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HK$
591.8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 作者生动的叙事风格
☆ 女性成长的励志故事
☆ 重大历史事件的全景式描述
☆ 埃及历史与文化的再现
☆ 反法西斯斗争和重量级人物的精彩特写
作者生动的叙事风格
琳内·奥尔森是一位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以其深入研究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而闻名。作为一个讲故事的大师,她的著作都具有“奥尔森风格”,她冷静、客观、深入,同时富有激情,她将理性的历史探究与女性感性的细腻的叙事风格相结合,她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她的作品通常聚焦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她对于复杂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娴熟驾驭,以及好莱坞电影似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女性成长的励志故事
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是一位在男性主导的考古学领域中脱颖而出的杰出女性。在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年轻时所处的时代,女性还尚未取得与男性同样平等的地位。德罗什-诺布勒古的一生,也是她不畏艰难,面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奋斗的一生。她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对考古学的贡献,更是女性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环境中坚忍不拔与卓越智慧的体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了法国女考古学家、埃及学家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一路成长和奋斗的故事。她的人生经历了二战、冷战、埃及独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二战期间,她参与法国地下抵抗组织,保护卢浮宫文物;在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她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尽最大可能保护古埃及神庙建筑群。在此过程中,她以非凡的智慧,赢得了埃及总统阿卜杜勒·纳赛尔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支持,并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并肩作战。
“如果说金字塔和神庙是古埃及的奇迹,那阿斯旺大坝就是现代埃及的骄傲”,当传统建筑遇上现代文明应当如何取舍,德罗什-诺布勒古以其不懈努力,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
關於作者: |
琳内·奥尔森,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历史学家。在成为一名全职作家之前,从事记者工作十年,曾在纽约任担任美联社专栏作家,美联社莫斯科分社的驻外记者以及华盛顿政治报道记者,《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驻白宫特派员。已出版八部历史著作,其中大部分都以某种方式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作用。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称她为“我们时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和外交的最重要的记录者”。
|
目錄:
|
引 言·Ⅰ ·
第一章 · 儿时的激情·001 ·
第二章 · 在卢浮宫里成长·009 ·
第三章 · 危险的害群之马·027 ·
第四章 · 一次美妙的冒险·034 ·
第五章 · 开罗剧变·057 ·
第六章 · “幸运女神再次对我展露笑颜”·071 ·
第七章 · 拯救卢浮宫宝藏·088 ·
第八章 · 抵抗纳粹·105 ·
第九章 · 震荡冲击埃及·131 ·
第十章 · “奥兹曼迪亚斯,王中之王”·149 ·
第十一章 · 苏伊士运河之灾·170 ·
第十二章 · “这些古迹属于所有人”·193 ·
第十三章 ·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程·212 ·
第十四章 · 白宫里的拥护者·231 ·
第十五章 · 危急时刻·251 ·
第十六章 · 第一夫人出手相助·265 ·
第十七章 · “加油,宝贝!”·284 ·
第十八章 · “没人比她更坚定”·307 ·
第十九章 · 丹铎神庙争夺战·317 ·
第二十章 · “一位文化巨人”·331 ·
第二十一章 · “令他们起死回生”·360 ·
第二十二章 · 杰姬和亚里·373 ·
第二十三章 · 治疗拉美西斯·383 ·
第二十四章 · 拯救菲莱·395 ·
第二十五章 · 王后谷·408 ·
第二十六章 ·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在世埃及学家”·421 ·
感 言·434 ·
参考文献·438 ·
|
內容試閱:
|
引 言
火车刚刚驶入法国中部城市穆兰的车站,这时,一名身穿黑色党卫军制服的德国人闯入了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Christiane Desroches)所在的车厢,要求查看她的证件。她的身份证件是德国签发的,上面写明她的职务是卢浮宫埃及文物馆代理馆长。这个身份证件虽然是真实的,但这位党卫军军官却不以为然。他看了看证件,又瞧了瞧克里斯蒂亚娜,然后冲她大声喊道:“下车!”说着就将二十七岁的德罗什一把拽起,把她推下了火车。
这是1940年12月12日—这一天寒冷刺骨。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德罗什一直蜷缩在穆兰盖世太保总部一间冰冷的牢房里。最后,她被押进了一个大房间,里面坐着几个穿着党卫军制服的德国人。这几人身子靠着椅背,穿着靴子的双脚搭在桌子上,嘴里叼着雪茄。
