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
中国心法:用传统智慧解答人生关键问题
》
售價:HK$
97.9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HK$
74.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到现代的曼佐尼、蒙塔莱和卡尔维诺,意大利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而在当代,费兰特凭借“那不勒斯四部曲”,更是将意大利文学推入文坛的视野中心,让人无法忽视。意大利文学的魅力何在?它有着怎样的独特传统?本书对意大利文学作了脉络清晰的梳理,探讨了意大利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些主题和问题,并特别提到意大利的女性写作,启发我们对女性文学的思考。本书得到“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陈英作序推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至今的意大利文学,探讨了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和问题。这些主题和问题在今天仍然很重要,如地区身份、通用语言的地位等。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到现代的曼佐尼、蒙塔莱和卡尔维诺,书中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涵盖广泛。作者借此探讨了意大利文学的一些独特传统,比如它倾向于将自己的立场理论化,对政治十分关切,并且有着世俗的取向。书中还勾勒了意大利文学在过去三十年中的变化,并特别提到意大利女性写作的影响,指出我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姗姗来迟。
|
關於作者: |
作者
彼得·海恩斯沃思 牛津大学意大利语荣休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意大利中世纪的诗歌以及20世纪的诗歌和散文,定期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评论。
戴维·罗比 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和雷丁大学担任意大利语教授,研究方向包括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叙事性诗歌的语言和风格,以及文学和现代批评理论的计算机分析。
序言作者
陈英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亦为译者、专栏作家,译介意大利文学作品40余部,译著“那不勒斯四部曲”获全国非通用语翻译类一等奖,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颁布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
|
目錄:
|
前 言
引 言
第一章 历 史
第二章 传 统
第三章 理 论
第四章 政 治
第五章 世俗主义
第六章 女 性
附录:引用的作家
索 引
英文原文
|
內容試閱:
|
序 言
陈 英
意大利文学滥觞于腓特烈二世(Federico II)时期的西西里宫廷,这位德国皇帝学识渊博,精通7门语言,让“世界惊异”(stupor mundi)。他宫廷里有各地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甚至是巫师,除了基督教徒,也有许多穆斯林和犹太学者。“西西里诗派”就产生于文化混杂的时期,而非纯净与恒定的环境。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也并非横空出世,他们熟稔古代文学遗产和时代生活。三位都是双语创作者,用拉丁语写作时面对的是庞大的古典世界,而用俗语写作时更多呈现的是当时意大利半岛纷乱的现实。就生活体验而言,“文坛三杰”也并非长居一处:但丁 37岁时被流放,客死异乡;彼特拉克也随家人被流放,长期在法国阿维尼翁生活,来往于欧洲各地;薄伽丘十几岁时被送到那不勒斯学习经商,成年后才回佛罗伦萨。他们使用的俗语(后来演变成当代意大利语)是在和拉丁语、法语、各地方言的对照中产生的文学语言,这一点在但丁的《论俗语》中有体现,几位文学先驱已经有了强烈的语言意识。
海恩斯沃思和罗比的这本《意大利文学》独具匠心,从费拉拉这座中世纪城市开始讲起,它不像罗马、佛罗伦萨那么显赫,虽不为众人所知,但却是诗人的圣地,催生了文艺复兴盛期最耀眼的作品—《疯狂的罗兰》,以及后来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阿里奥斯托和塔索都服务于费拉拉当时的城主,前者为埃斯特家族的统治者埃尔科莱一世工作,但常常心怀不满,还含沙射影,把腹诽写入作品,像极了今日的“牛马”,努力捍卫自己的自由。比如,在《疯狂的罗兰》中,借圣殿骑士阿尔斯托福的讲述,揭露主子们的贪婪、两面三刀……阿里奥斯托也是“双语人”,他用拉丁语写的诗歌有“情色”意味,用俗语写作更“清纯”,用的是彼特拉克打造的语言。
