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在历史的岸边遥望(散文大家梁衡力荐,杜卫东历史散文:历史与文学的交响,穿越时空的对话)

書城自編碼: 409872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古代随笔
作者: 杜卫东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32608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

售價:HK$ 74.8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售價:HK$ 75.9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售價:HK$ 85.8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售價:HK$ 74.8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售價:HK$ 75.9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HK$ 82.5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HK$ 60.5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HK$ 66.0

 

編輯推薦:
《目光》是一篇具有恢弘气象、视野开阔、站位高远的历史大散文。文章钩沉的人物和对象是有“贵州好汉”“曾门弟子”之称的清朝驻日大使黎庶昌。这个人物在今天已经逐渐被淡忘,但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性格、才能和遭际的特殊人物,作家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勾勒书写,严肃地探讨一代知识分子报国图强、留名青史的抱负。作家的语言华美丰瞻,充分展示了汉语言的表意能力和美感魅力,同时,也是对大散文类型的开拓和贡献。
——刘琼
文化散文,早已有之,早些年以文化散文著称的是上海的黄裳先生,他的这类散文没有飣餖气,舒卷自如,清新而有文化厚度。近些年的文化散文,主要是历史文化散文大行其道,履迹所致,看到一处名人故居,搜集一些历史资料,等而下之的仅仅搜集一些当地旅游讲解一类的词句,便撸袖子和泥叠句垒章,这样的散文,读之令人生厌。《目光》则无此毛病,在往昔与现实之间穿越飞翔,在历史的沉吟中展现了作者的灵魂,这个灵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散文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还写散文做什么?这就是我推荐《目光》的理由。
  ——王彬

今天我看了《上海文学》杂志公众号刊载的杜卫东文:《一叹千年》。在现代白话文里浸淫太久,徒然读到这种骈散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散文专辑。
作者站在历史岸边,回望浩瀚的历史风云,为我们描摹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他们或高居庙堂,或栖身江湖,有旷世大儒文豪,也有青楼乐籍女子,在作者饱含激情的笔下,跃马扬戈,仰天长啸,一个个从时光深处向我们走来,虽然多以悲剧落幕,但在字里行间,无一不涌动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
關於作者:
杜卫东,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社长,《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近50部。有《杜卫东自选集》四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另著有长篇小说《吐火女神》(作家出版社)、《山河无恙》(新星出版社)、《江河水》(与周新京合著东方出版社)。
散文集《岁月深处》由美国全球按需出版集团译成英文在全球发行。
散文《明天不封阳台》被收入苏教版初二语文课本和香港高中语文教材;多篇散文被收入各种年选。曾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散文奖和全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等。
另有编剧作品《江河水》《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新来的钟点工》,分别由江苏卫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播出。
目錄
远古之神 001
云中月 014
一叹千年 039
废墟中站立的女神 058
大唐一只孔雀飞 072
永远的精灵 094
陆游:岸边的鱼 120
李清照:欲语泪先流 148
巨灵一臂数中原 175
傅山的江湖 196
绝 响 221
目 光 248
向天而歌 268

后 记 291
內容試閱
远古之神
1
历史的真相总会显现,就像潮水退去礁石一定会裸露。
这一天——2012年5月23日,中华民族共有的先祖注定要穿越幽深的时空隧道,来和现实拥抱了。
