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美国1960年代

書城自編碼: 40982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特里·H.安德森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79752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47.6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HK$ 140.8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HK$ 75.9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HK$ 65.8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HK$ 75.9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HK$ 74.8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HK$ 547.8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HK$ 86.9

 

編輯推薦:
◎1960年代,全世界几乎是一片运动的海洋,美国的运动更是堪称此后几乎所有社会运动的鼻祖。◎为什么数百万美国人会投身社会运动,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街头?这是《美国1960年代》要探讨的问题。
◎1960年代的潮流,定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并对“美国”的本质提出了质疑;1960年代的抗议,无一不在鼓励其他公民质疑他们的国家
內容簡介:
1960年代,全世界几乎是一片运动的海洋,而美国的运动不仅如万花筒般名目纷繁,其主张更是堪称此后几乎所有社会运动的鼻祖。
《美国1960年代》所讲述的社会运动,始于格林斯伯勒的静坐示威,终于1973年一些美洲原住民在伤膝谷起义和美军从越南回国。其间有“自由乘车”、休伦港集会、“密西西比之夏”、伯克利学运、塞尔玛游行、反越战、“爱之夏”、黑人力量、芝加哥大会、嬉皮士、棕色力量、妇女解放……
为什么数百万美国人会投身社会运动,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街头?
这是《美国1960年代》要探讨的问题。
借由对当事人的采访、全国各地校园和档案馆收集的“地下”手稿以及诸多主流叙述,历史学家特里?安德森教授从格林斯伯勒开始,揭示了一个事件是如何在另一个事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1970年代初爆发成了行动主义的万花筒。民权、学生力量和声势浩大的反越战运动,构成了1960年代运动的第一波浪潮。1968年间和之后,运动发生了变化和扩大,涌入了反主流文化、少数族裔赋权和妇女解放的新潮流。这些潮流,定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并对“美国”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这些抗议,无一不在鼓励其他公民质疑他们的国家。
《美国1960年代》既不是个人回忆录,也不是关于新左派意识形态的论文,更不是所谓运动领导人的编年史。它是一部国家历史,是对一个决定性时代的令人信服且引人入胜的讲述,而这个时代至今仍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關於作者:
特里?H.安德森,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历史学教授,越战老兵。他曾在马来西亚和日本任教,并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赴中国、印尼访学,还曾是都柏林大学学院玛丽?鲍尔华盛顿美国历史教授。他是研究1960年代历史和越战的专家,相关著述颇丰。
目錄
前言 美国1960年代 引言 孵化地:冷战文化
第一部分 第一波浪潮:激涌,1960—1968
第一章 抗争
第二章 运动和六十年代人
第三章 抉择时刻
第四章 1968:激流
第二部分 第二波浪潮:顶峰,1968—1970年代初
第五章 反主流文化
第六章 力量与解放
第七章 通往新美国的运动
遗产:沧海桑田
有关资料与注释的说明
精选参考文献
致谢
內容試閱
引言 孵化地:冷战文化
自1960年代以来,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在那动荡的十年里出现了社会行动主义,许多社*运*人士写下了回忆录或亲历者史,一开篇他们都会审视自己早年、战后时代的经历,试图回答并研究50年代的哪些事件或问题对他们在60年代成为社*运*产生了影响。这是一种个人化的努力,因为,对一个1960年就读于北卡罗来纳农工大学的黑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东西,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没有意义,比如密歇根大学1965年春季学期参加宣讲会的白人学生,1968年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雅皮士,1970年洛杉矶暴乱中的“奇卡诺棕色贝雷帽”成员,或是在1973年为批准《平权修正案》而游行的职业女性。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将自己视作运动的一部分。为什么有人参与其中,为什么个体会形成一种社会与政治意识,在其指引下对某个议题做出回应去参加抗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永远无法完完全全弄明白。所有参加过示威的人,那些认为自己是60年代人的人,都能对运动的起源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没人生活在真空状态里。所有社*运*人士都经历了50年代,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战后年代的一些共同特点来调查这场运动的起源,因为战后年代影响了后来的社*运*人士。因此,这种方法并不是在辩论50年代是不是一段“快乐时光”,这十年是好是坏,而是在试着回答如下问题:40年代末和50年代的哪些主题为后来的变革创造了环境?或者说,是什么孕育了1960年代运动的发展?
