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HK$
85.8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HK$
60.5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編輯推薦:
★畅销书《精进》作者采铜重磅新作!
采铜,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习和思维方法研究者,著有现象级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本书是采铜继《精进》系列后,对深度阅读方法论的一次全面升级。
★五十余幅亲绘图表,让大脑更发达、更健全、更充盈!
阅读是为了什么?阅读有何技巧?如何才能读出非同一般的收获?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阅读的深层技巧,从书的结构拆解、运用视线规律、文字的音乐与建筑等角度入手,结合经典案例与实用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辨”的完整阅读体系。
★掌握AI不具备的精读能力,在快节奏生活中坚守理性思考!
本书提供了一条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特自我的路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为了让内心更丰润、更充盈,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创造力的提升,用精读的方式读书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硬壳精装,品质阅读。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內容簡介:
《精读》是采铜继现象级畅销书《精进》系列后,对深度阅读方法论的一次全面升级。
阅读是为了什么?阅读有何技巧?如何才能读出非同一般的收获?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阅读的深层技巧,从书的结构拆解、运用视线规律、文字的音乐与建筑等角度入手,结合经典案例与实用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辨”的完整阅读体系。
本书提供了一条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特自我的路径。为了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为了让内心更丰润、更充盈,用精读的方式读书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關於作者:
采铜
知名心理学学者、作家,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乎知名答主。代表作《精进》系列畅销百万册,获“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等荣誉。
长期研究认知心理学与学习方法,擅长将学术理论 转化为实用技巧,帮助青少年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新书《精读》聚焦深度阅读方法论,系统解析经典文本的结构化分析与创造性转化,通过精读经典提升作文水平。
目錄 :
第一章 书的结构 001
探索书籍的内在逻辑,从《诗经》、《史记》到莫言的《超越故乡》,剖析不同古今文体的结构特色,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第二章 阅读的规律 033
揭秘阅读背后的科学规律——视线规律、速度规律、精细度规律,及动力规律,从阅读学习写作,掌握高效阅读的秘诀。
涉及内容:《礼记》《朱子》《庄子》苏轼的阅读之法
第三章 文字的建筑 059
品评诗词,读诗之美,从张岱《西湖梦寻》的整句散句,到诗歌中的对偶、排比、回环,感受文字排列组合带来的韵律和节奏。
第四章 文字的音乐 091
聆听文字的音乐之美,从《诗经》的韵律,到李宗盛《山丘》的歌词,再到北岛的诗句和鲁迅《狂人日记》的开篇,以及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文字,体会文字的音韵之美。
第五章 阅读中的想象力 129
激发阅读中的想象力,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阿城的奇思妙想,再到刘慈欣《三体》中的科幻世界,以及不同叙事视角带来的阅读体验,感受文字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第六章 冰山理论 165
领悟“冰山理论”的精髓,在阅读中不仅关注、思考这本书写了什么,同时也关注、思考这本书没有写什么。
从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简洁对话,到《太阳照常升起》的对话分析,以及《水浒传》“智劫生辰纲”中隐藏的信息,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七章 求知与辨疑 207
为什么阅读图书仍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你想要的是真才实学,需要阅读哪种书籍?