它是一尊陶人。五千多年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五千多年的世事变迁、风云际会,它一直潜身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之中,注视着中华文明怎样从远古走来,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路卧薪尝胆、披荆斩棘。就在它充满期盼地想显身于世时,它所隐身的那片土地,承包人为了多打些粮食,深耕细作的犁头将它分解成了碎片。
距离这尊陶人生成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近两百万个日日夜夜。时光像西西弗斯推动的那块滚石,周而复始,亘古不变。那一天,春天尚未走远,夏的脚步还有些蹒跚,但毕竟绿色已经萌发,叫不上名的野花开始在草丛中绽放。蓝天白云下,牛羊发出一阵阵叫声,在催促着夏天的脚步。从远古驶来的历史车轮,却已碾轧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而进入到信息时代。结绳记事被电脑取代,石斧、青铜剑被航空母舰替换。或许,这尊陶人太企盼目睹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巨变了,于是不惜以身碎为代价。它知道即便化作碎片,也要比永远不见天日幸运。岁月,可以湮没太多的往事。
那天——5月23日,为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对红山文化聚落进行的测绘中,一个考古队员在一块刚刚深翻过的农田里发现了一块陶片。他弯腰拾起,内心即被深深触碰,像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鸟突然被一处迷人的风景吸引。按说,对于整天和文物打交道的考古人,一块在地表拾到的陶片,犹如一束麦穗之于农民,一个零件之于工匠,本来已经不会在心里掀起太大的波澜。但是,他端详着手里这块陶片,心中却有一种冲动,他断定这不是普通陶罐上的残片。当他在周边的泥土里又找到两片带有嘴和鼻子的陶片时,血脉偾张,心跳骤然加快。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感觉,仿佛自己摩挲的不是几块陶片,而是历史神秘的纹理、祖先沧桑的肌肤,他预感到将有震惊中外考古界的奇迹发生。
回到博物馆,这个队员小心翼翼地将几块残片拼对,陶片呈现出来的神情简直让他灵魂出窍。它的眼睛似乎仍在转动,它的声音呼之欲出,它好像有灵魂附体,目光如剑出鞘,穿越了堆积如山的日子,流露的分明是不甘、孤傲和一缕难以言说的诡异。他赶忙请来馆长、著名考古学家田彦国。老田同样惊诧不已,他以丰富的职业阅历当即做出判断,这应该是一尊典型的陶塑神像,很可能是红山文化考古学的重大发现。陶片的断裂处印痕新鲜,证明是不久前才破碎的,于是又叫上一个同伴,三个人立即驱车一百三十公里,回到发现陶片的兴隆沟村。这之后历经两个月,费尽周折又找出了一百多块陶片,并从中筛选出六十多块估计与陶人有关的残片进行拼接、粘对。
尽管发现第一块陶片时,考古学家的灵魂就为之震撼。但是面对一尊用六十五块残片粘接、拼对而成的陶人,他们依然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一尊陶人,分明就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王者或者巫者——神秘高贵,气宇轩昂。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评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时,曾详细阐述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关系,认为造型艺术应当挑选整个“动作”里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片刻”。制作这尊陶人的工匠早于莱辛五千多年,两人更是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断代,但是他选择的“片刻”的确耐人寻味:陶人双手交叉,盘腿而坐,神态肃穆、安详,略带一些诡异。它的上身略微前倾,目光专注,嘴巴圆张,显然是在发号施令或者传道作法。与它对视,你似乎可以感觉到远古的气场扑面而来,像是氤氲在时间之河上的水汽、弥漫于历史隧道中的雾霭,诡异、神奇,还略带一股欲说还休的张扬。
分布于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这尊陶人是目前所知第一尊,也是最大一尊能够完整复原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在中国同时期的史前考古材料中极为罕见。专家论证,它距今在五千三百年前,所代表的正是活生生的先祖形象,很有可能与祖先崇拜有关,或者就是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共有祖先。
因此,这尊陶人被学界尊为“中华祖神”。
2
此刻,我们正肃立在敖汉旗博物馆敬放“中华祖神”的展柜前。
在赤峰一下飞机,草原的朋友就神秘地告诉我,此行第一站是到敖汉祭拜“中华祖神”。见我略显茫然,又叮嘱说,要心存敬畏,那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呐!见到“中华祖神”的那一瞬,我也被震撼到了,仿佛被来自远古的石镞飞镖击中。历史,并不一定是教科书上呆板的文字,它也可以成为一尊雕塑,鲜活地站立在你的面前,与你对视,和你交流,尽管中间已经横亘着五千多年的烽火云烟。
