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HK$
97.9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HK$
52.8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HK$
85.8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HK$
107.8

《
溺爱之罪
》
售價:HK$
54.9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 影像记忆库:作者历时十余年,以“抢救历史”的执念,整理散落全球的老照片、影集、书籍杂志、明信片,搜集1860年至于20世纪60年代北京城门、城墙珍贵影像上千幅,精选450余幅呈现,展现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及皇城城垣的沧桑变迁。
◆ 广泛考证:从《京城全图》《明实录》,到《宸垣识略》《帝京景物略》,作者细心考证,让民间记忆与学术严谨性共存。
◆ 影像实录:广泛纳入摄影师数字化作品、杂志、摄影集资料,以影像串联正阳门数度焚毁与重建、西直门驼队旧影、永定门的拆除与复建,见证砖瓦间的时代烙印。
◆ 真实记忆:既有1900年走过西安门大街的婚礼队伍,也有庚子之变后的断壁残垣,还有驼队、人力车夫、街道商铺……留存城墙与人的共生图景。
◆ 所观所感:全书精心调色,专色印刷,高度还原老照片的细节;封面采用接近于城砖的深灰色,选用颗粒感极强的特种纸,传递历史的质感。
|
內容簡介: |
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 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 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记忆档案,也是一位普通北京人对故土最深沉的告白。
|
關於作者: |
杨波,北京人,生长于北京宣武区(今西城区)牛街,网名“陶然野佬”。1977年毕业于北京六十六中,1982 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早年从事天气预报工作,曾援藏工作两年半。工作之余大量翻阅北京史籍,尤对北京城沿革情有独钟。
|
目錄:
|
前言 1
内城九门 1
安定门 3
德胜门 19
东直门 28
西直门 35
朝阳门 45
阜成门 65
崇文门 79
宣武门 99
正阳门 111
内城角楼 149
内城四壁、护城河 171
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后辟五门 203
外城七门 215
东便门 217
西便门 229
广渠门 237
广安门 246
左安门 257
右安门 264
永定门 275
外城角楼 289
内外城接合部碉楼 303
外城四壁、护城河 311
皇城六门 327
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329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中华门 341
皇城墙 357
附录 1900年后北京城门城垣的状况与拆除始末 368
参考资料 379
后记 389
|
內容試閱:
|
前言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于明初改建而成。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始,清朝定鼎北京后格局被沿用,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再到北京城墙被基本拆除,共历五百余年。在1900年庚子之变前的480年间,北京城都基本维持原貌。作为京师的防御设施,一有破损,都能被及时修葺完缮,皇命在焉。
北京昔日的内外城都有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来自西北白浮泉、玉泉等水系汇流于瓮山泊(昆明湖),经长河(高梁河,原为永定河故道,后汇聚山泉而东流)抵西直门外高梁桥,然后分为东、南两路。
第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东、南两支,南支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然后流经御河,在正阳门东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即北护城河继续东行,在东北角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外再分两支,主流东拐,过大通桥,为外城东段北护城河,至此已即通惠河了;支流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向东,经东便门东水关流出外城东段北垣,注入外城东段北护城河(通惠河)。
第二路从高梁河向南成为内城西护城河,在西便门水关分为两支,一支穿过水关南行后转向东,成为内城南护城河;另一支向西、向南,成为外城护城河(外城护城河水源还有永定河引水渠经玉渊潭东南支流,在外城西北角楼外注入外城护城河),外城护城河在东垣外北行过外城东北角后,注入通惠河。
元代时郭守敬另开辟有金水河,引高梁河在和义门南设水关入大都城,东行至太平坊,南折至阜财坊,再东行注入北海、中海。入明以后此水道逐渐废弃,成为内城的排水道,称为河槽。清末到民初盖板成为暗沟,上面就辟为了街道:北段名为北沟沿儿,抗战胜利后定名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至今,南段称南沟沿儿,经象房西,抗战后定名为佟麟阁路至今,在宣武门西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三海之水由积水潭注入,明代外金水河出南海东行,过承天门金水桥,经御沟(菖蒲河)汇入御河(玉河),由正阳门东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
