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1723:世界史的10扇窗(从全球史中的10位人物,管窥18世纪世界的格局与变化)
》
售價:HK$
74.8
《
躺椅和舞台
》
售價:HK$
93.5
《
唐密复兴与持松法师
》
售價:HK$
217.8
《
甲骨文丛书·日本社会的历史
》
售價:HK$
119.9
《
最后的捕鲸部落
》
售價:HK$
63.8
《
清朝十二帝
》
售價:HK$
86.9
《
未生(星云奖 银河奖大师作品 )
》
售價:HK$
52.8
《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气候灾难的可能性有多大?在冰川消融前,人类还有多少时间?
达尔·贾默飞赴全球各地,从北美高峰德纳里峰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从硕果仅存的海豹猎人到不断沉降的城市,将气候灾难的证据陈列在我们面前,只为警醒仍然踌躇不前的我们。人类家园的守护,只能靠我们的觉醒和行动。
美国笔会/E. O. 威尔逊科普文学奖决选作品,《纽约时报》《纽约书评》《书单》杂志盛赞的“警世之书”。
內容簡介:
就在你阅读这行文字时,地球上的冰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独立记者达尔·贾默奔走在气候变化的一线,用翔实的科学数据和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呈现出一份关于气候危机的全球报道。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者以共情又不失冷静的新闻笔触,带领你攀登北美高峰德纳里峰,在太平洋温暖的海水中探寻珊瑚礁的踪影,去阿拉斯加的圣保罗岛寻访仅存的海豹猎人,并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市亲身感受城市沉降的风险。
这趟旅途传来的是一道不容忽视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警告:气候危机正逐年加剧,消融时代已全面降临,而我们仍然熟视无睹。
關於作者:
达尔·贾默(Dahr Jamail),美国独立记者,对美国入侵伊拉克、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做过深入报道,著有《绿区之外:发自伊拉克的独立记者报道》等,2009年荣获玛莎·盖尔霍恩新闻奖。
目錄 :
引言
1 德纳里峰
2 消融时代
3 煤矿里的金丝雀
4 永别了,珊瑚
5 即将到来的亚特兰蒂斯
6 森林的命运
7 导火索已经点燃
8 世界之巅的尽头
结语:存在度
后记
致谢
注释
索引
內容試閱 :
引言
我在坠落。坠落的时间很长,我甚至能看到蓝色的冰层快速地向上运动,历经亿万年挤压而成的冰川在眼前倏忽而过。我感觉自己已经跌得很深,似乎把我的登山搭档肖恩也拽进了冰川裂缝里。此时,脑海中有个声音告诉我 :死于登山就是这种感觉。
刚想到这里,登山绳索把我的攀爬挽具猛地一下子拉了起来,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随着绳索本身的力道上下晃动,然后慢慢趋于平稳。肯定是肖恩在冰川表面不知用什么方法阻止了我的坠落。
拂去头发、胳膊和胸前的雪和冰块,拉下衬衫袖子,我发现自己的冰川眼镜挂在登山裤的口袋里,于是将它收了起来。我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身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没有发现任何伤情。环顾四周,我发现附近没有冰架可以缓解绳索的张力,因此肖恩无法安装滑轮系统把我拉上去。
我往身下看去。
下方是无边的黑暗。
我盯着正前方的蓝色冰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抬头看向上方那个小洞—刚才我就是从那里掉下来的,当时我正艰难地通过冰川裂缝间的雪桥。我们此行沿着阿拉斯加的马塔努斯卡冰川向楚加奇山脉的马库斯贝克山方向进发,前面的肖恩已经安全地通过了那座雪桥。
“你必须再往下看一眼,然后再做打算!”我大声自言自语道。
于是,我再次往下方看去。身下尽是无边的黑暗,空洞的裂缝如同黑洞大口,吞噬着一切,甚至包括声音。我心中一紧,几近窒息。
“肖恩,你没事吧?”我一边大喊,一边把机械上升器夹在绳子上,准备爬上去。
“是的,我没事,不过我现在就在裂缝边缘,”肖恩大声回道,“无法设置锚点,无法使用装备,所以不要往上爬。我们只能等待救援,等其他人赶上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我的体温开始降低,低到我无法控制自己,身体不停地颤抖。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我屏气凝神,盯着面前几英尺远的冰层陷入了沉思,身体偶尔会摇摆一下。靠近冰川顶部白色冰层内的微型气穴是经过长期挤压形成的,经年累月,散射出蓝绿色的光芒,美轮美奂,让人为之痴迷。沿着冰川裂缝略微向下,那里的冰层早在晚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我静静地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不敢活动,生怕把肖恩拽下来。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眼前近在咫尺的冰层,专心思考从上面折射下来的柔和光线如何穿透并反射出如此光滑的冰墙。我凝视着冰墙,感觉其中的蓝色似乎无边无垠。尽管处境危险,但冰川之美使我平静下来。
