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HK$
307.6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HK$
74.8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1.人民日报社主办、数百万粉丝、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细读历史精华结集!
·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打造的文史研究和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发表的众多历史专家、热门作者作品,史料严谨,视角独特,鞭辟入里,语言幽默,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瞭望智库、Vista看天下等大号转载。
2.李开元、余世存、刘勃、郭建龙、刘怡 鼎力推荐,畅销爆款系列套装2册,多篇10万 爆款文章入选,众多历史专家、热门作者精心打造。
3.一本书读懂历史发展中的危机与机遇,制度、经济、朝堂、战略、军事,蓄势、顺势、借势、逆势……有料又有戏话题,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讲透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新旧更迭的内在逻辑。
4.细节决定成败,格局决定结局,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如戏,每一幕都充满悬念与震撼。那些或荒诞、或悲壮、或无厘头的一幕幕,也是历史的真实与现实。
5.有梗、有料、有视野,考据严谨、深挖真相、客观公正、妙趣横生,让面目模糊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感受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政、史、地知识点想忘都难!
|
內容簡介: |
《看不够的中国史》
秦国星耀智囊团为何多是商鞅、张仪等外籍人士?汉武帝如何赚钱又烧钱?隋炀帝南巡开凿了大运河,西巡时又干了什么?李渊何以凭借3万兵马7年定天下?战术天才李存勖吃了哪些战略短板的亏?王安石如何成为靖康之变的背锅侠?胡惟庸为何必须死?崇祯是如何远程“帮倒忙”的?袁世凯为何策划了清末“PS门”事件?
……
历史就是一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戏剧,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浓缩了每个时代承袭、变革和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本书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公众号的精华结集,以时间为脉络,以“变化”为核心,精选制度、经济、军事、战略、朝堂5大主题、53个有戏又有料的话题,由点着面地纵向梳理了古代中国多个领域的承袭与变革,以动态的思维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与本质,不仅还原了一个个鲜活多元的大时代,道出成败兴衰之理,更以诙谐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勾勒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文化思想、经济格局、风俗人情和法度制度等多个领域的历史脉络。
细节决定成败,格局决定结局。翻开本书,读懂古代中国的承袭与变革,就能读懂中国几千年的风云流转,更能读懂中国何以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看不够的中国史2》
争夺韩魏何以成为秦统一的战略支点?数十万将士的复员问题,刘邦如何巧妙解决?在帝王眼皮底下暗养死士失败率极高,司马懿是怎么做对每一步的?手拿“董卓 曹操”的剧本,尔朱荣为何被挟持的天子反杀了?一边着急立太孙,一边放权武则天,唐高宗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宋高宗出海避难,如何催生了南宋政权前所未有的海洋战略?在大清和大顺之间,吴三桂为什么选择打开山海关降清?
……
历史的每一步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顺势、借势、造势、逆势……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危机与机遇如同其上的明暗线条,交织缠绕,共同勾勒出社会发展的曲折进程。
本书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公众号的精华结集,以“危机与机遇”为核心,精选蓄势、顺势、借势、逆势4大主题、29篇有戏又有料的话题,探讨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旧秩序的崩溃和新秩序的诞生,更以诙谐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呈现了我国古代福祸相依、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乱中求治、化危为机的实践智慧,以及制度僵化、统治失能、经济失衡、战略误判等酝酿危机的经验教训。
翻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危机与机遇,就能读懂中国中华文明的特有韧性,何以源于将危机视为自我更新契机的文化基因。
|
關於作者: |
《国家人文历史》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国家记忆“年度历史文化品牌”、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以新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叙述历史事件,凭借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打造独家原创好文,为读者搭建一个触摸历史体温、发现历史真相的园地,连续多年入选“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稳居中国微信500强。
|
目錄:
|
目录《看不够的中国史》壹 制度篇:审时顺势,以变应变
商鞅缔造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
户口册上的中国史
古代的轻徭薄赋政策,真给百姓减负了吗?
中国古代的征兵制度,为何总是变来变去?
大家都叫“州”,差距为何那么大呢?
古代“全国统考”前的“自主招生”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唐代“公务员考试”的困惑:外挂为何这么多?
“王者荣耀”的封禅制度为何止于宋朝?
宰相制度的终结:胡惟庸为何必须死?
分封诸子,洪武朝最大的失策
古代也有“宅急送”:从前的车马未必慢
奠定中国大一统的制度基础——羁縻统治
贰 经济篇: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古代版的“石油战争”:盐战
为什么古代发生战争后,粮食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汉武帝的烧钱与赚钱
汉末三国谁最有经济头脑?
