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费解的是,喜悦与妞妞都是黑白色的大熊猫,怎么就生出了一只棕白色大熊猫呢?
关于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之谜,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其中包括“返祖说”“隐性基因纯合说”“基因突变说”与“环境影响说”等。
为了进一步解开大熊猫的毛色之谜,由魏辅文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联合完成了一项研究,并于2024年3月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Taking a color photo:A homozygous 25-bp deletion in Bace2 may cause brown-andwhite coat color in giant pandas(《拍张彩色照片:Bace2基因中的25个碱基对的纯合缺失可能导致大熊猫生成棕白色毛皮》)的研究成果,揭开了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之谜。
通过对大熊猫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棕白色大熊猫的Bace2基因上缺失了二十五个碱基对,这个突变很可能就是大熊猫毛色呈现棕白色的主要原因。
通俗点儿理解,我们可以把大熊猫的基因组看作一本指导细胞生成的生产手册,其中Bace2基因就是影响黑色素生成的必要“工具”。Bace2基因上缺失了二十五个碱基对,意味着“工具”损毁,发挥不了它本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大熊猫的毛囊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改变了大熊猫的毛色。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大熊猫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而七仔能呈现出棕白色毛皮,是因为其父母都是Bace2变异基因的携带者。七仔恰好继承了完整的变异基因,才拥有了棕白色毛皮。
自1985年首次发现至今,秦岭地区共十一次发现了野生棕白色大熊猫的踪迹。其中,一只名为丹丹的雌性大熊猫,是我国首只科学记载的棕白色大熊猫。
丹丹,谱系号281,1985年3月28日,于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河谷被发现。当时,一位村民巡逻时走到了此地,远远地看见一只棕白色的大熊猫正在不停地拍打竹叶,神情十分烦躁。之后,这只熊猫又蹒跚着走了几步,便倒在地上挣扎、打滚,看起来十分痛苦。村民见状,连忙联系了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
同一时间,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专家潘文石教授正在秦岭考察。得知这一消息后,潘教授与团队急忙赶到现场,对这只大熊猫进行了抢救,随后,又将其转移至保护区的管理局。
在救治的过程中,潘教授发现这只大熊猫棕白相间,通体没有一丝黑毛,十分罕见。他感到大为震惊,并为之取名为“丹丹”。第一个“丹”字代表“红色”,因为她毛色泛红;第二个“丹”字则取“单独、唯一”之意,代表她是第一只被科研团队发现并记载的棕白色大熊猫。
丹丹被救助时,年龄约十三岁,体重约六十千克。病愈后的丹丹,定居在西安动物园。1986年4月,丹丹参与繁育,与雄性大熊猫弯弯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幼崽,可惜没有成活。1989年4月,处于发情期的丹丹再次与弯弯进行交配,之后成功诞下一只雄性幼崽。在丹丹与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幼崽幸运地存活下来,取名为“秦秦”(谱系号350)。
2000年9月7日,丹丹因鳞状细胞癌病逝,当时的她约二十八岁,相当于人类的八十五岁高龄,是一只长寿的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