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HK$
6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HK$
60.5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HK$
85.8

《
实战ANSYS Icepak电子热设计
》
售價:HK$
97.9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HK$
61.6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HK$
139.2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HK$
116.8
|
編輯推薦: |
★法国历史学家帕斯图罗从动物的角度展现历史,一张交织着传说、神话,缀满了形象与符号象征的大网逐渐地展现出来
★近百幅彩图,高清再现鲸在历史中的丰富形象,生动地探讨鲸的前世今生
|
內容簡介: |
造物界中体形最庞大的动物——鲸,一直令人类生出无尽的惊奇和敬畏。由于能亲眼一观其真身太过难得,围绕鲸产生的各种猜测和幻想也层出不穷。鲸究竟该被归为何类?是庞大的鱼类还是海洋哺乳动物?几个世纪以来,动物学家们一直未能拨开笼罩着这种非凡生物的迷雾。
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已经开始捕鲸,但直至17世纪,人类对这种动物的了解才初获进步。捕鲸活动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催生了繁荣的贸易活动,也逐渐成为一项真正的产业。直至20世纪人们不得不限制捕捞数量、制定捕鲸配额,甚至实施严格的捕鲸禁令以弥合捕鲸业造成的巨大创伤。
与此同时,鲸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忠诚于恶魔的骇人怪兽、水手的头号敌人,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凶猛的白色抹香鲸,逐渐变成令人怜爱的动物,甚至是因人类的贪婪与邪恶而无辜受害的生灵。今天,可爱的鲸鱼已然成为儿童书籍的主角之一,同时也成了象征岌岌可危的地球的标志。
作者立足鲸在欧洲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漫谈鲸的文化史。
|
關於作者: |
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1947年出生。历史学家。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担任研究员,是一名享誉全球的色彩历史学专家,但同时也是动物文化史学界的达人。他于1972年发表了以《中世纪纹章系统中的动物意象》为题的博士论文,并从此沉溺于动物符号象征学与动物文化史学的研究中,多部专著已出版面世。
|
目錄:
|
前 言
1面对海中巨兽的古人
2鲸:魔鬼的化身
3从大海到印刷书籍
4身陷危险的鲸
资料与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致 谢
|
內容試閱:
|
深陷危险的鲸(节选)
18世纪末,鲸的历史再次遭遇转折。人类的捕鲸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地域范围更广,他们离开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导致鲸目动物不得不向更远的地方迁徙,甚至一度进入北冰洋。这导致新的捕鲸技术的发展,这对捕鲸者来说是重大利好,对鲸却是致命的灾难。捕鲸业的黄金时代拉开序幕,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港口。美国人的船只已经远远领先其竞争对手—英国人和荷兰人,同时,俄罗斯、挪威和日本的威胁还未向他们袭来。