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虚拟货币及其犯罪治理实务
》
售價:HK$
63.8

《
辽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 全2册)新版
》
售價:HK$
107.8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
售價:HK$
68.2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HK$
119.9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74.8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HK$
75.9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HK$
61.6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115篇辑刊文存,见证职业媒体人的成长路径:
本书精心遴选1990至2023年33年间,由跨文化传播媒体人王众一撰写的报道、访谈、评论、综述、论文以及反映其观点的受访文字,文本体裁多样,辐及国际传播、中日关系、翻译实践、大众文化等诸多领域,清晰反映出作者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深入持久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30年中日关系一线记录,视角独特的个人观察史:
1990年代日本留学生在华体验、中日友城交流,2000年代两国电影、戏剧领域人文互动,2010年代以来动漫等流行文化交流、青少年往来……直击30年来起伏发展的中日关系大背景下,两国民众间进行的全方位人文交流,呈现作者着眼“以文化人”践行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深入思考,是一部具有跨文化传播学意义的个人观察文本集。
一生深耕一种杂志,与日文版《人民中国》的跨世纪奇缘:
本书展现了王众一与国际传播杂志《人民中国》紧密相联的30年职业生涯。其中以《人民中国》为平台,王众一与众多中日有识之士相遇相交,形成的文存记录了新世纪改善中日关系的真知灼见,为中日民间交往史和国际传播史留下珍贵鲜活的史料。
追踪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入日文杂志《人民中国》原总编辑王众一所撰写的百余篇精彩文稿,其中有与众多中日知名人士的珍贵对谈、访谈,有结合社会思潮演变对中日电影等大众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索,也有对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的思考、实践与总结,详实地展现了一位国际传播工作者从稚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从时间轴可以看出,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作者对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思考日渐深入和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成功传播案例。从这百余篇积淀下来的精选文存,读者亦可管窥到30多年来时代的变迁与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在这本个人文集中的折射。
本书不失为研究中日关系史和中日跨文化传播史的独家文集。
|
關於作者: |
王众一,1963年生于沈阳,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多年作为总编辑负责日文版《人民中国》编务工作,对国际传播、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大众文化有所研究,著述涉猎广泛,并从事俳句、汉俳的翻译与创作。曾作为访问学者在东京大学研究表象文化一年。常年参与北京—东京论坛等高层级国际人文交流活动。现为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第13届和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外文局首席日语翻译。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著有《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等,译著有《溥仪的后半生》(中译日,日本学生社出版社)、《日本电影100年》、《创新激情:一九八〇年以后的日本电影》、《中国衣饰文化》、《严复:中国近代探寻富国强兵的启蒙思想家》、《日本电影110年》、《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等。
|
目錄:
|
序/刘德有................................... i
自序......................................... vii
最新中国留学资讯之南京大学篇.................. 1
座谈会:中国青年记者眼中的日本................ 5
中日友好梅传情................................10
友好城市故事:苏州、金泽两古城结缘............ 14
导游手册上找不到的北京景点:国会街今昔........ 18
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市场经济.................... 22
水墨绘中国.................................... 27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31
建筑大师隈研吾专访:时代待有新城出............ 36
与时代共进 创新求发展......................... 40
21 世纪的“日语风景”......................... 47
京剧大师梅葆玖专访:期待歌舞伎来华公演......... 52
大时代背景下的宫崎骏及其共同体想象............. 57
“电光影戏”百年风云....................... .. 67
未来之梦、怀旧之梦、幻灭之梦.................. 77
“五点一线”构想拉动东北振兴................... 84
原口纯子:观察日常生活细节 热爱中国文化之美.....90
百年风雨自由魂.................................93
语言、历史、人生...............................95
21 世纪日本纪录电影的风景......................100
恰逢其时的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104
翻译与多元文化在中国...........................108
跨文化传播翻译中接受障碍的克服.................117
作为媒体的影视作品与时代意识和国家形象..........124
70 年代日本的社会运动与纪录电影................132
世博会:国家形象形成的历史性...................138
共同思考21 世纪的生活方式......................141
对谈:《人民中国》的数字化.....................144
上海世博会大阪参展执行委员会策划桥爪绅也:让我们一道
弘扬亚洲价值观..................................155
……
插图............................................ 567
|
內容試閱:
|
“电光影戏”百年风云
20 世纪最为重要的大众娱乐媒体——电影,到今年在中国已经整整走过了100 年的路程。
这100 年中,中国人一共拍摄了7000 多部影片,这些作品直接承接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了这个国家的种种苦难与挫折,也展现了她的人民坚韧奋斗的光荣与梦想。银幕世界和社会现实紧密互动,来自银幕的声音和形象深深地渗透进中国人的历史和生活。
中国电影经历了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向彩色片的转变,在历史上起到了启蒙、娱乐、社会动员等重要作用。在中国电影迎来百年华诞之时,电影媒介正由传统的单纯胶片向数码技术介入转型。未来的中国电影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形态?限于篇幅,本特辑重点围绕中国独有的两大类型片、电影中的中日关系、情节剧中的平民意识传统、近30 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嬗变等几个片段,一起重温过去,展望未来。
民族的与世界的
京剧——中国电影的根
如同在日本,电影和歌舞伎关系密切,至今日本的电影院还被称作“剧场”一样,中国的“电影”一词,原本是“电光影戏”的缩略。因为中国人早在电影进入中国以前便享有丰富的传统戏剧,很自然,在接受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时人们把它看作京剧、粤剧等传统戏剧的延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拍摄自己的shou部电影时,非常自然地从京剧中借用了题材。
1905 年,曾在日本学习过照相技术的北京丰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在经营了多年放映外国短片的生意之后,终于决定拍一部国产电影给自己的同胞看。彼时正值京剧的黄金时代,他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京剧,并邀请到京剧界当红名角谭鑫培出演影片。于是,这部由同名京剧若干片段构成的电影《定军山》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滥觞。
在20 世纪的前80年,可以说京剧风靡中国、影响中国。京剧一直为新兴的电影提供演员、素材,而电影也总是在重要时刻借助京剧的号召力在群众中扩大自己的影响。
有证据表明,20 世纪30 年代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时,京剧题材被大量借用。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 年拍摄的、由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梅兰芳在阐述他同意参与拍摄《生死恨》的动机时曾说:“许多我不能去的边远偏僻的地方,影片都能去。”这种借电影可大量复制的技术普及京剧,同时又借京剧这种家喻户晓的形式进行社会动员的想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国家行为投入实践。作为民族电影的一个副产品,戏剧片在70 年代末曾经有一个短暂的繁荣期,但到90 年代初,这一电影类型和它的观众一起走向式微。
90 年代初,以《黄土地》而知名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拍摄的第一部商业片《霸王别姬》,对于了解京剧和电影的关系意义重大。首先,它表明中国导演在面对西方市场的关键时刻再一次以京剧资源作为号召。其次,导演的父亲陈怀恺据说参与了该片的制作,而陈怀恺曾经在“文革”期间参与过“样板戏”的拍摄,也许他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京剧的一种反思。最后,这部史诗般的电影表现了京剧在20 世纪由盛而衰的历史,可以说在表现了电影对京剧感恩的同时,由于传统的京剧票友文化在80 年代走向解体,这部作品也成为献给繁荣不再的京剧的挽歌。宁瀛在《找乐》中表现的胡同票友的散淡生活,再次以其温馨的怀旧气氛,告诉人们一切只存在于往事记忆中。
但不管怎么说,传统戏剧给了中国电影文化之根,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多次以各种方式在电影世界里被重新诠释,成为和日本的《忠臣藏》、韩国的《春香传》一样的“本土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