这本书最珍贵之处是突显了意大利文学的历史成就,即使是 20世纪的诗歌也是基于这种传统书写的。比如隐逸派对于但丁的继承; 20世纪意大利最显耀的文学成就—卡尔维诺的小说,也是阿里奥斯托那轻逸和充满讥讽的风格在当下的重生。本书也深入浅出,通过很精巧的方式,呈现了意大利文学和政治责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介入文学”,以及后来文学创作受到消费主义、工业化冲击出现的状况,还有女性文学的发展。
21世纪刚刚过去四分之一,意大利文学在世界文坛便获得了极大的曝光,比如费兰特的《我的天才女友》位于《纽约时报》“21世纪 100部最佳图书”榜首。虽然很多作家、文学评论家认为 21世纪最好的作品还没写出来,但费兰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很恢宏,讲述了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展示了意大利南方城市那不勒斯一个小城区的生活样貌。费兰特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历史根基,让人回望意大利文学史上的女性写作。
可贵的是,这本《意大利文学》单列了“女性”一章,分析意大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后来出现的女作家。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神曲》中引领诗人道德提升的女神,劳拉是彼特拉克在《歌集》中反复吟唱、歌颂的女人。薄伽丘的《十日谈》里有无数为爱情献身、为欲望暗度陈仓的女人,但最后一个故事《格里塞尔达》呈现了一个忍受丈夫各种虐待和羞辱、道德完美的女性形象,当时深受彼特拉克的青睐,她后来也变得家喻户晓,成了面对上帝的考验时,灵魂应学习的榜样。而如果用当下的眼光来看,它却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规训故事,塑造出一个听话、没有任何反抗精神的依附者形象,因为服从而得到丈夫和社会的奖赏。这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在曼佐尼的《约婚夫妇》,莱奥帕尔迪、蒙塔莱的诗歌中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这种文学传统的强大生命力。
不过,从 15世纪开始,已经有女性—通常是贵族女性,能用拉丁语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讨论神学问题。比如米开朗基罗赞美同时代的女诗人维托利亚·科隆纳:“她的身体里住着一个男人,不,是上帝。”加斯帕拉·斯坦帕也是意大利女性文学的先驱,费兰特对她极为推崇,在演讲中引用了她的诗歌,来呈现一个女诗人的卑微:在男性传统的书写中,女性的笔是一种意外状况,没有预设,因此她们必须非常勇敢(五个世纪之前和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用力打破“常用的技法”,给自己打造一种“风格和灵感”。这无疑是现当代很多女作家的写作路径。
20世纪女性诗歌蔚然成风,有梅丽尼(Alda Merini)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创作,也有帕特里奇娅·瓦尔杜加(Patrizia Valduga)的古典风格十四行诗,以及帕特里奇娅·卡瓦里(Patrizia Cavalli)捕捉平凡生活瞬间的诗歌。女性主义色彩鲜明的创作者也涌现出来:塞斯佩德斯、法拉奇、玛拉依尼、费兰特等,她们关注社会现实,寻求父权话语的替代。
这本书给了读者很多进入意大利文学的线索,是一本精彩、深刻的指南,时刻提醒读者,这些作品都有很深的传统根源,但真正的“意大利文学之旅”,还是要去阅读一本本具体的作品。
引言
研究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学有多种途径,但对于有些国家来说却不太容易找到切入点。比如英语文学,从地域上说,是否该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苏格兰以及印度的作品,或是纵向追溯,是否该涉及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作品,人们往往看法不一。相比之下,意大利文学的情况似乎异常明了。首先,几乎所有的意大利文学作品都诞生于半岛—从北部与现今的法国、瑞士和奥地利接壤的山区,一直延伸到最南端,包括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移民,但居住在美洲及别处的意大利裔甚少使用意大利文进行写作;并且,在那些受到意大利短期殖民的地区,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后殖民时代的作品。