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李朴园艺术史论

書城自編碼: 409865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尹子琪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414287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HK$ 108.9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85.8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4.8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HK$ 64.9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47.6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HK$ 140.8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HK$ 75.9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HK$ 65.8

 

內容簡介:
李朴园(1901-1956)是杭州国立艺专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编辑家,杭州艺专建校元老之一。本书对李朴园的艺术理论成果及创作与评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对李朴园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戏剧理论及艺术活动论成果进行深入细致探讨,揭示李朴园在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史上的重要贡献,弥补中国现代艺术史论领域关于李朴园综合研究的缺项。本书稿对建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与艺术理论体系、对21世纪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学术资源与历史借鉴。
關於作者:
尹子琪,中共党员,2015-202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艺术学硕士与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2021年9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2023年-202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挂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论,中国美学。
目錄
目录
绪 论 / 001
第一节 中国现代艺术史论与李朴园 / 001
第二节 李朴园研究文献综述 / 007
第一章 李朴园的艺术史研究 / 013
第一节 《中国艺术史概论》 之艺术史观 / 014
第二节 《中国艺术史概论》 分期方法及体例结构 / 033
第三节 《中国艺术史概论》 与民国时期各家美术史比较 / 047
第四节 《中国现代艺术史》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的开创意义 / 058
第五节 《阿波罗艺术史》 的翻译价值 / 067
第二章 李朴园的艺术活动与戏剧创作 / 076
第一节 艺术运动社与 《亚波罗》 《亚丹娜》 等刊物的创办 / 076
第二节 美术展览工作的筹备、 主持与评价 / 107
第三节 国立艺专图书馆分类法的创建 / 121
第四节 李朴园戏剧活动与戏剧创作 / 126
第五节 《朴园史剧》 分析 / 137
第三章 李朴园艺术理论研究 / 143
第一节 《艺术论集》 中的艺术理论 / 144
第二节 李朴园艺术评论成果分析 / 160
第三节 《戏剧技法讲话》 《戏剧原论》 中的戏剧理论 / 181
第四节 李朴园戏剧批评理论分析 / 188
第四章 总 结 / 205
附录 A 书 目 / 212
附录 B 李朴园生平简介 / 219
后 记 / 23
內容試閱


第一节 中国现代艺术史论与李朴园
20 世纪初, 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迎来提倡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洗礼与文化启蒙,也为此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瞿林东在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 一书第六章中指出, 20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 中国学者对世界史的认识主要受到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影响, 五六十年代, 学界对苏联唯物史观的认识提高, 并广泛运用它来进行研究。 同时, 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 进化史观也得到了一定的张扬。受到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 民国政府认识到美育应与智育、 德育、 体育同样受到重视, 对人民起到心灵启发与情感调节作用。 1912 年, 南京临时政府JY部在关于民国教育的会议决议上提出“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力教育、 军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的民国教育宗旨, 首次将美育纳入高等教育中, 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大批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 纷纷建立, 如 1912年建立的上海美专、 1918 年成立的北平艺专、 1920 年成立的武昌艺专和 1928 年成立的杭州艺专等, 中外美术史成为学生必修科目。 