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煤气灯效应:识别并摆脱情感操控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編輯推薦:
确定样本是关乎研究结论可靠与适用的关键环节,而质性研究者关于抽样和案例的观点充满分歧,尼克·艾米尔以扎根理论为起点,通过回顾文献和梳理分歧,为当下的质性研究者指出了实在论这条更为有效的路径。
在大部分的研究方法教科书中,社会研究的起点环节都是考虑研究对象及其地点,样本或者案例的选择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然而,不同于量化研究,人们对质性研究中的抽样或案例选择的认识不但模糊,而且分歧巨大,过往全面讨论质性研究中案例选择的书也很少见。
尼克·艾米尔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考察了过去几十年中多项质性研究中的抽样或案例选择,就其中的方法观点和实际做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他以扎根理论为起点,逻辑清晰地论证了从扎根理论性抽样到实在论抽样的演变脉络,为当下的质性研究者指出了实在论这条更为有效的路径。本书对深入理解质性研究方法,选对案例做好具体研究,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內容簡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运用抽样方法的实际例子,对扎根理论性抽样、目标导向性抽样、理论或立意抽样展开方法论的论证。第二部分聚焦质性研究中的实在论抽样方法,其中第四章阐述了一种实在论策略的抽样基础,此部分考量的是影响研究的内外部因果作用力和生成机制。接下来的三章阐述实在论抽样策略的三个关键因素。第五章考虑立意工作和假设如何影响样本选择。第六章聚焦于目标导向性选择,探讨实在论案例化策略如何不同于建构案例和典型案例,以及案例在研究中如何被转化。第七章讨论了案例化的方法论策略,揭示观念和证据之间的关系,以拓展研究中新的诠释和解释。 第八章是对样本规模的思考,汇集了本书第一部分方法论辩论的关键内容,以及质性研究中实在论抽样策略的方法学。第九章则呈现了质性研究中样本选择的实在论方法。
關於作者:
尼克·艾米尔(Nick Emmel)
尼克·艾米尔在利兹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讲授国际卫生和医疗保健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等课程。
研究那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个人和群体,往往带来方法论上的挑战,尼克·艾米尔对这一挑战以及由此而得的洞见特别感兴趣。他就这些问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凯瑟琳·休斯(Kahryn Hughes)合作的文章发表于《SAGE案例研究手册》(SAGE Handbook of Case Study Research,SAGE,2009)。他是ESRC国家研究方法中心“现实生活方法节点”和ESRC质性纵贯新方案“时间景观”的共同研究员。
译者简介
李 明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理事,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传播学研究方法、环境传播、图像传播等。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文献的翻译和传播工作,已翻译出版的方法类专著有《内容分析法导论》(第二版)。
童宗斌
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为社会研究方法与项目评估、社会认同与治理创新、发展社会学等。
目錄 :
导论:从抽样到案例选择 / 1
三种抽样案例:理论性的、目标导向性的,以及理论或立意的 / 2
本书第一部分的架构和目的 / 6
质性研究抽样的实在论案例 / 7
本书第二部分的组织 / 10
第一部分 抽样 / 13
第一章 扎根理论中的抽样 / 15
扎根理论的发现 / 15
理论抽样 / 17
新现理论的控制效应 / 18
开放和理论敏感的研究人员 / 19
持续比较 / 21
持续比较策略及其目的 / 22
扎根理论在死亡意识研究中的作用 / 25
对扎根理论的修订 / 27
研究设计中的决策 / 28
在样本选择时接受反思 / 30
理论灵敏度和抽样、编码和新现理论的聚焦 / 32
开放编码抽样 / 33
主轴编码中的抽样:关系及非均匀抽样 / 35
选择性编码抽样:判别抽样 / 36
经验现实的扎根理论样本 / 36
客观主义扎根理论中的理论抽样 / 39
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中的理论抽样 / 42
