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赌注:海难 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HK$
75.9

《
战争与史学家:李维历史书写中的汉尼拔战争
》
售價:HK$
63.8

《
古韵新声
》
售價:HK$
1848.0

《
秦汉至唐律令立法语言论要
》
售價:HK$
74.8

《
茶叶帝国3000年
》
售價:HK$
129.8

《
机器人建模与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
》
售價:HK$
184.8

《
社会情感学习经典入门
》
售價:HK$
76.9

《
神秘欢娱:人与香烟500年
》
售價:HK$
108.9
|
編輯推薦: |
一部电影史,半部抗战史。本书带你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透过镜头,见证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在战火中觉醒,最终迎来胜利的荣光。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本书都将为你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主题升华】
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本书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重审抗战岁月,揭示了中国电影与民族存亡之间的关系。在烽火连天的十四年间,电影既是记录历史的媒介,更是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构成了抗战文化战线的重要篇章。
【内容特色】
研究视野涵盖:
√ 抗战初期民族电影工业的救亡图存
√ 大后方抗战宣传片的艺术突破与精神感召
√ 根据地人民电影的萌芽与发展
√ ”孤岛”时期沪港两地的商业电影奇观
√ 沦陷区电影业的抗争与妥协
√ 伪满电影的文化殖民本质
【叙事亮点】
通过战时电影审查档案、影人日记等大量珍稀史料与影像档案:
· 生动再现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影人的创作历程
· 解密《八百壮士》《木兰从军》《小玩意》等经典电影背后的时代密码
· 揭示胶片背后的文化暗战与意识形态博弈
【精美装帧】
正文米白色艺术纸,精选150 张剧照、海报等,双色印刷,呈现老电影
|
內容簡介: |
光影铸史,胶片为证。本书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深入考察十四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脉络,探讨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及电影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研究了抗战初期电影生产、大后方艰苦卓绝的抗战电影宣传、根据地的人民电影创作,以及香港和上海两大“孤岛”电影生产、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与伪满时期电影文化入侵等动荡时期的电影发展。通过对战火中中国电影业曲折命运的生动描绘,本书描绘出抗日战争的恢弘画卷,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们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不仅是对电影史的回顾,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致敬。
|
關於作者: |
?秦翼
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国电影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论。著有《民国时期喜剧电影研究》等。
?张丹
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电影口述历史。
|
目錄:
|
导言 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的交响
第一章 电影的觉醒:从无声到抗战的呐喊
第一节 无声片的余晖与民族电影的萌芽
第二节抗战烽火中的电影转型
第二章 镜头下的抗战:故事与现实的交织
第一节 隐喻与象征:抗战故事片的诞生
第二节 共赴国难:镜头中的战时生活
第三节 真实的抗战:纪录片的力量
第四节 多样化的影像抗战宣传
第三章 大后方的银幕传奇
第一节 官营电影的崛起与使命
第二节 苦干创造奇迹:大后方电影创作
第三节 大后方的抗战电影理念
第四节 国外镜头下的中国抗战
第四章 人民电影的缘起:根据地与纪录电影
第一节 从“抗战电影社”到“总政电影团”
第二节 根据地电影的制片与放映
第三节 人民文艺与电影创作