而中国古代的画史画论著作, 如唐代的 《历代名画记》, 宋代的 《图画见闻志》 《益州名画录》 《五代名画补遗》 等, 一般按朝代记录与品评画家, 而且仅限于绘画, 可以作为中国美术史古籍文献资料, 却无法成为学生们作为通史性质的教材, 所以, 美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编撰具有现代形态的美术史教材。 因此, 20 世纪最初的 30 年, 中国学者在中国美术通史研究、 构架中国学术史体系方面, 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姜丹书、 潘天寿、 陈师曾等人都编写了中国美术史教材, 李朴园、 郑午昌、 俞剑华、 刘思训等人撰写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专著, 滕固、 傅抱石等人编撰了中国美术简史。 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写中国绘画史与中国美术史, 为中国美术史教材式的呈现与进一步研究作出了贡献。
早在 19 世纪后期和 20 世纪初, 西方人就对中国美术史进行了研究, 如法国的帕连劳 ( M? Paleologue) 在 1887 年出版了 《 中国美术》, 德国的希尔德 (Aloys Hirt) 与英国的波西尔 (Bushell) 的 《中国美术》 于 1900 年出版, 他们最早开启了西方人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日本人也对中国美术史、 中国绘画史做出了自己的研究, 最早如1910 年出版的大村西崖的 《中国美术史》, 1913 年出版的中村不折与小鹿青云合著的 《中国绘画史》。 而后出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下对艺术的研究著作, 如俄国普列汉诺夫的 《论艺术》 与 《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 弗里契的 《艺术社会学》 和 《社会的艺术史》, 伊可维支的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卢那察尔斯基的 《艺术之社会的基础》。 这些著作都在 20世纪 3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 对中国文艺思潮、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都产生了
一定影响。 20 世纪初期, 中国美术史写作也学习西方与日本的写作框架、 分期方法、 治史观点等。 如陈师曾在北京美专的执教讲义———《中国绘画史》 就参考中村不折的美术史,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增删而成。 1931 年, 李朴园的 《中国艺术史概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撰写中国不同物质生活条件时期的绘画、 雕塑、 建筑的状况, 并
结合文化史观与唯物史观治艺术史。
1928 年, 国立艺术院建立于杭州西湖, 1930 年, 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林风眠任校长, 林文铮任教务长, 李朴园任出版课主任。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 “介绍西洋艺术, 整理中国艺术, 调和中西艺术, 创造时代艺术” 为建校宗旨, 教师、 学生都充满了爱国救亡的情怀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希望通过艺术改变中国,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了使大众理解并重视美术, 艺术理论家和有文学素养的艺术家们了解到传播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重要性, 积极投身于艺术文章写作中。 建校之初, 杭州艺专就成立了艺术运动社, 创办了学校刊物 《阿波罗》 《亚丹娜》 《神车》, 来宣传艺术的重要作用, 李朴园是这些刊物创办者之一, 也是艺术运动社的负责人之一。 1930 年,
李朴园发起成立艺专剧社, 邱玺、 程丽娜等人响应, 剧社组织学生去各地演出, 募捐救国, 李朴园又当编剧又当导演, 所导演的剧目获得广泛好评, 甚至超过专业剧社水平。 1928—1937 年, 杭州国立艺专稳步发展, 艺术运动如火如荼。 1937 年, 全面抗战爆发, 战火蔓延, 学校西迁, 许多学生、 老师在战火和辗转中遇难, 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也毁于一旦, 这是美术史上的重大损失。 1938 年, 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 由于两校教学观念不和, 发生多次学潮和人事冲突, 后该校中的国立杭州艺专部分经贵阳、 昆明、 重庆、 西安等地回到杭州, 北平艺专回到北平。 九年流离, 五易校长, 其间也解聘许多教师。 李朴园在 1939 年学校迁到昆明时离开学校, 后来到重庆继续从事戏剧宣传工作。 1945 年, 抗日战争结束, 李朴园始终与国立杭州艺专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常在国立杭州艺专和苏州国立社授课, 继续戏剧及美术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但他再也没有被正式聘用。
新中国成立至 1956 年, 李朴园在浙江省文联筹委会工作, 也在浙江省文化局艺术科联合成立的戏剧工作室从事戏剧改革和剧目整理工作。上述可见, 李朴园在艺术史论、 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 特别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写作了大量的艺术评论与戏剧理论的文章与著作, 是民国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 评论家以及编辑家。
