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关系5.0
》
售價:HK$
131.9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HK$
63.8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HK$
85.8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1. 权威多学科视角
由妇科肿瘤专家领衔,联合病理、临床等多领域学者编写,确保内容多维度和专业深度。
2. 全周期疾病管理理念
首次提出将晚期卵巢癌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突破传统治疗框架,强调生存质量与治疗并重。
3. 基础临床进展三维覆盖
从分子机制到最新免疫疗法系统解析,满足科研攻关与临床实践双重需求。
4. 中国特色诊疗方案
立足中国患者数据,整合本土化筛查策略和用药经验,填补国内专项指南空白。
5. 医患双重视角设计
增设患者教育章节与预后管理工具,兼顾专业医师进阶需求与大众科普认知提升。
|
內容簡介: |
编者从卵巢癌的基础知识入手,对卵巢生理与卵巢癌疾病概况,上皮性卵巢癌的筛查、预防与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全程管理治疗,少见上皮性卵巢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特别强调应将晚期卵巢癌视为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书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涵盖了卵巢癌从基础到实践再到相关进展的内容,不仅适合肿瘤科医师、妇科医师和医学研究人员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借鉴参考,也可供普通读者了解卵巢癌相关科普知识,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的认识。
|
目錄:
|
目? 录
第 1 章 卵巢生理与卵巢癌 001
一、卵巢功能与周期性变化 001
二、卵巢癌的组织学分类 004
三、卵巢癌的起源 005
第 2 章 上皮性卵巢癌的筛查、预防与诊断 007
一、筛查与预防 007
二、诊断 014
第 3 章 上皮性卵巢癌的全程化管理 023
一、治疗原则 023
二、手术治疗 023
三、化疗 034
四、维持治疗 044
五、铂耐药复发治疗 084
六、随访 091
七、MDT 模式 092
第 4 章 其他少见上皮性卵巢癌 108
一、卵巢透明细胞癌 108
二、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 116
三、卵巢癌肉瘤 124
四、卵巢黏液性癌 133
五、卵巢子宫内膜样癌 143
第 5 章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158
一、疾病概况 158
二、诊断检查与分期 159
三、治疗原则与方法 161
四、随访 165
第 6 章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167
一、疾病概况 167
二、诊断检查与分期 169
三、治疗原则与方法 172
四、随访 175
第 7 章 营养管理与生活质量改善 177
一、营养管理 177
二、生活质量改善 179
|
內容試閱:
|
卵巢癌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共同构成了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 3 位,而病死
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
尽管医学科技不断进步,但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编写这部有关卵巢癌的专著,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的参考资料。卵巢癌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无论是病因、病理、诊断还是治疗,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卵巢癌。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力求将领域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用的临床经验融入书中。我们不仅参考了国内外权威的医学期刊和专著,还与多位在卵巢癌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翔实、数据可靠、观点前沿的专业著作。
本书在内容和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系统性与全面性:本书从卵巢癌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到预后管理,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各章都力求做到详尽和系统,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卵巢癌的各个方面。
前沿性与实用性:我们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卵巢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同时,我们也注重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提供了大量的治疗方案,以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
多学科协作:卵巢癌的研究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本书邀请了肿瘤学、妇科、病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力求从不同角度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图文并茂: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医学概念和技术,书中配有丰富的插图、表格和示意图。这些图表资料不仅直观易懂,还能有效地辅助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无私分享和宝贵建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专业精神保证了本书的高质量出版。
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卵巢癌这一复杂疾病。我们也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卵巢功能与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