结论 / 46
第二章 目标导向性抽样 / 47
实用主义抽样 / 48
目标导向性抽样的逻辑 / 49
目标导向性抽样的多种策略 / 51
结论 / 61
第三章 理论或立意抽样 / 64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的存在 / 64
策略和有机抽样 / 67
抽样的原因 / 68
抽样,研究问题和研究论断 / 69
为有机抽样实践设定基线 / 71
理论或立意抽样策略 / 74
初始抽样决定 / 76
田野工作中复核抽样决定 / 78
评估现场工作并继续进行:持续的抽样决策 / 79
定义一个总体:关于样本的新现诠释性描述 / 85
结论 / 89
第二部分 案例选择 / 93
第四章 实在论抽样基础 / 95
研究中理论与证据的关系:1854年霍乱案例 / 96
观念和证据 / 98
科学实在论 / 99
描述实在论样本 / 101
抽样中的生成机制 / 104
抽样过程中的内外部作用力 / 106
描述样本的语言谬误 / 109
立意工作和目标导向性选择 / 110
强诠释和解释 / 114
选择案例——预先设定和涌生 / 116
构建样本 / 118
实在论抽样策略的反身性 / 121
第五章 实在论抽样策略之立意工作 / 125
走出沼泽 / 126
林德夫妇为什么选择米德尔敦研究中的样本:诠释和理论建构 / 129
理论构建抽样选择 / 135
变量“开膛破肚” / 138
从经验选择到实在论抽样策略 / 142
代表性 / 143
真实系统的痕迹 / 144
一项孟买贫民窟的实在论立意抽样策略 / 146
第六章 目标导向选择案例 / 151
建构的案例研究:“这里正在发生什么?” / 152
从典型案例到实在论案例化:“这是关于什么的案例?” / 155
案例化 / 157
案例化策略中的变换 / 158
应用立意工作:孟买贫民窟样本的目标导向性选择 / 160
洞察掘金:目标导向地选择案例 / 163
目标导向性样本框架工具与案例变换 / 167
结论 / 171
第七章 诠释和解释 / 172
接触和诠释 / 173
接触与我们相似的人 / 175
接触与我们不同的人 / 179
持续扩展的描述性基线和代表性样本的不可能性 / 182
敲门探访:从观念到证据再到观念 / 184
滚雪球、链条和网络:扩展案例的描述性基线 / 187
结论 / 193
第八章 样本规模 / 195
大数字、小样本、案例 / 195
解释的限制和案例数量 / 198
资料收集、分析和报告的实际困难 / 200
我们只有碎片,体验单一案例的丰富性 / 201
从案例到论断 / 207
数字n的诱惑 / 210
理论饱和的限度 / 212
n = 12,如何让人安心? / 216
使样本发挥作用 / 220
第九章 质性研究中的案例选择 / 224
实在论 / 225
立意工作 / 227
目标导向性案例选择 / 227
案例化 / 228
结论 / 229
参考文献 / 231
內容試閱 :
我不确定“抽样”一词是否恰当表述了质性研究中的案例选择行为。就含义而言,“抽样”在研究中最常指代下述两种行为:第一,界定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第二,确保既定总体的每个人或者事物都有大于零且可测量的概率被抽取。从阿瑟·里昂·鲍利(Arthur Lyon Bowley,1906)到斯蒂芬·戈拉德(Stephen Gorard,2007),这些统计学家所主张的上述规则,并不适用于质性研究的案例选择。相反,如本书所述,质性研究中所发生的抽样,颠覆了这两条规则,并且从一个很不一样的角度考虑测量结果。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使用“抽样”这一术语,因为大多数探讨质性研究方法的作者都用该术语描述抽样单位被选入研究的过程。
如果说我的发现是“抽样”一词不符合目的,那么其他众多不同作者则是提出了五花八门实现抽样的策略,多得让人完全混淆。
对于该从哪儿着手开始收集一个样本,研究者的观点有着相当大的分歧。如果某个作者坚定支持使用便利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那么另一个人将会坚决反对使用这一策略。如果某个作者为从数据中浮现的理论找到理由,以决定下一步如何选择某项研究的参与者,那么下一位作者则提倡将成熟的研究问题和持续的智识工作(intellectual work)纳入抽样策略。研究样本在研究中如何体现的主张,也颇具争议。对一些人而言,样本是扎根理论的载体,在编码中涌现并被发现。对另一些人而言,作为理论的主张扎根于样本的现实生活经验。至于样本规模,有的作者支持对一类特定的研究用一个极为具体的数字,然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样本规模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研究人员如何使用从可用资源中收集的案例来说服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