济过去的300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群雄逐鹿,兴衰交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出一幕幕充满传奇的人间活剧。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悄然兴起,从英国的纺织机到法国的冶金业,从德国的化学工业到美国的造船业,技术飞跃如同大马力发动机,推动欧美经济列车呼啸前行。新生产方式、新商业模式、新金融体系相继涌现,一次次洗牌,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
19世纪,英国凭借先发优势在全球建立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随着时间推移,一批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德国以其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在机械制造领域独占鳌头;美国凭借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开放的移民政策,成为全球经济新引擎。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重创,而美国大发横财,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领跑整个20世纪。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提速:德国后来居上,法国负重前行,意大利奋力追赶,地处亚洲的日本经济也迅速崛起,对美国经济霸权形成了挑战。
事实上,经济竞争并不只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不同经济模式和发展理念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自由市场、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等思潮此起彼伏。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促使各国政府反思:或改革体制,或调整政策,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
我写这本书,不完全是因为欧美经济曾深刻影响过全球经济走向,也是希望通过回溯那些辉煌的历史瞬间,带领读者与推动人类经济发展的先驱者做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洞察经济规律,在未来国际竞争中选准定位,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正是基于此,本书采用大跨度宏大叙事的写法,旨在揭示欧美各国经济崛起与衰落的内在逻辑,剖析不同经济模式的优劣与变迁。建议读者阅读时,重点关注这些国家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的决策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到背后的密码。
欧美经济发展史,是一座丰富的商业智慧宝库。读者可从中看到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大做强,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拓展国际市场。这些成功案例,可为企业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供有益借鉴。
最后要说明的是,日本属于亚洲国家,而本书将日本列入其中,有两点考虑:一是日本战后经济崛起,20世纪70年代便成为发达工业国家;二是日本效仿欧美体制,且与欧美经济有紧密联系和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格局演变。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日本开始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到19世纪末,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二战结束时,经济几近瘫痪,工业停滞、粮食短缺、通胀肆虐。然而在短短20年间便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日本经济神话。
第1节 明治维新
1853年7月8日,四艘美国军舰闯进江户湾,从此打开了日本国门,欧洲列强随即蜂拥而至,大和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日本民众认为,国运衰落是因幕府将军弄权乱政,攘外必先“倒幕”。15年后,重掌实权的天皇睦仁改元“明治”,带领国民变法图强,史称“明治维新”。
照搬欧美
日本怎样才能将自己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新政府没有底,为了摸清西方国家的底细,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员外,其他政府要员倾巢而出,耗资巨大,历时22个月遍访欧美12国。
