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高深可测 生命可测 华大“登峰者”深度访谈录

書城自編碼: 409938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生物世界
作者: 李斌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83946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理由至上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纯粹·破壁与神游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HK$ 90.2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編輯推薦:
1、一部登峰探极“口述史”——以硬核科技为支撑,把自己当实验品,用生命“解读”生命,中国科学家让“高深莫测”变“高深可测”
无尽前沿,无穷挑战。本书打破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实验室封闭作业”的刻板印象,展示了科学家如何携带自主可控的生命科学底层工具,走出象牙塔,亲临极端环境——在雪域高原、珠峰之巅,在千米深海、万米深渊,将自己的身体变成“实验仪器”,在高寒缺氧、强压深渊中完成生命数据采集与设备验证。科学,从未如此贴近生命本身;科研的现场,也不再局限于教条与公式,而是向自然的最深处延伸。他们用实践告诉我们,科学不是天赋异禀者的专属,而是一种面对未知勇于挑战、面对高峰敢于攀登的生活态度。本书是每一位想要突破自我、面对挑战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方法和力量的行动指南。
2、一本“未来医学”参考书——万物可测,生命可测。从基因解码到全民健康,从极地考察到技术普惠,帮你看懂基因技术如何渐入寻常百姓家
宇宙浩瀚,生命也浩瀚。书中不仅回顾了华大20余年在基因组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更将“科研登峰”的努力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健康议题紧密相连:通过基因测序、多组学采样、极地实验等场景,书中将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
關於作者:
李斌,华大集团董事、副总裁。高级记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西城区“百名英才”荣誉称号获得者。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哲学社科重大课题“大数据驱动下的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曾任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曾获“新华社十佳记者”荣誉称号。策划出版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其中独著《二探北极》。与他人合著《未来产业: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等书籍。主编《生命天书:无尽的探索》《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极度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北京秘密:你不知道的“全域文化”之城》《生物经济:一个革命性时代的到来》《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等书籍。
目錄
第一部分领军者说
汪建:宇宙浩瀚,生命也浩瀚/003
导言在“吃饱了撑着”的时候,要学会宽容,学会保持奋斗精神/005
汪建:无尽前沿,带来无穷挑战、无限乐趣、无垠前景/021
导言在“异想天开”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022
第二部分登珠峰者说
曹峻:有形的山终能抵达,无形的山更需要攀登/051
导言登山,是一种人生状态/053
马啸:一生很短,我就想站到最高处看看这个世界/069
导言在攀登之外,也要有勇于挑战的精神/070
旦增旺姆:登顶那一刻,我的想法就是赶紧把科研任务完成/085
导言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一位藏族女性攀登者的“珠峰之路”/087
刘欢欢:想让更多人更安全、更舒适地去亲近大自然、亲近雪山/103
导言不仅是攀登一座物理高峰,更是攀登一座科学高峰、精神高峰/105
厉延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想要攀登的珠峰/121
导言热爱随着一次次挑战变得愈发坚定/122
周千龙:珠峰是海拔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141
导言一群不同背景却有相同信念的人,共同完成了一次“科学攀登”/142
第三部分科研登峰者说
徐讯:不断发起挑战,向更高峰冲刺/161
导言瞄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就能够不断接近顶峰/163