李朴园是杭州国立艺专时期重要的美术史论家、 戏剧家、 评论家、 编辑家。 他的研究范围包括: 中国艺术史、 西方美术史、 艺术评论及戏剧, 他撰写的大量艺术与文学方面的文章和专著,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他的研究可以带出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艺术方面的重要话题, 如学生、 工人爱国救亡的文化运动, 各派艺术家为寻找国画前途进行的美术革命与艺术运动, 国家对美育的提倡, 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创立、 艺术批评与戏剧批评、 艺术刊物创办等。 在采访国立杭州艺专校史研究员郑朝时, 他说道: 李朴园先生对我们这所学校还是很有贡献的, 很有才华的, 因为种种关系离开学校, 没有再聘用他, 我觉得是一个遗憾的事情, 他在文字方面留下东西比较多, 文章和戏剧,影响很大。 他这样的评价肯定了李朴园在艺术史方面的成就。
在美术史研究方面。 1931 年, 李朴园的 《中国艺术史概论》 出版, 这本书不像前人著作以绘画史或美术史命名, 而是以艺术史命名, 表明它是对社会概况、 经济生产、 文化、 绘画、 雕刻、 建筑的整体研究, 具有综合论述各门类艺术的思想。 他是首位用西方方法论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 他兼用唯物史观与文化史观的著史原则, 变革
了传统的以儒家 “成教化, 助人伦” 为宗旨的治史观念。 例如, 在历史分期上, 他不按上古、 中古、 近古的世界史分期方法, 也不按照浪漫、 古典、 写实、 印象主义等风格分类法分期, 而是按原始社会、 宗法社会、 封建社会、 混合社会、 过渡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等分期法,将中国美术史分为十一章, 明显受到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分期的影响。
他在 《中国艺术史概论》 的最后一章, 加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与文化的内容, 将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建筑, 如带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公司、银行、 工厂等写进艺术史, 也将李金发、 张辰伯、 江小鹣的雕塑作品, 吴昌硕、 李苦禅、 齐白石、 高剑父的绘画写进书中, 开辟了中国艺术史包含当代艺术史的新路。 近代美术理论家林文铮高度称赞 《中国艺术史概论》 说: “在欧洲史学界用唯物史观以治艺术史者至今尚不多见, 反对之者固不乏人, 而崇拜之者亦大有人在。 ……朴园先生引用之以治中国艺术史, 在吾国艺术界可以说是空前创举! 假如他这部巨著对于中国艺术之变迁, 思潮之盛衰间或未有彻底之解析, 这是
唯物史观本身的缺憾, 亦非作者之过也。 ……朴园先生这部巨著可为吾国艺坛建立一新柱石, 其价值当不亚于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吾不特庆祝朴园先生美备的成功, 而且欣幸吾国之艺术运动从此可得一坚厚的新基础。” 另外, 李朴园还翻译了法国艺术史家赖那克(S? Reinach) 的 《阿波罗艺术史》, 这本书用简约的文笔、 清晰的线索、 公平的态度勾勒了从荒古到 19 世纪的西方艺术史, 并在序言中写道: 任取一种近代艺术论或艺术史的著作, 多多少少总有引赖那克的地方, 至今读来仍有历史意义。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方面。 1931 年, 李朴园开始撰写 《中国现代艺术史》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中的工艺美术部分。 这本书于1936 年出版, 是 20 世纪上半叶工艺美术的开山之作, 此前很少有涉及工艺美术的艺术史著作。 这本书中的内容包括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简要说明, 现代中国的工艺美术的思想概略、 教育设施、 提倡概观、
工作方法与举例说明。 此书的创新性在于指出了工艺美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正相关的关系; 将工艺美术视为与音乐、 绘画、 戏剧、 电影具有同等地位, 对建立完整的具有现代性的中国艺术史或美术史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1935 年, 李朴园作为国立杭州艺专图书馆馆长与出版科科长, 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圕一览 二十四年度上学期编》 这份文献中,可以看到, 他首创了图书馆艺术部分类法。 由于原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刘国钧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对美术部分记载过简, 而艺专中美术部分图书数量几乎相当于其余八类图书 (哲学、 宗教、 社会科学、 语言
学、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文学、 历史地理) 的一半之多。 因此, 李朴园在刘国钧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按照艺术学本身的特点构建了新的分类系统, 并做出详细列表, 分为总论、 音乐总论、 建筑总论、 雕刻总论、 摄影学总论、 书画总论、 洋画总论、 工艺美术总论、 游艺总论, 便于管理。
在戏剧研究方面。 李朴园发起国立艺专剧社, 影响甚广。 许多人认为戏剧表现现代生活是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 其实不然, 抗战时期, 李朴园就以京剧的形式导演了 《枪毙李服膺》 这一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 在戏剧界是一次改革, 得到多位戏剧大家的赞扬。
在艺术评论方面。 他在民国最早的艺术期刊 《阿波罗》 上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 如 《国画的出路》 《我所见之艺术运动社》 《拉斐尔前派》 《文艺复兴片片》 《希腊雕刻与工艺》 《印象派绘画概论》 《艺术之批评》; 他还写作一些自传、 小说、 散文等作品, 如散文 《杭州五年》、 自传性小说 《春之花》、 回忆性散文 《枭鸣: 哭母》 (1935),散见于 《神车》 《晨光》 《浙江青年》 《绍兴民国日报》 《国闻周报》
