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HK$
52.8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HK$
85.8

《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售價:HK$
46.2

《
漫画非暴力沟通 好好说话写给孩子的社交话术让你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快乐正面管教的方式方法 教会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叛逆期孩子 用引导性语言教育青少年男孩女孩 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沟通方法
》
售價:HK$
54.8

《
氢能利用关键技术系列--氢能材料
》
售價:HK$
393.8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抖音、快手、小红书、Bilibili等网站浏览量过亿 席卷各短视频平台,众多达人都在推荐 第一册3个月加印5次,销售近5万册 第二册延续前作荣光,好评如潮 第三册隆重上市,再现古代怪谈之历史传奇
|
內容簡介: |
古代笔记中为何有那么多“人变虎”的故事?
地安门古寺杀人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人们谈之色变的“黄大仙”为何会致人“中邪?”
“最是阴惨”里的虎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元顺帝年间的“枯井杀人事件”有着怎样的实情?
1644年蝗灾,蝗虫竟然“环抱人而蚕食之”?
清末,摄影术是如何变成所谓“招魂术”的?
诡非鬼,机巧万端终有解;谜莫迷,阅尽千帆道寻常。
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笔记中,记载着大量神秘莫测的怪谈。但囿于古代科学不昌,古人常常以“鬼神灵异”作解。从2015年开始,《北京晚报》和“澎湃新闻”相继开辟《叙诡笔记》专栏,由著名学者呼延云执笔,用现代科学结合史料考据,对古代笔记中的各类怪谈作出全新的破解与诠释。
本书精选其中三十二篇文章,为读者揭露那些被掩蔽了千百年的隐情、内幕,还原真相。
|
關於作者: |
呼延云
著名学者、作家,长年致力于古代笔记研究和北京风俗史研究。从2015年起先后在《北京晚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开设和连载“叙诡笔记”“春明叙旧”等专栏文章,迄今逾百万字,深受读者好评。另著有《中国古代异闻录》《中国古代异闻录2》《扫鼠岭》《空城计》等多部作品。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奇人篇 001
一、古代笔记中形形色色的“人变虎” 003
二、地安门古寺杀人事件的真相 010
三、“泥娃娃”缘何成了“恐怖片的开场” 017
四、古代笔记中的“啖石”记录 023
五、古代不小心吞了活蜈蚣咋办? 029
六、世界上真有“飞头之国”吗? 035
七、天降血雨与“妖人王臣案” 042
第二章 神怪篇 049
一、《子不语》中诡异至极的“种螃蟹” 051
二、黑色猿猴:招福还是招祸? 057
三、弘治年间的“蚕神杀人事件” 064
四、“黄大仙”为何会致人“中邪”? 071
五、哪儿来的那么多“绿毛怪”? 078
六、“太常寺仙蝶”的最后下落 084
七、“铜镜为妖”的几个先决条件 090
八、“厌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097
第三章 异兽篇 105
一、“最是阴惨”的虎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107
二、《大鱼海棠》里没有提到的那些古代大鱼 114
三、给古代笔记中的巨蝎“排座次” 121
四、人面疮,宛如人脸作人言 128
五、晚清最后一只大象的下落 134
六、元顺帝年间的“枯井杀人事件” 140
七、人参:何以两百年涨价七百多倍? 147
第四章 怪谈篇 155
一、1644 年蝗灾:蝗虫竟然“环抱人而蚕食之” 157
二、八双“象牙筷子”,揭示“人骨经济” 164
三、打雷怎么成了“专治不孝特效药”? 171
四、端午节才能制造出的“终极毒物” 178
五、古代笔记中的“吃野味闹出人命案” 186
六、古代笔记中神通广大的“奇异水” 193