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亨利?卢斯在《生活》杂志上发表社论说,历史的下一个时代将会是“美国世纪”。随着我们的部队横扫欧洲平原,随着我们的海军进军日本,这种命运感、目标感在膨胀。大部分美国人都很自豪,因为他们的国家即将进入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伟大新时代。在史上最大的较量中,美国胜利了:我们粉碎了轴心国集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合宜的战争”。它结束了国内的大萧条,同时还扩大了我们在国外的势力。此外,这次势不可挡的胜利巩固了大多数美国人在战前就拥有的信念,这些信念据说在战争中得到了验证,在战后年代也得到了老兵们的极力维护。美国很强大,强大到可以打败任何敌人。
但到了40年代末,有人似乎开始不安分了。一个新的敌人——苏联,把“美国世纪”变成了幻想。在对日战争胜利几个月后,英美苏同盟因欧洲问题和亚洲问题逐渐瓦解。苏联人拒不同意在他们从纳粹德国手中解放出来的东欧地区进行民主选举,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宣布:“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美国再次陷入战争,而且现在它要面临更加凶险的后果,因为世界已经进入了原子时代。1945年,美国开启了这个时代;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其第一颗原子弹。此后不久,两国都开始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由于苏联拥有了原子弹和火箭,大西洋和太平洋再也无法为美国挡住敌人。有史以来美国第一次感到自己很容易被毁灭。
在整个冷战时期,原子时代和随后的核军备竞赛引发了很多人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未来的思考。“现在唯一可以发动的战争是全面战争,”一个社会科学家写道,“而这需要全面防御,并且会助长生活和政治中的极权主义想法。”
核弹引发了焦虑。一位历史学家后来写道,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外交政策是“一种几乎不假思索的反共意识形态和一种不愿将这种意识形态化作行动的极为实际的念头的混合体”。美国拉响警报,发表强硬言论,然后开始故弄玄虚,把全球一分为二——共产主义者和“自由世界”——并与任何可能站在我们这边的国家结盟。美国加入了众多安全组织,以至于记者们戏称这种政策是“条约癖”。60年代时,美国对47个国家做出了军事承诺,此举强化了世界两极分化的假设:莫斯科对抗华盛顿。东方阵营对抗西方阵营。红色分子对抗白人。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中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可以信任的。
在一个被冷战冻结的世界里,大多数美国人开始接受另一种观念:革命没有正义的理由。美国人显然忘记了1776年发生的事,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殖民地或发展中国家发生叛乱的原因不再是民族主义、贫困或社会及政治压迫。相反,所有叛乱都是“共产党鼓动的”。
杜鲁门总统在宣布打击海外共产主义的计划(即杜鲁门主义)的当月,公布了对内打击共产主义的计划,即“第9835号行政命令”。该行政命令确立了一系列流程,用来调查联邦员工并以“不忠的正当理由”解雇他们。
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展了美国历史上对雇员忠诚度最全面的调查。1947年至1956年间,联邦政府解雇了约2700名员工,另有1.2万名雇员因害怕被调查和解雇而辞职。
这是一场清洗,但对包括杜鲁门的司法部长汤姆?克拉克在内的许多人来说,仅调查政府远远不够。对他和当时的大部分美国人而言,“不信奉美国意识形态的人不能留在美国”。要么爱它,要么离开。为了找到那些应该离开的人,政府开始调查公众。他们组建了无数个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他们授予联邦调查局更多的权力,还依赖线人提供信息。这些线人通常有报酬,他们秘密作证,提出指控,并暗地里传递小道消息。告发朋友或邻居的做法被大众接受。I.F.斯通在1951年写道,政府已将“整整一代美国人变成了密探”。