卵巢为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为产生卵子并排卵和分泌女性激素,分别称为卵巢的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1]。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称为卵巢周期 [1]。
1. 卵泡发育和成熟 [1]
卵泡的发育始于原始卵泡到初级卵泡的转化,原始卵泡可以在卵巢内处于休眠状态数十年。原始卵泡发育远在月经周期起始之前,从原始卵泡至形成窦前卵泡需 9 个月以上的时间(图 11),从窦前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经历持续生长期(1~4 级卵泡)和指数生长期(5~8 级卵泡),共需 85 日(图 12),实际
▲ 图 11 成人卵巢内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各级生长卵泡出现的比例
上跨越了 3 个月经周期。一般卵泡生长的最后阶段正常约需 15 日,是月经周期的卵泡期。
根据卵泡的形态、大小、生长速度和组织学特征,可将其生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图 13)。
(1) 原始卵泡:由停留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被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而形成。
(2) 窦前卵泡:包括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原始卵泡的梭形前颗粒细胞分化为单层立方形颗粒细胞之后成为初级卵泡。与此同时,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黏多糖,在卵子周围形成一透明环形区,称为透明带。颗粒细胞的胞膜突起可穿过透明带与卵子的胞膜形成缝隙连接,这些胞膜的接触为卵子的信息传递和营养提供了一条通道。最后初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使细胞的层数增至 6~8层,卵泡增大,形成次级卵泡。颗粒细胞内出现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激素(estrogen,E)和雄激素(androgen,A)三种受体,
A. 原始卵泡 B. 窦前卵泡 C. 窦状卵泡 D. 排卵期卵泡 E. 排卵 卵泡直径(mm)
具备了对上述激素的反应性。卵泡基底膜附近的梭形细胞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和卵泡外膜。卵泡内膜细胞出现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受体,具备了合成甾体激素的能力。
(3) 窦状卵泡:在雌激素和 FSH 的协同作用下,颗粒细胞间积聚的卵泡液增加,最后融合形成卵泡腔,称为窦状卵泡。窦状卵泡发育的后期,相当于前一次卵巢周期的黄体晚期及本次周期卵泡早期,血清 FSH 水平及其生物活性增高,超过一定阈值后,卵巢内有一组窦状卵泡群进入了“生长发育轨道”,这种现象称为募集。约在本次月经周期第 7 日,在被募集的发育卵泡群中 FSH 阈值最低的一个卵泡,会优先发育成为优势卵泡,而其余的卵泡逐渐退化闭锁,这种现象称为选择。月经周期第 11~13 日,优势卵泡增大,分泌雌激素量增多,使血清雌激素量达到 300pg/ml 左右。不仅如此,在 FSH 刺激下,颗粒细胞内又出现了 LH 受体及催乳素(prolactin,PRL)受体,具备了对 LH、PRL 的反应性。
此时便形成了排卵前卵泡。
(4) 排卵前卵泡:为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为成熟卵泡,又称赫拉夫卵泡。此阶段的卵泡,卵泡液急骤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体积显著增大,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
2. 排卵 [1]
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冠丘结构(又称卵冠丘复合体)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排卵过程包括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和卵泡壁胶原层的分解及小孔形成后卵子的排出活动。排卵前,由于成熟卵泡分泌的雌二醇(E2)在循环中达到对下丘脑起正反馈调节作用的峰值(E2≥200pg/ml),促使下丘脑GnRH 的大量释放,继而引起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出现 LH/FSH 峰。LH 峰是即将排卵的可靠指标,出现于卵泡破裂前 36h。LH 峰使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成熟为次级卵母细胞。在 LH 峰作用下排卵前卵泡黄素化,产生少量孕酮。LH/FSH 排卵峰与孕酮协同作用,激活卵泡液内蛋白溶酶活性,使卵泡壁隆起尖端部分的胶原消化形成小孔,称为排卵孔。排卵前卵泡液中前列腺素显著增加,排卵时达高峰。前列腺素可促进卵泡壁释放蛋白溶酶,也促使卵巢内平滑肌收缩,有助于排卵。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还有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 14日左右。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发生。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捡拾、输卵管壁蠕动及输卵管黏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在输卵管内向子宫方向移动。
3. 黄体形成及退化 [1]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 LH 排卵峰的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两种黄体细胞内都含有胡萝卜素,该色素含量多寡决定黄体颜色的深浅。黄体细胞的直径由原来的 12~14μm增大到 35~50μm。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用下颗粒细胞血管化,孕酮由此进入到体循环中。排卵后 7~8 日,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直径 1~2cm,外观黄色。正常黄体功能的建立需要理想的排卵前卵泡发育,特别是 FSH 刺激,以及一定水平的持续性 LH 维持。若排出的卵子受精、囊胚着床,受孕周期的黄体则在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作用下增大,转变为妊娠黄体,至妊娠 3 个月末才退化。此后胎盘形成并分泌甾体激素维持妊娠。若卵子未受精,或虽受精但囊胚没着床,非受孕周期的黄体在排卵后 9~10 日开始退化,黄体功能限于 14 日,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其分泌的雌激素溶黄体作用有关,其作用由卵巢局部前列腺素和内皮素 1 所介导。黄体退化时
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