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八段锦 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健康长寿之道
》
售價:HK$
43.8

《
黄帝内经精讲
》
售價:HK$
118.8

《
赌注:海难 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HK$
75.9

《
战争与史学家:李维历史书写中的汉尼拔战争
》
售價:HK$
63.8

《
古韵新声
》
售價:HK$
1848.0

《
秦汉至唐律令立法语言论要
》
售價:HK$
74.8

《
茶叶帝国3000年
》
售價:HK$
129.8

《
机器人建模与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
》
售價:HK$
184.8
|
編輯推薦: |
【千年智慧,历久弥新】
本书汇聚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治道智慧的精华。国学专家以诸子百家经典为根基,精选《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的治道名篇,涵盖儒家“为政以德”、法家“法不阿贵”、墨家“兼爱尚同”等核心理念。这些思想虽跨越时空,却始终紧扣人性与社会的本质,为当代人提供超越时代的价值参照。
【古为今用,破解困局】
本书绝非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致力于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难题。国学专家们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立足当下社会的复杂现实,巧妙地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情境相结合。书中不仅梳理了历史经验,更提炼出适用于当代的实用方法论,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读者应对现实挑战的道路。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打破国学经典的阅读壁垒,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国学专家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为笔,将深奥的传统文化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他们逐篇解析选文,抛开晦涩繁琐的考据,直击经典篇目的思想内核。即使是初次接触经典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典籍的核心思想,把古人谋略转化为解决现实难题和生命痛点的利刃。
|
內容簡介: |
自东周起,诸子百家便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大地上探索治国方略与执政之道,这些思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有为而治》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中的政治智慧与治理之道,从德治、民本、用人、革新、法治等多个维度,精选经典篇目并进行深入解读。书中既有“为政以德”“民贵君轻”“任人唯贤”等传统理念,又有“人尽其才”“法不阿贵”“其命维新”等现代启示,更有“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猛狗社鼠、国之大患”的警示寓言,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丰富的智慧与启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肩负何种责任,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找到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方法。它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读物,更是一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用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维与能力,为解决当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寻找答案,展现新作为,为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李细成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等。
【作者团队简介】 王玉彬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畸于人而侔于天:先秦子学视域下的庄子哲学研究》
王 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十论》《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等。
刘巨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著有诗集《北方》和《啄木鸟来访》。
马 慧 山东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
|
目錄:
|
丛书信息
中国治道名篇丛书
理论篇——
《有为而治》
《仁者不忧》
《睦亲齐家》
《为中华谋》
实践篇——
《中国贤臣》
《中国良吏》
《中国儒商》
《中国名士》
本书目录
民本:人民就是江山
国之大务,爱民而已 003
王者之治,与民同乐 006
国之政,民无不为本 010
与民一体,以民守民 013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016
圣治天下,非易民性 018
听于国人,非听贵族 022
以术使民,其术穷矣 026
尊贤:贤人就是国宝
贤良士众,则国家治 031
贵德尊士,任贤使能 034
治国者,卑谦以致贤 037
选国之贤,朝其门下 039
能辅相国家,则宝之 044
欲建洪勋,必须良佐 048
转移习俗,陶铸世人 052
任贤而兴,专己而衰 056
用人:善用人是治国的关键
按名督实,选才考能 061
俊杰在官,兢兢业业 064
择能而使,鲜有败事 069
视其所举,视其不为 072
量才授职,各当所任 077
能用其善,能安其身 080
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083
人固难全,权用其长 086
君道:君贤明是公正的典范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091
爱民而安,好士而荣 094
智用私,不若愚用公 098
效法天地,勤勉无私 102
君国子民,反求之己 105
信行天下,不欲以诈 109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111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114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118
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122
臣道:社稷之臣是安国之重
我出仕,为天下万民 129
从道不从君,社稷安 132
逢迎君之恶,其罪大 136
据法而责,陈过而谏 140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143
既进管仲,一匡天下 147
学后入政,不以政学 150
德当其位,能当其官 154
猛狗社鼠,国之大患 157
群党合意,以倾一君 161
制度:礼法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治国无礼,犹瞽无相 167
人命在天,国命在礼 170
明立法制,官民守度 174
奉法度者强,则国强 177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181
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184
放任刑法,天下困苦 188
施政:施政是民富国强的保障
清静自然,为天下正 195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98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201
审察民情,为政日新 206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210
民可无货,不可有饥 214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218
工商皆本,贫愚并治 222
用财不费,兴利多矣 226
圣人之治国,能团力 229
革新:革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可以强国,不必法古 235
作法何常,视民所便 238
因循苟且,故改其度 242
深达权变,革易风俗 246
祸发所忽,乱起不疑 250
设赏立禁,随时因俗 254
道之贵时,其行势也 257
当调阴阳,和顺天下 262
附 录 265
后 记 269
|
內容試閱:
|
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①,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②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贞观政要?公平》
【注释】
①称:同“秤”。
②被:通“?披?”,覆盖,遍及。
【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都埋怨陛下,说前东宫太子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先安排了官职。”
唐太宗说:“?古时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国家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一个小小的蜀国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异有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还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也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朝廷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需问能否胜任,怎能因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下属,怎会忘掉呢?但如果才能不能胜任其职,怎能因为是我的旧下属就优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无私之道吗?”
贞观元年(627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经被皇帝召见,不解下腰间佩刀就向东走上阁门,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当处死;无忌失误带刀进入,应判刑两年、罚铜二十斤。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掌管全国诉讼刑事案件的大理寺有一位少卿戴胄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无忌带刀进入,都属于疏忽失误。臣子位于极度尊贵的地位,不可以用疏忽失误来开脱,按照律法上说的:‘供给皇上汤药、饮食、舟船,不按照法规的人,都应当被处死。’皇上如果因看重他的功绩而从轻处理,这便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如果要按照律法,罚铜不符合法理。”唐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便要干扰司法呢?”于是让臣子们重新讨论如何定案。封德彝坚持他原来的想法,唐太宗即将顺从他的建议,戴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无忌的缘故而获罪,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评判他们的过失,则是同样的,但两人所受刑罚却生死迥异,因此我坚持请求改判。”唐太宗于是便免除了校尉的死刑。
【简析】
《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李世民一朝政治举措与君臣言行的史料。本文为《公平》篇中的两则记载,记录了唐太宗对处理政事要追求公平的看法。
前一则是有关选贤任能的问题。李世民原本只是秦王,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取得太子之位,后来才得以继承大统。因而他的臣下有秦王府元老和后来所收的前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部下。在李世民登基后,他对旧臣与新臣两者没有差异对待,而是公平客观地以贤能与否分授官职,这就引起了秦王府老臣的不满。对此,李世民指出,国家选任官员,为的不是统治者一人之私,而是天下百姓的福泽,所以必须客观公平地选贤任能,只能以德行能力是否达到职位的要求为标准,而不能以亲疏关系为标准。
后一则是有关司法公正的问题。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是皇亲国戚,当时又高居吏部尚书之职,属于正三品的朝廷重臣,所以在同一违法事件中,朝廷意欲对他的处理和六品的监门校尉有所不同。对此,以大理寺少卿戴胄为代表的国家最高司法部门进行了多次抗争,要求一视同仁地处理。李世民最终听从了司法部门的意见,意识到法律是针对天下所有人的法律,不能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高官重臣就予以宽容,而必须采取一律平等的态度处理。只有这样,才不算干扰司法,法律才能有权威性,人们才能真正地遵守法律。
总而言之,李世民认为:统治者处理政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只有处事公正,人心才能归顺统一,社会风气才会焕然一新,真正的盛世才能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