《黄河》 《黄钟》 《教与学》 《中央日报特刊》 等期刊报刊中。
通过以上的介绍, 可以想见, 李朴园是一位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的学者, 在文学与艺术上都颇有建树。 然而, 在近代美术史写作和研究中, 包括国立艺专校史中都很少提及他, 这可能与民国时期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所产生的派系斗争和学潮有关。 但是, 他在艺术史论方面的成就却不能因此被埋没, 本书将结合 20 世纪初期社会与文化的整体语境, 对李朴园的艺术史、 艺术理论、 戏剧理论进行研究, 以弥补中国现代艺术史论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李朴园研究文献综述
在美术史方面。 《中国艺术史概论》 中李朴园的自序写于 1930 年12 月, 林文铮为此书作的序写于 1931 年春, 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书中提到, 杨杏佛说艺术精神要与时代精神合流; 朱谦之说历史哲学是研究人类知识线的进化; 蔡孑民说一个民族的文化进步,首先要有稳固的文化基础, 其次要吸收别的民族文化特长。 李朴园的艺术史概论是在研究各家所说之后, 选择用唯物史观与文化传布说(佛教传入与西方文化) 结合书写中国艺术史, 是充满革命性的举措,得到林风眠、 林文铮、 朱谦之的订正后, 《中国艺术史概论》 应运而生。 1936 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后改名为 《中国现代艺术史》) 中, 工艺美术部分为李朴园著, 另
有四部分: “音乐” 部分为李树化著; “绘画” 部分为梁得所著; “戏剧” 部分为杨邨人著; “电影” 部分为郑君里著。 1937 年, 李朴园翻译了赖那克所著的 《阿波罗艺术史》,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书是李朴园西方美术史知识来源之一。
在艺术理论方面。 《艺术论集》 于 1930 年由光华书局出版, 从自序中可知, 1927 年李朴园便于北平西山着手写作此书。 此书包括三部分: 罗斐尔前派、 19 世纪艺术的演变史、 艺术大会与艺术运动。 前两部分是对 19 世纪欧洲艺术史的简要介绍, 主要是英、 法、 德三国的艺术情况。 第三部分包括四篇文章: 《艺术大会和艺术运动》 《首都美展》 《谈艺术运动》 《美展会答人》, 1930 年他在西湖俞楼为前两部分
写了序言, 此序言被编入 《艺术论集》 中。
在戏剧理论方面。 1936 年正中书局印行的 《 戏剧技法讲话》、1938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朴园史剧》, 与 1976 年中国台北长歌出版社出版的 《戏剧原论》, 是李朴园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的整理集合,是对他几十年来从事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的感悟与经验, 也是他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国时期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方面。 《亚波罗》 《亚丹娜》 《艺星》 《神车》 《晨光》 《浙江青年》 《绍兴民国日报》 《国闻周报》 《黄河》 《黄钟》 《教与学》 《中央日报特刊》 《艺风 (杭州)》 《国立艺术院月刊》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一览》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周刊》 《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特刊》 《申报》 《妇女杂志》 《良友画报》 《东方杂志》 《世界画报》 《北洋画报》, 李朴园在这些报纸杂志上都发表过文章。
国内外期刊
如今国内学者对李朴园进行直接研究的论文有几篇, 其余的文章或书籍都是对杭州艺专校史的研究, 对期刊的考证, 对艺术运动社、艺专剧社的研究, 其中间接涉及李朴园。 国外暂未发现对李朴园的专门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李小汾教授在 《博学多才的李朴园》 一文中的第一部分概述了李朴园的一生, 简述了李朴园在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介绍了李朴园的艺术史论的成就, 每部著作的内容精要, 以及唯物史观对李朴园艺术史写作的影响。 她的另外一篇文章——— 《李朴园及其中国艺术史研究》 重点对 《中国艺术史概论》的治史原则、 分期方法、 论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举例了唯物史观在李朴园 《中国艺术史概论》 中的运用。
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的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 李朴园、 柯律格、 方闻为例》, 从方法论的角度, 具体分析了 20 世纪早期,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到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影响后, 开始创造新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来促进中国美术史研究理论融入国际艺术史研究行列, 以方闻、 滕固、 李朴园、 柯律格
的研究方法为例, 进行了探讨。
对国立杭州艺专的教学观念、 艺专剧社、 艺术运动社的研究, 涉及李朴园的有: 1998 年 《 新美 术》 中 范 景 中 的 《 国 立 艺 专 时 期(1928—1949)》③, 介绍了国立艺专初创时期, 老一辈艺术家林风眠、徐悲鸿、 潘天寿的艺术主张及对中国画前途的探索, 是对国立艺专历史的简短回顾。 孔令伟在 《关于杭州国立艺术院早期美术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中指出, 国立艺术院对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的重视来源于林