我们可以快速地找到任意一棵树,但是无法一下看清整片森林,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没有具体坐标的,我们很容易迷路——迷失在浩瀚无垠的信息中。
持阅读中独立思考,在思辨中求取真知。
第八章 八面受敌 247
学习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从选择阅读视角,到分析词句含义,再到探究作者背景、篇章结构、音韵、地理、器物、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掌握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文本的方法,将阅读化用为自身的思想和判断力。
內容試閱 :
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被人们所熟知,他认为移动的冰山之所以壮观雄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之上。他以此来解释他的小说创作,即把大量的信息隐藏起来,用文字直接展现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洁著称,他大量使用短句,即极为精悍短小的句子,他还尽量使用短小、简单的词语,令他的“电报式”文体独树一帜,开创了新的文风,让人惊叹不已。
但是,大文豪多数是不愿意过多阐述写作背后的东西的,他们更愿意用作品说话,而不是亲自解释作品,那未免显得多此一举。
所以,尽管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那么有名,启迪了好几代的作
家,海明威也并没有对此做出更为具体、系统的阐释。他留下了空
白交给评论家和有心的读者去理解、丰富和演绎,“冰山理论”本
身就像一座冰山一样矗立在读者的心中。
我发现,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冰山理论”也是很有益的尝试。从狭义来讲,冰山理论仅指小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管什么体裁、什么主题的书,大多数也符合冰山理论的特征。
我们可以试一试这样的方法: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仅关注、思考这本书写了什么,同时也关注、思考这本书没有写什么。
……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通常被认为是海明威最成功的作品。他的篇幅不长,算不上一部长篇小说,只能算是一部中篇小说。
书中讲的故事也很简单:在古巴,有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捕获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在返程中还遭到鲨鱼的袭击。
从取材和内容的删减上看,这部小说就已经是“冰山理论”的完美体现了。据说,海明威原本只是想把这个故事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结尾,结果他把前面部分都删掉了,只留下了这个结尾,作为一部独立的小说。
关于老渔夫所在的古巴渔村,海明威原本有很多内容可写,因为他本身就曾居住在古巴多年。在一次访谈中,他说:“《老人与海》完全能写到一千多页,描述村里每一个居民,包括他们是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些作家这方面做得很好。
在写作中,你会受限于那些已经完成得很好的作品。所以我就试图做些别的。首先,我试着排除所有对向读者传达体验而言不必要的部分,这样他们读过某些内容之后,它会成为他们体验的一部分,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这个做起来很难,我也非常努力去做了。”但他的选择是“我了解的所有关于渔村的故事都略去不写,但的确
是这些认知构成了冰川水下的部分”。
海明威非常了解大海,他了解海洋中的生物,也有丰富的出海打鱼的经验,因而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他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描绘是非常准确、细致的。不过,他还是选择省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海明威没有写他见过马林鱼的交配。在同一海域,他还见过“一群(或者一堆)抹香鲸,有五十多头,某次还用鱼叉去叉其中一头差不多六十英尺a长的,没叉着”,他也没写。他故意略去了一般人认为“精彩”的内容,故意略去了能给小说“增色”的内容,只保留最接近故事核心的部分。
据说,海明威对他的小说初稿,有一种极为严酷的修改方法。他会先把稿子读一遍,标出他觉得写得不错的地方,然后试着把这些标出的地方删掉——“把那些他认为自己写得好、写得出色的地方删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在他看来那些“精彩句子”很可能是矫揉造作、装模作样的,是刻意讨好读者的,就像化妆、美颜一样,不是全然真实的模样了。所以他在修改时就会检视和考察那些“精彩句子”,如果那些“精彩句子”有装模作样的嫌疑,就删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就是这样炼成的,来自对他自己所写文字的残酷无情。
经过如此残酷无情的删减,海明威呈现出极干脆利落的表达,尤其是对对话和动作描写,基本上都是直截了当的简笔勾描,即使用非常少的修饰语,也能使场景栩栩如生,毫不枯燥单调。
由于删减了修饰语,所以在对对话和动作描写中,你会感觉叙事节奏很快,一句话紧接着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紧接着一个动作,你必须屏气凝神地读下去,紧张感就在无形中拉满了。句子一旦去除了水分,其信息密度就会很高,进而在我们头脑中掀起风暴,这就是海明威的风格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看《老人与海》中的这段描写:
摸黑干很困难,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颊上淌下来。但还没流到下巴上就凝固、干掉,于是他挪动身子回到船头,靠在木船舷上歇息。他拉好麻袋,把钓索小心地挪到肩上另一个地方,用肩膀把它固定住,握住了小心地试试那鱼拉曳的分量,然后伸手到水里测度小船航行的速度。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拖沓,是典型的海明威风格。这其中又涉及“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回到船头,靠在木船舷上歇息”“把钓索小心地挪到肩上另一个地方”“伸手到水里测度小船航行的速度”等多个场面的切换。这些场面的切换又好像是无缝衔接的,我们好像正通过一个镜头,目睹了一切事情的发生。
当老人的鲜血流下来时,海明威没有写“好疼”,他写的是“还没流到下巴上就凝固、干掉”,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把血放大了给我们看。当老人“靠在木船舷上歇息”时,并没有写他休息了多久,也没有写他如何疲惫,而是写他“拉好麻袋”,好像他瞬间完成休息,暗示他不知疲倦。老人的动作是非常利索的,他刚刚握住了钓索以“试试那鱼拉曳的分量”,然后马上“伸手到水里测度小船航行的速度”,中间没有任何的停顿。
……
理解对话
中国有句俗语是“听话听音”,意思是我们在交谈中不仅要注意对方说了什么话,还要能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对话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作为一种群居性动物,是依赖于对话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进而才构成有秩序、能合作的集体。
我们在读一本书时,也经常会进行对话,但是纸面上的对话与真实生活中的对话相比,终究是隔了一层的。我们失去了语音、语调、现场气氛、周围环境等多种信息,要想办法把纸上的对话的背后语境给还原出来,才能让他人真正地理解对话,才可能像在生活中真实对话那样“听话听音”。可以说,理解纸面上的对话就像观察一座冰山。我们在这儿先做一个小测试: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看一看哪一句话更合理?