北京城墙上设有水关,为城市进水、排水通道。内城有7座水关:德胜门西(内城进水口,3孔)、东直门南(排水口,1孔)、朝阳门南(排水口,1孔)、崇文门东(排水口,1孔)、正阳门东(排水口,1孔)、正阳门西(排水口,3孔)、宣武门西(排水口,1孔)。外城设3座水关:西便门东(外城进水口,3孔)、东便门西(外城进水口,1孔)和东便门东(内城、外城总排水口,3孔)。水关基础为三合土夯筑,上覆石板、石块,再覆城砖,顶部砌成券顶式或过梁式。每座水关均设二至三层铁栅栏,并派士兵看守。
1900年庚子之变,义和团焚烧大栅栏老德记洋药房,没承想火烧连营,点着了半条前门大街,殃及正阳门箭楼,这一片被一并烧毁。紧接着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接连炮轰,英法军轰塌了崇文门箭楼、外城东北角楼,日军轰塌了朝阳门箭楼,俄军轰塌了内城西北角
楼,内外城多处城墙、城门、角楼受损。英军占据正阳门城楼,由英属印度兵驻扎,一日生火做饭,不慎点着了城门楼,大前门楼子就这么在庚子之变中烧毁了。现在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都是在庚子之变后,于1903年由袁世凯主持重建的,已不是原汁原味了。得到修复的还有朝阳门箭楼(1903年)和内城东南角楼(1935年,留存至今),其他损毁的城楼、角楼,一直没能得到修复,并相继被拆除。
据《明史·地理志》载:“顺天府,元大都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属山东行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闰七月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门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门,第三重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按:即玄武门,后改称神武门)。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门六: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门九:正南曰丽正,正统初改曰正阳;南之左曰文明,后曰崇文;南之右曰顺城(按:《元史》作“顺承”),后曰宣武;东之南曰齐化,后曰朝阳;东之北曰东直;西之南曰平则,后曰阜成;西之北曰彰仪(按:疑此处“彰仪”误,应为“和义”),后曰西直;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西之北曰西便。领州五,县二十二。”
上述《明史》所载,其中有两处似有误,一是京城西之北门,元朝和明初时为和义门,后改名为西直门,彰义门(《明史》中写作了“彰仪”)之称乃金中都西之北门,金中都元初废之,时称为
“旧城”或“南城”,彰义门不在元大都范围之内,窃以为应为“和义门”;二是宫城“门八”应是算上午门五凤楼下的阙左门和阙右门。
老北京城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是俗指北京的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数量,其实皇城应为六门。
内城九门:
安定门——北之东门,元大都安贞门南移;
德胜门——北之西门,元大都健德门南移;
东直门——东之北门,元大都崇仁门;
西直门——西之北门,元大都和义门;
朝阳门——东之南门,元大都齐化门;
阜成门——西之南门,元大都平则门;
崇文门——南之东门,元大都文明门南移,俗称哈德(达)门、海岱门;
宣武门——南之西门,元大都顺承门南移;
正阳门——南之中门,内城正南门,元大都丽正门南移,俗称前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
外城七门:
东便门——北之东门;
西便门——北之西门;
广渠门——东门,俗称沙窝门;
广安门——西门,明嘉靖年间建成时称广宁门,清道光年间避上讳“旻宁”之“宁”,改称广安门。
广安门俗称彰义门,由南城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了七八百年。金代(1115~1234年)中都城西之北门名彰义门,此方位东西向通衢即彰义门街,街名、城门名一直被老百姓叫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
在的广安门内、广安门外大街就是彰义门街,广安门(广宁门)虽是建在了金中都彰义门迤东,不在原位置,但还在这条街上,所以百姓仍称其为彰义门。
左安门——南之东门,俗称江擦门;
右安门——南之西门,俗称南西门;
永定门——南之中门,外城正南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
皇城六门:
地安门——北门,元大都大内萧墙厚载红门的位置,明朝时称北安门,俗称后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
东安门——东门;
西安门——西门;
长安左门——皇城外郛千步廊左端,面东;
长安右门——皇城外郛千步廊右端,面西;
中华门——皇城外郛千步廊南端,面南。明朝时称大明门,清朝时改为大清门,民国后改名中华门,该名一直延续到1959年被拆除。
“皇城四”之说,应该是清朝以后民间形成的说法,算是民俗吧。依《明史》所载,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应属宫城范畴,而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则是皇城范畴。这样,皇城就应该是六门。宫城也是六门:玄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天安门)。“宫城八门”之说,应是算上了阙左门和阙右门。