田彦国馆长是“中华祖神”出土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人,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目光中透着学者的睿智与平和。他告诉我们,专家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有充分的依据:发现陶人的兴隆沟村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类似现在的“行政中心”。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表明,有为陶人专门建造的房间,彰显其身份的尊贵。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刘国祥研究员和他负责组织的考古发掘还发现了陶人额前的“帽正”和残断的胳膊,确认了陶人出自红山文化晚期的房址中。陶人戴冠并有帽正,这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红山文化时期,神权与王权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巫与神进行沟通,而巫一般由王来出任。
好了,且让我们请出这位至尊的巫者,还原一次当时盛大的祭祀庆典。
远古时的祭祀活动像我们今天祭祖一样,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庄严的仪式。王或巫据此代天而言,传导神的意愿。那时候,社会管理的职能主要通过祭祀活动运作和体现。天地生成万物,祖先繁衍子孙,祭祀的内容既有对天地、亡灵的祈祷,也包含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
一块突起而平缓的台地,依山傍河。天苍苍、野茫茫,辽阔的草原上暮霭四合,夜色初降。星星开始闪烁,月亮在云朵后潜行。一团团云在天幕上翻滚,变换出不同形状,时而如巨龙腾飞,时而像海浪奔涌。在先民的眼中,那是神的踪迹,令人仰视。
巫者居中而坐,神色庄严而诡异。祭台上摆着美玉雕成的祭祀礼品。玉是通灵的神器,巫要借助玉与神沟通。他的双眼凝视着前方,目光穿过迷离的夜色,有些怪异、有些冷峻。此刻,他已经变身为神,履行着与神沟通的职责,必须有着神的尊严与威仪。尽管他和匍匐在他面前的先民们一样,上身赤裸,但是他的长发不是披散在肩头,遮住面颊,而是认真盘折,用一条美丽的皮带捆扎得一丝不苟,形成横向的发髻。特别显示他尊贵身份的是,他有一顶兽皮做成的帽子,帽冠正中,是一块用美玉制成的长方形“帽正”。中国古代形成过一套完整的衣冠制度,或许由此已见端倪。
祭祀活动开始,鼓乐齐鸣。这之前两三千年,红山先民们已经断骨为笛,今人用出土于八千年前的骨笛尝试各种不同的演奏指法,竟可以吹奏出精确的七音节古韵新调,令人疑为天籁。在隆重的祭祀活动中,想来乐器是必不可少的。那乐声应该低回悱恻,类似笙箫,兼有号角之声,在黑压压的人群上空弥漫。乐声渐强,一支支火把依次点燃。先民们将火把高举过头,随着乐曲跳起神秘的舞蹈,那是先民对祖先和神灵表达心中的敬畏。火把在夜色中有节奏地晃动,形成了各种神奇的图案,那是对神的呼唤。火把在祭祀中的神奇作用影响至今,现在一些庆典活动中的火炬传递便有远古时祭祀的影子。
夜一挥手,为长天大地罩上了深黑色披风,一支支燃烧的火把成了披风上的豪华饰物。
巫者戴上帽子,开始作法。他先把美玉雕成的祭祀礼器高举过头,口中念念有词,以打开与神交流的通道。接着深深吸进一口气——那是五千多年前的空气,纯净、躁动,夹杂着一股醉人的青草气息。而后缓缓地由胸腔内发出一声长鸣,低沉而持久,诡异并饱满。在先民的眼中,巫即他们的王,也是他们的神。此刻,巫圆张着嘴,发出的低吟或许只是单音节的吟诵,或许是某种简单的谶语,但传递的都是神的信息,无不摄人心魄。于是,虎狼远遁,倦鸟归林。男人们长揖而跪,女人们则一脸虔诚,伏地不起,襁褓中的孩子也停止了啼哭,睁大好奇的眼睛,凝视着夜空中飘过的一团团云絮。
巫者进入心造的幻境:云遮雾绕、紫气升腾。
他开始与神沟通,一阵晚风吹过,打着尖厉的呼哨,巫者把它视作神的回应。他看到了云层背后飘然而至的神,端坐在莲花之上,身后衬着七彩虹霓。神一说话,便如瑞风吹拂;神一挥手,便有甘露普降。巫觉得已经变成了手擎炬火的智者,正引领着族人渡向神点化的仙境……
祭祀完毕,巫飘然而去。先民们望一眼巫的背影,目光中充满敬畏。远古的祭祀活动,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礼乐制度,也由此形成了孔孟儒家文化的最初源头。
3
时光如电光石火。倏忽之间,我们从远古回到现实。
“中华祖神”的出土之所以令考古人惊喜,不仅在于它对研究先民的祭祀活动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更是由于它的出土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一个实证。
我们说中华有五千年文明史,即便从夏以降也只有四千余年。所谓五千年,是将伏羲时代起始年定为公元前2952年,以此推算,中华文明大约有五千年历史。不过,伏羲是神话传说,并非正式的国家概念,它是可以被构建的。没有实证,很难被世人认同。曾有很大影响的疑古派就认为,古史传说中所指的时代越久远,后人作伪的成分越多。因此,汉代以前的史书无不可疑,“东周以前无史”。后来出土了商、夏和新石器时代的诸多考古成果,此说才被否定,但争论并未止息。有学者以自己的研究和推论断言:中华文明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500年,再加上公元后的两千年,加在一起,不过三千多年的历史。