There I saw Tom Brown, and Mrs. Hart, and Miss Johnstons, and
Colonel Dutton.
There I saw Tom Brown, Mrs. Hart, Miss Johnstons and Colonel
Dutton.
这两个句子的区别是在罗列人名时,第一个句子连续使用了“and”,而第二个句子则是用逗号分隔,只在最后加一个“and”。显然,第二个句子符合标准的语法。如果在英语考试中,第一个句子很有可能会被判错。但是,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告诉我们这两个句子都是对的,而且都是合理且得体的,只不过它们适用的语境不同而已。
在《语法哲学》一书中,叶斯柏森解释说,第二个句子适合在书面语体中使用,而第一个句子则常常在真实的口语对话中发生,因为在口语对话中,“句子在说话人的意识中并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在说话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对话的场景,我的一个英国朋友向我讲述他一周前参加的一个派对,我问他有谁参加了,他回答我有×××。他在说的时候是一边回想一边回答的,他并没有在回答前就想好会回想起谁以及能回想起几个人,他只是每想到一个人就把那个人说出来,这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第一个句子,即连续地使用and。而且叶斯柏森还区分了两个句子在发音语调上的区别,他说,在说第一个句子时,“每个人名都用降调,好像要随时结束”,而在第二个句子中,“除最后一个以外的所有人名都用升调”。
作为英语语法界的权威,叶斯柏森提倡“活的语法”,认为语法是在使用中慢慢演变的,是可以变化的,不是不可逾越的规则。我们可以视具体语境的不同,灵活地使用。在外国小说家的笔下,经常会出现有违语法的不“常规”的句子,而这种不“常规”的句子恰恰还原了某种特殊的语境,能比“常规”的句子表达出更多的深层信息。
叶斯柏森曾举例说,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作者笛福经常会写出口语风格的句子,例如“Our God made the whole world, and you,and I, and all things.”这个句子连续使用了and而不是逗号,给我们提供了额外的语境信息,即这个句子是说话人在说话时边想边说的。句中不用me,而用I,也是口语风格的典型特点。这种写法比符合语法标准的“常规”写法更让读者感到真实,如临其境。
海明威比笛福走得更远,在他的《永别了,武器》中,甚至有这样的句子:
“Sometimes still pleasant and fond and warm and breakfast and lunch.”
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对此的评论是:“三个形容词后面接两个名词,文法上乱七八糟,和他的经验记忆一样乱七八糟。”对,这种表达上的“混乱”即是对人物内心“混乱”的一种映射,这儿的形式和内容是高度统一的,只不过有心的读者才能体会到罢了。
有了以上的铺垫,我们再来品味海明威作品中以极简著称的人物对话,大概能咂摸出句子中更多的滋味。我以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为例,选取其中的一些对话来进行分析,在这些对话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不“常规”的部分,这恰恰是对话中最精彩的部分。
《太阳照常升起》对话分析一:
勃莱特走上楼来。我见她喝得醉醺醺的。“干得真蠢,”她说,“惹起了好一阵争吵。嘿,你没有睡觉吧,是不是?”
“那依你看我在干什么?”
“不知道。几点钟啦?”