40年代末,杜鲁门政府利用法案起诉了美国共产党的领导层。1950年,国会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在联邦政府登记,2年后,国会又通过了《麦卡伦沃尔特移民法案》,制定了33项排他性条款,旨在禁止移民,甚至是禁止来自自由国度的游客。游客们不能支持“极权主义”,也不能是“性变态”,他们必须签署声明,表明自己不是卖淫者、同性恋者或共产主义者。
当搜寻颠覆分子的行动正在进行时,来自威斯康星的新晋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加入了这场讨伐。1950年2月,他向西弗吉尼亚州惠灵市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宣布:“我手上有一份205人的名单,国务卿早就知道这些人是共产党员,但他们现在依旧在制定和影响国务院的政策。”当面对记者时,他玩起了数字游戏,这205人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后来在盐湖城,他又宣称只有57人是“正式的共产党员”。惊恐的国会成立了委员会调查这些指控,数月后得出结论,麦卡锡的指控是“一场骗局,是欺诈……企图用无边的疯狂和恐惧激怒美国人”。
如果在更理性的时代,这份报告可能会终结麦卡锡的职业生涯,但1950年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年代。没有哪个政客愿意被称为是“对共产主义心慈手软”的人,麦卡锡也就为所欲为地继续他的肆意指控,给人扣红色分子的帽子,诋毁任何妨碍他的人。民主党人也不甘示弱,他们不再质疑麦卡锡的野蛮指控,而是加入了这种疯狂的行动。据称,这个国家充斥着共产主义者,而一大堆指控中唯一缺少的就是证据:共和国陷入了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的含沙射影的统治中。
州与地方政府急切地加入到清洗运动中。几乎所有的州都推行了雇员忠诚保证书,尤其是教师。在印第安纳,甚至职业摔跤手都必须宣誓。大部分州还通过了反颠覆法或煽动叛乱法,在密歇根,发表或撰写颠覆性言论可能会被判处终身监禁,而在田纳西,那可能是死刑。
650万美国人接受了忠诚度调查。500人因“可能不忠诚”而丢了工作。这场调查的对象包括大学和好莱坞。公众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管理者畏缩了。他们禁止校外讲演者使用学校的设施以及在校园内演讲。管理者开始搜寻暗中搞破坏的教授及前共产党员。1948年,华盛顿大学辞退了3名教员,第二年,加州大学解雇了26名因拒绝签署忠诚保证书的教员。大学允许“安保专员”坐在教室里听讲座,这些人通常是前FBI探员。那些被传唤到国会委员会作证的教员,以及拒绝或利用《宪法》第五修正案反对自证有罪的教员,在大多数学校都被辞退了,这些学校包括俄亥俄州立大学、坦普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罗格斯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以及在密歇根和纽约的大学。出于这个原因,54名教授被哈佛解雇或停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因拒绝在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作证,遭到了当地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攻击,直到他被大学开除。在接下来26年里,他没有得到任何法律赔偿或退休金。
这是一场大屠杀:一名历史学家计算过,由于忠诚宣誓、州法律及制度性压力,超过600名教师及教授丢了工作。仅在纽约市就有380人被迫辞职。在加州大学,忠诚宣誓不仅导致26人被辞退,还引得另外37人以辞职表示抗议,校外学者拒绝工作邀约的事有47起,55门大学课程被取消。一位历史学家总结说,学术界在50年代遭遇了一场“集体性退缩”。由于允许解雇教员,允许进行审查和无尽的调查,“学界并没有反抗麦卡锡主义。这也是原因之一”。
好莱坞也被折磨得精神崩溃了。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之所以选择娱乐业作为特殊目标,是因为在30年代及战争时期,洛杉矶的共产党成员很多,而且这个行业十分有魅力和影响力。好莱坞是“梦工厂”,不仅仅是因为导演们制造美梦,还因为演员们似乎就生活在跑车和豪宅的美梦里。“他们就是我们的皇室,”当地的民权委员会负责人评论说,“如果你想吓唬一个国家,你就攻击她的皇室。”1947年,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出击了,他们传召“友好的”证人,即那些愿意“指名道姓地供出”他们认为可能是共产党人的演员,还传召了拒绝与委员会合作的“不友好的”证人。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给后者中的一部分人发了传票,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好莱坞十君子”。他们大多是编剧,拒绝回答有关自身政治立场的问题。国会以藐视为由传唤了他们,向好莱坞发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信号。
