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HK$
101.2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HK$
64.9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HK$
79.2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HK$
7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HK$
104.5
|
編輯推薦: |
分专题完整梳理丸山真男一生的思想历程丸山弟子的诚意之作,笔端有敬意,又不乏对话材料扎实,澄清了以往一些为学界所误读的论断近乎中文世界一部关于丸山思想的整全性研究
|
內容簡介: |
面对丸山真男这位带有多重意义的日本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作者尝试通过宏观的考察来找出贯穿丸山真男学术思想之路的核心脉络。
作者认为,从其思想发展历程和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方法来看,丸山的整个思想轨迹中都贯穿着关于“永恒与时间”的思考。
“永恒”指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妥当的价值,“时间”指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变化和生灭的具体或特殊事物。
作者认为这对核心范畴体现了丸山自身思想的矛盾和创造力,又体现了其思想史学背后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关怀。
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带着对恩师的敬意,结合丸山的著述与相关批评,从思想史学方面解读了这位思想大家一生的探索与追求。
|
關於作者: |
区建英,东京大学博士,日本新潟国际信息大学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福泽谕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著有《自由と国民 厳復の模索》(2009年)等,译有《日本的思想》《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忠诚与叛逆》等。
|
目錄:
|
序
第Ⅰ卷 思想学术的历程和转折
导言
第一章 思想历程中的矛盾格斗——“永恒与时间”
小引
第一节 价值哲学与历史主义的纠结
第二节 早年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主义及其矛盾
第三节 战后对“超历史的”价值的体悟
第四节 “永恒与时间”的方法化和思路
小结
第二章 战后的希望与失望
第一节 宁可寄希望于战后民主主义的“虚妄”
第二节 对战后改革的失望
第三章 在迷惘中探索
第一节 “战后期”的结束与反思
第二节 传统问题与传统概念
第四章 大转折
第一节 助跑阶段的讲座和论文
第二节 范式的转变和方法的确立
第Ⅱ卷 “古层”论
导言
第一章 作为方法的“古层”论
第一节 据以评判问题的概念群
第二节 “层叠结构”模式——“古层”论的方法
第三节 用语变更的意义——“原型”“古层”“执拗低音”
第四节 “古层”研究的文献和实证操作
第五节 日本政治思想史的构架
第二章 “古层”Ⅰ——空间和历史的所与
小引
第一节 空间的所与
第二节 历史的所与——社会结合方式的原初形态
第三章 “古层”Ⅱ——思维方式和价值意识
小引
第一节 历史意识的“古层”
第二节 政治意识的“古层”
第三节 伦理意识的“古层”
结语 “古层”论的冲击
第Ⅲ卷 以“原型”为核心概念的日本政治思想史
导言
第一章 儒教统治伦理和佛教的变化(1964年度讲座)
小引
第一节 古代王制意识形态的形成
第二节 统治伦理
第三节 王法与佛法
第四节 镰仓佛教的变革性
第二章 武士传统中的“可能性”(1965年度讲座)
小引
第一节 “非理的合法化”与武士社会的诞生
第二节 初期武士团的产生及其结构
第三节 武士精神特性在概念上的提炼
第四节 战国武士的精神特性
第五节 “武士道”与“士道”
小结
第三章 “开国”与“锁国”(1966年度讲座)
第一节 作为“开国”经验的基督教传播
第二节 幕藩体制“锁国”下的精神结构
第四章 日本近世儒教史和国学史的重构(1967年度讲座)
小引
第一节 近世儒教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作为思想运动的国学
结语 “古层”论思想史的特征和意义
终卷 福泽谕吉研究和中国观
导言
第一章 到达“结局”之前的福泽谕吉
第一节 人民“制作”与“独立自尊”
第二节 福泽的“实学”和哲学
第三节 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到“相关主义”
第二章 “他者感觉”与中国认识
第一节 “他者感觉”的体悟
第二节 历史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观
第三节 “永恒与时间”视野下的中国观
结语
后记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丸山真男年谱
|
內容試閱:
|
“古层”论的冲击
(选自第Ⅱ卷结语部分)
以上从历史、政治、伦理三个方面阐释了丸山的“古层”论。经过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到,在日本的“古层”中,历史意识是最根底的东西。不论是伦理意识还是政治意识,都沉淀着同一个世界像:“历史只是自然时间的经过”,是靠灵力之“势”而不断“生成”“延续”乃至“流动推移”的,那里没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每个瞬间的“现在”都是“天地之始”,“过去”是曾经流逝的“现在”,“未来”是下一个“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毫无价值意义上的关系。这个思维方式渗透在政治意识中,体现为咒术性的“祭政一致”,乃至理念规范的缺乏和“无责任的体系”。渗透在伦理意识中,体现为心情纯粹性与集团功利主义的结合,倾向于消弭超越的永恒价值和规范理念。