唐人炫富、宋人增收的香料贸易
成也黄河,败也黄河的开封
大运河:北宋立国的生命线
长江流域的崛起:中国的南北差异从何而起?
生意越做越大、格局越来越小的广州“通海夷道”
叁 朝堂篇: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澜
外籍人士打造的大秦强国智囊
舅爷、公公、书生,谁才是朝廷心腹?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直接杀了曹操?
“子贵母死”制为何无法遏制太后专权?
帝国番将:唐朝皇帝手中锋利的双刃剑
中国古代的秘书政治: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大宋第一伯乐”欧阳修举荐了多少人才?
北宋第一名将的巅峰即悲剧
王安石如何成为靖康之变的背锅侠?
“半仙”刘伯温既然那么神,为何结局那么惨?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后,于谦为什么选择了朱祁钰?
清末PS 门事件:袁世凯为何要栽赃慈禧宠臣?
肆 战略篇:内强外柔,才能进退自如
六国合纵为何总是铩羽而归?
没有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国能赢得长平之战吗?
邯郸之围:战国时代最后一场大国博弈
争雄镇边两不误的三国时代
隋炀帝南巡开凿了大运河,西巡时又干了什么?
李渊何以凭借3 万兵马7 年定天下?
燕云十六州为何如此重要?
北宋为何要设置4 个京城?
吾养百万兵,为何不费百姓一粒米?
崇祯是如何远程“帮倒忙”的?
“亚洲第一舰队”的全军覆没
伍 军事篇:攻人以谋,用兵以智
秦能够统一六国,在地利上究竟沾了多大的光?
“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何以成为秦末最关键一战?
“官渡之战”中袁绍军队突然崩溃背后的军事逻辑
吕布没杀过一个名将,为什么还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
当战术天才吃了战略短板的亏
宋太宗北伐失利,辽人报复南侵,结局却来了个大反转
熙宁开边无愧为大宋第一军功
靖难之役开始前,没人猜到朱棣会赢
抵挡后金功不可没的熊廷弼,为何摆脱不掉被杀的命运?
《看不够的中国史2》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亡国秦民为什么宁要楚人刘邦,也不要秦人章邯?
拥有鲜卑血统的隋文帝,北击突厥很有一套
看似“无缚鸡之力”,实则“八块腹肌”:哪些读书人的武力值爆表?
为了重续李唐时代,他经历了 3 年的血与火
抗金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全军覆没,为何却能名垂后世?
捕鱼儿海战役,为什么能一举将黄金家族打成青铜?
不是小叫花子,是“富二代”的李卫:靠什么成为雍正的心腹?
得其所利,虑其所害
皇帝:我太难了,皇家亲戚不能不用,又不能重用!
刘邦如何巧妙解决数十万将士的复员问题?
他手拿“董卓 曹操”的剧本,结果被挟持的天子反杀了
“三分天下”VS“五代十国”:汉唐两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有何不同?
唐高宗迎来“中年危机”:一边着急立太孙,一边放权武则天
前期作战没有折损的梁山好汉,为何在征讨方腊时迅速减员?
明知道金被灭,下一个就是自己,南宋为何还要与蒙古结盟?
在大清和大顺之间,吴三桂为什么选择打开山海关降清?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
合纵与连横的对抗:争夺韩魏何以成为秦统一的战略支点?
都是作为藩王被请入京,霸陵墓主汉文帝与海昏侯刘贺,为何同运不同命?
拿到“爽剧剧本”的开国皇帝,为何沦为“小透明”?
在帝王眼皮底下暗养死士失败率极高,司马懿是怎么做对每一步的?
安禄山为什么敢铤而走险?他的底气在哪里?
宋高宗出海避难催生了南宋政权前所未有的海洋战略
大顺 VS 八旗:两个虐过大明的选手谁更能打?
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刘禅当了 40 年皇帝,水平究竟怎么样?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西辽往事:皇三代如何靠实力迅速败光一个中亚大国?
朝鲜长期追随明朝,为何在萨尔浒之战中三心二意?
崇祯一朝,有多少大将败给了莫须有的“养寇自重”?
南明实力明明远胜东晋、南宋,为何没能长期偏安南方?
垂死挣扎的晚清军队:八旗绿营不行,为什么湘淮军也不行?
|
內容試閱:
|
李渊何以凭借 3 万兵马 7 年定天下?