那十年的新技术——电视,在黄金时段里播起了反共内容。“大蓝图”系列(The Big Picture)展现了苏联人是如何欺骗美国,以及苏联红军是如何击垮民主国家并建立起苏维埃卫星国的。更受欢迎的是《我曾有过三种生活》(I Led Three Lives),它改编自赫伯特?菲尔布里克作为FBI线人时的经历,而这导致了1949年的美国共产党审判案。
报纸编辑与电视和电台展开了竞争,他们急切地刊出了这样的标题:《俄国人如何监视他们的盟友》《红色分子盯上了你的孩子》《受训在美国进行愤怒抗议:莫斯科国际列宁学校》,甚至还有《共产党打入华尔街》。这样的文章主宰了那十年,并且影响了下个十年。
显然,颠覆分子无处不在:美国陷入了红色歇斯底里。一天晚上,一名记者走进休斯敦的一家中餐厅。她想写一篇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故事,于是就向店主打听信息。一名顾客无意间听到他们的对话,冲向电话机就报了警,这名记者因“谈论共产主义”被捕,并被关进监狱14个小时,直到官方认定他们并无真凭实据才将其释放。一家基金会悬赏10万美元奖励发明叛徒检测仪的人。一个3岁的小女孩受雇做了模特,却没有拿到报酬,因为她不会写字,所以无法在忠诚保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在圣安东尼奥,“美国女民兵”组织的一名成员列出了当地图书馆的600本“颠覆性”的书籍,其中包括《白鲸》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印第安纳的一位居民则要求立法机关下令禁播《罗宾汉》。“他劫富济贫,那就是共产主义。”
“当心!”萨特宣称,“美国有狂犬病。”这就是红色歇斯底里、麦卡锡主义,而这种大恐慌就是冷战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某些方面来看,每一代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30年代长大、40年代打过仗的人,是婴儿潮一代的父母,他们看待外交政策是非黑即白。世界充满了正义与邪恶的力量。我们从前是好人,将来也会是好人。这就是“真相”:我的国家,不论是对是错,要么爱它,要么离开它。这种心态为60年代最重大的事件——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奠定了基础。当儿女们质疑并抗议美国的政策时,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原因,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重复自己在50年代时的做法——寻找替罪羊。
对老一辈来说,“共产主义”成了一个通称,指代任何不受欢迎的事物、任何被认为反美的事物。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国家领导人准许他们将国家问题怪罪在共产主义头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加上冷战的紧张局势,导致老一辈人对安全格外关注,这也是在大萧条时期长大的后果之一。对在大萧条时期长大又打过仗的那代人来说,50年代美好生活的终极意义就是安全感。
美国人在许多方面都很顺从,郊区的兴起就证明了这一点。政府通过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局提供担保贷款,为美国的郊区化提供支持。结果导致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50年代的每一天里都有约3000英亩的农田被开发商铲平变成郊区。居住在郊区的都是带着孩子的白人夫妇、中等收入的中年人、天主教徒、新教徒及犹太人。其他人并不受欢迎。“在美国历史上,”两位作家曾说过,“除了反常的军旅生活或集体宿舍生活之外,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统一的单一阶级社区。”
