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HK$
54.8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HK$
307.6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HK$
74.8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編輯推薦: |
“学衡尔雅文库”丛书既呈现出统一而宏阔的理论关怀,也尊重术业专精、不设定法,通过作者个性化地对每一个关键概念进行深度的知识考古,交织成对东亚现代性的总体生成过程与内在张力的有机理解。《封建》在纵观古今、横亘中西日的时空坐标上对“封建”概念寻流讨源,让人对这一概念的流变有了清晰的认知。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国际主义概念置于19—20 世纪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脉络中,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从词语史的视角,描绘“intemational”和“intemationalism”从西方语境进入近代中国,最终译为“国际”和“国际主义”的过程;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国际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谱系,及其与中国传统“大同”观念的联系;从社会史的视角,分析近代中国人对国际主义的基本认知和理解;从政治史的视角,观察国际主义在近代中国建设民族国家历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简要地思考国际主义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意义。
|
關於作者: |
宋逸炜,山西太原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政治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编有《〈国际歌〉在中国:〈国际歌〉的译本、底本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文化、近代中法关系史。
|
目錄:
|
楔子 /1
第一章 基准 /7
一、“international”的创出 /9
二、从“万国”到“国际” /14
三、“国际主义”的两张面孔 /20
第二章 谱系 /27
一、人类团结的传统 /29
二、国际工人协会的分合 /34
三、社会主义国际的行动 /39
四、共产国际的呼吁 /43
第三章 巴黎 /49
一、巴黎和会的反响 /51
二、无政府主义的浪潮 /59
三、共产主义的理想 /67
第四章 国际法 /75
一、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77
二、“国际主义的理想与实现” /84
三、周鲠生及其国际法研究 /89
第五章 世界语 /95
一、世界主义与国际主义 /97
二、《莫斯科印象记》 /103
三、走向“真正国际主义之道” /109
第六章 国际歌 /119
一、“赤都”之旅 /121
二、“国际悲歌歌一曲” /127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135
第七章 国际纵队 /145
一、传递中国的声音 /147
二、橄榄桂冠的召唤 /153
三、“保卫马德里” /15
第八章 国际主义战士 /169
一、“手术刀就是武器” /171
二、《纪念白求恩》前后 /179
三、学习《纪念白求恩》 /186
结语 /193
后记 /199
|
內容試閱:
|
1939年12月15日,陕北杨家岭,延安世界语协会展览会开幕,会场显著位置摆放着毛泽东的题词:
我还是这一句话: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末,世界语是可以学的,是应该学的。
世界语(Esperanto)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Lazarz Zamenhof)于1887年发明的人造国际语,旨在为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交流提供方便。20世纪初,世界语传入中国,特别是对无政府主义者产生了一定影响。毛泽东题词中的“我还是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世界语早有了解。也正因如此,毛泽东指出,只有将世界语的“形式”与“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相结合,才有学习这门语言的必要。
进一步看,如果把“真正革命之道”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那么,“真正国际主义之道”有着怎样的意涵?“真正”一词所蕴含的独特性、唯一性的背后,是否还存在关于国际主义的不同解释?
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之一,它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追求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联合。早在1920年底,留日归国的李达就在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还原》一文中这样说道:“资本主义跋扈,渐带国际的倾向,而无产阶级的作战,亦趋于国际的团结”;他还指出,1875年由马克思派和拉塞尔派合并而来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国际主义派与国家主义派互相提携结为一党”,该党的不断堕落则是“由国际主义堕落到国家主义”的体现。再如,1928年2月,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在党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上撰文,讨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与民族解放”之关系。他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国际主义的”,“因为只有彻底的国际主义,才能赞助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和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益高涨的抗日民族情感,中国共产党清醒意识到国际联盟的软弱,着力强调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1937年3月,毛泽东在回答美国记者史沫特莱(AgnesSmedley)有关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这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并不冲突,因为只有中国的独立解放,才有可能去参加世界的大同运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对于我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密切结合着,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这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角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先进的儿女,以满腔热忱和无限英勇参加反抗日寇保卫祖国的事业,是真正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国际主义战士应有的态度和必需的工作。”
由此,回到毛泽东于1939年12月9日为延安世界语协会展览会写的题词,“真正国际主义之道”呼应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背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将国际主义理想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的道路。这里的“真正”,有别于近代中国其他关于国际主义的解释,突出了这一概念的无产阶级属性。故而,本书尝试在近代中国有关国际主义的不同话语中,观察“真正国际主义”如何脱颖而出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审视其对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