赞曰:
幽燕茫茫,襟海拥行,肇生边邑,繁都兴邦。
五族逐强,华狄交染,凝练四野,辐辏八方。
辽金始都,元明一统,建州囊夏,共和归心。
城池壮伟,坊巷井然,山水相宜,鱼跃鸢飞。
生民蕴养,千年锤炼,家国情怀,融骨彻髓。
文渊武昌,珍馐精馔,艺馨巧工,万民乐陶。
礼乐繁盛,百业勃兴,雍容旷涵,风骨昭彰。
百年倥偬,偃旗息烽,意气风发,力争上游。
老北京城的城门除去紫禁城和那一对半的门楼,其他的城门就留下了城门名,成了看不见实物的抽象的地名,真的都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得侯仁之先生曾讲述其年轻时求学初到旧都一刻的感触:“……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对当时被称作文化古城的北平,心怀向往,终于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了前门车站。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从此,侯仁之先生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始终怀有一种亲近之感。如今大师和古城已逝,只留下了后人无限的追思。特录《登幽州台歌》诗句于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书谨展现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年代,精选400余幅这一百年间北京城垣演变的可视影像,基本包括了作者所能搜寻到的大部分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首先感谢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现代人得以领略在这片土地上逝去的文明——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其中多数作品来源于当时知名的摄影师、记者、旅行家、杂志等,作者均在图后注明。
也有一些照片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定署名,只好暂留空白。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自2014年始,已陆续将所拟章节发布到作者的博客上,其间获得了网友读者的好评和认可,也促使作者进一步修正、勘误,萌发集册出版之念,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的演变过程。城门小传和图片注释为作者翻阅大量北京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由于水平见识所限,难免有错讹和叙述标注不当之处。还请了解背景、考证确切的专家学者及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寄希望于展示出一个确凿的老北京城概貌,而本书也能够成为一函关于老北京城的历史案卷。
杨 波
作于2019年己亥正旦
后记
作者多年来借助互联网搜集北京历史影像资料,以期还原老北京城概貌。努力经年终搜集到北京城池近150年前以来的老照片影像数字化资料近3000帧,各时期老照片跨度逾百年。精选其中400余帧,逐一辨别整理、点注,分节拙拟老北京城门小传,与老照片编排成册,寄希望于留给后人一个老北京城形象的记录和感性的认知。经过近两年的进一步整理、修订,使书稿渐趋完善,终于能够出版了。在此衷心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认可并签约出版本书,同时还要感谢编辑同志的辛勤劳动。感谢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授权作者在书中引用所属版权的西德尼·甘博摄影作品;感谢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授权引用赫达·莫理循相关北京城门旧照;感谢北京正阳书局授权使用其翻译出版的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的图版资料。在此一并感谢书中引用照片资料的所有摄影师,是他们在影像里留住了老北京。
令自己无比沉痛和遗憾的是,母亲于己亥年(2019)正月初九去世,未能见到本书出版。我的父母亲都出生于民国北平,并于1949年相继毕业参加工作,他们是不能再普通的老北平人了。
谨以本书纪念我已故的父亲、母亲。
谨以本书献给热爱老北京城的人们。
P111正阳门小传节选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南垣之中门,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也就是正南门,素有“国门”之称。因其在皇城和宫城的正前方,故又俗称“前门”。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3里(约1.5公里)处营建大都城,城周60里(约30公里),辟11门,丽正门为南垣正中之门。明灭元后,改元朝大都路为北平府。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食邑于此。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役”,4年后他攫得帝位,废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回洪武三十五年。