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HK$
103.8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HK$
81.4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HK$
1408.0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畅销书大家的最新力作
《马路吉他队》是著名畅销书作家天下霸唱的最新里程碑之作,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一群意气风发年轻人讲起,还原了一代追梦人的光荣与梦想。其中令人眼界大开的民俗江湖、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性格各异的人物,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心荡神驰的故事世界。
★ 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
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变革和个体命运交织成的时代画卷。通过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思想觉醒和对梦想的追求。
★ 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
音乐特别是吉他音乐是小说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成为人物情感表达的载体。音乐元素的融入,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 艺术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小说将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展现了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反映了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 人物塑造的立体丰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性格各异,如卫星、阚大路等角色具有典型性,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不同青年群体。人物的成长、挫折、成功和转变都描写得细致入微,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开启之前,人们往往一无所知……
“马路吉他队”是著名作家天下霸唱的最新力作,作品由第一季狂想曲,第二季交响曲完成。故事开始于上个世纪末,那正是春风拂面、白衣飘飘的八十年代,令人心荡神驰的往事扑面而来。个性十足的卫星、阚大路、高冷、小彬彬等一众人物开始粉墨登场,层出不穷的市井民俗、啼笑皆非的倒爷经历、意气风发的江湖往事……翻开就停不下来,贯穿其中的流行音乐更是时代的情绪映照。
作品从底层还原了一代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音乐特别是吉他乐队是小说的重要元素,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成为人物情感表达的载体。音乐元素的融入,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这是献给一代追梦人的大作,往事渐渐隐去,总有春风拂面,总有青春无敌,总有人正年轻……
《马路吉他队》献给曾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献给慢慢逝去的岁月。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天下霸唱,本名张牧野,天津人。其代表作“鬼吹灯”系列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备受观众喜爱,风靡华语世界。他的创作将东方神秘文化与世界流行文化融为一体,关注人在充满未知环境中的思考与行动,幽默精练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元素,使他的文字构建出了另一处江湖。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鬼吹灯》丰富饱满的想象力,成为它最让人刮目相看的地方。近几年,天下霸唱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他创作的“四神斗三妖”系列作品,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捧。
《马路吉他队》是作者历经多地采访、多年经历创作的最新现实题材力作,取材很多真人真事,融入了地方风俗与时代风貌,记录了一代音乐人的光荣与梦想。
“马路吉他队”系列作品,是作者近年来厚积薄发的里程碑之作。
|
目錄:
|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江湖营生???????…?001
第二章?
?????不打不相识??????…?031
第三章?
?????歌声飘荡在八十年代??…?053
第四章?
?????早点铺子的兴衰????…?079
第五章?
?????斗琴大会???????…?095
第六章?
?????高冷的出场??????…?123
第七章?
?????转战夜宵摊??????…?145
第八章?
?????卫星的第一桶金????…?167
第九章?
?????歌手选拔赛风波????…?195
第十章?
?????贵人金叔???????…?229
|
內容試閱:
|
◎序言(引言/导言/出版后记/编辑手记/跋)
序
从事出版行业有二十年了,在我倏忽数年的职业生涯之中,梳理自己的记忆仓库,竟然从来没有给任何一部作品写过序言。
这是第一次。
机会难得,终于轮到我说话了,为什么开了这个先例?
先聊聊之前为何没有写过序言吧。
首先,作品是作者的表达集合,编辑始终是辅助完成这个工作的人,不能越俎代庖,不要喧宾夺主,永远安静地站在幕后。这是一种职业操守,无关才华和道德。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一种注脚。
其次,编辑这项工作,是为作品要面向的读者把关守门的。一部公开出版的成熟作品,有封面、有内容,作者的表达和编辑的工作尽在其中,不恰当的题外话总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再次,一部作品公开出版,总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来读。让你写个序言,对销量有提升作用吗?不小心起到副作用,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为什么想到给这部作品写序呢?