七、给孩子治天花,古代名医曾用“猪圈疗法” 201
八、明代中秋节的“广寒宫翻修奇案” 209
九、偏要杠一杠“转世”这件事儿 216
十、清末,摄影术咋就成了“招魂术”? 223
|
內容試閱:
|
三、“泥娃娃”缘何成了“恐怖片的开场”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
这首儿歌《泥娃娃》虽很著名, 但我从小就不喜欢听。因为每次听都觉得从曲调到歌词都非常诡异, 让人浑身不舒服。后来我成为一名推理小说的创作者,当然或多或少会接触一些悬疑或灵异的话题,发现有很多网友将这首歌列为“恐怖儿歌”,并杜撰出一些毛骨悚然的故事……当然,无论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还是演唱者,在创作和演唱这首歌曲时并没有那么多凄恻或吊诡的“幕后故事”。但,“泥娃娃”一旦在中国古代笔记中出现,那么它一定会如恐怖片的开场一般,预示着某些令人不安的事件即将发生。
1.“拴娃娃”拴来诡异事
“ 余两三岁时, 尝见四五小儿, 彩衣金钏, 随余嬉戏, 皆呼余为弟,意似甚相爱。稍长时,乃皆不见。”
写这段话的,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他在两三岁时经常跟一些穿着彩衣金钏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把他当成小弟弟般友爱。但长大一些后,这些小朋友突然就不见了。纪晓岚便去问自己的父亲,小朋友们去哪儿了?最后得到的回答是,那些不是人,而是一些泥娃娃。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说, 纪晓岚的“前母”(即纪容舒的第一位夫人,非纪晓岚生母)由于一直没有生孩子,便让尼媪“以彩丝系神庙泥孩归”。随后,前母将其放在卧室里,不仅给它们每个都起了乳名,还“日饲果饵,与哺子无异”。这位夫人去世后,纪容舒便命人将这些泥娃娃移出房间,埋在后面的院子里。后来害怕它们兴风作浪,本来想挖出扔到别的地方,但时间太久,“已迷其处矣”。
这种类似“拴娃娃”的习俗,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今河北一带十分盛行。但“拴”回家的泥娃娃未必能起到助续香火的功用,有时一些泥娃娃反而会成为作祟的根源。如清代学者李庆辰在《醉茶志怪》一书中就写过这样一件事:“津中风俗, 妇人乏嗣者, 向寺中抱一泥娃归,令塑工捏成小像如婴儿,谓之压子。”有个妇人就这样抱回一尊泥娃娃,并对它日供飧馔,跟对待真的孩子一样。有一天,妇人回娘家去了,把泥娃娃留在屋子里, 并没有按时供奉饮食,“辄闻室中儿啼声甚厉”。家人听后都惊恐万分,不敢进屋查看,只敢开窗窥之,最后发现“乃泥娃也”。
清代学者曾衍东的《小豆棚》则讲了一篇“反拴娃娃”的故事。山东淄博颜神镇一位姓国的女子, 嫁人后即生了重病,“未久而死”。她的丈夫非常伤心,哭泣不已。“数日后,夫独宿,忽见妻牵帏入,华妆盛服, 艳逾生时”。丈夫又惊又喜, 将她抱在怀中,“见其言笑, 皆极燕婉情意”,便忍不住好一番温存。之后,丈夫向妻子诉说思念之情,备极凄楚,而妻子也对他愈加温柔。那以后,国氏每夜必至,凌晨揽衣而去,唯一奇怪的是她的衣服“作纸折声”。过了一个多月,家人发觉了这一情况,都以为是鬼祟,想尽办法禳驱之,皆以失败告终,只好任他们继续幽会。转眼一年过去,丈夫发现妻子的小腹鼓胀似有孕,不知是怎么回事。妻子对他说:“我要去泰山了, 不能再回来。但现在已经怀了你的孩子,待分娩后,送来交汝育之。”遂去,自此寂然。第二年,丈夫一夜睡醒,觉得身下硌得慌,一摸发现竟是个泥娃娃。
2.“骷髅娃”变成红毛怪
除了“拴娃娃”之外,还有纯粹出于娱乐用途购买的泥娃娃,也会发生怪事。比如民国文人柴小梵所著《梵天庐丛录》中记载,当时南京花牌楼南有一户姓白的富裕人家。他们家中人口虽不是很多,但屋宇闳邃。有一天晚上,白某的小儿子坐在书房里温习功课,忽见一妙龄女子撩帷而入。但见其明眸皓齿,丰腴迷人。少年想家中素无此人,顿时心生疑惑,但又被她的美色迷住,遂结结巴巴地问她的来由。“女诡答之,且逗以淫词”。少年心中荡漾,便与那女子在房中缱绻……“自是每夕必至”。但是家中一直无人知晓,大家只看到少年身体渐渐变得黄瘦。终于有一天,少年的母亲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不敢欺瞒,据实相告。其母认为他一定是被妖怪缠上了, 便教给他应对办法。这一晚, 女子又来, 刚刚脱下了衣衫, 少年便一把夺过,“门外僮仆鸣金燃爆竹”。女子大惊,裸体而逝。早已埋伏在门外的家里人一拥而入,少年把自己所夺的衣衫向他们展示,不料竟变成了一把泥屑。“群惊愕,是夕竟不敢睡”。第二天,一个僮仆见堂上摆放的一个一向穿着彩色衣服的泥娃娃“忽不衣而裸”。他告诉了大家,“众悟,取泥人出掷而碎之”!从此,再也没见那个女妖来过。