之后改元永乐,决定迁都北平,于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城南垣南移2里,丽正门则移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当时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京师各城门外增筑箭楼、闸楼,改护城河木制吊桥为石桥,正统四年(1439)完工,丽正门正式改名为正阳门。还有一种说法: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至迟到洪熙元年(1425)间,丽正门已改名为正阳门(南京原有城门名正阳,为南垣之东门,1931年改名为光华门)。正阳门箭楼是正统四年时建成,时至今日,正阳门城楼已历六百余年,箭楼已历五百八十余年。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现在处于天安门广场最南端,1988年,成为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又在皇城的正前(南)方,明清时期正阳门除具有与其他城门相同的军事防御功能外,还是一座礼仪之门。城门本是衔接城池内外的交通孔道和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起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是古代城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阳门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正阳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军事防御功能并不明显,国门地位在明清时期更为显著。有诗云:“巍巍正阳,雄峙京师。夺五城之佳气,耸九门之高标。卫皇都而拱宸居,隆观瞻以示万邦。”所以,“仰拱宸居” “隆示万邦”的“国门”属性凸显。明清时的旧京百姓其实对天安门以及金銮殿是“不可望,不可即”的,但对于正阳门可是亲切无比。因为这里百姓可及,是皇家和百姓连接的地方,正阳门瓮城里的观音庙和关帝庙,皇上进出城要去,老百姓进出城也能去。正阳门内的棋盘街,明朝时即为百姓往来、进出京城的必经之路,商家列肆好不热闹。京城百姓昵称正阳门为“前门楼子”,民谣唱曰:“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这前门楼子还是最接地气的所在。
……
时光荏苒,时至1915年,由于交通的压力,正阳门东西火车站的来往旅客与日俱增,使正阳门周边成为当时北京的交通枢纽,旧有格局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北洋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国门”周边的格局。当时以内务总长朱启钤牵头,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Rothkegel)主持设计,改造正阳门。1915年6月开工,年底工程完毕。正阳门瓮城被拆除,城门楼两侧各开有两个进出内城的双门洞,瓮城内的空间成了一个开放场所。箭楼得以保留,成为单体建筑。原在瓮城内城楼下,门洞两侧的观音庙和关帝庙保留了下来。箭楼后抱厦两侧又各增开了4孔箭窗,就成为现在的后抱厦两侧各5孔箭窗,总共94孔箭窗。罗斯凯格尔为箭楼下面两排箭窗的上沿增加了华盖式的弧形窗檐,瓮城墙断面附以月牙形的“绶带悬章”式的西洋弧线装饰,箭楼东、南、西三面加装了栈道式挑台走廊与城台衔接,环以汉白玉护栏。箭楼北侧修建了对称的双“之”字形登城梯道和中间的观景平台,沿用至今。
这在当时也是毁誉参半,周边道路和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古老京城的格局确实被破坏了,突兀的箭楼显得不伦不类,这也开了扒瓮城的先河。“祸不单行”,环城铁道工程与正阳门交通改造同时开工,随即,北、东垣城门的瓮城与正阳门瓮城一样,就都被扒了。
正阳门瓮城规模较内城其他八门要巨大,瓮城内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5米。东北、西北两内角为直角,东南、西南两外角为弧状抹角,瓮城东西月墙上各设闸楼一座,闸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剪边,下辟券洞门(洞子门),闸楼外侧设两排共12孔箭窗。瓮城墙与大城高度相同,高约11.36米,宽度略窄,为土墙心外甃城砖。瓮城墙顶上海墁城砖,外侧筑雉堞,内侧筑女墙。瓮城四面均辟有券洞门,东、西、南为吊落式闸门(千斤闸),北门即城楼下进出内城的城门洞。据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载:“东月墙在东洞子门外至正阳桥,形如扇面,列肆居之,其傍城夹道曰荷包棚……西月墙在西洞子门外至正阳桥,形与东月墙同。其傍城夹道曰帽儿棚。”这是18世纪前的状况,到20世纪初,重建正阳门后,东、西月墙外的连房建起,就统称为东、西荷包巷了。