美国似乎同质化了,成了没有阶级的中产阶级社会。郊区居民觉得生活在一个人人外表和行为都与自己相似的社区里很舒服。男人们崇拜约翰?韦恩,女人们模仿奥黛丽?赫本,郊区居民接受了同一性,很多人惧怕改变。“那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镇,我在那儿长大,”音乐人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回忆说,“它一心维持现状,一切事物都被视作威胁。”
为了遏制威胁,父母们把子女送入了几百所新学校,他们将在那里接受教育成为优秀的美国人。老师和教育委员会以开设爱国主义课程来应对冷战。1951年,纽约在公立学校引入了晨祷,将民族主义与对权威的敬畏融合在一起。许多州都通过了类似的法律,因此,每日锻炼变成了祷告和宣誓效忠。
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那些可能引发争论甚至是抗议的问题——比较不受欢迎的朝鲜战争,不断扩大的核武库,大气核试验,公民自由受限,以及妇女和少数族裔的不平等待遇。50年代时,5万名高等院校学生去五角大楼游行的想法是非常荒唐的。一名学生后来写道,虽然在1954年至1958年,也就是她上大学的4年间,报纸上写满了各种问题,但她只会“扫一眼标题,或是偶尔浏览一下写这些事件的文章。当然,它们所呈现的问题,从来就不会是我的朋友们讨论的话题,即使是几分钟的讨论也没有”。1957年,一名教授质问他的学生并抱怨他们随大流、安于稳定时,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说:“我们为什么要去冒险呢?我们知道那些冒险的人是什么下场。”另有学生感激麦卡锡参议员,因为他给他们这代人上了宝贵的一课:“闭上嘴巴”。
他们被称为“沉默的一代”。大概十年后,当整个国家因抗议而愤怒时,当沉默的一代开始舒适地步入中年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又合乎情理地得到了一个新标签——沉默的大多数。
人们尤其要求“合校女生”保持沉默,男教授就是这么称呼自己的女学生的。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涌入大学,顾问们小心地将她们引到教育和护理这类传统的女性学科上,这样一来,她们就不会和男性竞争。大学管理人员还认为合校女生需要一门服务于社会需求的课程,即女孩们要成长为快乐的家庭主妇,这门课程是:家政学。伊利诺伊大学引导男生学习商业和工程课程,却建议女生学习家政学第182课:“服装选择”。如果合校女生拿到了学位,她们就会面临不公平的就业竞争。玛德莱娜?库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新闻学学位,但给她工作的是一家报社的自助餐厅而不是新闻编辑室,另一家公司拒绝聘用她,因为之前曾有一名女记者在公司停车场被人强奸。受聘的女性起薪比男性低,而且在困难时期,她们总是第一个被解雇。
面对有限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合校女生意识到迎合传统角色对自身有利。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如意郎君就是安全感,因为他会成为一个好父亲,而且能养家糊口。事实上,50年代中期,半数的合校女生从大学辍学去结婚了。一名教育家称,对女性来说,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婚姻市场”,史密斯大学的一名高年级学生在被问到自己未来的理想时,直截了当地说:“我想嫁给普林斯顿的毕业生。”
50年代的下半段,朝鲜冲突已成历史,政治开始重回正常。《时代》周刊称:“暴涨的出生率:商业兴旺的机遇”,“1955年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而且它还在继续蓬勃发展。
然而,也有少数公民对美国的现状感到担忧。他们意识到,就算是在快乐时光里,国内也存在问题,到了50年代末,三个问题逐渐显现:原子时代的生活,女性的角色和黑人的地位。
1955年,由于地面核试验的进行,芝加哥下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雨。接着,2年之后,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了全世界。