“玄武门之变”后“被退位”的惨淡收场,令本该名垂青史的唐高祖李渊,在正史之中频频沦为衬托其子李世民英明神武的背景。这位一手开创大唐帝国的枭雄, 才干究竟如何?我们不妨回首这位乱世枭雄从太原起兵直至一统天下的传奇人生。
得国太易——李渊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乱世是枭雄最好的舞台。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大一统皇朝由于自身积弊导致的内部坍塌,都会不可避免地演化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如秦末的刘项之争、汉末的三国鼎立、唐末的五代十国,都可谓群雄并起, 好戏连台。
与上述这些乱世相比,隋末的局面便有些尴尬了。首先,这场纷乱看似热闹, 持续时间却并不算太长。即便从大业七年(公元 611 年)隋炀帝杨广下诏征调天下兵马、讨伐高句丽而引发社会动荡开始算起,至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唐帝国斩杀降而复叛的辅公祏,一统天下,也仅仅过去了 13 年而已。
其次,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闪现出了太多亮眼的明星。有擅长谋划、隐忍洞观堪比司马懿的李密,有屡建军功、十足曹操作派的王世充,更有起于草莽、义薄云天、有几分刘备架势的窦建德。然而,这些风云人物都没能够笑到最后。天下最终落入了隋炀帝表哥——李渊的手中。怎么能不令观众失望?
更可气的是,与李渊同时代的群雄个个看似风光,偏偏在李渊面前都瞬间人设崩塌。心高气傲的李密兵败洛阳之后,竟然逃到李渊帐下寻求庇护,后又不甘久居人下,在叛唐的过程中被人射成了刺猬。王世充完成了从权臣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却旋即兵败被擒,面对李渊时马上跪地求饶,还乐于接受流放蜀地的命运,可惜还是死在血亲复仇的刀下。来势汹汹的窦建德,更是在战场上一触即溃,以至于死时连句硬话都没敢说。
至于其他的诸如刘武周、杜伏威之流的表现,更是拿不上台面。拜托,你们这些乱世之中有机会上场的种子选手,即便没有项羽最后力杀百人的实力,也该学学那些末路枭雄自我了断的傲气。最不济,学学袁术留下个“我只喝蜜水”的贵族风雅也是好的嘛!
虽然胜利者本就有不受指摘的特权,更何况中国历史上的汉光武帝刘秀、明太祖朱元璋,也都曾如李渊般迅速平定乱世,但是刘秀和朱元璋好歹还有“白手起家” 的人设,中间多少也有昆阳之围、鄱阳湖大战这般的“逆天翻盘”,可李渊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世家贵胄,一路走来,别说没有什么危及生命的磨难,连磕磕绊绊都不曾遇到过几次。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在《隋唐演义》《兴唐传》等民间评话中,李渊沦为故事中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起兵反隋是二儿子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天下是辅佐李世民的徐茂公、程咬金、秦琼等瓦岗旧将打下来的;甚至连在太原留守这个职务,都是李渊的小儿子李元霸通过殿前比武,为他老子赢下的。
那么李渊的天下之路走得真那么顺畅吗?
贵 N 代的白手起家——李渊早年的奋斗史
表面来看,李渊得天下的确很容易。毕竟他的家族本就是与弘农杨氏平起平坐的“西魏八柱国”之一。于太原起兵之后,更迅速抢占了隋帝国的政治中枢长安。再以关陇之兵大举东进,进而扫平了天下群雄。事情的发展似乎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然而,又有谁能想到,李渊的贵族身份并没有那么高的“含柱量”。
后世谈及李渊的家世,大多会强调其家族传自“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西凉君主李暠。李渊的祖父李虎曾跟随宇文泰平定关中,进而位列西魏“八柱国”之一。正是凭借着祖上的荫庇,李渊之父李昞在身无寸功的情况下,受封汝阳县伯,食邑五百户,更先后担任抚军大将军、大都督、车骑将军等职。
李虎去世后,李昞又承袭陇西郡公的爵位,升任骠骑大将军,获得了“开府同三司”的权力。随着宇文氏正式篡夺西魏、建立北周政权,李昞又接下了追封他老爹的唐国公一职。不过在“晋爵”的同时,李昞并未“加官”,反而被外放地方, 以刺史、总管的身份出镇以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为中心的安州。
李昞在安州的工作一般,因此后世史料无从溢美,只能粗略称之为“为政简静”。好在,此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与堂兄宇文护龃龉不断,均有意拉拢李家。李昞这才被 调回中枢,并得以都督同、华等八州刺史,在宇文邕与宇文护这两股势力之中,李 昞倒向于谁,史料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但是宇文护倒台的天和七年(公元 572年),李昞突然病逝。在李昞的 4 个儿子中,北周政府独独选中了年纪最小的李渊继承唐国公的爵位,本身便说明了一些问题。
承袭唐国公之时年仅 7 岁的李渊,显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也使得其家族一度归于沉寂。直至开皇元年(公元 581 年),隋国公杨坚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己之后,李渊才凭借着他那位身为大隋皇后的姨母独孤伽罗,被杨坚任命为了“千牛备身”。