西方的工业化让日本政要眼红心热、寝食难安。不过他们也明白,欧美工业化用了100多年才完成,而人家当年既无内忧,又无外患。如果日本一切从头开始,没等到工业化就可能被人家殖民化了。自己先天不足,又等不起,倒不如把欧美现成的先进做法照搬过来。
官员们一回国,就立即着手干了起来。由大藏省牵头组织筹措资金;工部省主管军工、铁路、矿山、机械制造;内务省和开拓省则负责抓纺织、农场、牧场,一大批官办“模范工厂”很快便建成了。
办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找到了三条门路:增印钞票、发行公债、对外掠夺。从1869年到1880年,银行增发纸币1.64亿日元;发公债募集资金1250万日元;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勒索白银50万两;1876年以后的十几年中又掠夺朝鲜大米,套购了约835万日元的黄金。
资金问题解决了,技术设备也得全面引进:关口制造所购买了英国机器;釜石铁矿购买了德国设备;长崎制铁购买了法国机器。不管哪个国家的机器,只要是最先进的,日本就千方百计买回来。
人才是办企业的关键,政府在这方面投入最大。洋设备买来了不会安装使用,需请洋人指导。1874年,工部省一次就拨款76万日元,聘请了近500名外国专家。当时国内部长级官员的月薪才500日元,而外籍专家平均拿到800日元以上,最高的每月2500日元。
在请进洋人的同时,也将年轻人送出国深造。从1870年开始,3年内选派了722名留学生;1880年以后,这些留学生陆续归国;差不多又过了9年,那些高薪请来的外国专家就全被回国的留学生取代了。
日本政府意识到,派年轻人出国深造不是长远办法,关键是要办好国内教育。于是天皇签发了“文明开化”谕旨,政府随即颁布“学制令”。
1871年设立文部省,掌管教育改革,推行强制性初级义务教育,3年内就建立了普通、师范、实业学校分类教育体系。短短几年工夫,人们发现不论繁华城市还是偏僻乡村,最好的建筑竟全是学校。
官营走不通
日本政府当初办企业的目的,是“示以实利,以诱人民”。可这些官办企业很不争气:有的刚开工就下了马;有的入不敷出,惨淡经营;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成了吃财政补贴的无底洞。
这是怎么回事?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找到了原因,问题出在“官办”上。内阁考察各部门政绩,主要看进了几套设备,聘了多少洋教头,办了多少家工厂。至于效益,一时也看不出来,不好量化考核。
各部门选派自己的“骨干”去管企业,这些人在原单位是把好手,可管企业却是外行指导内行。再加上他们的工资由“上头”拨,哪怕是企业开不了工资,管理者也毫发无损。加上企业隶属关系不明晰,一家企业几个婆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官办企业最初的几年,由于有财政帮衬尚能勉力维持。可时间一长,财政就吃不消了。其实,日本政府也有难处:为了“倒幕尊王”,把德川幕府庆喜将军赶下台花了大量军饷;为了消除新政权隐患,让武士“转业”用了大量安置费;明治十年在西南平叛,也耗费了不少银子;再加上投资办工厂,政府欠了一身债。
政府债台高筑,也想过打农民的主意:先搞土地私有,刺激生产,再搞地税改革,“以农养工”,可又担心农民会群起闹事。要是再增发钞票,更行不通。物价飞涨,人心不稳,说不定哪天老百姓就把官员赶下台。“官办”的路实在走不下去,政府只得改弦更张,实行“民营”。
颁布《处理官营企业条例》
18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处理官营企业条例》,除了兵工厂与造币厂等关键行业,其他“模范工厂”全都卖给了私人,而且售卖方案出奇优惠:不仅价格很低,而且买主还可以分期付款。
原来的“模范工厂”虽已改为民营,但这些企业仍可享受“官助”。《处理官营企业条例》颁布后,政府又多次开出了优惠清单:巨额补贴、出口奖励、进口优先、提供贷款、减免企业税、鼓励竞争、消除地区封锁。爱屋及乌,其他民营企业也都跟着享受到了政府的关怀。
三菱会社发迹,是企业官转民的缩影。日本被迫“开港”之后,英、美航运公司纷纷进军日本。为了振兴本国航运业,日本政府办了一家官办的“邮便蒸汽船会社”,由于效率低、运费贵,经营每况愈下。1874年日本攻打中国台湾,本指望让它出力,可这家官办会社竟然甩手不干。
正在政府头疼的当口,民营企业三菱会社自告奋勇,后来仗打胜了,政府也弄明白了,原来民营企业也能担当重任。于是大藏省所属的船只,连同“官办”邮便蒸汽船会社的全部家当全都无偿划给了三菱。
明治政府还先后三次颁发“命令书”,明确了政府与三菱会社双方的责、权、利。在政府的扶持下,三菱打败了英、美航运公司,成为日本海运业的霸主。
日本企业从“官办”到“民营”,一着棋对,满盘皆活。19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民间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民营企业从纺织业开始,迅速扩大到其他产业部门。原本受制于人的岛国,几十年间便成了亚洲第一工业强国。
日本政府用民营企业交的税大办军事工业,于1894年和1904年,先后打败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日本虽地处亚洲,却“脱亚入欧”挤进了西方强国之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