文铮、 蔡元培、 林风眠、 李朴园这一代艺术家, 他们为中国荒漠的艺术理论园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介绍了 《亚丹娜》 的内容和 《亚波罗》 的精神及国立艺专对现代艺术思想的探索。 高翔的 《国立艺专昆明办学考》对杭州艺专 1939 年在昆明办学的教学制度、 教师变动、抗日宣传活动进行整理, 从中得知李朴园于 1939 年夏被解聘并离开
昆明, 以及他对艺专剧社的贡献。 陈婕的 《西湖戏影———记艺专剧社》 介绍了艺专剧社的成立背景、 条件、 演出活动, 并给予了肯定评价。 彭飞的 《中国艺术运动社———林风眠研究之二》对艺术运动社的成立时间提出疑问 (根据两份材料: 李朴园的 《我之所见艺术运动社》 与民国历史档案馆的 《中国艺术运动社小史及成立经过》),中国艺术运动社是艺术运动社的继续发展, 并且人员更多, 组织更健全, 内容更丰富。 李朴园是两个运动社的骨干成员。
对国立艺专时期创办情况期刊的研究: 周小英的 《亚波罗的艺术精神》 统计了亚波罗杂志的收藏情况, 从形式和内容、 亚波罗的神话、 林风眠的 《我们要注意》 这篇文章以及杂志的价值这四个方面,对第一期创刊号略作评述。 刘晨的 《从亚波罗到亚丹娜: 见证艺术教育的新页》, 研究了国立艺专期间所发行的期刊, 主要介绍 《亚波罗》 《亚丹娜》 《神车》 《艺星》 《艺术运动》 (将重点从艺术创作转移到宣传艺术理论) 及艺术展览会等内容。 卫恒先的 《 〈神车〉 杂志考证研究》 分析了 《神车》 的命名、 艺术主张、 停刊原因和 《亚波罗》 的重要性, 以及李朴园在散文、 戏剧方面的文章。
研究唯物史观时所参考的历史学资料: 瞿林东等人编写的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 论述了中国历史学中唯物史观的影响, 可作为分析唯物史观在艺术史中的运用材料。
学位论文有三篇: 2005 年复旦大学周云鹏的博士论文——— 《“民族主义文学” (1930—1937) 年论》, 将李朴园的创作作为民族主义文学的代表进行阐述, 介绍了在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 李朴园在现代剧与历史剧方面的成果与民族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联系,表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2013 年清华大学曹贵的博士论文———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主要以四个重点章节来介绍苏联、 日本、 德国以及中国传统美术史学对 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的影响, 以少数中国美术史学著作为代表, 从美术史观、 艺术分期、 研究方法及结构体例等角度分析各本著作的史学价值, 最后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总结,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下美术史研究的启示。
2017 年河北大学杨澜的硕士论文——— 《艺术运动社研究》, 从历史学角度对艺术运动社的创立 (背景、 发展历程)、 组织概况 (各个时期的名称、 经费来源、 社员情况)、 学术事业 (参与教学、 创办刊物、 翻译书籍、 举办展览) 和艺术理念进行研究。
我参考的专著有 2000 年陈池瑜教授出版的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 该书对 20 世纪上半叶美术史著作进行了整体论述, 具体而微,是了解李朴园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生态的重要参考文献。 他的论文———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 (上)》, 包含了李朴园在美术史著述方面的成果评析。 乔志强的 《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① 是对李朴园、 胡蛮的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研究。 陈红涛等的《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青海卷》② 记载了李朴园领导戏剧宣传队在全国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举办义演、 筹集善款的事迹。
国立艺专校史的校史研究。 1988 年出版, 由萧峰等人主编的《艺术摇篮》, 是浙江美术学院建校 60 周年的校友回忆录, 里面收录了学校不同时期的老师、 同学的回忆性文章。 吴冠中、 李浴、 李霖灿等著的 《烽火艺程》, 是中国美术学院 70 周年校友回忆录, 于 1998年出版, 记录的是 1937—1945 年抗战期间, 国立艺专西迁的办学历程。 从校史的梳理中, 可以明晰学校从创立到因战争搬迁到重新建校的艰辛岁月, 从而由他人对李朴园的点滴叙述中拼凑出李朴园的个人档案、 创作文章或戏剧的历史原境, 更深入地分析他的理论。
郑朝的 《西湖论艺———林风眠及其同事艺术论文集》 中收集了国立艺专时期林风眠、 林文铮、 李朴园、 方干民、 雷圭元、 姜丹书、 吴大羽、 李金发、 刘开渠等教师的艺术文章, 是美术高等教育初创而美术园地尚在拓荒时期最早的一批美术学研究的文章, 反映了年轻艺术家群体满怀艺术社会化的激情又憧憬艺术至上的思想, 一面致力于创作又一面宣传艺术, 他们都希望广泛吸收各派所长, 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 创造东方新兴艺术。 2013 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的郑朝的《国立艺专往事》 中, 对每个艺专老师的性格特点和艺术成就或趣事进行概括, 简洁精悍。
《外西湖时代》 由中国美术学院 20 世纪 50 年代校友会编, 于2008 年出版, 是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华诞时由众多校友写的回忆录, 共五编。
2013 年 T? J? 克拉克的 《现代生活的画像》 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印象派和 19 世纪中后期巴黎现代性进程的关系, 在分析李朴园社会关系时, 可借鉴此方法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