按照隋朝的官职,李渊担任的这个全称“太子千牛备身”的职务,不过是正七品。而且隶属于太子左、右内率府,即便可以在杨坚的长子杨勇身边混个脸熟。但真想 要大展宏图,怎么也得等到杨坚殡天之后才能有所指望。李渊很快便耐不住寂寞, 再次去请自己的姨母帮忙,干脆去求外放为一州刺史的机会。
有趣的是,李渊的早年经历和李密有些相似。身为蒲山郡公李宽之子的李密于大业初年也凭借父荫当上了千牛备身,不过此时隋炀帝杨广已然登基,一眼就看出李密这小子不是好人,当即让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安排李密下岗待业去了。由此可见,李渊较早离开长安宫廷这个“是非圈”,无疑是明智的。
步入行伍——李渊迟来的军旅生涯
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一直对李渊颇为关心的姨母独孤伽罗皇后病逝,两年之后姨夫杨坚也突然病逝。继位的表弟杨广对李渊似乎还不错,先是将他从陇州调任到相对富庶一点儿的岐州,随后又借着改州为郡的东风,先后任命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来杨广更将李渊召入中枢,让他当上了管理天子衣、食、住、行的殿内少监。
杨广在李渊表哥面前似乎没什么皇帝的架子,甚至在一次宴会公开指着男生女相且满脸皱纹的李渊,管他叫“阿婆”。面对这样的玩笑,李渊当时是什么心情, 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渊并不享受这种陪皇伴驾的日子。
大业九年(公元 613 年),杨广第二次出兵征讨高句丽之际,李渊离开行在, 主动留在了前线枢纽“怀远镇”督运粮草。逗留于怀远镇期间,李渊发现越王杨素之子杨玄感偷偷召回了在辽东前线的两个弟弟——武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李渊把这个信息通报给杨广,杨广得到消息后立马回师扑灭了杨玄感的叛乱。
此时,大隋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民变四起。杨广无奈之下,只能令李渊于大业十一年(公元 615 年)以“慰抚大使”的身份,前往山西镇压农民起义。
和平年代不太会当官的李渊,在战场上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龙门与母端儿领导的起义军的交锋中,李渊带领 10 余骑的亲卫,往来驰射。竟然一口气射出了70余箭,且所瞄准的目标无一不是应弦而倒。最终母端儿战死,起义军全线溃散。李渊命手下将所有敌军的尸体垒砌成一座“景观”。望着那座由累累尸骨组成的“丰碑”,已然 49 岁的李渊摇晃着颇为酸痛的手臂,第一次感到人生竟能如此的充实。李渊这样的关陇将门家族,显然还保留着强烈的尚武风俗,其多年磨砺的体魄和刻入 DNA 的战斗本能,可以在单兵格斗中轻易碾轧未经训练的民兵。
李渊刚刚击败母端儿所部起义军,杨广便在声势浩大的北巡中被突厥铁骑包围在雁门郡内。李渊虽没有直接参与解围的军事行动,却也将自己 16 岁的次子李世民派到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中效力。这份忠君体国的热忱,令杨广很是感动, 随即将老将樊子盖所部兵马交由李渊指挥。李渊进而以怀柔的手段瓦解了盘踞绛郡地区的敬盘陀、柴保昌所部起义军,顺便还在当地收编了数万降卒。
大业十二年(公元 616 年),活跃于河北、山西一带的起义军领袖“历山飞”(绰号,本名魏刀儿)派遣部下甄翟儿攻打太原。正忙着准备南下江都的杨广任命李渊为“留守”,率领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等部,前往讨伐甄翟儿。两军于雀鼠谷遭遇,李渊数千人的直属部队随即被数万起义军包围。关键时刻,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卒赶到,配合大队步兵,一举将甄翟儿所部起义军击溃。
解除了太原之围后,李渊这位“留守”才算正式到任。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留守” 并非一个实际的官爵,不过是在杨广巡游天下时,代其处理日常事务的“政治分身” 而已。如杨广征讨高句丽和南下江都之时,都命自己的孙子代王杨侑、越王杨侗, 分别在长安和洛阳出任“京师留守”和“东都留守”,还任命一些亲贵大臣镇守地方, 出任诸如东莱留守、江都留守、彭城留守等官职。
除了上述“留守”之外,杨广还会安排一些官员出任“离宫留守”,以替自己看守那些短暂居住却囤积有大量财物、豢养众多宫女的行宫。鉴于太原当地还建有一座晋阳宫,因此杨广命李渊同时兼领“晋阳宫监”。不过,不等李渊在太原站稳脚跟,杨广又命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一同北上讨伐突厥去了。
李渊和王仁恭对这一任务都不太上心,否则以两人手中掌握的兵力,怎么也不至于只凑出 5000 多人。这点儿兵力要想与数以万计的突厥正面抗衡,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李渊特意要求派出的 2000 人不仅要精通骑射,更要像突厥人一样适应草原的生活。如此一来,此番征讨突厥,李渊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太大的战功,却训练出了一支长于远距离奔袭的精锐骑兵。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随着手中武装力量的不断强化,李渊的野心也膨胀起来。名义上此时的李渊还没有公然与杨广决裂,但暗中却网罗了诸多为躲避迫害而亡命天涯的隋朝官员。面对“行军司铠”武士彟等人不断暗中鼓动自己起兵自立,李渊虽然表面上没有答应,却也给出了“当同富贵”的暗示。
