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民说·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

書城自編碼: 40918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孙琳琳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7627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107.8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我本富足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聚焦18位西方艺术史关键人物:细致讲解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串联13—17世纪欧洲艺术发展脉络。以通俗讲述呈现专业视角:用流畅易读的语言,结合对构图、光影、色彩、视点轨迹等创作技法的分析,为艺术爱好者提供“名画解码本”。逸闻趣事与艺术鉴赏互为注脚:兼具人物传记的故事性与作品赏析的功能性,掲示艺术创作背后的时代语境和个人命运。逾250幅名作插图:四色印刷,内文选用4克浅米色樱桃丸纸,超绝质感。兼顾图书颜值与阅读舒适性:双封面裸脊锁线,可180度平摊,阅读更方便。

编辑推荐
编辑1:看完这本书,我都想去学艺术史了!
编辑2:大概是我这一年里读得最轻松的书稿。
编辑3:这些金句太喜欢了:
达·芬奇——他留下的六千多页笔记、图纸和文件,大多数用镜像文字书写,充满令人费解的符号。它们不仅没出版,也好像根本不打算让人读。
米开朗基罗——据瓦萨里讲,米开朗基罗不愿画肖像,除非要画的人是完美的。他也很少将画赠人,除非对方是他所爱的。
卡拉瓦乔——市井给了卡拉瓦乔灵感,也给了他恶习,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誉参半。画家被判斩首,任何人都可以取下
內容簡介:
醉心于发明创造的达·芬奇、天才学生拉斐尔、外交大师鲁本斯、市井狂徒卡拉瓦乔、用画笔复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离世2个世纪后才被读懂的维米尔……
为什么是他们留名于艺术史?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名作中的构图、光影与色彩,又披露了执笔人怎样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从文艺复兴的黎明开始,书写13—17世纪欧洲18位卓越艺术家的故事,对250余件艺术史经典作品进行细读。作者结合史料,将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作品分析融通,以独有的方式重新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
關於作者:
孙琳琳,艺术史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历史学系学士。曾任《新周刊》主笔、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新媒体总监。著有《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乔托:佛罗伦萨最丑的人,画得漂亮
第二章 扬·凡·艾克:尽我所能
第三章 安托内罗:《蒙娜丽莎》之前的微笑
第四章 达·芬奇:它宁愿被猎人捕获
第五章 博斯:世界是一个干草堆
第六章 丢勒:我根据自己画了这幅画
第七章 乔尔乔内:他让维纳斯睡着了
第八章 米开朗基罗:爱并不总是残酷而致命的罪过
第九章 拉斐尔:没有哪个天才学生能像他那样
第十章 提香:谁是谁的工具,还说不好呢
第十一章 勃鲁盖尔:这就是生活
第十二章 格列柯:被留住的希腊人
第十三章 卡拉瓦乔:招惹人,观察人
第十四章 鲁本斯:外交之旅不能停
第十五章 真蒂莱斯基:用画笔复仇
第十六章 委拉斯开兹:他将绘画推到绝然的高度
第十七章 伦勃朗:人生如戏,他始终入戏
第十八章 维米尔:少有知音,少有声名
图片索引
內容試閱
前 言

1885年7月,荷兰国立博物馆新馆开放,32岁的凡·高第一次看到伦勃朗的《犹太新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他写道:“如果我能在这幅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只吃一块干面包皮,我也愿意付出十年生命。”
是什么令凡·高产生这样的感慨?这感慨有多少来自《犹太新娘》,又有多少来自他所知的伦勃朗的身世?我们不清楚。就像我们不清楚今天自己在想到凡·高时心灵受到的震动,有多少来自他短促绘画生涯中的两千一百多件作品,又有多少来自他滚烫的命运。
观看绘画本身可以引出接连的挑战。伦勃朗是在何种境遇下画了《犹太新娘》?达·芬奇为何时隔十二年画了两件构图相同,视觉效果却大相径庭的《岩间圣母》?乔尔乔内谜一般的《暴风雨》有何所指,又为谁而作?艺术品作为历史叙述中鲜明的物证,指向具体的人,也指向他们的命运。如贡布里希铁口直断:“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也可以说,没有艺术史这回事,只有艺术家的人生。
委拉斯开兹在25岁那年成为宫廷画家并以这个身份度过一生,他画王室成员、教皇、贵族、历史人物和弄臣。在这些有关人的省察之作中,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作者本人。这正是我们今天注视这些陈年旧像的意义,透过委拉斯开兹的眼光,揣摩他绝伦的技艺。如果运气好,某种魂魄的能量会贯穿于我们和画面之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艺术吧。
当今天的游客步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仰望绘在天顶和墙壁上的巨制,会叹服于一个人所能释放的能量和驱动它bi备的野心。但人们很难想到这是米开朗基罗的奉命之作,仅仅占据了雕塑家宏愿的一个角落。
活在大航海时代尾声的维米尔,在当时理性主义观念的感召下,以绘画实践了一套属于未来的看世界的方法,生前少有知音。他有限的、长期被归类于风俗画的杰作,近两个世纪后才被世人认识。
艺术家是一个晚近的概念,早先的从业者是以具体的身份出场的,他们为特定的对象服务,他们的视觉产品有具体的功用。权力的形态、作者的禀赋、社会共识的流变、行业的竞争,当然还有记述者的立场,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史:每个角色都是应然的,像接力赛场上的运动员,摆好姿态准备接棒,跑完他的征途。
但生活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附着了庞杂的算法。而理性赐予我们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可以随时改主意,但这需要承担代价。
一件杰作能提供的远远超过展签的描述,前提是我们真正地观看,这样或许才有机会从宏观角度看见一个时代的格局,从微观角度看见一个人的癖好。这诱惑引着我们以艺术的名义凝视他人的命运。
本书写到的十八位艺术家,存世于1267—1675年。活在这四个世纪里的欧洲人经历过文艺复兴,并孕育了启蒙运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时代是现代文明的临盆期。他们的作品可以被看作这个时代浓缩的注释,也是珍贵和恒久的遗产。
我们着迷于艺术,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命运主题。这关乎他人,也关乎我们自身,因此它会引发我们的共情。
这本书便出自我作为观看者的共情。
这段观看旅程始于2020年4月,我查阅资料,有感而发,边看边写。没想到,这成了三年半的功课。最终成书的并不是过往文章的合集,当初的写作像一连串踏脚石,助我涉过奔流的历史之河。随着理解的深入,我重写了所有章节,将一己之见积累成这本小书。这本书也有工具书的性质,将读者的目光引向画作,同时分享作者的看法。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这本书写给有兴趣和耐心的读者。