其中一人用法语问她是否会说德语。她虽然会说,但却否认道:“我不光不会说德语,就连一个字也听不懂。”后来她回忆道,从审讯的一开始,“我就不打算表现出半分友好亲切之意”。这些人开始向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但她只是回答:“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审讯者厉声喝道:“这不干你的事。”而她也不甘示弱地答道:“你们先告诉我为什么把我抓来。”于是那人咆哮起来:“看来你是真不明白,不过你很快就会知道了。”
德国人不肯相信她自称是一名埃及学家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她肯定是盟军的间谍。事实上,她两者都是。但她不断反驳他们的指控,并且坚持要求对方查看刚刚没收的通讯录,然后打电话给她在巴黎的联系人,以证明她尽管年轻,但的的确确是卢浮宫里一个展馆的馆长,他们对她的指控则毫无道理。
随着审讯的持续,德罗什的情绪也越来越暴躁。对于和这种傲慢无礼的男人打交道,她早已驾轻就熟。在男权至上且混乱纷争的法国考古界,女性凤毛麟角,极为罕见。从刚刚进入考古领域起,德罗什就备受冷落和骚扰。
“我在卢浮宫遇到过许许多多厌恶女性的人和事,”她回忆道,“但都与法国东方考古研究所不同”—这里指的是法国设在开罗的古埃及研究中心,可谓是精英荟萃。1938年,当她成为法国考古界第一位女性研究员时,她的那些男同事就对她群起而攻之,拒绝“与我同在图书馆甚至餐厅里。他们说我会因为受不了而倒下,死在考古现场” 。
但无论是敌视,还是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其他无数被歧视行为,都无法阻止德罗什成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古埃及专家之一的决心。盖世太保逮捕她时,她正沿着自己心目中的考古之路大步向前,即使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这位身高只有五英尺的年轻考古学家也无法容忍男人不把她当回事。
一时之间,她再也忍不下去了,开始怒斥起审讯者的粗暴无礼:“我真不敢相信你是怎么长这么大的。瞧瞧那双搭在桌子上的脚,你们就这样对待女士吗?”那些男人一时哑口无言。后来德罗什回忆道:“他们后来想让我闭嘴,但我却一直说个不停。我忍不住对他们破口大骂,直到他们终于把我送回了牢房为止。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第二天,他们再次传唤我,告诉我可以暂时获释了。但他们还是扣留了我的通讯录,说很快就会给我消息。”
正如盖世太保所了解到的那样,德罗什不惧任何人的恐吓和威胁。战争结束多年之后,这个任性的女人,这位现实中真正的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对一位采访者这么说道:“你要知道,人如果不斗争,就什么事都做不成。我从来不会主动挑起事端,但必须要斗争时,我也绝对不会手软。”
当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她的祖父就把她扛在肩上,带她去看卢克索方尖碑(Obelisk of Luxor)。那是一块粉红花岗岩巨石,矗立在广阔的巴黎协和广场上,巍峨壮观。从那一刻起,她与古埃及牵绊一生的不解之缘就开始了。
后来有一次参观方尖碑时,她的祖父给她讲述了一些有关方尖碑的历史。他说,方尖碑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建于埃及最强大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Ⅱ)统治时期。方尖碑伫立于底比斯(Thebes)王城(即如今的卢克索)的一座神庙外。1833年,埃及总督将其赠给法国国王,以纪念法国与埃及的亲密友好关系,以及两国之间一段存在于传说中的古代历史—这可以追溯到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一次军事远征行动。
拿破仑那次远征的主要目的是将埃及并入法国领土,使其成为地中海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并在此过程中,损害其主要竞争对手英国的利益。但拿破仑麾下的几十名学者却开始了一段与原有目标截然不同的探索。这些人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其中有艺术家、工程师、语言学家、制图师、历史学家、矿物学家、植物学家以及其他学者—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埃及和埃及人,包括其过去和现在。
拿破仑这场军事远征行动几乎是一场迅速而直接的灾难。在法国人抵达埃及一个月后,英国舰队在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的指挥下,在尼罗河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海军。然而,这次随军远渡重洋的法国学者和专家们具有学术性的探险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和想象。其最大的成功是给法国及西方其他国家和地区注入了一个复杂且充满活力的文明,且这个文明比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起源更早。
回到法国后,学者们写了十几本书,书中描绘了他们在埃及时见到的金字塔、方尖碑、神庙、狮身人面像、巨大的雕像和许多其他文物。在著书的过程中,他们揭开了这片神秘而奇异之地的面纱,令这个几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国度第一次在外人面前显露真颜。
埃及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国家,在基督诞生前3200多年,埃及就已成为一个统一而完整的国家。尽管这个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内乱和外国侵略,它仍处于一系列法老的统治之下,历经三十二个王朝,直到公元前30年被罗马人征服。
埃及人最先创立了统一国家的概念,且这一国家的人口都有着同样的身份,这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也影响了这个国家存在的寿命。剑桥埃及学家托比·威尔金森(Toby Wilkinson)认为:“最原始的法老统治持续了三千年,而相比之下,罗马帝国只勉强维持了一千年,而西方文明勉强持续了两千年。”
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小的时候对古埃及历史并不是太感兴趣,也对卢克索方尖碑兴趣不大。实际上,最令她着迷的是方尖碑上四面雕刻的神秘象形文字,尤其是鸟类和动物的图形。几十年后,德罗什说:“那些图形在跟我说话。”德罗什童年时也常去看卢浮宫里展出的古埃及文物。在那里,她仔细研究色彩鲜艳的纸莎草卷轴,上面画着在田野里劳作的埃及人—“画上的人很有趣,他们的脸和脚都是侧着的。”