其次,虽然时序变迁,但意大利的语言大体上没有变动。意大利最著名的诗句,由佛罗伦萨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所作的《神曲》的开篇“Nel mezzo del camin di nostra vita”(“在我们人生途中”),虽然写于14世纪的头十年,但里面的每一个词都仍为今人所用,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但丁的语言同他的思想一样,有诸多不同寻常之处,但其基本结构对于普通的意大利中学生来说却并不陌生。除了语言之外,意大利人对于本国最伟大的作家人选也有着广泛的共识—那些殿堂级作家(maggiori),从14世纪人们口中的“文坛三杰”(tre corone),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到 19世纪的贾科莫·莱奥帕尔迪和亚历山德罗·曼佐尼。至于谁是现代的大家,倒是一直颇有争议,不过仍然有一些公认的巨匠,如19世纪末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乔万尼·维尔加,以及20世纪享誉欧洲诗坛的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当然,这种明了也只是错觉罢了。人们对于意大利文学的共识形成于 19世纪的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这一共识尤其体现在批评家和教育家弗朗切斯科·德·桑
克蒂斯的作品中。他认为在国家统一背景下的文学是新政权的重要文化根基,并于其1870—1871年撰写的意大利文学史中阐明了这一点。这部文学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广为传阅。 20世纪的意大利充满了动荡,尽管如此,或是正因为如此,德·桑克蒂斯提出的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走向了世界。不过,他的论调也历经了调整与发展,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文学研究趋势的变化,也遭到了严肃的质疑。德·桑克蒂斯似乎低估了 1600—1800年期间整整两个世纪的历史价值,认为在外来势力统治下的国家自然无法产出具有独立精神的作品。这种观点在如今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与拉丁文学割裂开来也绝非易事。至少在17世纪之前,意大利所有的主流作家都通晓拉丁文学,在创作时也会有所借鉴,甚至直接用拉丁文写作。就拿彼特拉克来说,他的拉丁文作品就远远多于意大利文的,这样的作家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此外,一些一度处于边缘地位的题材也在那两百年间兴起,特别是15世纪的白话文学、方言文学以及女性写作。
如此看来,早期对于“意大利文学”这个概念的界定似乎已然是明日黄花了,但由于种种因素,我们在此书中将依然沿用这种界定方式,虽然其中不乏瑕疵,其本身也在更新迭变。无论是在意大利本国还是其他地方,在意大利文学的教学中,这种界定仍然占有主流地位,因为若是将其抛弃,意大利文学恐怕就失去了可控的框架和历史形态。据我们所知,后形成的一些观点(其实不过如此)也都是建立在已公认的名家经典基础上的,并非是彻底地另起炉灶。总之,要解决的问题一直都是经典中还该包括哪些,而非哪些已经名列其中,重新评估一般是有增无减。在这本书中,我们所选的文学大家不仅在意大利最负盛名,并且在欧洲乃至世界也有着重大影响,相信即使是对意大利语一无所知的读者也会产生兴趣。此外,这些作家也是我们作者本人最为重视的,我们不仅乐于阅读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时常将之引入课堂。
我们的通识读本正是为了向大众普及这些名家经典,而非书写一部文学简史。本书的章节安排考虑了时序,但没有严格遵照历史时间线。这些章节大致围绕一些探讨展开,关于作家作品的总体倾向划分以及贯穿意大利文学发展历程的特有议题。在这些探讨中,我们会着重关注一些公认的名家以及经典作品。我们不会把他们强行套入某个流派,而是用更宽泛的主题来探索他们身上最引人入胜、最具有历史意义、对现代读者最有价值的特质。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作家本身,对此,我们将最大程度地跳脱出传统的共识, 以探讨在意大利一直备受冷落(直到现代)的话题—其他国家的读者对之饶有兴趣。当然,无论是对于这个章节中的内容,还是其他章节涉及的作家和话题,我们都不会做到穷尽,而是为读者提供有趣的研究方式,最终让其走上独立探索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