赵立见:在基础研究、核心工具和医学应用上,都要追求极限、登顶最高峰/179
导言逾越“山峰”,推动人人基因组时代加速到来/181
金鑫:华大去高原,是为了让人类能更好地理解自身/199
导言不只攀登雪山,科学的高峰也要攀登/201
倪鸣:过去20多年,测序成本下降了3000万倍/209
导言成本的下降、效率的跃升,让曾仅用于科学发展的工具得以惠及人人/210
刘石平:不断挑战和突破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极限/219
导言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的/221
周程冉:“登峰精神”是一种行动指南/235
导言永远不要停止对世界的探索/236
蒋晓森:只有到别人不曾到过的地方,才能发现别人不曾有过的发现/249
导言真正从0到1参与一个重大科研项目/251
向芙江:在高海拔地区做不平凡的工作,华大相信年轻人能在前线发挥力量/271
导言仪器的运转情况令人惊喜/272
孟亮:突破自己的极限,也突破工具的极限/285
导言要不断发起大科考、大科学计划,才能逐渐接近真相/286
范广益:科研工作和登峰一样,只有5%的时间在峰顶/307
导言生命科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309
附件华大集团公众号“高深可测”系列文章/321
后记有一种精神,叫登峰精神/363
內容試閱
推荐序一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华大“登峰者”喝彩


在我五十余年从事科研的生涯中,结识了无数的科学家。与他们的交情有深有浅,对他们的科研风格和成就,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我有一个简单的总结:一个科学家的成就与他敢冒险的程度直接成正比。科学成就主要来自创新的发现,而要获得重要的创新发现,常需要到安全舒适地带外的未知领域去探索;不怕风险,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披荆斩棘,发现新天地。坚持在未知领域探索的胆识和风格,影响着一个科学家最终的成就;而他们在未知领域发现的新天地,就是未来科学的前沿。
近年来,我有幸结识了华大的汪建和他的伙伴们,并一起干了一些脑科学的探索工作。同时,我很高兴我国生命科学界有他们这群探险家,在科学未知领域中坚持工作,为科学界开辟新天地。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生命科学界一个十分独特的科研机构,那里没有一般科研单位里各种管理体系、条条框框的制约。一方面,他们需要应对一个民营企业生存必要的产品研发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极大的探索生命科学基础问题的空间。在极地深海中进行探索,他们无须烦琐的立项评审;他们所建立的高效团队合作分工和评价体系,在我国生命科学界极为罕见。
华大对生命科学的贡献,不仅是提供了先进设备和测序服务,更重要的是华大研究人员在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过程中所作出的不可或缺的科学性贡献。许多生命科学界的重大问题,如人类大脑网络结构与环路功能的全局性理解,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团队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经验值得我国生命科学界的科研单位学习,华大科学家在极地深海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
在攀登险峰见到无限风光前,登峰者须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态和定力。华大的先锋者在建立和发展华大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非议,但持续成长壮大的态势从未间断。华大从基因测序技术研发和仪器制造到生命科学的原创性发现,都为我国生命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命科学面临的许多重大未解难题都是我们需要攀登的险峰,祝华大登峰者持续做出引领性成果,愿我国生命科学界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登峰者。由李斌创意发起、主编出版的《高深可测生命可测:华大“登峰者”深度访谈录》一书,记载了华大“登峰者”不断攀登自然之巅峰、科研之高峰的心路历程、感受和感悟,是和这群生命科学界“极为罕见”者的心灵对话,这种原汁原味的对话朴素而宝贵,我郑重向读者推荐。

推荐序二

“老汪”印象


“老汪”这个称呼,最早是私下交流中从华大人口中传出的,听起来很自然。作为一个“外人”,对这个称呼有一个“活跃小老头”的模糊印象,与心目中那个测序“大神”的形象不太贴合。尽管久闻大名,但我和汪老师第一次见面还是在2021年10月—12月“奋斗者”号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个科学应用航次(TS21-2)上。不夸张地说,这个航次改变了我对从事了20年的深海微生物研究的认识,这个改变,“老汪”(当面我还是叫汪老师)和深海所丁抗老师是最重要的现场推手。
在“探索一号”船上,汪老师是晕船最严重的人,但他也是最活跃的人,这让我很佩服,这是对“老汪”的第一个直观印象。我出海期间的一个癖好是每天上午(如果没有任务的话)到驾驶台找个安静的地方看3个小时的书和论文,这大概也是我在晃动的船上能够集中精力思考的上限。
