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編輯推薦: |
一部溯源夏商周三代祖先神话的创新之作。还原鲧、禹、喾、契、弃的神话事迹和神格,揭示三代先民的造神运动和奉神为祖的历史叙事,为古史重建和复原上古神话奠定基础。一部引人深思的神话学新诠释。作者致力于探究鲧禹神话与西亚神话的渊源关系、良渚文化与夏文化之间的联系、殷商时期“玄鸟”与雷神崇拜的成因,并对甲金文中的“礼”“商”“龙”“凤”等字的字义进行了重新阐释,在传统认知外开拓了新视野。结合文献、古文字与域外神话传说,溯源三代祖先神话。本书大量引用楚辞、西亚神话、良渚文化神徽、遂公盨铭、商代古玉,以及甲金文等材料,佐证丰富,引据精当。史证结合。本书运用“四重证据法”、大传统和小传统、N级编码论等较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编辑推荐
夏商周祖先神话,主要是指夏人祖先鲧、禹,商人祖先喾、契和周人祖先后稷(又名弃)的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因为神话历史化的原因,变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三代祖神因为神话历史化的原因,变身为三代的建国英雄。本书结合文献、文物、古文字与域外神话,经严密推理与学术论证,重构三代祖先神话,厘清其真实面貌,并回答了以下问题:
大禹是人还是神?大禹治水真的存在吗
|
內容簡介: |
一部溯源夏商周三代祖先神话的创新之作,探讨了鲧、禹、帝舜、仓颉、祝融等神话人物,阐释了一套全新的上古神话生成机制。作者结合文献、文物、古文字与域外神话传说,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探究了鲧禹神话与西亚神话的渊源关系、良渚文化与夏文化之间的联系、殷商时期“玄鸟”与雷神崇拜的成因等,全面揭示了三代先民的造神运动和奉神为祖的历史叙事,厘清了三代祖神神话的真实面貌,将已经历史化了的所谓夏商周人的祖先,还原为夏商周人的祖神,为古史重建和复原上古神话奠定了基础。
|
關於作者: |
宋亦箫,湖北蕲春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史、神话考古等研究。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包括“冷门绝学”研究专项1项)。
|
目錄:
|
上编 鲧禹神话研究
第一章 《天问》中的鲧禹故事与近东开辟史诗
第二章 鲧、修己与“玄武”龟蛇形象的神话解读
第三章 良渚文化神徽为“大禹骑龟”说
第四章 大禹神话及其在晴川阁的传说
第五章 遂公盨铭所反映的大禹及其神话历史
第六章 大禹、祝融一神考
中篇 喾契神话研究
第七章 由喾、商、卨(禼、契)字构形论商祖帝喾和商契之神话
第八章 古玉上的“鹰伴人首”造型与商祖神话
第九章 论龙凤与商祖喾、契之关系
第十章 禮(礼)、祈、祷诸字与雷神帝喾崇拜
第十一章 商代刻“⊕”符玉人为商祖神及雷神帝喾考
下编 后稷神话研究
第十二章 周祖后稷神话与中外文化交流
附录 行走在多学科结合研究古典文明的道路上
后记
|
內容試閱:
|
神话历史与神话中国——序《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
收到宋亦箫教授的《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下称《古史中的神话》)一书的书稿,读完之后一下子穿越回了看《史记》读《五帝本纪》的学生时代: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神话谱系的神秘与纷繁,既像米诺陶面对迷宫一样诱惑着我,又像米诺陶困在迷宫一样令我感到茫然无绪,中国上古神话就是一座迷宫。
英语神话(myths)来自希腊语“mythos”,意为“人们的故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们之所以被称作人类,正是因为我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过提问的是哲学,而回答的则是神话。神话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提供答案,然后听众在其文化的价值体系中自行理解和领悟这些答案。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神话中都可以找到相同类型神话故事,而且通常是完全相同的故事。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神话就是为一个民族和族群提供一个有秩序和有意义的想象世界,就像一件外衣披在残酷的现实世界身上,通过善与恶、苦难的意义、人类起源、地名、动物、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起源、生与死的意义、来世,以及众神或天体的故事给人们带来答案、希望和生命的意义。如同宗教一样,神话是对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表达,是自然世界的图示。
