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王阳明全集(套装5册)

書城自編碼: 40994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明]王阳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623857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9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影神图 精装版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钱生钱:低利率下的银行理财与基金投资手册
《 钱生钱:低利率下的银行理财与基金投资手册 》

售價:HK$ 75.9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HK$ 437.8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HK$ 65.8

 

編輯推薦:
◎《王阳明全集》自问世以来,受到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关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世人,历久不衰,黄宗羲、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章太炎、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等人,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
王阳明学术思想在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思想对指导现实人生与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髓,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中融入了现实人生的体验,更是将人生总结提升至哲学高度。这些对阅读者认识社会本质,思索宇宙人生,改变、提升现实中的自我,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
畅销近十年,百万读者了解阳明心学的书!
◆阳明心学研究专家、当世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代表作!
◆传记 四句教 家书 传习录,度阴山由浅入深,为你娓娓道来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获书单来了、樊登读书等知名媒体推荐!
◆入选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2014年读书书单!
◆书单来了、樊登读书等多家知名读书栏目推荐!
◆翻开本书,
內容簡介: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本套《王阳明全集》以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即民国二十二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合订本),对照上海古籍、线装书局版本进行校订。本版 《王阳明全集》 照录《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共五册,分卷如下: 第一册《语录》三卷、《文录》四卷,第二册《文录》一卷、《别录》七卷,第三册《别录》三卷、《外集》四卷,第四册《外集》三卷、《续编》六卷,第五册《附录》七卷,包括《年谱》五卷、《世德纪》二卷。
此次出版,对通行的明显的标点错误和疏漏进行了重新订正;对各版不同一的地方,依照今人习惯修正;对原文中部分当今不再使用的繁体字,依照原文照录,对不可考据的疑问则照录原文。
關於作者: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岁,谥文成。明弘治十二年(1499)登进士第,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
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錄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內容試閱
王文成公全书序 徐? 阶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首三卷为《语录》,公存时 徐子曰仁辑;次二十八卷为《文录》,为《别录》,为《外集》, 为《续编》,皆公死后钱子洪甫辑;最后七卷为《年谱》,为 《世德纪》,则近时洪甫与汝中王子辑而附焉者也。
隆庆壬申,侍御新建谢君奉命按浙,首修公祠,置田以供岁 祀。已而阅公文,见所谓录若集各自为书,惧夫四方正学者或弗 克尽读也,遂汇而寿诸梓,名曰《全书》,属阶序。
阶闻之,道无隐显,无小大。隐也者,其精微之蕴于心者 也,体也;显也者,其光华之著于外者也,用也;小也者,其用 之散而为川流者也;大也者,其体之敛而为敦化者也。譬之天然 不已之妙,默运于于穆之中,而日月星辰之丽,四时之行,百物 之生,灿然呈露而不可掩,是道之全也。古昔圣人具是道于心而 以时出之,或为文章,或为勋业。至其所谓文者,或施之朝廷, 或用之邦国,或形诸家庭,或见诸师弟子之问答,与其日用应酬 之常,虽制以事殊,语因人异,然莫非道之用也。故在言道者必 该体用之全,斯谓之善言;在学道者亦必得体用之全,斯谓之善学。尝观《论语》述孔子心法之传,曰“一贯”。既已一言尽 之,而其纪孔子之文,则自告时君,告列国之卿大夫,告诸弟 子,告避世之徒,以及对阳货询厩人,答问馈之使,无一弗录, 将使学者由显与小以得其隐与大焉。是善言道者之准也,而其为 学固亦可以见矣。唯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慨世之言致知者求知 于见闻。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 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之说。其大要以谓人心虚灵 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虚灵者,则不假外索,而于天下之 事自无所感而不通,无所措而不当。盖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必先致知之本旨,而千变万化,一以贯之之道 也。故尝语门人云:“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于时 曰仁最称高第弟子,其录《传习》,公微言精义率已具其中。乃 若公他所为文,则是所谓制殊语异莫非道之用者,汇而梓之,岂 唯公之书于是乎全?固读焉者所由以睹道之全也。谢君之为此, 其嘉惠后学不已至欤?虽然,谢君所望于后学非徒读其书已也。 凡读书者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 《论语》之为书,世未尝有不读,然而一贯之,唯自曾子以后无 闻焉。岂以言视之之过乎?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 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夫能践之以身, 则于公所垂训,诵其一言而已足,参诸《传习录》而已繁;否则 虽尽读公之书无益也。阶不敏,愿相与戒之。
谢君名廷杰,字宗圣。其为政崇节义,育人才,立保甲,厚 风俗,动以公为师:盖非徒读公书者也。
赐进士及第、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 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知制诰、知经筵事、国史总裁致仕后学华 亭徐阶序。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 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 ‘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 ‘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 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 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 ‘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 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 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 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 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 ‘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 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 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 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 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 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 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 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 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 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 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 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 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 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 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 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 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 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 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 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 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 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辩之功,将 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 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 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 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 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 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 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 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 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 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 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 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 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 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 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 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 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 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 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 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 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 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 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 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 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 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 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 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 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即知‘至善’,即知 ‘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 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 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 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 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 ‘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 之训,未免牵强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 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 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 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 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 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 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 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 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 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 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 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 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 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 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 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 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 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 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 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 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 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 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 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 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 略请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 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 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 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 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 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 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 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 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