这次开船后,每天早上汪老师都会跑到我旁边聊天,介绍他眼中的生命科学研究历史,包括与克雷格·文特尔的交流、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历程、水稻基因组研究的背水一战等往事。
尽管每次聊天的时间不长,潜移默化中还是填补了我不少的认知盲区。这个航次我们最重大的集成成果是提出MEER计划(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调查计划)并着手实施。汪老师在3个环节上发挥了关键作用:1.拿出一篇近期综述(NatureMicrobiologyReview)让我给大家介绍本领域的前沿进展,尤其是不足。2.指出我们在深潜取样工具、测序工具与环境模拟工具3个方向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具备自我迭代能力和开展大科学计划的条件,应该把所有样本集中起来干大事。人类第一次借助载人深潜器对马里亚纳海沟调查要有完整记录,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历史负责。3.明确指出“三定”(定时间、定目标、定经费),最要紧的是华大在2022年春节前要完成全部序列测定工作。回想起来,这种决心和态度为我们的MEER计划立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更是开了一个好头。
随“探索一号”船回来后,我对华大集团有了更多学习、了解的兴趣,也就接触了更多深海以外的应用场景,如沙漠、高原等。抓住这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问题”,反映了老汪极其务实、虚心、果断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是在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到乌海的航班上,我和他聊到了沙漠改造后植物高产(三倍产量)与深渊“异常繁荣”背后的能量利用有相似性——没有中间商赚能量传递差价。仅仅20分钟,汪老师就抓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科学要点,后面的两天,我也现场学习领会了汪老师与华大团队解决各种复杂状况的方法。汪老师往往亲临一线,带动问题的解决。
2024年5月,汪老师登顶珠峰后下来,我到5300米登山大本营迎接,也第一时间直观了解了高原低压、低温条件对宏生命体的影响,这是仪器检测数据所无法替代的。我看到了一个积极、疲劳、耐心的老汪,不断地咳嗽(登山队员中远不止他一个人,可见高原极端环境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以身试险,让自己成为数据的一部分,老汪也算做到了极致。
除了以身试险,老汪的“登峰探极”不仅仅是对自我的挑战,还包括了科研“三定”的自我严格约束。这对我在项目管理上帮助极大,帮我突破了不少认知盲区。在船上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我们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将测序成本降一个零。(挑战自我!)随着时间的积累以及MEER计划的执行,我也慢慢体会到其在科学计划管理上的要义:从现场找到真问题以后,时间就是关键,时间卡好了,资源就有了集中的可能,各种成本就控制住了,大团队作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我的个人体会是在我们日常的科学研究中,90%的问题、矛盾可以靠速度来解决;反过来,速度慢在很多场合就等于没做。定目标,特别是明确的工作量目标,指向了生命在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常见的“多因一果和多果一因”生物学特征,这与当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普及后科学范式的改变要求相匹配。定经费是华大公司项目运营要求的延伸,我们在实践中改为定时间、定目标前提下的定水准。
结合航次中学习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我们总结成三句话:宁冒风险、不当逃兵;只有岗位、没有单位;应做尽做、精益求精。
2024年7月,我和汪老师、丁老师时隔近3年又一次出海深潜,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3年时间不长,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也希望自己像老汪一样积极、务实、虚心、果断。
在多次的野外考察中,我发现自己的感受会被时间过滤,需要通过影像记录才能少量找回,无疑是一种遗憾,也是很大的损失。《高深可测生命可测:华大“登峰者”深度访谈录》一书在珠峰科考成功后第一时间进行的这种深度对话、深度挖掘,无疑是一笔值得保留的财富,不论对从业者还是爱好者,都有借鉴意义,特此推荐。

一生很短,我就想站到最高处看看这个世界
——马啸访谈录

华大运动首席运营官(COO),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健将。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中国登山协会户外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常务理事,广东恩友公益财务理事。曾多次攀登四姑娘大峰、二峰,以及哈巴雪山、玉珠峰、雪拉普岗日、洛堆峰、慕士塔格峰、卓奥友峰等,2021年和2024年两次登顶珠峰。