神话有许多不同类型,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起源神话(Etiological Myths,有人也曾译成“病因学神话”)、历史神话(Historical Myths)和心理神话(Psychological Myths)。起源神话(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或者它是如何形成的,这类神话通常被定义为起源故事。例如,希腊神话中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它解释了邪恶和痛苦是如何被释放到世界上的;或者某种风俗和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比如中国神话中女娲女神一遍又一遍地创造人类,直到她厌倦了,并建立了婚姻习俗,以便人类能够繁衍后代。神话中的人物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来解释和定义各类事件,如婚姻、史诗般的使命或是神魔之间的决战等。历史神话则是重述了过去的事件,但比实际事件(如果它确实发生过)多了一层道德和政治意义,如《圣经》中的亚伯拉罕叙述中的宗教神话,或者荷马的《伊利亚特》中所描述的特洛伊围城及其陷落等。根据荣格和坎贝尔的说法,心理神话则是向人们展示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旅程,这代表了一种平衡外部世界与内部意识的心理需要。不管怎样,神话故事本身一般是通过英雄的旅程而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命运,并以此解决危机,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一些重要的文化价值。这类最著名的古典神话便是俄狄浦斯王子的故事,他为了避免自己长大后会杀死父亲的预言,抛弃了自己的生活,前往另一个地区,在那里他不知不觉地杀死了父亲。俄狄浦斯的故事会给古希腊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试图逃避或改变诸神的命运是徒劳的,并且会激发人们对这些神的恐惧和敬畏,从而灌输一种理想的文化价值。
本世纪初,叶舒宪在其《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22卷第1期)一文中将中国神话升级到“神话中国”的高度,与此同时,提出一整套“四重证据法”、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N级编码的理论,从原来的神话研究,拓展到“神话历史”的视野。这样一来,拥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神话便披上了一件学科的外衣,拥有了科学的地位。《古史中的神话》说得很清楚,他就是在叶舒宪的这一整套神话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上古神话进行的考证与分析。
《古史中的神话》一书由12章组成,对鲧、禹、帝喾、帝俊、帝舜、高辛、太皞以及商契、仓颉、帝挚、少皞、夔、祝融等神话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考证,同时也对古典文献中的某个神话记载或文字的训诂,以及考古出土器物上的相关纹饰与图像进行分析,并将其纳入一种跨文化的研究范式中,从而形成一幅新的神话图示和图解。譬如屈原的《天问》中有着情节较为完整的鲧、禹治水故事,作者经过与近东开辟史诗的对比,发现鲧、禹的神功神迹与西亚神话人物哀亚(Ea)、阿伯苏(Apsu)、马杜克(Marduk)等有源流关系,因此认为历史上的鲧、禹治水故事,是神话的历史化而已。虽然这表面上是沿袭了苏雪林的旧说,但《古史中的神话》将这种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对北宫七宿之象的玄武、北方的水神伯鲧及其妻修己的龟蛇交合形象的分析中,最后指出“这些具有龟蛇形象的所谓历史人物,实在是我们的古人没有分清神话和历史,或者说将本来就搅合在一起的神话和历史也即所谓的‘神话历史’,当成了客观发生过的真实历史了。我们现在应该还原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是神,不是人!”强调“他们是神,不是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神话历史”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如果是人,那就是历史了,“神话历史”便无从谈起。
《古史中的神话》中关于雷神的研究,无论在资料的运用和阐述上,还是在逻辑证明上,都表现出作者对材料的精研和驾驭能力。其所做的考证与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而正如书名所表明的,是对古代历史的书写与溯源,这从雷神研究的例子中便可看到这种史的连续性和重建性。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开始,到宁夏贺兰山岩画中的人面像,雷神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史前形象之一便已出现了。广西花山岩画中的蹲踞式人形,汉代画像砖上手持钉锤的雷公、唐代壁画中持桴击鼓的雷公、宋代五雷法中的各个雷元帅,以至清代端冕而绯的雷神形象,一直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神祇形象之一。所以要找到上古神话时代的雷神形象从而将史前与历史时期的雷神串联和统一起来,使之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一贯性,便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历史一个侧面表征之需要。《古史中的神话》虽然只有第十章“禮(礼)、祈、祷诸字与雷神帝喾崇拜”和第十一章“商代刻符玉人为商祖神及雷神帝喾考”是专门对雷神的讨论,而实际上从第六章开始,一直到十二章,其讨论都与雷神帝喾有关。
