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煤气灯效应:识别并摆脱情感操控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行政权力支配社会”(马克思语)。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王权支配社会”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看成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围绕着一系列问题与观点,刘泽华先生形成了“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本书即为刘先生精彩文章的选编汇集,由此可一窥刘先生及“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治学态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著名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名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诸问题的文章集,由葛荃教授在广泛听取建议后选编而成。本书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为线索,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脉络、特征,对历史研究无法绕过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普遍观念诸问题,展开细致讨论,相信既能为历史学专业人士展开学术研究提供启发,也能对一般读者更好地理解传统与历史有所帮助。本书语言深入浅出,文字平顺流畅,说理鞭辟入里,观点掷地有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读物。
|
關於作者: |
刘泽华(1935—2018) 现代著名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名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所提出的“王权主义”学说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以他为核心的“王权主义反思学派”是继“侯外庐学派”之后形成发展起来的又一个有着鲜明学术个性的史学流派,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镇。哲人其萎,覃思长存。
葛 荃 刘泽华教授首徒,曾任教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作为“王权主义反思学派”主要成员,致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及政治文化研究数十年,成果斐然。代表作有《走出王权主义藩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晚明东林党人政治精神研究》等,在学界颇有知名度。
|
目錄:
|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初探 / 001
第二讲 理念、价值与政治思想史研究 / 015
一、理念是研究者的指导 / 018
二、价值决定着研究者的取向 / 024
第三讲 先秦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成型 / 027
一、宇宙的本根同君主相配合与合德论 / 030
二、君主赞天地之化,成历史之变,握必然之理 / 032
三、君主一人独裁论 / 037
四、道高于君、内圣外王与强化君权 / 041
第四讲 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 045
一、传统人文思想的表现 / 047
二、中国古典的人文主义导向君主专制主义 / 054
三、人是等级的人 / 060
第五讲 经学思维方式与士人品性 / 069
一、汉代《五经》崇拜与经学思维方式 / 071
二、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 086
三、士大夫的混合性格与学理的非一贯性 / 103
第六讲 帝王观念与王权主义 / 107
一、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先秦诸子政治文化的集成 / 109
二、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 / 119
三、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 126
第七讲 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 / 139
一、王权对“学”的支配与控制 / 141
二、士大夫 —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主体 / 144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政治性与非逻辑性 / 149
第八讲 政治思维的阴阳组合结构与研究进路 / 153
一、阴阳组合结构的普遍性 / 155
二、思维定势与人的行动轨迹 / 162
三、阴阳组合结构的意义与影响 / 164
第九讲 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 / 167
一、君尊臣卑观念概述 / 169
二、从韩愈、柳宗元的表奏析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 / 176
三、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框架 / 191
第十讲 传统政治观念与近代转变 / 195
一、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 / 197
二、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 / 238
第十一讲 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义 / 253
一、为什么要从“价值”层面看儒学? / 255
二、传统儒学的价值结构 / 257
三、宿命与选择:尴尬的“儒学现代化”期待 / 264
四、结语:社会转型的“文化本土化”需求 / 269
附录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史几个宏观问题研究述要 / 271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概况 / 271
二、学术流派概述 / 282
三、关于研究对象问题 / 292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旨与分期问题 / 298
附录二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 305
一、研究的初始 / 305
二、借鉴的限度 / 311
三、从“拿来”到创新 / 315
后 记 / 320
|
內容試閱:
|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被冷落了30年。这几年,随着政治学的重新建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又提到日程上来。不少院校有关系科开设了这门课程,有一些研究者,陆续撰写论文和专著。但是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亟须深入讨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苏联学者有过清晰的概括:“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要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派别的斗争中进行的。”(K.A.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中国学者也有相近的看法,他们说:“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的说法,我认为是相当深刻的,作为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之一是被抓住了。我同意上述概括,但又感到尚有不足的地方。在我看来,问题主要是把政治思想史的对象规定得过于狭窄,有碍于视线的展开。根据我的粗浅认识,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首先是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人们常说“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所谓精华是说哲学的认识是深刻的,且具有普遍性。在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各个流派和不同人物的认识有深浅精粗之分,这种认识上的差别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哲理化的程度不同。缺乏哲理的政治思想,一般地说属于直观性的认识。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就目前的认识状况,究竟把哪些命题视为政治哲学,或怎样才能更清楚地抽出政治哲学性命题,是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如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然、数、道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等。这些问题与政治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问题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许多思想家把这些问题与政治理论、政策等交融在一起。例如,孟子的仁政理论就以人性善说为基础,荀子的礼治主张是针对人性恶而来的,法家主张人性好利,他们认为这种本性既改不了,也无须改,改了反而有害于政治。从这种理论出发,他们认为在政治上应该实行利用、利诱、利导、利惩等政策,超脱利害之民是不治之民,应加以铲除。诸子对天的看法也很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神,有的认为是自然,有的认为兼而有之,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天制约着人事。由此出发,除神权政治外,法自然的政治思想在许多派别中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细加分析,在法自然上又有各种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天人契合;有的主张天人相分;有的主张有合有分;有的主张天而不人,即绝对的自然主义。于是在政治思想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歧。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政治哲学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应该花大气力研究的课题之一。
其次,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 “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中,有异想天开的幻想,有对现实生活深刻观察后的升华,还有切近实际的描绘,有的是现实主义的,有的则属批判现实主义的,有的是浪漫主义的,还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这些理论中,有奇想,更有深刻的思考和哲学的思辨。就庄子的“至德之世” “无何有之乡”而言,乍然看去,作者一本正经、绘声绘色讲述的理想世界,使人感到荒唐。他要求人类彻底回到大自然中去。在庄子看来,人们的社会性生活,不仅包括国家、政治,还包括一切知识文明以及仁义道德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都是祸害,是束缚人的桎梏,应加以灭除。人类应该像牛马在草原上自由漫步那样,过着“天放”的生活。对这种荒唐的追求,似乎可以一笑了之。其实,在作者到达这个荒唐的结论之前,还有深刻的思想作为先导,这就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及其矛盾问题。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对立,可惜没有看到两者历史的统一,而对于两者的对立,又缺乏一副科学的头脑去对待,于是走向极端,用人的自然性去否定和排斥人的社会性,推导出纯自然化的无何有之乡的幻境,从而也走到了绝境。作者怒斥了当时社会关系对人们生存权利的剥夺,可是他又企图让自然剥夺人类的社会生活的权利。他谴责当时社会关系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呼唤还人以自由,可是他所向往的自由只不过是牛马自然生活式的自由,结果用自然的自由取消了社会性的自由和人的创造自由,人类反而失去了一切自由,人不再是人。在庄子的理想国理论中,到处是一片荒漠,可是在荒漠中又蕴藏着黄金。对先秦诸子各式各样的理想国理论,我们需要进行分析,沿着他们走过的思路,寻找他们的得失,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比如在农商关系上,有的主张重农抑商,有的主张唯农除商,有的主张农工商协调发展,有的主张以商治国,凡此等等,在政策上分歧甚多,各有一套理论。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与政治实践有远近之分,有关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方面的主张与实际政治最为接近。实际的政治家常常从这些主张中选择行动方案。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