何为文明?学界认同的标准有四要素:铜器、城市、文字和原始国家。其实,距今约一万年前,中华文明便开始了它的起源历程。到了伏羲时代,也就是距今约五千年前,文明的四大要素已经在中华大地上不止一个地方显现,所以学界有“一体多源”和“满天星斗”说。仅以敖汉而论,西台遗址发掘出土了铸造青铜器的完整陶范,距今五千三百年,满足了要有冶炼场所的条件;草帽山祭祀遗址发现了刻画在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符号,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距今五千五百年;城市的雏形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四周有环壕围拢的一百余间房址,布局有方,排列有序,总面积近七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心区并排有两间一百四十平方米的大房子,被学界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遥想当年,摩肩接踵、呼儿唤女,这里该是多么喧嚣热闹的一座城市啊!原始国家的形成则可以从距今五千五百年的牛河梁遗址找到证据。该遗址由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组成。泥塑残片表明,女神庙里的泥制女神雕像,小的与真人等同,大的是真人的两到三倍。庙内还有壁画、泥塑的龙和陶制的祭器。专家认为,如此庞大复杂的祭祀中心,绝非一个部落的力量所能建造和拥有,只能是更大的一个政治共同体崇拜共同祖先的宗教圣地。在工具缺乏、技术落后的远古,能动用浩大人力,营造如此繁杂的陵墓,墓主人生前应该具有“号令天下”的身份。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那时历史的天空云雾初开,霞光四射。随着敖汉人口增加,农耕文明发展,社会的礼仪和规范日渐完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用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的话说,“文明的太阳”已经在敖汉冉冉升起。
那是一个早晨,也许是一个黄昏。什么时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间制陶作坊里,一件杰作接近完成——高度写实的一尊雕塑神像。工匠年近不惑,隆起的剑眉下是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常年与泥巴打交道,他的双手骨节突出,双臂略一弯曲,肱二头肌便像两座小山包一样隆起。街市上人来人往,店铺、客栈和各种手工作坊星罗棋布。但在许多个同样的制陶作坊中,他的技艺最为娴熟,因为他的模特竟然是不久前主持祭祀的巫者。此刻,巫已还原为王,正庄严地端坐在铺着兽皮的木台上。王的姿势是工匠确定的,王也乐意接受,因为他们都认为,截取的这个“片刻”最为传神、最有威仪。
工匠在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为陶人镶嵌眼睛。透过稀疏的树叶,阳光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金。微风一吹,碎金晃动,变换出不同的形状。本来,工匠可以用两颗美玉做眼球,但是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巫者的神韵,他用了两粒陶制的球。眼睛镶好后,陶人立即被赋予了灵性,如同一尾放归江河的鱼,扑棱棱游向生命的深处。王对工匠的技艺十分信任,他知道,这尊神像烧制后将有等同于他的身份与威望。王并不衰老,但是在缺医少药的远古,为了氏族部落平稳运行,及早预备一个“备胎”并非多虑。他仙逝后,后世王侍神时,这尊陶人将被敬作神,平日则会置身于为它专门建造的房间里,以先知先觉的化身听取人们商议大事。在先民的观念里,死者始终与生者同在,王生前为王,死后就成了神。工匠制作的这尊陶人,鼻孔、嘴、肚脐、耳朵都是通透的,为的是便于逝者的灵魂出入。
应该是一个秋天。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匠人选择这样的日子为王制作神像,是因为这是烧制陶人的最佳季节,既没有盛夏的酷热,又没有冬日的寒冷,有利于陶人干燥,而干燥的过程直接关系到烧制效果。王起身整一整帽冠,走到泥塑前眯起眼睛端详了一阵儿,面露愉悦。他走出作坊,门外,挺拔的胡杨树上拴着一匹深褐色的蒙古马,筋骨适度,健硕精悍。王一翻身跃上马背,挽住缰绳双腿一夹,蒙古马昂起头一声嘶鸣,绝尘而去。工匠则对着王远去的背影长揖而拜,他是因为王认同自己的劳动心怀感激。个体之于历史似乎渺小,但渺小的个体却常常在历史的竹简上刻下深深的标识。显赫者被史书记载,卑微者为岁月尘封。工匠洗去手上的残泥时,绝对没有想到,五千多年后,他制作的这尊陶人将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收获,被炎黄子孙作为共同的先祖祭拜。
同时期的陶人非此一尊。不过,只有它幸运地一路从远古走来昭告世人: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前已经成形。陶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管理规范而有效;陶人所体现出来的制作水平,又折射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准。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为了体味先人制作陶人的情景,曾经费劲巴拉复制了一尊,但其神韵却远远不及出土的陶人,说明我们先人的艺术感受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田馆长告诉我们,连最为挑剔的西方学界也认同了这一点。这之前,他们曾经认为红山文化没有进入成熟的文明社会,理由就是还缺少艺术。没有艺术,谈何文明?“中华祖神”无疑是价无可估的艺术瑰宝,它的出土令西方学界一片轰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确是名副其实了。
4
我有一个疑问:“中华祖神”为什么会在敖汉出土呢?