目前学术界可以确认的雷神图像以及可以与雷神相关联的文献,一般都追溯到汉代。汉画像石(砖)中有明确的雷神形象,《山海经》《论衡》等汉代文献中则有关于雷神的明确文字记载,而《古史中的神话》则将雷神的源头追溯到商代。“禮”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为“豊”。其下部构件为鼓形。汉画像石砖上雷神敲击建鼓的形象,与甲骨文中的“豊”字和金文中的“壴”没什么区别。由象征祖神的玉柄形器组系而成的玉和珏,悬挂于柱鼓之上,成为“豊”的祭祀仪式之一部分。《初学记》卷一引《抱朴子》:“雷,天之鼓也”,说雷就是天鼓。两相结合,所以《古史中的神话》认为“豊”字所表示的祭祀雷神的仪式中,雷神便是商人的始祖神帝喾。
在商朝的祖神中,又兼为雷神的便是商人的始祖神帝喾,斧或锤便是雷神的代表性标识。通过象征斧、锤、锛、凿、楔一类的文字偏旁与符号来寻找雷神,这也是《古史中的神话》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这就是文字结构分析法。譬如“商”字,因为“商”字上部之“辛”,既可指帝喾所掌之武器锛、凿、斧之类(雷神、战神武器),也可指商契所握之锲刀(笔神刻字工具)。再如帝喾,说他是雷神可以帝喾的另一名“高辛”为证。“高”为祭台形,“辛”是锛凿斧类工具,“高辛”合在一起,仍是指在高高的祭台上祭祀象征商祖的锛凿斧类武器工具。商契之“契”被解释为“从人,持刀刻写文字”,即锲刀。事实上“契”“锲”“楔”都应视为一者,即“辛”,雷神的标识。《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和“帝立子生商”之“商”,与《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之“契”,两者之间,可以互证。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原始雷斧》就将雷神描绘为斧状:“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得见。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此外,还有斤、祈、斧、寿、祷、铸、造等字,作者认为它们都跟雷神相关,是祭祀雷神的场景、象征雷神的鼓或锤斧、表现雷神的纹饰等用字,因此它们的造字机理,都因雷神而来。它们都跟雷神相关,是描述祭祀雷神的场景、象征雷神的鼓或锤斧、表现雷神的纹饰等。作者从字形结构,和商或西周初期青铜礼器饕餮纹、凤纹及雷纹等纹饰的分析,建立起自己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论。
除文字外,商代人鸟形玉佩和玉人,大多数在其上刻有形符号,这也是雷神的标记,是雷神之“雷”字中表示雷声或雷车车轮的符号,转而象征雷神本尊。实际上这种车轮状圆形符号在整个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地区被认为是萨满教雷神的标志,叫雷轮(Thunder Wheel)。最常见的雷轮是圈内被分成五或八等份,分别象征八个方向的车轮状。学者们认为目前最早的雷轮是英格兰新石器时代或欧洲青铜时代的石圈巨石阵,不过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印度的兵器轮刃,梵文称作Chakram。轮刃因为形状如轮而得名,它是一种金属的圆形武器,传说是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毗湿奴所用的武器。轮刃后来在佛教中变成法轮,这个形象更为大众所熟知。无论轮刃还是法轮,都是神的象征,都可以归为雷轮一类。不过作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雷轮,应该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中间为五角星状或五根辐条状的青铜轮形器,其直径达85厘米,这应该也是雷神所使用的雷轮。我国西南地区的花山岩画,包括贵州、四川的岩画中,这种雷轮符号都很盛行。《古史中的神话》将商代人鸟形玉佩和玉人身上刻划的形符号定性为雷神标识,可谓真知灼见,从图像学的视角,找到雷神的标志。而且这种标志的普遍性不止在中国,还是全球性的。最后《古史中的神话》认为喾、契父子神神话与西亚巴比伦马杜克、尼波(Nebo)父子神神话,希腊宙斯、赫尔墨斯父子神话之间有着惊人相似,是早期中外神话和文化交流的结果。这种全球视野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正是《古史中的神话》的特色之一。
虽然《古史中的神话》中的神话与后现代主义隔着几千年的时光并不沾边,但是我还是愿意从最远的距离来遥望一下《古史中的神话》。对普遍性和真理性不屑一顾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的意义、真理的标准等,都只在不同的活动中,也就是在具体的使用中才被决定和呈现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元叙事的怀疑正是后现代不相信绝对真理的基础。尼采说大写的真理是各种虚构和比喻的集合,理查德·罗蒂进而说真理只是在符合我们的信念场合时对自己的赞美,所以真理、正义、公平等问题都不应该被普遍化和永久化。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中,否决了任何经典神话研究的权威,任何个案研究都构成了时代研究大厦上的一砖一瓦。
汤惠生 2024年3月25日于南京仙林目录
喾、契神话,主要见于东周两汉文献,往上追溯,还可在甲金文中看到少量影子。喾、契作为商人的天帝和祖神,有诸般神格,但最为显著的,即是帝喾代表的战神、雷神与商契代表的智慧神、笔神(发明文字)。宋亦箫教授认为,甲骨文“商”字,蕴含了丰富的商祖神话,表示在祭几上祭祀以锛凿斧为象征的雷神(战神)或笔神,也即祭祀商祖喾或契。
——编者按
甲骨文“商”字最初指代的是什么?