导言在攀登之外,也要有勇于挑战的精神
马啸对于攀登的态度,似其名,驰骋向前,无畏挑战。
人生第一次了解到雪山攀登,还是因为2003年非典期间,马啸在大学宿舍里看到电视节目上播放王石登顶珠峰的消息。后来,马啸的足迹从学校附近的太白山,到四姑娘山、玉珠峰、慕士塔格峰……逐渐踏遍祖国各大山川。
除了喜欢登山这项运动,马啸也珍惜通过登山结交的纯粹友谊,“那种背对背的信任,是其他的运动或者社交活动很难达到的一种关系”。
马啸和汪建也是在登山活动中认识的。结识近10年后,华大运动成立,马啸选择加入华大。
在这次华大珠峰行动中,马啸担任攀登队队长,不仅要保证华大登山队全体队员的安全,也要确保前线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在带领队员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马啸也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完成科研采样工作。
华大登山队的特别之处,从几位男队员的发型也可窥见一斑。在出发前,马啸和汪建、吕钟霖三人一起剃了光头,为的是在抵达峰顶之后,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便捷地采集到脑电数据。
后来,从珠峰下撤到6500米营地时,马啸忍不住问汪建,到底为了什么要在70岁高龄二次挑战珠峰?得到的回答是:“言出必行。”对于自己之前说过的事,汪建要一件一件去实现。
通过这一次攀登行动,马啸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心境上的变化:“第一次完全是为了我自己,去实现我20年的一个梦。”而这一次,从前期筹划到登顶之后,马啸想的都是要让团队成功登顶,要完成科研任务。这背后,是他对攀登精神的进一步理解和实践。
在马啸看来,华大的攀登精神,是一种不止于攀登本身,更是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在登山运动中,更渗透在华大的企业文化和科研工作中。华大25年来的发展,正如马啸所说,是这种“穷棒子”精神的体现,是不畏挑战,集中精力干大事,才让华大实现了从最初的跟跑到并跑到如今在个别领域领跑的跨越。
谈及对攀登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延伸,马啸认为,“我们热爱
攀登,但是不仅仅是攀登本身的事情,在攀登之外,我们做任何事情
都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都要有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
就这样一步一步,攀登的爱好就培养起来了
问:您一开始是怎么跟登山这项活动结缘的?
马啸:我在西北农大上大学的时候,那年刚好非典,我们在大学宿舍里面出不去,但是可以看电视,刚好有一档节目在播王石登顶珠峰。那个时候第一次有了登山这个想法,心想我什么时候可以去登珠峰。当时学校那边有一座山叫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我们只要有空都会去爬爬山。慢慢地,后面又去登四姑娘大峰、四姑娘二峰、玉珠峰,就这样一步一步,攀登的爱好就培养起来了。
登山会让你结交很多过命的朋友
问:您在2016年登顶慕士塔格峰、2021年登顶珠峰,其间也多次攀登多座高海拔雪山。为什么能一直保持这项爱好?
马啸:对,确实这些年登了不少山,并且有些山我去了很多次,比如慕士塔格峰登过2次,玉珠峰、哈巴都登过五六次,洛堆峰可能登顶了8次。
其实登山呢,一个是喜欢登山的这种感觉,喜欢雪山这种白雪皑皑的景象。还有一个是登山会让你结交很多过命的朋友,在登山的过程当中交的朋友是比较纯粹的。大家一起喝同一杯水,一起住同一个帐篷,一起在没有信号的地方待了好久,那样培养起来的感情,那种背对背的信任,是其他的运动或者社交活动很难建立的一种关系。
心理方面,你怎么说服自己去登珠峰
问:2021年您个人攀登珠峰是怎么计划开始的?当时整个过程花了年您个人攀登珠峰是怎么计划开始的?当时整个过程花了多长时间?
马啸:我是从2018年开始计划登珠峰,每年攀登3—4座雪山,保持自己对高海拔的适应力。同时也在积极地做体能训练,跑了很多的马拉松,我到现在差不多跑了80多场马拉松,平时每天早上都有5—10公里的晨跑训练,就是一步一步地去做体能方面的储备和积累。
心理方面,你怎么说服自己去登珠峰?因为你有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你怎么去想生和死的问题?怎么去征得家人的同意?这些都是需要长期不断地去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相信我是肯定能回来的。
问:说服家人花了多长时间?
马啸:一整年。2020年的时候我就想去,于是和我妻子商量,她开始不同意,后来同意了,但因为疫情没去成。2021年我又想报名,又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服家人。小孩也会说爸爸危不危险,你别死在上面。我会说爸爸肯定会回来,你们得给我点祝福。我两次登珠峰都让孩子们画了画,也都带到峰顶上去了。
其实当时还是比较惊险的
问:在您这么多年攀登高海拔雪山的经历中,有没有看到过一些比较惊险的时刻?