我看钟。已经四点半了。“连时间都过糊涂了,”勃莱特说。
“嘿,能不能让人家坐下呀?别生气,亲爱的。刚离开伯爵。他送我来这儿的。”
“他这人怎么样?”我拿出白兰地、苏打水和两个杯子。
“只要一丁点,”勃莱特说,“别把我灌醉了。伯爵吗?没错!他是我道中人。”
…………
以上是我截取的小说中人物“我”(即杰克)和女主人公勃莱特的一段对话(对话较长,后面部分从略,以省略号表示)。其中,我用下划线标出了一对很突兀的问答,这对问答是一个明显的不“常规”的处理。
杰克:“他这人怎么样?”
勃莱特:“只要一丁点。”
如果只看两个人说话的内容,那么这组问答是匪夷所思的,典型的牛头不对马嘴。但是如果把对话之外的整个语境加进去,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其实,杰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手上还有动作——“我拿出白兰地、苏打水和两个杯子”。而勃莱特说的话,是在回答杰克的提问之前,穿插了对杰克动作的回应。这个回应,就好像把杰克的动作“高亮”了一下。如果原本我们的阅读速度比较快的话,可能就会忽略杰克的动作。但为了理解勃莱特的“只要一丁点”,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上一句看杰克到底做了什么。如果用眼动仪测试一下,那么大多数人读到这儿很可能会出现“回视”甚至视线还要留一会儿。
海明威的处理太妙了,它让整个对话的场景变得“立体”。我们原本在脑海里演绎这段对话时,肯定会全部聚焦在两个人所说的话上,这是一个以听觉主导的场景。因为上面的处理,我们才会突然关注到视觉,让听觉和视觉交织在了一起。这种交织,让整个对话显得更加真实,就像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一样。
《太阳照常升起》对话分析二:
我们上了马车,车夫把旅行包放在他身旁的座位上,爬上驾驶
座,抽了个响鞭,车子驶过黑洞洞的桥,进了城。
“我见到你实在太高兴了,”罗伯特对比尔说。“杰克对我讲过你很多情况,我还读过你的那几本书。你把我的钓线带来了没有,杰克?”
马车在旅馆门前停下,我们全都下车走进旅馆。旅馆很舒适,柜台上的接待员非常和蔼可亲。我们每人弄到了一个舒适的小房间。
在上面的对话中,“你把我的钓线带来了没有”看起来是与前面的“还读过你的那几本书”是没有实际关联意义的,即其中存在一个突然的跳转,会让我们在初读时感觉突兀。等我们读到“杰克?”才能明白,原来罗伯特此时已经在对另一个人说话了,他的说话的对象已经转移。我用着重号标出的三个“你”字,虽然都出自罗伯特之口的“你”,但具体所指的人物已悄然发生变化,前两个“你”指代比尔,而第三个“你”指代杰克。这种意义的转移是在没有预兆和说明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场景,当时说话的罗伯特一定有一个转头的动作,他的目光应该也会转移,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提及,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如果按照“常规”的写法,那么在此处加一句说明是有必要的(见下面对话中有下划线的部分),即“应该”这样写:
“我见到你实在太高兴了,”罗伯特对比尔说,“杰克对我讲过你很多情况,我还读过你的那几本书。”
罗伯特又转头对杰克说:“你把我的钓线带来了没有,杰克?”
不过,这样写就不是海明威了。我猜在海明威看来,“杰克?”这个信息就足以指明了他的说话对象已经转移,再多写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不仅如此,海明威在此处还省略了杰克(“我”)的回答,省略了比尔对罗伯特的回应。通过这三处明显的省略,海明威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对话场景:三个男人在会面后一起回旅馆的路上,罗伯特想挑起话头,但是比尔和杰克似乎并不想多说什么,于是就变成了罗伯特一个人的独白。如果海明威不采用省略的笔法,而是用“常规”的写法来呈现,那就表现不出这种意味深长的深层语境了。
在对话中突然出现说话对象的跳转是海明威很擅长的写法,尤其当这些对话是在酒吧等社交场合中发生的,这样写会显得内容非常逼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如果一场对话是在多人之间进行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混乱——张三对李四说,李四又对王五说,赵六又突然插进来一嘴……这是常有的情况。如果作者想迎合读者,想让读者读起来更方便,那就会把人物对话梳理得井井有条,虽然这样令读者的阅读难度降低了,但是多人对话中应该有的“混乱感”就消失了,就堕落成一个“不真实”的三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