“商”字在甲骨文中便有出现(图7-1),最早的“商”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辛”,下部为“丙”,后来在“丙”下新添一“口”字。因此分析“商”之本义,从最先出现的上部和中部出发才比较可靠。在顾万发、张立东先生释“商”之前,已经有了诸多说法。张立东做过梳理,统计出四组观点,分别是将“商”字作形声字分析、解为某种器物或动物的象形、解为图腾柱或图腾、视为某种场景的会意等等。具体会意则有丙(几案)上置烛薪、刑罚之器、凤凰、燕子、尊、钲铙、日晷、祖先正面人像等等。第四组的解析方向是对的,只是对“商”字上部的“辛”部件解释得不够准确,从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中“商”字是祭几上置祖先正面人像观点的提出者是张光直先生,张立东以商周祭祖不设人像而代之以“尸”为由否定了这一见解。笔者也同意“辛”字不是祖先形象,但它是祖先使用的武器工具之像,即锛凿斧之类,它仍然代表祖先,准确地说是祖神。而不管是帝喾还是商契,所持之锛凿斧之类武器或工具,在喾,可看成是雷神之雷霆、雷公斧;在契,可看成是笔神之刻字锲刀。因此从“商”与祖的密切关系着眼,张光直先生的“商就是祖。商城就是祖先之城,也是祭祖之城”又是对的。
张立东将“商”字上部解作“刃部朝上的钺”,即“钺在祭几之上”。从而认为这是商人祭祀化身为钺的战神。
顾万发释“商”为“几案上供奉凿形或曰楔形雷神工具”。顾还强调了“商”字上部是“辛”而不是“王”,因此总体上不该是“王”字原型的斧钺而是“辛”字原型的凿或楔,并认为凿或楔是雷神之工具。顾也承认有极少量“商”字上部构形与斧钺相近,那也只能理解为代表雷神之雷公斧。
笔者认为,张光直、张立东、顾万发三位先生对“商”字的解读都已无限接近“商”之本义,笔者只在他们解读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那便是:“商”字反映了几案上放置象征商祖的锛凿斧类武器工具的祭祀场景。由此场景,“商”字便进而象征商祖(也即张光直所言“商就是祖”),扩而指称商人宗庙之地,再扩而指称商都、商人活动之区域、该活动区域的商族群,乃至商国,因此,“商”之义,由指代祖先(神)的人(神)名到地名、族名、国名,便是这样一步步扩大而来。
“商”之为人(神)名,既可指称帝喾,更可指称帝喾之子商契。因为“商”字上部之“辛”,既可指帝喾所掌之武器锛、凿、斧之类(雷神、战神武器),也可指商契所握之锲刀(笔神刻字工具)。说是帝喾,还可以帝喾另一名“高辛”为证,“高”为祭台形,“辛”是锛凿斧类工具,“高辛”合在一起,仍是指在高高的祭台上祭祀象征商祖的锛凿斧类武器工具。说是商契,还可从商契之“契”字所含有的“从人持刀刻写文字”之刀笔看,因二者都有刀斧这类工具。而《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和“帝立子生商”之“商”,与《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之“契”,只有是一人方可读通,因此“商”更可指契。
——选自宋亦箫《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