第五章 孤岛的影像记忆:上海与香港的坚守
第一节 上海“孤岛”电影的商业运作与爱国情愫
第二节 抗战岁月中的香港电影
第六章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苦闷与挣扎
第一节 沦陷前史:中华电影公司
第二节 沦陷时期的电影产业危机
第三节 被拖延与转移的“合拍片”
第四节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创作
第七章 伪满与华北的电影文化侵略
第一节 伪满洲映画的八年经营和“映画战”的挫败
第二节 对华北实施电影统制的“汉奸”机构
余论 抗战后中国电影的转变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1931—1937年间,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中国电影人已经智慧地将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诉诸银幕,从“九一八”到“一·二八”,银幕上的抗战故事并未缺席——《共赴国难》《狼山喋血记》《民族生存》《小玩意》《东北二女子》《壮志凌云》《中国海的怒潮》《十字街头》《野玫瑰》《风云儿女》《战地历险记》……这些电影已经通过隐喻,抑或更为明晰的抗敌形象传递出了高亢的救亡声音,发挥着动员民众抗日的力量。
第一节 隐喻与象征:抗战故事片的诞生
一、 打“狼”去
费穆和沈浮合写的脚本虽然字面上讲的是打狼的故事,但寓意很清楚,实际上是宣传团结抗战的重要和迫切感。
——黎莉莉
1936年联华公司出品了由费穆执导的影片《狼山喋血记》。影片内容由沈浮与费穆共同构思而成,沈浮负责撰写初稿,费穆完成摄制台本。费穆(1906—1951)生于上海,字敬庐,号辑止。1916年他随家人迁居北平,幼年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小学毕业后升入法文高等学堂。1922年,费穆与朱石麟、贺孟斧、宗惟庚合办《好莱坞》电影杂志,后成为《华北画报》主要作者。1930年他被聘为天津华北公司编译主任,翻译英文字幕和编写说明书。1932年费穆返沪加入“联华”,担任《城市之夜》《香雪海》《天伦》等影片导演,逐渐形成含蓄、诗意的作者风格。
《狼山喋血记》剧情简单,正如费穆所述,“是两句话可以说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闹狼患的山村里,猎户老张(张翼饰)主张打狼,常独自在深夜打狼,在猎户当中,老张算是胆大的。小玉(黎莉莉饰)是一个十八九岁的渔家姑娘,哥哥被狼咬死,她与父亲李老爹对狼恨之入骨。茶馆的赵二先生认为“狼是打不尽的,狼是有山神管的”,因此他怕狼,但更怕打狼。赵二的儿子是个哑巴,常随猎人打狼,受父亲责备。猎户刘三(刘琼饰)虽主张打狼,但碍于妻子怕狼,也无法付诸行动。狼患愈发严重,一次,老张在和小玉外出打狼的过程中击中一只狼,导致狼群愈发猖獗,李老爹不幸遇害。老张带领村民打狼时,刘三的幼子又毙命于狼口。因此,赵二将老张推向矛盾的中心——“是一个自私的英雄主义的人物”,甚至把李老爹和刘家孩子之死归罪于老张。怕狼的心理蔓延在村庄里,村民贴符、画白粉圈,放弃了打狼的意志,狼开始在村里横行……直到刘三的妻子,为报杀子之仇“发疯般地找狼拼命”,小玉、哑巴、老张在愤恨中走出家门,全村人都起来了,火把点亮了狼山,最终得到了胜利。
影片主题曲《狼山谣》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
东山有黄狼,西山有白狼/四方人呐喊,遍地举刀枪/白狼窜田野,黄狼满街坊/兄弟打狼死,姊妹狼咬伤/生在狼山里,长在狼山上/生死向前去,打狼保村庄……
《狼山喋血记》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便是隐喻手法的运用,“在主题上是象征的,然而手法上却是写实的,在今天的中国悲惨的景象下,恶狼何所指呢?……用不着半分钟的思索,谁都会明白的”。用“狼”隐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乡村的侵犯与对村民/国人生命的威胁。通过老张、赵二、李老爹、小玉、刘三、刘妻、哑巴等鲜活的群像,生动地刻画了面对外敌进犯时,中国普通民众的缩影。这里有企图“贴符”寻求神灵庇护的蒙昧、有事不关己的麻木、有面对恶势力的畏缩,也有不屈的抗争。正如陈毅在《全民抗敌阵线的一个标本——〈狼山喋血记〉看后》一文中将村民的反应视为“中国的各阶层”对现状的反应,并强调了“各阶层”团结一致抗争的必要性:“对于今天的中国悲惨的遭遇抱着各种的意见……把各种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像乡村人为了扑灭狼患大家齐心起来一样,中国今天的需要联合阵线是毫无疑义的。”
面对严峻的现实,究竟应如何建立“联合阵线”?实际上,影片情节的进展,同时也是村民“打狼”的动员过程,从起初老张的单枪匹马,小玉、李老爹的敢怒不敢言,刘妻的逃避,赵二的抗拒,直到最终全村人的联合,打赢这场与“狼”的战斗,付出了小玉哥哥、李老爹、刘家幼子的生命代价。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寓意着中国抗日“联合阵线”的建立是要在不断的斗争、牺牲中才能实现,各阶层取得团结,才能赢得胜利。