漫天飞雪中,轻盈的雪花似千变万化的精灵,降落在崇山峻岭中。雪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被挤压成冰川,冲刷并塑造了地球的面貌。千百万吨的重量,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推拉着这些冰冻的河流顺坡而下,在隆起的地质板块上雕刻出冰斗和沟渠,雕刻出雄伟的山峰—我从小就被这些山峰所吸引。
最后,另外两名队友赶来,设法将肖恩从距离冰川裂缝边缘仅6英寸的栖身处救了出去,然后他们三人联手,搭建起三向滑轮系统,开始费力地把我从这个差点葬身的地方往上拉,一次只能拉几英寸。在接近冰川表面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关注冰层内部微妙变化的蓝色光影,被这种原始之美深深吸引。
终于,队友们把我拉上冰川裂缝的边缘。我不断地把冰镐的尖头插进雪里,用力缓慢地挪动身体,内心充满感激——之前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因为身处冰川之顶而心存感激。我站起身,凝视着西边的一座山峰。此时,太阳刚刚落山,沿着山脊随风徜徉而下的雪绶带,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幻化成一条条鲜红的丝带。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落英缤纷,流光溢彩。
获救之后我如释重负,激动得浑身颤抖,不停地咆哮嘶吼,宣泄着内心的感激与轻松。活着的感觉真好,周围的山色雪景真美。我在感恩与震撼中逐个拥抱三个登山伙伴。现在安全了,直到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距离死亡有多近。
结语 存在度
你不能总是待在山顶上,必须下来……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只有一点:在上面能知晓下面,在下面却不知晓上面……回忆你在高处时看到的东西,可以帮助你在低处找到出路,这是一门艺术。当你再也无法看见的时候,至少心中还能知晓。
——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勒内·多马尔,《类推之山》
2016年6月18日,在德纳里峰海拔17200英尺的营地,我们逗留的时间就要结束了。在准备登顶的几天里,我们加固帐篷,铲除帐篷坑里的积雪,让身体适应海拔。
但是在高山营地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巡逻队的医生利亚姆和登山管理员米克的未婚妻苏护士救了一名患有高原肺水肿的登山者的命。经过他们两人的努力,患者熬过了那晚,米克安排高原直升机及时赶来救援登山者,并在即将到来的风暴扫荡毫无遮蔽的营地之前,将患者迅速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第二天晚上,狂风不停地拍打帐篷周围的围挡,我们的睡眠断断续续。我努力调整身体,适应目前的高度。雪开始慢慢地填满我们帐篷所在的坑地。第二天早上,利亚姆和巡逻队的另一名成员布莱恩选择下到14 200英尺的营地,以挺过此次暴风雪,而米克、苏和我则原地蛰伏,那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维护、加固我们的帐篷以及帐篷周围的围挡,因为暴风雪在变得越来越猛烈。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除了帮助两名跌跌撞撞闯入营地的登山者外(他们登山时选择了一条颇具挑战性的路线,结果遭遇强风暴雪,从靠近峰顶处撤了下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加固帐篷、铲除帐篷坑地里的积雪、阅读、写日记,与米、苏以及那两名登山者一起吃饭—他们二人正逐渐从登山的痛苦中恢复过来。
我十分享受在帐篷里度过的漫长而孤独的时光。浮生得闲,怡然自得,这恐怕是现代世界最稀有的商品了。此地距离峰顶3110英尺,只需要一天的攀爬时间,我有很多机会进行思考。
如果你想要登上德纳里峰的峰顶,必须要得到此山的允许才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认为,一旦有人下定决心要登山,那么从下定决心到开始攀登这段时间,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决定他们的成功。只有当你意图正确、行动合理,你才会达到顶峰。虽然有很多例子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我自己的经历却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