斯普特尼克重燃了人们对核的恐惧。“俄国人成功发射卫星这件事的影响力与‘珍珠港事件’不相上下,”英国大使哈罗德?麦克米伦写道,“美国人的自以为是被打击到了。”2年后的1959年,牛奶中开始出现致命的锶90,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将核战争列为美国最紧迫的问题。《花花公子》的第一期另辟蹊径:玛丽莲?梦露几乎毫无遮掩的胸部登上了封面,编辑们说,这将为男性提供“一点消遣,好从原子时代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40年代后期,阿尔弗雷德?C.金赛进行了他那著名的研究,结果表明性行为比公共道德更为宽容。虽然这一发现震惊了老一辈人,但当时大多数未来的社*运*人士还太年轻,不知道紧闭的卧室门背后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正受着卧室外现行道德观念的影响,即“双重标准”,一种适用于男性,另一种适用于女性。根据双重标准,一个男人被压抑的冲动偶尔需要得到释放。某个深夜,他会到城市的贫困地带找个放荡的女孩释放欲望;在女孩为他“服务”之后,他会跟自己的兄弟吹牛,称她为淫妇或荡妇。
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这种道德准则,民意调查显示,80%的人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一个女人在结婚时应当是处女。婚礼钟声响过之后,她就成了他的财产。学校董事会会开除怀孕的女孩,让她们无法毕业。大学会在宿舍或校园之外的地方监视合校女生的行为。1960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行政人员开除了一名遭到强奸的学生,然后对行凶者提起诉讼,将此事公之于众。在那时,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遭这份罪的女性真的是“自找的”。2年后,在斯坦福,一名合校女生和男朋友参加了一个派对。两个人都喝多了,醉倒在了草坪上,之后,男生被停课一学季,但女生被停了两学季。罪名是:“在男性面前让自己处于毫无防范的状态。”
许多州都禁止使用避孕手段,甚至已婚夫妇也不能使用,而在马萨诸塞州,发放一罐避孕泡沫会被判处5年监禁。堕胎在全国都是违法行为。在一些城市,未婚情侣同居是不合法行为,一些州的法律与亚拉巴马的相似,都将婚外性行为定为犯罪。在佛罗里达,公共场合给孩子喂奶在法律上属于淫秽行为。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制定法令,禁止出售比基尼,以此来“控制男女乱交”。奥托?普雷明格拍摄了《俏女怀春》后,一名法官对其下了禁令,宣称以当代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含有不雅用语。这些可耻的用词是“诱惑”“怀孕”和“处女”。
许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有些事情最好不要宣之于口,其中就包括有关种族的讨论。50年代期间,大部分黑人生活在南方,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小镇或乡村地区。对他们而言,现状离做奴隶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被称为吉姆?克劳法的种族隔离制度。在整个南方,黑人的选举权受到了诸如白人初选、读写能力测试、人头税甚至是良好品行测试等法律噱头的限制。白人登记员会直接问潜在的黑人选民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亚拉巴马,一名官员这样问凯里?考利:“一块4盎司的象牙牌肥皂里有多少泡泡?”考利答不上来,就被判定为文盲,无法进行登记。
然而,吉姆?克劳法所触及的远不止教育和选举权,还渗入了社会之中。前邦联各州通过立法建立起了隔离医院、监狱以及贫民院、聋人院、哑人院,甚至是盲人院。“仅限白人”或“有色人种用”的标识被挂在了公交车站和火车站、运动场、游泳池以及马桶和饮水器上方。在亚特兰大,法庭上的白人和黑人证人不能用同一本《圣经》起誓。在亚拉巴马,黑人和白人一起玩西洋跳棋是非法行为,而在新奥尔良,官方对性工作者和红灯区进行了种族隔离。得克萨斯餐馆协会分发给会员的橱窗标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南方黑人的社会地位:“我们不招待墨西哥人、黑鬼和狗。”
学校通常是实行种族隔离的,因为学区是按照歧视性住房供给惯例来划分的。哪里有贫民区,哪里就有黑人学校。近90%的芝加哥黑人上的是全黑人学校,而费城27所公立学校几乎全都是实行种族隔离的。北方黑人确实有投票权,但因为鲜有政客会处理他们的议题,所以他们的登记率非常低,选举日的投票率通常也很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