北京内城的瓮城内,都各有一座小庙,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观音庙,西为关帝庙。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皇帝天坛祭天、先农坛躬耕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青龙偃月刀、关帝画像、白玉石马。“文革”期间,正阳门关帝庙与观音庙一同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的改变还没有完。1928年北伐成功后,国都迁至南京,北京又成为北平。当时市府倡导国货,辟正阳门箭楼为国货陈列馆,为改善楼内采光,在后抱厦檐下正中开了一个巨大的后窗户,这个后窗户也延留至今。别小看这一个后窗户,从此箭楼总窗数就从94个变成了95个——九五至尊的意味。正阳门自庚子之变后复建以来,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拆城墙、“大跃进”、破“四旧”、旧城改造等战乱和运动,至今仍岿然屹立。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由于所处位置特殊,又在天安门广场最南端,虽不再有“国门”的功用,但标志性作用还是很强,所以1949年以后仍不断得到维护和修缮。但它的命运也是扑朔迷离,岌岌可危。1965年部队因战备需要,给中央打报告要修建北京地铁,报告中规划沿北京城墙旧址修建地铁,沿途所有剩余城墙、城门全部拆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也在拆除之列。中央批准了修地铁的报告,但最终决定将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保留下来,国务院更在1988年将其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至今人们还能够观赏到保存完好的正阳门,后代也还能够看到老北京城池的一点影子。
……
有趣的是从老照片里还发现了一个“老字号”,就是前门楼子门洞边的“马莲山合婚选日”卦摊。这个卦摊自1860年英国人费利斯·比托拍摄的正阳门城楼到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占、清走瓮城内摊贩之前的照片中一直都在,想必至少延续半个世纪了。这说明在“国门”前选得良辰吉日是合婚的最佳选择,只要一切如常,这个摊儿就能经久不衰啊。无奈被时事打断了进程,想来国泰民安,一切就都可以向好了。
P345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中华门节选
历代封建王朝在规划营造宫阙时,都建有宫廷广场,以显示皇权至上的气派。金代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半封闭状态,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并极力突出宫门的明显地位,同时也是商旅云集之地。从宋代起,宫廷广场就筑有了千步廊。北京之为帝都,建千步廊的历史约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东西两翼略有伸展。到了元代,宫廷广场从宫城前移至皇城前,从不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全封闭。至此,宫廷广场就完全成为皇家禁地。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南京宫殿和明中都宫殿北面都有镇山,于是用挖筒子河的土,在元故宫延春阁的位置堆筑起了万岁山(就是现在的景山),作为宫城镇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点,同时亦作为压制蒙元王气之术法。
入民国以后,先是把西苑南海的宝月楼改造成了大门,将皇城南墙扒开,修成八字墙与宝月楼两端衔接。后来皇城南墙上还开了南长街、南池子和南河沿豁口。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门是不能再继续称呼下去了,于是袁世凯决定在辛亥革命一周年之际,将大清门改名中华门。换匾也很简单,就是将门匾上的字换掉。原来大清门匾是块横式石匾,用青金石镶琢成字,嵌在石板中。大清门石匾被卸下来后,觉得石匾材质尚佳,于是想继续使用,可接下来发现的一幕,让众人都蒙了。原来石匾背后还刻着“大明门”呢,敢情270年前大清改名时用的就是明朝原匾啊!再使用原匾已无可能,就重新制作了一块木匾,也是横式的,像京城老字号门脸上挂的金漆牌匾,由京兆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三字,黑底金字,也算气派。当时改名虽然引起了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但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认可。
1915~1916年京城中轴线及故宫周边有过较大规模的改造。千步廊东、西廊房全部拆除,只留了皇城红墙,沿墙两内侧植满紫白相间的丁香树。千步廊两掖南墙开豁口,千步廊两侧的公安街(户部街)和西皮市街北端直抵长安街;正阳门拆除瓮城,城楼两侧开辟双券洞,道路南端绕过箭楼会于正阳桥。使进出内外城的行人车辆不用再走中央御道穿过诸道门,就可从长安街直达前门大街。原千步廊宫廷广场也更加开阔,真正成了步行街和国民广场。
故宫前朝和原太庙作为国家博物院的古物陈列所;原社稷坛辟为了中央公园;西苑的北海,以及景山也作为公园对国民开放。1949年以后,千步廊广场的格局没变,但是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大。天安门东西两侧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于1952年拆除(东、西长安街“三座门”先于1951年被拆除),仅留下了“长安”之名。阻碍广场向东、西扩展的千步廊皇城墙拆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北段消失在了扩大的广场之中。阻碍向南拓展的中华门于1959年被拆除。再后来,1976年拆除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南段,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了原中华门和棋盘街的遗址上,公安街、西皮市街和棋盘街完全融入了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