这一持续到约1860年的黄金时期深深地影响了捕鲸水手的世界。捕鲸人一登船就是持续数年的远航,他们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忍受孤独、无聊,但在追逐和捕获这些海洋巨兽时也能享受到极致的兴奋。一种新式文学应运而生,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专门描写捕鲸活动、捕鲸人经历的危险的神话故事,同时也会讲述他们的成就和秘密。书写这一题材的许多作家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激起了大众的幻想,点燃了大家对海上航行的热情。伴随跨大西洋的大型捕鲸公司一起诞生的是工业化捕鲸作业。
19世纪末,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蒸汽捕鲸船和带炸药的鱼叉的使用再次改变了捕鲸业。捕鲸活动从手工操作变成工业化作业。人们将渔船变成了海上工厂,捕获的鲸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某些鲸种类的数量骤降或灭绝终于唤醒了人们对过度捕鲸的认识。1948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建立,该组织试图通过建立配额和禁渔期减缓鲸数量的减少。然而,措施推行的阻力巨大,且这些措施开始得太晚了。鲸的灭绝似乎是中短期内必然发生的事,除了有来自过度猎杀的威胁,还有海洋污染对鲸造成的致命威胁。
捕鲸:从近海到远洋
比斯开湾沿岸的鲸数量变少后,捕鲸者开始向北部海域移动,如法罗群岛、冰岛、斯瓦尔巴岛、圣劳伦斯河口等。首先是巴斯克人,之后英国人、挪威人、荷兰人也开始投身于这些远航。但这些海域对于捕鱼者来说也是暂时的目的地。这些地区的资源也很快枯竭,人类的过度捕杀是一个原因,幸存的鲸逃往其他地区,尤其是广阔的、充满危险的未知海域—如格陵兰岛、北美—是另一原因。如此,导致水手需要再次改变目的地,践行新的捕鱼方式。此时,捕鲸不再是近海活动,而是远洋活动了。从前,无论是在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还是圣劳伦斯河口或纽芬兰,捕鲸活动都不需要远离海岸,鲸会慢慢接近海岸,很容易将其逼进峡湾迫使其搁浅。从18世纪起,事情发生了变化。捕鲸活动需要深入较远的海域,这使捕鲸工具、技巧、人员配备、船只类型逐渐发生变化。巴斯克人和挪威人古老的捕鲸技巧已经过时,北美居民使用的更现代、更高效的捕鲸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捕鲸产业中,北美人逐渐代替了荷兰人,尤其是斯瓦尔巴群岛的捕鲸站关闭后。北美居民首先在新英格兰、新斯科舍省近海沿岸进行捕鲸活动。许多港口专门从事捕鲸活动,因此迅速发展、进行财富积累、向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出口相关产品。南塔克特港是其中的佼佼者,建立于同名岛屿上,位于科德角(又称鳕鱼角)南,1690~1700年,南塔克特成为美国捕鲸业的“首都”。几年后,近海捕鲸或半近海捕鲸变成远洋作业。因为一艘南塔克特的渔船在远洋遇到了一大群抹香鲸。直至此时,捕鲸者看到鲸时还会落荒而逃,和其他水手一样,他们非常害怕鲸。抹香鲸被认为是最可怕的鲸,不仅因为它的脑袋巨大、食肉、长着利牙而非鲸须,同时因为它们游速很快,能群体活动,看起来就像组成了一支真正的军队。然而,1712年的某天,赫西船长和他的船员们与一头抹香鲸正面交锋,成功将其置于死地,并最终带回南塔克特。
这次壮举拉开了人类捕杀抹香鲸的序幕。相比较其他鲸,抹香鲸的捕猎需要在远洋进行,但猎捕抹香鲸的利润更可观。这种鲸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相较其他鲸更加优质的油脂,同时能产出三种珍稀罕见的物质:牙齿的牙本质、头颅中的鲸蜡、胃里的龙涎香。人们从鲸蜡中可以提取出一种用来制作蜡烛、肥皂、化妆品的上佳材料。龙涎香则是非常珍贵的制作香料和香水的材料,龙涎香的价格有时甚至可以媲美黄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塔克特因此成为了富足、繁荣的城市。捕鲸、相关产品的加工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真正的工业活动,成为南塔克特及一些海滨港口人民赖以生存的事业。