而在历史意识、政治意识、伦理意识三个方面的“古层”研究论著中,也是《历史意识的“古层”》对日本学界的冲击最大。或许因为这篇论文是最先推出的,而且1972年发表时,大多数读者不了解丸山日本政治思想史讲座的内容(《讲义录》1998—2000年才出版)。但除了这些客观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此论文的内容本身。《历史意识的“古层”》是经过长期探索和深思熟虑,并在60年代末对日本社会甚感失望的状态下撰写的,其对日本思想深层结构的严厉解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这篇论文通过解剖日本的“古层”世界像,揭露出一种使历史中的价值意义被无限相对化甚至消弭的“历史相对主义”思维方式,深沉地逼向读者。川崎修说,此论文“带有对日本思想史做出几乎整体性定罪的色调”,是丸山的论文之中“充满着最高度的神奇魅力的作品之一”,它以“揭露出日本思想史中隐藏的秘密”而扣动人心,同时又给人一种“宿命论的绝望”。这些评语也许能代表很多日本读者的感想。有不少人难以接受这个“古层”论,认为丸山把“古层”实体化,将之视为日本的“个性”,带有“本质主义”的意味。但也有不少读者坦诚地接受丸山视作日本“自我认识”的“古层”论,认为需要把那个修改外来思想的下意识的思维方式上升到自觉意识,从病理上克服之。
加藤周一是丸山“古层”论的共鸣者,他读过《历史意识的“古层”》后感到非常有意思。1972年加藤在与丸山真男对谈时做了如下评价:
丸山先生说的“古层”是指持续的低音,而主旋律是随时代变化的,那是外来的冲击,简而言之就是佛教、儒教、西洋思想。“古层”是在与之接触中隆起的,作为持续的低音一直维持同一个调子。这个解说虽是用于对历史意识的分析,但我认为这是非常巧妙的比喻,也可以运用于日本文化史的所有方面。
关于持续低音是否依然持续着的问题,加藤问:“即使有了外来的冲击,丸山先生所说的历史意识的‘古层’至今也还未消失吗?”丸山回答:“我认为是的。要注意持续低音不会原原本本地成为乐曲的构思,那是让主旋律的鸣响变化的契机,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 丸山的“古层”论并不像一部分人所理解的是那种消极的宿命论。在1964年度讲座的讲义第一章,丸山就提醒听众注意,“原型并没有宿命的规定性,其铸模本身也会受到历史变化的影响”。他之所以要毫不留情地对“古层”进行解剖,是为了把那些下意识的执拗东西意识化,从而克服之。正如他在1963年讲义手稿中写的,“有必要把沉淀于深层意识的东西揭露出来,否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受其束缚”。这显然充满着积极的改革性。
在对日本人深层意识进行改革的构思上,石母田正与丸山真男不谋而合,他早在战争末期就产生了类似丸山“古层”论的思考。1944年石母田写了《中世纪世界的形成》(1946年初版),60年代初他回顾这本书时谈道: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课题是天皇制的问题。……这绝不同于探讨作为近代政治形态的天皇制究竟是属于绝对主义国家还是其他权力类型的问题,这是如何跟受天皇制的魔咒束缚的众多日本人民进行对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跟自己的对决。以前学习马克思主义时,认为历史的进步和变革的原动力在于人民,当然现在也是这种认识。但如果从消极的侧面来理解这个正确原则,可以说人民的力量和意识若是停滞或落后,也会使历史的发展停滞或落后。……正如国家权力典型地表现出来的那样,虽然常常是由强大的机构统治人民,但如果光是赤裸裸的强大力量,任何政治权力都不可能持久存续。其权力之所以存续,是因为允许那种权力存续的人民的特殊条件与之相适应。……我要追究的问题,是光靠对天皇制谴责和定罪而不能解决的那种更为根本的基础,就是要探索如何才能根除这些基础。
或许正因如此,石母田正对丸山的“古层”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共鸣。当丸山发表了论文《历史意识的“古层”》后,石母田在题为“历史学与‘日本人论’”(1973年)的讲演中说:“谈起这种古层的问题,大凡搞日本史的人谁都会感觉到的。”他从法制史的领域谈了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法典及其变化的情况,尤其指出到了战国时代,“丸山君说的古层就隆起到表层,中国的东西几乎在法律上消失了。……古层或执拗低音并不是不能找到其所在的,在战国时代的法典中,就能看到日本固有的东西露出来了。这类现象在法的历史中可以说是存在的”。在讲演的最后,石母田还说:
在我们的现代日本社会中,非常广泛地存在着丸山君所说的古层,那是在欧洲难以想象的古层。因此日本的民主主义,有必要同时解决欧洲人所不能想象的各种问题,我认为这是日本的特征。比如天皇制禁忌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文明国家难以想象的各种问题是确实存在的。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谈日本人论……应该考虑:日本人要如何改变或变革自己?要创造怎样的明天?在这些问题意识下,去分析广泛存在于日本人之中的旧东西。
当然,丸山真男相信随着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古层”的持续条件也会逐渐消失。但他更为忧虑的是,隐伏于精神结构底层的思维方式具有执拗的惯性,不会简单地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消失,反而会以各式各样的变种形态存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看,“古层”论反而是具有建设性的。正如他在关于“古层”论的自序中所说:“如果能把自己对象化,认识清楚‘自己是什么’,就可以把自己内部的那些没有自觉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有自觉意识的水平,那么,一旦那些没有自觉意识的东西喷发出来,自己所受到的报复就会少一些。换句话说,就是要搞清楚‘到目前为止的日本是什么’,把它上升到总体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控制那些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克服那些缺点的途径。……所以,从总体结构来认识过去,这本身就是变革的第一步。反之,如果只抱着向前看的未来志向,那么下意识的东西在某个当口突然喷出时,我们就难以控制。……所以要努力把下意识的世界不断地意识化。所谓意识化就是使之成为被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使之正当化、合理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