当然,首先是作者天下霸唱的邀请,他希望我能对这部作品说点什么,留个纪念。
另外,跟我近些年的经历有关。抛掉光怪陆离的文娱外壳,我总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自己是个贩卖故事的人。故事,顾名思义,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人到中年,似乎总是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不可避免地,面对仍在发生的当下,保持“古老的敌意”。
我特别幸运,经历了出版行业的黄金时代,获得了如此丰富的营养,让我一直受用至今。踏入了缤纷多彩的文娱市场,我一度坚信,职业的训练是让你回归理性和数据,那个时候,所有的声音都在说:看待一部作品要客观,要公正,要有观众视角云云。时至今日,我想,终于可以坦率地面对这个真相: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些表达,无疑最终还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心外无物,作品即本心。
寻找的路上,最终遇到的是自己,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如今,主观态度在这个时代是稀缺可贵的。故事本意正是千姿百态,一些不合时宜的表达,某个很难定义的人物,都值得尊重珍惜。
《马路吉他队》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我内心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黄金嘴替。
与天下霸唱相识十多年,他至少有两个地方让我非常欣赏。
第一,他并没有停留在“鬼吹灯”系列成功的巨大光环中故步自封,他一直在思考,努力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这些年陆续创作了“大耍儿”系列、“四神斗三妖”系列,创新意味着不一定完全被市场接纳,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持。第二,天下霸唱的手里只握着一支笔,只埋头写自己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永远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他们闪着光亮,各怀心思又忠义热血。对底层的关注,对小人物的悲悯之心,永远流淌在作品之中。
我们行业有色香味俱全的各种面包,独独我总是痴迷于一粒种子——我痴迷从麦种到面包的全部,由于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的过程,无奈只能自己赋予其意义:这个经历的本身,就是对创作巨大的褒奖。所以,我与天下霸唱经常沉浸于天马行空的闲聊之中,从京城料理店吃到各地名目繁多的苍蝇馆子,从古代的笔记小说聊到乡村奇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谓明目张胆且不亦乐乎地浪费时间。
那是一个冬日的深夜,踏着北京的初雪,我们从北京的北三环一路步行到了东三环,和着雪夜的寂静,我们一口气聊了好几个选题,大脑的兴奋取代了脚步的疲惫。我发现,我们彼此交流的密码都是共同经历的曾经岁月。走过环路的地下通道的时候,竟然看到了还有流浪艺人在唱歌。天下霸唱想到了最近的经历,他经常去全国各地取材游历,结识了很多流浪艺人。也忽然让他回忆起了当年在天津玩吉他、搞乐队的那些人。这个话题一下子点燃了我的兴致,曾经白衣飘飘的年代,飘荡在时代上空的歌声……隐藏着多少迷人的故事。我也是曾经的摇滚青年,要是聊起音乐往事,那真是如数家珍。
我坚信,这就是一粒伟大的种子,我甚至想到了它枝繁叶茂的未来。于是,职业的敏感和较真状态上线,我有了如临大敌般的兴奋,从下一周、下个月……让我关注到的事情,一定要有个结果。天下霸唱也被点燃了激情,我们不断地开会,不断找原型、找人物,我也开始关注问题和节点,如何迅速化解、迅速迭代……天下霸唱是个信守承诺、使命必达的人,他认定了我们共同的想法,马上行动起来,时不时跟我同步创作的进度和进展。
终于,这一粒伟大的种子发芽了。成稿的《马路吉他队》,可以说全无匠气,一气呵成。完全是从天下霸唱心中流淌出来的故事,语感、节奏、人物都是一流的。相信每一个看到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文中粉墨登场的卫星、阚大路、高冷、小彬彬等一众人物所吸引,被他们的种种行为所动容,哪怕一闪而过的小角色,也会让你会心一笑。