当时,在太原地区真正对他的事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除了掌握兵权的王威、高君雅两位将领之外,便是身为“晋阳宫副监”的裴寂。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中,对裴寂的拉拢工作都是李世民独力完成的,李渊毫不知情。实际上,很可能是李渊先安排自己的次子李世民,找到与裴寂私交不错的龙山县令高斌廉,安排一系列的赌局,待裴寂高高兴兴赢下那些钱后,高斌廉再把李世民引见给裴寂,却并没有直接说出有关举兵的相关事宜,只是请裴寂为自己的父亲安排几个晋阳宫中的女子侍寝。裴寂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把事情给安排了。等李渊把生米煮成熟饭后,才故作诧异地对裴寂表示:“你这样是逼我犯错误啊!”此时,裴寂已是进退两难。毕竟,以李渊与杨广的关系,睡了几个宫女罪不至死, 但自己拿皇帝的女人去做人情,恐怕罪在不赦,自然只能乖乖将自己绑在了李渊的战车之上。
场外援助——李渊起兵及南下过程中突厥助力
就在李渊成功拉拢了裴寂等太原地方官员的同时,马邑方面却传来了太守王仁恭为部下刘武周所杀的消息。按常理,刘武周占据马邑之后倒向突厥,令太原门户大开,这对李渊十分不利,但李渊对此并不太在意,甚至还利用突厥大军压境、太原人心浮动之际,以勾结突厥的名义,拿下了不愿意跟随自己起兵的王威、高君雅两人。
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五月十七日,数万突厥铁骑抵达太原城下。李渊却打开了城门,按照相关史料的说法,李渊是用类似于“空城计”的方法,最终令心怀疑虑的突厥骑兵主动撤退的。整个过程中,突厥方面不仅派出游骑从太原北门而入、东门而出,充分了解了城内的虚实,还轻松消灭了隋军王康达所部千余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突厥人却还是只在城外休整了两天,便卷旗退兵了。
显然,促使突厥方面草草收兵的,并非李渊“夜遣军潜出城,旦则张旗鸣鼓自他道来,如援军者”这般的浅显伎俩,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交易。就在突厥大军撤走后不久,李渊听从谋士刘文静的建议,亲自致信突厥的始毕可汗。李渊在信中藏头露尾地表示自己“大举义兵”的目的是“远迎主上”,希望突厥出兵配合自己南下, 但也不要侵扰百姓。
面对李渊开出的“复与和亲”和“坐受宝货”的丰厚条件,始毕可汗颇为动心, 干脆在回信中扯掉了李渊的遮羞布,直截了当地表示:“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突厥人的这番表态令李渊欣喜,以至于裴寂等人提出李渊先尊杨广为太上皇、 立代王杨侑为帝以安定天下民心之时,李渊竟颇为不满地表示此举实乃“掩耳盗铃”。虽然迫于形势还是做了,但显然始毕可汗的口头鼓励已释放了李渊心中“政治野心”的猛兽。
在委派从长安逃回的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同率军平定了西河郡之后,当年七月,李渊自封大将军,正式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起兵。突厥方面没有公开出兵,但陆续向李渊提供了大批优质战马和骁勇骑兵,更为重要的是,与突厥的同盟关系,让他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所部虽然一度被隋将宋老生阻击于霍邑一线,但通过轻骑诱敌的策略,还是拔除了这颗南下路上最大的钉子。通过联络关中各地的义军,李渊抵达长安城下时,所部兵马已经由离开太原时的 3 万人扩张至 20 万。
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十一月,李渊几乎没有经历太过惨烈的战斗便攻克长安。次年,杨广在江都为宇文化及绞死,提前拥立代王杨侑为帝的李渊更在政治上占据了上风。他不仅首先否定了杨广执政的合法性,更最早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傀儡。李渊轻松地自导自演了一出禅让大戏,并带着以逸待劳的数十万关陇子弟大举东出,很快便将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一一击破。
纵观李渊成事的过程,前期隋炀帝杨广混乱施政导致的天下大乱和对李渊的信用,给予其极大的发挥空间。在太原留守任职期间,李渊通过结盟突厥获得稳固的后方和军马、雇佣兵的支持,极大助力了南下长安的军事行动。李渊成功控制了关陇地区,足以凭借当地自西魏以来积累起的庞大经济、军事优势,迅速扫荡全国, 完成以唐代隋的天下一统。
(作者:赵恺)
“三分天下”VS“五代十国”:汉唐两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有何不同?
