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HK$
261.8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HK$
85.8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HK$
74.8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HK$
86.9
《
新型戏剧编剧技巧初探
》
售價:HK$
82.5
《
一日浮生
》
售價:HK$
79.2
《
历代玉器收藏与鉴赏
》
售價:HK$
396.0
《
铁腕拗相王安石:北宋的改革家和变法者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第107期双清论坛基础上启动了“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11月,该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期评估中获得了“优”的成绩。该重大研究计划凝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气象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3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气复合污染最具优势的研究力量,在大气污染来源、大气化学过程、大气物理过程方向形成了目标相对统一的项目集群,促进了大气、环境、物理、化学、生命、工程材料、健康等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在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和控制技术原理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Science、PNAS、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ACP、JGR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千篇,大大提升了我国复合污染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这一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成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力量。
《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新进展:物理过程》收录九篇研究成果,以论文方式呈现。每篇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
內容簡介:
本书为国家基金委大气复合污染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立项——多尺度物理过程与大气污染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大气污染物对云和辐射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华北地区大气化学/气溶胶-辐射-气象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过程与机制;青藏高原大气动力、热力过程对中国东部大气污染时空变异影响的机理;我国华北地区大气复合污染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研究;冬春季四川盆地西南涡活动对大气复合污染影响与机制研究;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对我国冬季强霾污染的影响;异常气候现象对我国雾霾影响程度和机制;多尺度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等。
關於作者:
朱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化学、环境与健康。在Science、PNAS、JAM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入选Web of Science高被引研究者、爱斯维尔中国环境领域高被引学者。曾任全球大气化学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现任“未来地球”全球研究项目“亚洲季风区可持续发展集成研究(MAIRS)”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理事会理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0年受聘长江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2020年获聘国务院参事。
其他编者有:王会军,贺克斌,贺泓,张小曳,黄建平,曹军骥。
目錄 :
目录
第1章 气候变化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过程与机制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2章 青藏高原大气动力、热力过程对中国东部大气污染时空变异影响的机理
2.1研究背景
2.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3研究方案
2.4主要进展与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我国华北地区大气复合污染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研究
3.1研究背景
3.2研究现状
3.3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3.4研究方案
3.5主要进展和成果
3.6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异常气候现象对我国雾霾影响程度和机制的研究
4.1研究背景
4.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4.3研究方案
4.4主要进展与成果
参考文献
第5章 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对我国冬季强霾污染的影响
5.1研究背景
5.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5.3研究方案
5.4主要进展与成果
参考文献
第6章 华北地区气溶胶-辐射-气象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
6.1研究背景
6.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3研究方案
6.4主要进展与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冬春季四川盆地西南涡活动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7.1研究背景
7.2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7.3研究方案
7.4主要进展与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章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中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的影响与机理
8.1研究背景
8.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8.3研究方案
8.4主要进展与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章 我国东部超大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外场综合协同观测研究
9.1研究背景
9.2主要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路线
9.3主要进展与成果
9.4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