我遇到的所有出色的作品,一定都是作者自然流露、水到渠成。我经常用“超级拖拉机”形容的天下霸唱同学,这次居然超额完成了创作任务,真是令我猝不及防——对不起,用错词了,应该是“刮目相看”。真实情况是,这部作品创作没有任何障碍,行云流水般完成了。我每次读这部作品都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马路吉他队》里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想法而活。他们最初,从来不知道音乐为何物,却又不为人所知地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马路吉他队》是一部让人心荡神驰的作品。我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对其中的故事可谓感同身受。我算是经历了流金岁月下半场的吉光片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磁带听起,到后来不过瘾,开始追时髦,听打口磁带。说到“打口带”,多解释一句,就是把查扣切断的磁带,拆开之后,用各种胶带粘接到一起,还能用播放器放出音乐来。九十年代末,索尼Walkman(随身听)、MD(迷你磁光盘)开始兴起。再到二十一世纪初,苹果的iPod(数字多媒体播放器)横空出世——简直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社交利器。谁要是脖子上挂了个iPod,那简直可以成为众人羡慕的焦点了。后来更过瘾的还是摇滚乐,开始从国内乐队一路追到国外乐队……我现在的社交平台账号头像还是涅槃乐队(Nirvana)的主唱科特·柯本一张专辑的封面。
这部作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写起,音乐其实是那个时代文艺青年的进阶版配置。流行音乐是时代的情绪,青年社交的最大公约数。骨子里的激情和懵懂,某个迷人的瞬间,难忘的时刻,一定是被音乐唤醒的。
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看过高原的《把青春唱完》。这部记录中国著名摇滚歌手的画册,一下子激起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泛着光的照片,洋溢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气质,曾经的风云流转,青春无敌,渐渐成为想象,幻化成一个个传奇。
面对曾经如此精彩的青春岁月,我在想,在完成这个故事之前,必须写点东西才行。
很快,我想到了一句话: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开启之前,人们往往一无所知。这句话就放在扉页之后。很庆幸,《马路吉他队》讲的故事就是我想要跟大家讲的。优秀的作品始终像钻石一样,它多个不同的切面,是最迷人的部分。好故事从来不提供答案,隐喻着我们五彩斑斓的往事。
阚大路一仰头,喝光了瓶子里的啤酒,看着摞得老高的包子屉说 :“以后?以后能靠弹吉他唱歌养活自己,那该多好!”
小说主人公的这句话,像一颗子弹,瞬间击中了我,在那个年代,音乐能不能养活自己?抑或说,人,究竟能不能靠自己的爱好养活自己?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自己去寻找。
感谢天下霸唱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绝伦的故事。
我们一同在不朽的故事中,寻求彼此的庇护。
是为序。
魏童 北京 2024年 秋
第一章 江湖营生 1
对于卫星姥爷这路江湖人来说,出门卖艺为的是嘴,挣够了就能在家歇上几天;于卫星来说,那可是开眼、过瘾、长见识的好机会。
想当年,海河两岸玩六弦琴的,谁没听说过卫星这个“马路吉他队大队长”?那真叫“脚踏关上关下,琴扫市内六区,名震四郊五县七十二沽”。他的吉他队里高手如云,不只弹琴,打架也不含糊,进派出所跟去姥姥家一样。后来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是相声段子中“和平老三”的原型,跺一跺脚,电报大楼顶上的报时钟都得晃三晃。直至今时今日,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他仍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歌曲。
实际上的卫星,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双职工家庭,父亲卫连贵,母亲谷凤芝,都是和平区一家国营电子厂的职工,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赶上大规模三线建设,电子厂要分出一半“人力、物力、财力”援建大西南。令下如山倒,卫连贵两口子同在这个厂,调动方便,必走无疑。那一年卫星刚刚一岁半,一家三口坐上绿皮火车,到贵州遵义的大山里安家落户。