那些像竹棍一样挺直的人像看起来很奇怪,而那些场景对她来说似乎也很熟悉。因为每年夏天,她和她的哥哥都会跟住在法国阿尔卑斯山格勒诺布尔附近乡村的叔祖父和叔祖母一起待上几个星期。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当地农家的孩子们玩耍,学习如何挤牛奶、收割小麦、摘葡萄等等。因此对德罗什来说,卷轴上描绘的古埃及劳作者就像跟她一起度过愉快夏天的那些农民一样。
在参观博物馆期间,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的祖父试图激起她对《米洛斯的维纳斯》及其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的兴趣,但没能成功。后来,德罗什谈到《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尊举世闻名的大理石雕像时说:“看着她的眼睛,感觉那里面是空洞的,什么也没有。”对德罗什来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物都是冰冷的,毫无生气,完全没有个性。不像《书吏坐像》这样著名的埃及文物,虽然它是在《米洛斯的维纳斯》诞生前2500多年的一尊彩绘石灰石雕像,但它看上去真就像一个活生生、会呼吸的人。德罗什在晚年时回忆:“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每当我在卢浮宫从他身边走过时,他的目光总会令我目瞪口呆。从这一个眼神中,就可以看到整个文明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魅力……古埃及人有胆有识,有血有肉。在任何一件古埃及文物中你都能看到这一点。”
由于埃及景观中遍布着大量的金字塔、陪葬神庙和陵墓,因此现在的大多数人认为古埃及人只对死亡感兴趣。但事实上,古埃及人快乐、宽和而慷慨,他们非常享受生活—以至于他们尽一切所能来确保他们今世生活中所享受的快乐在来世也能享受到。因此死亡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需要克服的障碍。正如一位美国考古学家所说,埃及人相信“他们的天堂就是尼罗河谷的样子”。
今天,当人们参观埃及的神庙和其他古迹时,那些以前的痕迹似乎已经褪色了,变得斑驳、素朴。但在最初建成时,这些建筑的柱子、巨大的雕像和壁画都色彩斑斓,到处是鲜艳亮丽的红色、蓝色、绿色和橙色—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镶有黄金的方尖碑顶部,终日闪耀着熠熠金光。
古埃及第十八至十九王朝(大致从公元前1550年至前1190年),黄金的使用尤为普遍,在珠宝、仪仗武器、众神雕像、随葬面具、棺材和无数其他与生死有关的物品中极为常见。这代表了古埃及财富和影响力的顶峰,因此这一时期无疑是埃及的黄金时代。此时的埃及算得上一个伟大的帝国,其领土绵延两千多英里,疆域包括现在的苏丹、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的部分地区,以及塞浦路斯岛。
在法老时代有几位埃及最著名的统治者,其中包括埃及最伟大的勇士之王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试图结束整个国家对多神崇拜的异教徒阿肯那顿(Akhenaten),以及张扬且长寿的君主拉美西斯二世,他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比任何其他法老都多。但在1922年,随着图坦卡蒙(Tutankhamun)法老的陵墓被发现,这些著名君主的威名变得黯淡无光。图坦卡蒙是当时一位默默无名的法老,他在短暂的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引人注目的事情,而且他还不到二十岁就去世了。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不是图坦卡蒙本人,而是他的墓地与前几任法老不同,没有丝毫被掠夺和盗取过的痕迹。这座墓穴是英国探险家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和他的资助人卡纳冯(Carnarvon)勋爵最先发现的,这一发现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壮举。他们从墓穴发掘出了大量宝藏,其中包括一口纯金制作的棺材,里面装着用亚麻布包裹着的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尸体,脸上还戴着一副黄金面具。此外,墓中还有无数真人大小的雕像、镀金的战车、大型战船模型、金色的王座、绘画、服装和精美的珠宝,大大小小总计五千多件物品。卡特和他的团队足足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来记录、清理和保护陵墓中的所有文物。
和世界上其他人一样,九岁的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被这个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迷住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国早期杂志《画报》上经常刊登的关于图坦卡蒙宝藏的故事和照片。有一次,她还用皱纹纸仿制了一些图坦卡蒙文物上描绘的埃及妇女所穿的长袍,供她的朋友在狂欢节上穿着。
“在我看来,这就像是一个童话。”她后来回忆道,“当时没有人理解为什么这位法老与这些美妙绝伦的物品埋葬在一起。我们只谈论着那些宝藏,却没有想到进一步深究。但我心里存了好多问题,想要找出其中的缘由。”
德罗什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位少年国王的财富,这就导致她毕生都致力于解开古埃及的秘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对这个国度的热情,以一场拯救珍贵文物的运动而达到顶峰。最初她的想法被人嘲笑,认为她痴心妄想且无可救药,但她的不懈努力最终带来的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际文化合作典范。
自始至终,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的处事方式,就像她对待那些盖世太保一样,其实与一个走入现实的动作片女英雄完全不沾边。她只是个很有气势的女人,一个敢说敢做、敢于斗争反抗的女人,更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女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