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HK$
85.8

《
实战ANSYS Icepak电子热设计
》
售價:HK$
97.9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HK$
61.6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HK$
139.2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HK$
116.8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HK$
103.8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HK$
81.4
|
內容簡介: |
《人在边陲》通过亲历者口述与历史文献,展现边疆多民族村落——喀英德阿热勒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由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杂居形成的社区,出于各种因缘聚集而来的人们,在几十年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如同化学反应一般,从无到有地形成着社会网络与社会纽带,从而在60年时间里不仅完成了实体乡村的建设,更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构建了一个活态的乡土社会。这个小村落的发展是一代代各族群众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各族同胞文化互鉴、生活互融、共同创业的过程。
本书作者历时两年,深入访谈村中几十名各族同胞,讲述村庄各个时期的变迁,小切片描述浓缩在一个村子中的边疆建设史。村民们淳朴的语言,带着方言习惯的表达,生动呈现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
目錄:
|
前 言 001
第一章 落户最西北
第一节 早期的记忆 014
第二节 落户最西北 025
第二章 生产队的记忆
第一节 村庄最早的样子 061
第二节 公社管理体制 065
第三节 挖大渠 084
第四节 队级营收 091
第五节 伙食 099
第六节 分分合合的村庄 105
第七节 洪水的记忆 109
第八节 房子的演变 113
第三章 小学记忆
第一节 最早的校址 125
第二节 运动的学校 128
第三节 教学安排 130
第四节 勤工俭学 136
第五节 学校变迁 139
第六节 家教 142
第七节 改写人生的考试 152
第八节 桦林里的童年 155
第四章 分地以后的村庄
第一节 刚分地的情形 166
第二节 油葵、食葵和洋芋 174
第三节 浇地制度 188
第四节 从条田化到高标准农田 199
第五章 致富能手们
第一节 80 年代的拖拉机手 215
第二节 两代生意人 222
第三节 养殖专业户 227
第六章 各自的技能
第一节 盖房子的王大哥 233
第二节 开拖拉机的熊大哥 242
第三节 铁匠妥师傅 244
第四节 自己摸索的技术 257
第七章 村民的往来与融合
第一节 一起盖房子 265
第二节 娶上媳妇 268
第三节 农业村的放牧人 275
附 录 诗歌 我的白桦林 287
田野杂记及致谢 289
|
內容試閱:
|
立足热土,诚者如斯
温铁军
本书问世之际,正是《我的阿勒泰》火爆之年,也许人们愿意关注同样有重要意义的在地化研究成果、一个普通高校学者在阿勒泰这个充满魅力的边疆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因为我们这本书所记述的,是我们乡建团队的年轻人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设立工作室3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
作者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带出来的一对学生夫妻。
妻子拿到的是“专硕”。现在作为涉农社会组织负责人带队在“祖国大西北之最西北”与哈、俄、蒙接壤的哈巴河县设立了工作室,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还试水网络直播带货,在贯彻“两山”新理念的同时,积极向内地市场推介这个高海拔“冷凉气候带”的天然优质农牧产品。丈夫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又到清华做了“博后”,遂利用高校教师可以在地方挂职的机会常驻哈巴河,在两年时间里访谈数十名村民,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连缀成一部边疆村落发展史。
事实上,在高校普遍执行以论文和课题为考核标准的科研生态下,竟然还愿意钻在边疆民族村子里做长周期的口述史,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实属不易。作者称本书的创作是“不容推辞的历史邀请”,但我为之作序,乃是以我作为“老调研”的社会残值,勉力支撑这种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
以“脚下热土”为对象的研究!
诚者如斯夫——敢于蹲在基层做真研究,是很需要勇气的!
那么,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将宏大的叙事体现在丰满生动的日常故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微观的、具体的多民族村落“生长”历程中,实质性地展现总书记强调的“三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一个边疆村落的形成过程,也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过程。或可说,只有让宏大的叙事成为鲜活起来的,有温度、可触及的、“自然而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才是实体的存在。在本书中,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散落各处,读来自然亲切,让人感动。
第二,勾勒了边疆地区筚路蓝缕的建设历史。本书通过当事人口述,并配以较为丰富的各个时期文献,以白描手法回溯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边疆农业村落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多情形与当时内地农村有着同性特征。这些情形是我这样的“老知青”“老调研”熟悉的,却是当下青年人陌生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在“刀耕火种”、人背畜驮的生产力水平下,“前30 年”开垦的田地、建设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培育的技能型劳动力,成为后期边疆发展的坚实基础。诚然,这不仅是后人应当铭记的历史,也是对总书记“前后两个30 年不能互相否定”的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未局限于所谓“创业史”或“人物志”的一般路数,而是将对边疆农业农村的制度性思考融入史料运用中,不论是生产队时期的人财物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狂飙突进”、新世纪之初的“三农问题”显化,抑或时下农业经营主体的迭代,作者草蛇灰线般地跟踪着几十年间农村经济与农牧业结构的嬗变。虽然限于篇幅和体裁,本书不可能对各个时期做出更多理论分析,但至少提供了观察边疆农村社会的有益线索和基础资料。
第三,为普通人立传。本书题目是“人在边陲”,几十年间,相比于更具光环效应的各个时期、各类城市居民下乡运动,迫于生计的被动式移民更持久、更具韧性地“人在边陲”,而后者对于人口地理和经济结构的意义,是常常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前行莫忘来时路,我想,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讲述一个具体村庄的故事,更在于通过“为沉默者留声”的方式,向那个并不久远时代的人在边陲的普通劳动人民致敬。这也应该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天职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与现行考核制度倾向于鼓励个人成果不同,作者并不认为本书只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而应该是哈巴河县在地工作团队的整体奉献,是团队长期调研工作的结晶。为此,哈巴河驻地团队的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伙伴都是本书的参与者。在地团队自2021 年8 月驻地新疆哈巴河县开展工作以来,克服了诸多困难,在边疆地区推进人才建设、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示范村打造、公益研学等工作,取得了成绩、收获了经验,殊为不易,值得肯定!
是为序。
2024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