影片出品于1936年,对中国抗战而言是一个特别的节点,绥远抗战向企图进犯中国的日本扶植的德王伪政府发起正面的局部战争,取得了宝贵的胜利,击碎了日伪“满蒙计划”,鼓舞了整个民族反抗侵略的意志,“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旺,气为之壮”。电影界面临颓势,演员薪水缩减,摄影器材不足,在演员黎莉莉的回忆中,《狼山喋血记》便是在一种局促的条件下制成的:“《喋》片在苏州拍外景时,上海同时在拍别的片子。由于电影器材不足(当时联华公司只有一部有声摄影机),只能采取上海、苏州两地轮流使用的办法,天晴在苏州拍外景,雨天把机器拿到上海拍别的片子内景。《喋》片摄制组成员少,全片三分之二是外景实地拍摄,周转期很短,公司限定三个月便出拷贝。有时苏州天雨转晴,但机器等不来,急得费穆直来回踱方步。他本来遇事沉着,很有涵养,心里有事不形于色,可是碰到这种情况,他也沉不住气了。”
《狼山喋血记》堪称国防电影的典范作品,在当时获得了一致的赞誉:“这是个非常宝贵的作品,在国防电影之客观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势下,它是在这个风雨飘打的时代里所诞生下来的第一个健康的孩子,无论它健康的内容,处理画面的构图,以及演员各方面都是中国电影上稀有的收获,是国防电影之建立的第一个标本。”“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部片子在主题上的严肃,它是给予一部分麻木的民众一个强烈的刺激!在目前,可以说,这部片子,才是我们这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所最需要,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作品。”
二、 兄弟手足,团结御敌
1936年,新华影业公司出品了影片《壮志凌云》,此片由吴永刚导演,王人美、金焰、田方、王次龙、陈娟娟、张志直等主演。
吴永刚(1907—198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自幼酷爱读书,广泛阅读,从传统诗词到西方小说均有涉猎。同时,他也培养了对美术的兴趣。1925年,吴永刚加入上海百合影片公司,担任美工学徒;30年代先后进入天一公司和联华公司。1934年,吴永刚执导的《神女》代表了中国默片艺术的最高成就。重视光影、构图是其作品的显著特征。
影片《壮志凌云》讲述民国初年,农夫老王(宗由饰)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座破落的村子里,埋葬了死于炮火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黑妞(幼年陈娟娟饰,成年王人美饰)告别故乡,走上逃荒之路,沿途收留了父母双亡的孩子,与黑妞同龄的顺儿(金焰饰)。他们颠沛流离来到了北平,但是这灰色的巨城,并不会容下所有的流亡者,虽然可以得到些慈善家短时的救济,却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他们便来到边地垦荒,寄望于建设这块边地,钻井伐木,犁土……他们被一种力量驱使着,要克服一切阻力,为的是要生存,将石块堆了一个石墩,在上面竖了一根杆子,作为创业的纪念。
经过建设,人们在太平村过上了祥和、宁静的生活。“每个人的脸上没有愁苦的影子,艰苦的奋斗,新的建设,丰裕的收获,正如同他们所预期的,黄金色的梦的完成,使他们不复记忆起辽远的故乡,过去悲惨的生活。”顺儿已成为青年,黑妞“长得像秋天的果实,黑健俏丽”。农民田德厚爱慕黑妞,但遭到了拒绝,为此他对顺儿怀有怨恨的情绪。恬静的村庄生活并未持续很久,便遭到匪徒骚扰。匪徒假扮卖药老头混入村中,发现田德厚与顺儿的矛盾,试图挑唆。田德厚意识到对方的诡计,便将计就计拿了匪徒的枪支,与顺儿一起将此人处死。“好容易把新的农村建立起来,但是突然的某种势力的侵入,把一切给毁灭了,我们要生活,要维护他的土地,他们一致勇敢地抗战着。”在顺儿、田德厚的动员下,乡民们开始反击,守护家园。在战斗中,老王、田德厚与黑妞牺牲了,顺儿高喊着:“我们要抵抗下去!”
如同《狼山喋血记》一样,在这部影片中也采取了“隐喻”的策略。导演吴永刚直言在写作的时候常感到非常痛苦,只好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壮志凌云》中贼匪暗指侵华的日寇,“在遥远的北国农民间的故事”也影射沦陷的东北,在这部农民在冰天雪地抗战的血泪史中,包孕着一个“千古不磨的真理”的主题——“要生存唯有战”。
影片公映后广获好评,原因不仅在于主题的明确,也包括鲜活的人物塑造,以及对于北国乡村的富有生活韵味的生动描绘。李一先生评价道:“作者对他的故事是混杂了感情而明白地说出来的,我们从画面的断续中,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喜爱他的北方的情景,那垂垂的高粱,那响着铃的驴车,那质朴可爱的呼叱,和丰收时的愉快,我们都可以亲切地体味出来:从这些愉快的笑脸中,我们对以后的抗战更亲切地感到必要,而坚决地相信只有抗战才有生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