《三国演义》开篇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汉、唐分别号称盛世,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帝国,最终也难以避免走向灭亡的命运。但仔细来看,它们分裂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分天下,唐亡之后却有五代十国诸多政权的并立和更迭。(五代十国是指从唐朝灭亡到宋朝统一期间存在的诸多政权。具体来说,“五代”特指在中原立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十国”特指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汉、北汉、楚、荆南10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的政权虽多,但是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4年。政权的频繁更迭成为乱世的主流,割据政权的林立给人们留下了碎片化的历史印象。那么,相对于汉末的三国鼎立,为何唐末会呈现这样的局面呢?
世家大族的天下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朝中外戚和宦官专权,清流士人遭遇党锢之祸;地方民不聊生,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各州郡屯驻重兵,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经过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东汉政权早已摇摇欲坠,但当时却少见割据一方自立为帝者,各路诸侯仍在大汉的旗帜之下争斗。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将这种现象归功于自己。他曾经说过:我作为宰相,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这早就超过了我的期望。如果国家没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还将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认为他自己像他们一样兵势广大,却仍然能够尊奉天子。
虽然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但他并不是没有称帝的想法,没能践行只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晋爵魏公,想要行“九锡”大典,效仿前朝王莽代汉的经验,为禅让做准备,但最后因士族的反对才作罢。曹操的重要谋臣,被他视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反对他称帝而被迫“饮药而死”。
汉末,世家大族聚族而居。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发展庄园经济。他们依靠宗族和宾客,形成自己的军事力量,在汉末的地方动乱中通过武力自保。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垄断了当时最重要的知识——经学。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通经可以入仕做官,刺激了大批士人的学习热情。当时,太学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游学风气昌盛,私家教授也十分盛行,形成了浓厚的家学传统。在汉末的政治动乱中,太学逐渐荒废,家学却得以保存并逐渐兴盛起来。
家学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除了深厚的历史传承外,与当时书写的材料有直接的关系。东汉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造纸技术,但尚不成熟,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是布帛和简牍。这让书籍成为一种奢侈品,制作和保存都极为不易。
南北朝时,北周军队攻破江陵,大藏书家梁元帝进入东阁竹殿,令舍人高善宝焚烧所藏图书14万卷,感叹说:“文武之道,今夜穷矣!”普通百姓则难以获得图书、学习知识,当然也就无法入仕为官了。
作为当时国家统治最重要的基础,世家大族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仍然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观念。若某方势力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称帝只会变成众矢之的。袁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获得了秦汉的传国玉玺,随后利用“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言公开称帝,很快就遭到了吕布、孙策等人的讨伐,最终宣告失败。
因此,作为傀儡的汉献帝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才禅位给根基稳固的曹丕。随后,刘备和孙权纷纷称帝,三国时代正式开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