卫星四岁那年,母亲谷凤芝难产大出血,山区里缺医少药,抢救不及时,大的小的全没保住。那时卫星太小,对母亲的印象不深,除了相册里几张火柴盒大小的黑白照片,就是母亲哄他睡觉时,经常哼唱的一首小曲。此后在梦里,他总能断断续续听到那段旋律,哭着从梦里醒来。而他爸卫连贵上进心强,身为厂里的先进生产者,工作方面一点不敢耽搁,下了班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看孩子,忙得四脚朝天,顾了头顾不了腚。偏偏卫星天性顽劣,一眨巴眼一个馊主意,淘得出了圈儿,频频招灾惹祸。他爸火气一上来,抬手就打,没轻没重,过后看着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瘀伤,心里也不是滋味儿。可卫连贵如今光棍一人,上无三兄下无四弟,一个能帮忙的都没有,又不想孩子落在后妈手里,从未动过再婚的念头。出于万般无奈,写了封信,跟儿子的姥姥、姥爷商量,想把卫星送回天津,求二老搭把手,盯着这块活宝。姥姥、姥爷心疼闺女,想起来就抹眼泪儿,外孙子能来,也算心里有个寄托,自是求之不得。
两边说妥了,卫连贵请了几天假,带着儿子去了天津,送到北门外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姥姥家,一个大杂院里的三间小屋,离天桂戏园子不远。家里还有个小老舅,名叫谷志军,整比卫星大一旬,家族同辈人中排行第四。甭看岁数儿不大,他身上有一股天津卫老耍儿的劲头,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能办,绝对是有分有寸,家门口的半大孩子都听他招呼,尊称他一声“四哥”。他跟故去的姐姐感情最深,对卫星格外疼爱,一天到晚不是扛着就是抱着,省下来的零花钱全给这个外甥了。卫星也愿意当小老舅的跟屁虫,有样学样,举手投足,说话的腔调语气都有点小玩儿闹的意思。
一转眼,卫星长到六岁半,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但问题来了——他没有天津市的户口,多一张嘴吃饭无所谓,上学可上不了。那一时期,城里大批量疏散人口,想把户口转回来太难了。卫星满不在乎,觉得不上学更好,跟姥姥说:“我为什么要上学?当个快乐王子,天天玩儿不行吗?”家里大人当然不同意,小树得砍,小孩得管,不上学可不行。他爸来信,说厂里有子弟学校,想让卫星到遵义上学。姥姥、姥爷又舍不得,何况卫连贵也带不了孩子,吃饭怎么办?洗衣服怎么办?惹了祸又得挨揍,屁股都得打开了花。打算办借读,往后的麻烦事又少不了,不是长久之计,总不能一直没户口吧?
最后还是小老舅想了个法子,街道天天催他去插队,他以父母岁数大了,身边没有儿女为由,赖着不走,宁可不务正业四处晃荡。而今要让卫星上学,他才跟街道谈了个条件——同意去内蒙古插队,哪怕是最艰苦的地方,深山老林、沙漠戈壁,随便安排,但是你们得把我小外甥的户口办到天津。街道的一听谷志军要走,可高兴坏了,一是解决了一个抗拒插队的老大难问题,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谷志军是这一片儿最大的祸头,隔三岔五捅娄子,附近的菜店、粮店、副食店都得防着他,他一不偷二不抢,但总给人家捣乱,街道干部总得给这小子“擦屁股”,还抓不着现行。拿这么一块滚刀肉换一个小孩,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卫星打小没娘,再离开姥姥、姥爷,回到大山里,往后怎么办?故此是一路绿灯,几张表格外加几个大红戳子,敲锣打鼓送走了谷志军,让卫星落了户。
那一阵子,卫星看姥姥家总来客人,有时一个,有时两个,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是姥爷从马路边领回来的,皮肤黝黑,风尘仆仆,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大兜子,一看就不像城里人。姥姥给他们做炸酱面,再切一大碟子咸菜疙瘩头,管饱管够。
慢慢地,卫星才明白,那都是跑江湖的艺人,有打把式练飞叉的,有卖野药大力丸的。早年间,他姥爷干的也是这一行,人不亲艺亲,所以他遇上江湖人就往家领,特别是买卖不济、多少天没开张的,那必须带回来管上一顿,边吃边聊,盘道结交。
卫星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瞪着大眼、支棱着耳朵听着。很多江湖话他听不懂,可有时候那些人玩个小手彩儿,抖个小包袱,来段趟子活、数来宝,他倒能记个八九不离十。
记得有一次,姥爷带回来一对父女,吃饱喝足后谈兴正浓,当爹的拉弦,闺女唱曲,咿咿呀呀来了一段,小卫星的眼都看直了,盯着人家手里的胡琴,眼神都拉丝儿了,这不就是母亲哄他睡觉时哼唱的、自己在梦里时常听到的那段旋律吗?
那个江湖艺人也是讲里讲面,爱惜这孩子浑身上下透出的机灵劲儿,就送了他一把小胡琴,告诉他这个曲子叫《望银河》,流传很多年了,描述的是游子夜行,仰望满天繁星落银河,以此表达思乡之情。
自此之后,小卫星是琴不离手,成天磨着姥爷教他。姥爷倾囊相授,怎奈会的也不多,剩下的全靠他自己瞎琢磨了,家里一天到晚“滋咕滋”的,全是母亲唱过的那段《望银河》,把姥姥的耳朵根子都快磨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