泥娃娃之所以能这样搞怪, 在古人眼中, 自是有一番道理:“盖物太肖人形, 感异气即足为怪, 况工人聚精凝神之作乎!”? 不过有时候,制作者并非聚精凝神,只是所用的材料不妥,同样会出事。如《醉茶志怪》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村民从市场上回家,路上正遇暴雨。见道旁有一座古墓,他就匿身于碑楼下。忽然“见土中一骷髅,捡出,戏以湿泥抟其面,捏作五官”,即将其捏成一个泥娃娃。这也就罢了,偏偏这村民平日里恶作剧惯了,顺便还把从市场上买的枣和蒜全都塞在泥娃娃嘴里。当雨停了以后,他便把泥娃娃搁在一个墙洞里离开。几年以后,邻村突然来了个鬼怪,全身长满了红毛,每天深夜飞进村子里面, 一边追逐村民一边呼喊:“枣甚好吃, 蒜太辣!”被它追到的人都生了重病。那个用骷髅做泥娃娃的人听说后, 惊讶地说:“难道是我做的那个泥娃娃作祟吗?”于是他来到当年避雨的那座古墓,“见物仍在窟中,绕颊丛生红毛,蓬蓬如乱发”——跟那个红毛妖怪的脸一模一样。于是这村民将其毁之,怪遂绝。
3.“木娃娃”上留刀疤
其实不光泥娃娃,古代笔记中的“木娃娃”有时也能做出让人惊掉下巴的勾当。
清代小说家、戏剧家宣鼎在《夜雨秋灯录》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诸妹子的小伙子,已经二十五岁了仍旧不学无术,整日除了喝酒就是赌博,“日渐困窘,人皆唾弃,而饮博如故”。
有一天,他加入了某个强盗团伙。虽然他没有横刀杀人的胆量,却有逾墙钻穴的本事,于是被强盗团伙“录用”。强盗团伙给他的任务是,每次抢劫,由他负责先进入目标家中探听虚实,如果安全就开启大门,放其他人进去。
“ 夜静, 听村柝转三更”, 这伙强盗各执坚利, 蜂拥鱼贯而行,越数叠岗阜,至一孤村。他们发现这村子左右都是山岩水沼,虽灯火全无,却有一栋舍宇鳞接的大宅子,于是便派诸妹子进去打探。“诸妹子逾数重垣,直达内寝”,发现“各室皆黑,唯西厢窗牖时露灯光”。他钻过去用唾沫蘸湿窗上纸,将其捅破,往里面偷窥,只见屋子里有几个女子。其中有个女子抱着一个尺许长的小娃娃哄睡,那娃娃“白如雪,莹如玉,呱呱啼不辍”,过了很久女子才将他哄着,随后三个女人也一并睡下。
诸妹子见都是些女人, 便出了大宅告诉众强盗。这伙人觉得今晚既能劫财又能劫色,便喜滋滋地冲了进去,却就此阒然无声。诸妹子等到东方将白也不见他们出来,想他们肯定一个个得了好处,先溜了。不禁满腹妒念,登上墙外的高树往墙内观看。结果惊诧地发现众强盗都躺在院子里,身首异处!他吓得魂飞魄散,进退两难。一会儿看见宅门打开, 那几个妇人走了出来, 一边走一边笑着说:“恶贼无故来送死, 又烦劳老娘亲手葬。”然后她们将众强盗的尸身抬出,运到南岗头埋葬。诸妹子又气又恨,想屋子里只剩一个小娃娃,不如杀了替同伙报仇,“乃逾垣入,拾地上刀,奔进绣闼”。一看那雪白的娃娃还在熟睡,挥刀将其断为两截!谁知砍上去的声音像砍断木头,“视之,盖木头雕成也”!
诸妹子大惊失色,转身要逃,却被那几个女子堵在门口,抓住后将他绑在柱子上。过了几天,这家的男人们回来了,他们认出他就是“市上无赖诸妹子”,便决定让他自裁。见诸妹子不愿自裁,便命下人拿出一把刃薄如纸的刀子,脱掉他的裤子,“宫之”。诸妹子疼得昏死过去,那些人大笑说“这才像个真妹子”,然后将他赶出了村子。诸妹子回到家, 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官府, 官府派出捕役, 会同数百营弁重至旧处,“则村舍全无,荒烟零落”。最后,众人只在草中拾得一木雕孩童,木头上有一道拦腰砍下的旧刀痕……
无论泥娃娃还是木娃娃,之所以会在古代笔记或志怪传奇中兴风作浪,甚至直到今天还会让人们偶尔听闻仍以为异,并不是因为“物太肖人形,感异气即足为怪”,而是因为心理学上的“恐怖谷效应”!即任何拟人的物体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引发人们对其紧张恐怖的情绪。尤其涉及儿童的玩具等事物,儿童本来给人以天真无邪的形象,因此当“拟人物”触发恐怖谷效应时,形成与本来形象的巨大反差,往往会让人感到格外的狰狞与邪恶……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无论泥娃娃还是泥娃娃的传说故事,都不足为怪,只是为我们的心灵投射上了异样的感觉,古语云“其鬼真耶,是物感也;其鬼幻耶,是心造也”。然也,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