这一波繁盛之势持续了约两代人的时间,从1775~1880年起,美国独立战争为它按下了暂停键。英国海军攻击了沿海港口,击沉船只,囚禁捕鲸人员,迫使他们为自己的船只服务。美国捕鲸事业花费了约三十年才得以重振旗鼓。在此期间,捕鲸业的大旗握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人手中,他们沿着大西洋从北向南一路追逐鲸直到南半球。19世纪末期,有些捕鲸船甚至跨过了合恩角在太平洋捕获了许多大型鲸。为此,他们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岸边建了许多临时捕鲸港口。
拿破仑发动的战争再次延缓了欧洲捕鲸业的发展,美洲捕鲸者借此重整旗鼓,再次回到领头羊的位置。美国人在太平洋上航行,他们发现太平洋中的鲸数量众多,而在大西洋上鲸数量正在变少。一些新的港口得以兴建,更大、装备更完善的捕鲸船也开始出现。1840年左右,美国的海面上约有700艘捕鲸船,海滨有50多个专门的捕鲸港口,每个港口都有自己的捕鲸区域,遍及北冰洋、南大西洋、太平洋。最重要的港口设在南塔克特,其鼎盛时期在1830~1840年。之后,一些其他机构垂涎于捕鲸业带来的巨大利润,给南塔克特造成了威胁。鲸油脂的价格持续攀升,因为需求量巨大,运往全球的装满鲸油脂的油桶数也持续增加。鲸的油脂质量上乘,用途广泛,且皆与工业革命相关,主要用于大城市的照明,如北美和欧洲。很快,南塔克特衰落,新贝德福德借势发展。新贝德福德位于波士顿南,是美洲大陆上的港口。新贝德福德的海滩没有那么多细沙,更适合船只进入,因此相比南塔克特,这里能接待吨位更大的船只。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新贝德福德的人口增长了十倍,且聚集了无比巨大的财富,让它的竞争对手望洋兴叹。
然而,这些繁荣都是昙花一现。鲸和抹香鲸的数量越来越稀少,它们也变得更加谨慎,因此,水手需要前往越来越远的大洋追逐它们。从1848年起,许多曾经的捕鲸人离开渔船,蜂拥至加利福尼亚,因为那里刚刚发现金矿。他们认为,金矿里的生活总好过海上。之后,南北战争(1861~1865)爆发,再次严重延缓了捕鲸活动。捕鲸船要么被击沉,要么被改造成战船;捕鲸人员要么应召入伍,要么被俘虏;捕鲸用的武器要么被征用,要么被摧毁。当南北冲突结束,北美捕鲸业发展的东风早已不再:一方面,他们的竞争者英国人开始使用蒸汽船代替帆船;另一方面,曾经投资捕鲸的金主开始将资金投向他处。此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刚刚在美国发现石油,因此,不再需要鲸的油脂作为照明工具了,如此一来,鲸油脂的价格一落千丈。石油的发现在一段时间内让仅存的鲸得以喘息。194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创立,自此,人们开始采取真正的措施抑制鲸的过度捕杀。
捕鲸船上的生活
让我们聚焦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的捕鲸水手。他们使用的捕鲸船还不是蒸汽驱动,仅靠风帆助力,但船只专门配备有追捕大型鲸目动物的装备以及收集、融化、加工被捕获的鲸油脂的设备。比如船上有专门加工鲸油脂的炼锅。船上水手的工作繁杂多样,每名船员都同时兼具水手、捕鲸手、工人、切分工、屠夫及炼油工的角色。船长是船上唯一的指挥者,两名大副辅助他维持船上秩序、监督其号令的实施。某几位船员肩负专门职责,如厨师、木工、箍桶匠。有时,在环境最优渥的船上还会配有医生和一两名博物学家或地理学家。这些科学家在水手的陪同下,试图发现新岛屿或新物种。航行持续时间非常久,有时两三年,有时更长,行程近乎环球旅行。因此,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捕鲸船员没有祖国,“大海就是他的祖国”。从1790年起,美国船员经常绕过合恩角去太平洋捕鲸,因为大西洋中的鲸数量因过度猎杀远少于太平洋。因此,他们经常远离自己的家人及港口,远离新英格兰。