田馆长笑而不语,他领我在博物馆参观。馆中陈列着敖汉出土的各种文物上千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依次排开的展柜有如一条蜿蜒的长龙,跟在他身后,我仿佛走进了一条时空隧道。老田在一排展柜前停下,说你且仔细看看这些出土的玉器。
我知道,华夏文明因玉而始。远古时期,“巫以玉事神”;进入封建社会,“君子以德比玉”。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玉,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全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理念,比附于玉物理化性能的各个特点,又使玉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因此,季羡林先生认为,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那便是玉。我素来敬玉,却不知道玉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敖汉出土的各种精美玉器大都在八千年以前,敖汉原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此刻,这些出土的玉器就无声地躺在旗博物馆镶着玻璃的展柜里。
远古和现实,只隔着一道五毫米的玻璃。你把脸贴近展柜,玻璃会映出你的双眸。你敛声屏气,先民用简单工具打磨玉器的情景会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长发披肩、腰系兽皮,或蹲或坐,神情专注地执于一念。冬雪秋风、春花夏雨,锲而不舍。一件件玉器制成了,其精美的程度简直让你疑为天人之作。
五毫米——五千年,历史真是诡异。细想,长与短、动与静、真与伪、美与丑、大与小、冷与热,以至战争与和平、摧毁与构建,但凡事物的两极,其实常常存于一念。一念,刹那之间,二十念才为一瞬,时间的长度实在微不足道。但是无数个付之于行的一念,成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合上,是一座厚重的大山;展开,是一幅感人的长卷。
展柜中有三条出土于五千多年前的玉猪龙,猪首龙身、雕刻精美。由此我想到龙。
龙是一种图腾。最初的龙应该是一个模糊概念,出于对自然界风雨雷电的恐惧与敬畏,远古的先民认为这一切应该由一个神秘的庞然大物所主宰。龙,隆的谐音。先民由自然界的隆隆雷声引发联想,便以“隆”称谓这个庞然大物,后来有了文字,即以龙名之。但龙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远古的图腾会对应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植物,古谚曰:猪乃龙象。猪与原始农业相伴相生,龙则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和象征。玉猪龙出土,说明早在远古两者就有了某种渊源。而且,它的形态与商代甲骨文的“龙”字完全吻合,证实了玉猪龙是中华龙的本源,敖汉也是龙崇拜的最早发端地。
田馆长告诉我,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的人猪合葬墓距今八千年,反映了敖汉先民对猪的图腾崇拜。同属于兴隆洼文化遗址范畴的兴隆沟遗址,还发现了野猪的头骨和用石块与陶片摆放出来的S形躯体,距今也有八千年历史,被专家认为是最早龙的雏形。龙的起源与崇龙习俗的形成,在敖汉旗境内有相互衔接的考古实证资料。
言及于此,老田双眸发亮,笑道,刚才你问我,为什么“中华祖神”会出土于敖汉?现在我可以回答你了:“敖汉”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语就是“老大”,它有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四千多处,既是中国玉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龙文化最初的摇篮。而且在八千多年前,敖汉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粟的培育与种植,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序幕。前推一万年,人类的繁衍生息没有断层、没有缺环,在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中极为罕见。“中华祖神”出土在这样厚重的土地上,不是顺理成章吗?
我频频点头。古老的敖汉就像有着仙风道骨的智者,一路击节而歌,展示着新石器文化的灿烂、青铜文化的辉煌以及契丹文化的绚丽。
要离开敖汉博物馆了,老田恭恭敬敬走到“中华祖神”面前,双手合十,深情祭拜。我心头一动,也依他的样子,默然肃立。
红丝绒底座,长方形玻璃罩,高五十五厘米、红陶烧制而成的“中华祖神”就端坐其中。它已经这样端坐了五千三百多年,一次次日出日落,一年年季节交替,历史湮没了多少鲜活的故事,岁月填平了多少记忆的鸿沟?旌旗变幻,在时光的叹息中,一顶顶皇冠落地;壮士悲歌,在先人的奋斗中,社会一步步前行。因为有了文明之光的烛照与引领,中华民族得以破茧成蝶、浴火重生。此时,春光明媚,蓝天高远,明亮的展厅被落地窗、大理石和各种豪华灯具装饰得尽显现代与时尚,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它又以残破黏合之身,让今天细细抚摸身上的每一寸肌肤,去解析人类繁衍生存的密码。
于是,我面向神秘的“中华祖神”深鞠一躬,并在心中默默祈祷:

愿天佑中华,生生不息、万世永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