马啸:有掉到冰裂缝里面去的,但是会被救上来。还有人是高反导致脑水肿,然后被拖下来的。还发生过雪崩的情况,眼看着气浪都快打过来了,就问躲不躲、怎么躲,其实当时还是比较惊险的。
问:前期训练会包含风险应急吗?像出现雪崩这种意外的情况要怎么应对?
马啸:这种学得不多,但是我们冬天会去攀冰,会进行一些技能方面的训练,包括绳索技能、攀冰技能,这些是要去学习的。
汪老师还是很认真地在对待这个事情
问:在这次华大珠峰行动中,您作为攀登队的队长,是怎么确保整个登山队的安全的?前期主要开展了哪些训练?
马啸:有了攀登珠峰的想法之后,我们从2022年攀登慕士塔格峰就开始有了训练和科研计划。那一次我和汪老师比较快,其他队员因为是第一次登,速度比较慢,但是我和汪老师当时采取了吸氧快速攀登的方式。
我们6月30日到喀什,7月5日就登顶了。这个山普通人一般可能需要15天时间,我们花了大概5天时间,当时还是比较快的。这种快也是基于平时的训练、体能的积累、科学的氧气的供给。
登慕士塔格峰结束之后,2023年去了卓奥友峰,卓奥友峰结束马上就开始了登珠峰的集中训练,珠峰队伍的人员情况也基本上就确定了。
其实卓奥友峰汪老师也是第二次登,所以说,这次登珠峰呢,汪老师还是很认真地在对待这个事情,因为像这些7000米、8000米的山他都去过,但是毕竟是10多年前,所以我们还是一步一步,从四姑娘山开始,到慕士塔格峰、卓奥友峰,然后登了珠峰,一个海拔一个海拔有把握了才走。对于山,我们还是应该心存敬畏。
在组建登山队的时候,尹总再三嘱咐,我的责任主要就是安全,负责队伍的安全。我们制订了非常详细的训练计划,平时会让他们一起去做,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然后大家在群里打卡。
日常我们在华大时空中心的健身房做体能训练,然后爬楼梯,我们把时空中心所有楼梯都爬完了,训练的要求是一天累计爬升要超过2000米。
还有基本上每一两周就有一次比较长距离、长时间的拉练,从时空中心出发,翻过梅沙尖,再到梧桐山,穿越20多公里2000多米海拔的地方。
仪器设备也要自己学
问:华大登山队除了攀登之外,还带着科研任务,是怎么同时保障这两件事情都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期是否也需要一些训练?
马啸:需要。首先我们就自己去学习采血,开始的时候扎假人的胳膊,后面我们就扎自己,然后相互扎,最后旺姆是扎得比较好的,所以后来在山上主要是旺姆负责采血,欢欢负责分区。我不敢给别人扎,但是我自己扎自己是可以的。仪器设备也要自己学,学习如何打自己的甲状腺,如何找自己的颈动脉。
问:这些对您来说都是属于非常陌生的事情吧?
马啸:是啊,因为我是个文科生,但是也不怕,就多打几次,多学几次,图像就出来了。
我们既然要做这个事情,就必须完成
问:本次华大登山队不仅全员成功登顶,还刷新了登顶珠峰中国最长者纪录,创造了世界首份珠峰峰顶超声图、脑电数据,国产测序仪创下迄今最高海拔运行纪录。您认为华大登山队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些?
马啸:信念吧,我们既然要做这个事情,就必须完成。科研是绝对没问题的,因为我们在下面都做了无数次的训练、练习,最不可控的就是在上面低温环境之下没电了,旺姆最后背了4个掌超设备上去,无论怎么样,只要能打得出来就成功了。比较难的是一个70岁的老人如何能登上去,一开始汪老师还给我灌“迷魂药”,说“你不要太在意我,我们要成就年轻人”。但我觉得不一样,汪老师上去了,第一,证明他没有老;第二,汪老师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华大的这股子精气神都不一样。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