在起航后的头几周甚至头几个月,捕鲸船上只有无穷无尽的等待,目之所及之处无一头鲸现身。无聊、烦闷、怀疑、孤独和恐惧充斥着这些等待的时光。船员只能尽可能为自己找些事做,比如雕刻鲸骨,或在抹香鲸的牙齿上雕刻海上风光。即便如此,无所事事也是难耐的,由此生出许多争吵和冲突。捕鲸船上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中转时船员的反叛甚至弃船而逃更常见。加之在美国捕鲸船上人员构成相对复杂,专业水手其实是少数,绝大多数是为某一次远航临时召集的船员,有印第安人、黑人以及欧洲来的新移民,如爱尔兰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他们对即将跨越的海域并不了解。这些临时船员完全没有想到船速如此之慢,更没有意识到船上生活是如此艰苦。船上的食物味同嚼蜡:风干肉、米饭、小扁豆、青豆、饼干等。饮用水是定量分配的,有时比酒的分配制度还严苛,在严重缺水时,船员们可能不得不饮用海水。因此,中途停靠是所有人的幸福时光,利用停靠期会进行船体维修,同时要补给饮用水、较为新鲜的食材,最重要的是补给木材。停靠期通常会持续很久,但也有危险,尤其当停靠在太平洋上的某些小岛时。因为岛上土著并不友善,有时甚至会碰到食人族。
远洋航行中的危险重重。最常见、最吓人的是船上火灾。火灾通常由融化鲸脂的炼锅引起。船体皆为木质,帆面巨大,因此,火势会迅速蔓延。虽然船只航行在茫茫大海上,但灭火并非易事。船上,其他小事故也频频发生,多因湿滑的地面、操作尖利器具或未固定牢固的沉重的木桶翻滚造成。天气条件有时也会带来危险:暴风雨、风暴、严寒、遇到冰川或无风、酷热等。最让船员们叫苦不迭的不是捕鲸过程中的危险,不是远航的漫长,不是偏离贸易航线,不是遇到海盗,不是碰到竞争船只,甚至不是食物令人作呕或者船长、大副的残暴统治。最令船员们厌恶的是笼罩在所有捕鲸船上的恶臭,一旦猎物被捕获、切分、炼成油,船上的恶臭就挥之不去。
捕鲸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全程分好多步骤。首先,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寻找鲸,确定目标、接近、追踪、攻击、与之搏斗、杀死猎物,之后将其固定在船侧,分解尸体,收集鲸脂和鲸肉。定位鲸的工作由瞭望水手完成,他坐在高高的桅杆上。鲸喷气、喷水或偶尔跃出水面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一旦瞭望水手发出信号,捕鲸小船就会下水。这是些细长的木质小艇,没有桅杆,每艘艇上六至八名船员。鱼叉手坐在船头,一旦动物靠近,他就凶狠地刺下鱼叉,他会用尽全力,以便让鱼叉深深插入鲸的背部或腹部。鱼叉手得手后,捕鲸小艇需要迅速驶向远方,因为受伤的巨兽会狂躁不已。这是捕鲸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因为鲸强有力的尾巴猛烈拍打会让周遭的小船倾覆。惊恐、受伤的鲸会在海中跃起又下沉,疯狂地、漫无目的地拉扯连接鱼叉和小艇的绳索。此时要做的是让它自己耗尽精力,等它平静下来后再靠近它,用矛或长枪给它致命一击。鲸殒命后,船员们会用绳索和铁链将它固定在船体外,通常会在右舷。沿鲸身侧人们会沉下一块木板,之后就地切割鲸脂。这是一个漫长又精密的工作,人们先用锋利的铲子开始,最后用刀结束。一旦鲸的肉被剔光,只剩一副空骨架时就会被丢入海中,供鲨鱼和海鸟大餐一顿。人们从鲸尸体上不断提取鲸脂,与此同时,有人将鲸脂运到船上,并迅速炼成油。若捕获的是抹香鲸,人们会先割下它巨大的头单独处理,以便从中提取珍贵的鲸蜡。抹香鲸的猎捕比普通鲸危险得多,因为这种巨兽会把自己的大脑袋当作羊头撞锤直接撞向船只的侧翼。1820年发生在“埃塞克斯”号捕鲸船上的事故让梅尔维尔获得灵感,最终创作了著名小说《白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