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74.8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HK$
75.9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HK$
61.6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中国绘画:元至清(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史)
》
售價:HK$
184.8

《
这里,群星闪耀:乒坛典藏·绽放巴黎(全套7册)
》
售價:HK$
259.6

《
想通了:清醒的人先享受自由
》
售價:HK$
60.5

《
功能训练处方:肌骨损伤与疼痛的全周期管理
》
售價:HK$
140.8
|
內容簡介: |
本书用生动、平实、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非常热门的社会理论家——比如卢曼、霍耐特、拉图尔、罗萨、亚彻、博尔东斯基等——的理论梗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与劣势,帮助读者了解各种社会理论的价值与局限。通过这些介绍,本书能为学界同仁在进行当代社会现象研究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文献,为各社会科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社会理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的前沿社会理论教科书。
在书末附录,作者针对中国高校师生在研习社会理论与写作学术论文时常遭遇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答疑,对于如何从事社会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与借鉴。辅以丰富的图片以及详尽的扩展阅读推荐书目,本书力求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理解与掌握当下最新的社会理论进展。
|
關於作者: |
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德国耶拿大学教授资格研究员、客座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客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为社会理论与社会哲学,目前专注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社会速度理论大纲》《社会的时间》《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译著:《新异化的诞生》《社会理论二十讲》《不受掌控》《晚期现代社会的危机》等。
|
目錄:
|
前言 1
第一讲 社会理论的基本发展背景 27
第二讲 从中层理论到机制解释:分析社会学 72
第三讲 与结构化理论并驾齐驱的英国社会理论:亚彻的形态衍生理论 104
第四讲 后布迪厄时代的法国社会理论:博尔东斯基、艾妮克、拉依赫 136
第五讲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批判理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171
第六讲 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批判理论:罗萨的共鸣理论 203
第七讲 社会理论的物界研究开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239
第八讲 社会理论的物质转向:新唯物主义 272
第九讲 从性别出发的社会理论:建制民族志与南方理论 309
第十讲 补充: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344
结 语 社会理论学习的疑难与回答 375
|
內容試閱:
|
本书的宗旨与背景
本书将研究范围定为近20年(2005—2025)的当代国际社会理论。与过往社会学理论教材只介绍2005年之前的理论(即到布迪厄、鲍曼、鲍德里亚为止)不同,本书将2005年当作起点,重点介绍其后的社会理论发展状况。对希望了解近20年国际社会理论的读者,本书可称得上一部专业的教材。
我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就有写这本书的念头了。这是因为虽然市面上已有许多社会理论教材,既有国人写的,也有译自国外的,但这些书或多或少都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不过想归想,真正要写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并不知道教材该怎么写,甚至我也并没有想好我到底想要写成什么样的。所以我先收集、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著作,做足功课。
在“做功课”时,我翻到了由约阿斯(Hans Joas,1948—)与克诺伯(Wolfgang Knbl,1963—)合写的《社会理论二十讲》(Sozialtheorie:Zwanzig einführende Vorlesungen)。我发现这本书相当不错,在国际上也声名显赫,但国内尚未引进。那时我想,这部优秀的著作若没有中译本,那就太可惜了。因此我便暂时搁下了写教材的想法,着手翻译《社会理论二十讲》。后来该书中译本于2021年出版。
那本书出版后,不论是内容还是翻译,都获得了许多正面回馈。而且不知何故,我虽然只是译者,但似乎在这本书中的存在感很强,很多人都将这本书归为我的作品。约阿斯本人也很客气地跟我说过,在德国人的观念中,译者也是共同作者之一,所以他也的确把我当作那本书的合作者。然而,虽然我非常感谢所有《社会理论二十讲》的读者们以及约阿斯的厚爱,但我心知肚明我只是译者。虽然那本译著还算成功,但我并没有感觉非常满意,心中的“不满足”感反而更强烈了。
这种“不满足”的感觉首先来自《社会理论二十讲》的内容。虽然那本书有很多优点,对比国内市面上众多类似的教材来说有难以取代的独特价值(关于那本书的一些特色,可见我在该书的“译者前言”所述),但作为可能是整个华语界最仔细阅读过那本书的人,我也非常清楚该书的一些缺点。例如,该书虽然足够口语化,讲述深入浅出,但由于作者毕竟是德国人,因此该书文笔再好也不是为中国读者写的,例子举得再好也不可能足够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可能知道中国读者在学习社会理论时有哪些地方可能会读不懂,哪些地方需要多一点说明,或是哪些地方可能读者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是误读。而且那本书毕竟是译著,总会有读者对译者和译文抱持不信任的态度,加上该书的原文大多数读者不懂,无法进行比对与检查。因此读者读不懂时难免会拿不准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译者的问题,这种不确定感是很影响阅读体验的。
另外,那本书有些内容因为作者自身立场之故写得不尽如人意。如在“后结构主义”的部分,约阿斯和克诺伯明显因为不喜欢这个思潮,所以讲述得相当草率。又如介绍卢曼的那一讲,我本来相当期待,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教材真的把卢曼的社会理论介绍清楚,而那本书不但把卢曼的理论介绍专列一讲,甚至作者和卢曼一样都是德国人,因此这一讲应该会相当精彩,弥补其他教材的空缺。但没想到因为那本书的两位作者和卢曼的理论立场大相径庭,所以在介绍时仅仅对卢曼早期的著作给出了不痛不痒的诠释,系统理论真正重要的核心内容反而都被蜻蜓点水地跳过,令人失望。
这些毛病都还相对是小问题。虽说那本书是外国人写的、不够接地气,但国人自己写的教材其实也不一定就会比较好读,甚至可能还很神奇地比译著有更浓厚的翻译腔。虽说后结构主义和卢曼的介绍太草率,但关于后结构主义的二手介绍文献已经汗牛充栋,读者有很多其他读物可以参考,至于卢曼的理论在中国社会学界本来就不受重视,这些内容写得不好其实影响也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