2024年5月于北京

卡拉瓦乔 招惹人,观察人

论及好斗难缠,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是16—17世纪艺术家里的头一号。这个混世魔王,酗酒、赌博、滋事,把菜蓟扔到侍者脸上,朝女房东门上涂粪便,争风吃醋,持剑伤人。他不收徒传艺,而且一旦发现有效仿者,就立刻带跟班去寻衅。
在画中,卡拉瓦乔也总“惹是生非”,让神圣故事里的角色由乞丐、暴徒、妓女和流浪汉来担当。他懂得冲突的力量,画中人物的神情和体态,往往来自他对市井的观察。他使用“暗色主义”(Tenebrism)画法,以街头的视觉经验重塑人们对典故的想象。画中的色调关系和人物动态,被尽可能地推向极端。由此产生的戏剧效果,成为卡拉瓦乔画作的独有视觉形式,彰显了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同时又令人以圣徒般的眼光审视欲望。
尽管通晓视觉理性,能够按部就班地成就一幅画,但是不可避免地,卡拉瓦乔躁郁的性情导致他的生活走向自毁。作为才子,亦是流氓,他时刻处于情感的绝壁,也长久地矗立于艺术的顶峰。围绕他的贬低厌恶与推崇模仿是相等的。在文艺复兴的风华之后,没有任何一位意大利艺术家像他这样引人注目,既承受着解不了的仇怨,也吸引着现实和未来心心念念的追随者。
1571年,卡拉瓦乔出生在米兰以东三十五公里的卡拉瓦乔镇。1576年,米兰暴发的鼠疫迅速扩散,夺去了卡拉瓦乔父亲、祖父母和叔叔的生命。八年以后,卡拉瓦乔又失去了母亲,还没成年就成为米兰画家西蒙尼·彼得扎诺(Simone Peterzano)的学徒。四年学徒期满后,卡拉瓦乔在以米兰为中心的伦巴第大区游逛,动荡的街头生活养成了他暴戾的个性,而教堂里的杰作则使他拥有了画家的眼睛——达·芬奇、乔尔乔内和提香的作品为卡拉瓦乔的职业生涯投下第一道光影。
不过,对卡拉瓦乔风格的形成最为重要的影响来自信仰。在他动荡的少年时代,米兰大主教查尔斯·博罗梅奥(Charles Borromeo)坚守天主教基本教义,瘟疫期间每天为七万饥民提供食物,直至家财散尽。博罗梅奥视穷苦人为耶稣在世间的化身,强调朴素的美德,他煽动性的布道和自然主义的趣味,成为卡拉瓦乔的青春烙印。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在新教皇克雷芒八世(Clemens Ⅷ)的铁腕统治下,罗马教廷与法国结盟,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权势正盛。天主教的复兴与繁荣产生了大量新建筑与新艺术订单。当时的罗马,到处是寻找机会的外乡人,有神职人员、雇佣兵、朝圣者,艺术家也多,超过两千人,竞争带着浓烈的火药味和血腥味。1592年,21岁的卡拉瓦乔来了。他在米兰背上了官司,匆忙卖掉家乡的土地,加入罗马的艺术混战。
起初,卡拉瓦乔只能打黑工,他先后在西西里画家和锡耶纳画家的作坊里短暂地工作,随后投靠了克雷芒八世钟爱的艺术家朱塞佩·切萨里(Giuseppe Cesari),负责为大师的祭坛画绘制水果和鲜花装饰。为了向大师证明自己可以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卡拉瓦乔画了自画像《生病的酒神》(Young Sick Bacchus,图13.1)。酒神的巩膜和皮肤发黄,可能得了继发于疟疾的黄疸病。不过大师没有被年轻人的做作打动,八个月后,卡拉瓦乔与切萨里吵翻出走。
职业生涯毫无进展的卡拉瓦乔,结识了几位意气相投的新朋友:暴躁的建筑师奥诺里奥·隆吉(Onorio Longhi),颇有人脉的画家普罗斯佩罗·奥尔西(Prospero Orsi),在圣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附近开画廊的画商科斯坦蒂诺·斯帕塔(Costantino Spata),以及美貌的西西里少年马里奥·明尼蒂(Mario Minniti)。与他们为伍,卡拉瓦乔一面流连街头,一面出入厅堂。除了招惹人,还观察人;除了制造冲突,也用画笔描绘冲突。
《纸牌作弊老手》(The Cardsharps,图13.2)表现罗马的市井把戏,开启了卡拉瓦乔“暗色主义”画法和视觉调度的序章。这幅画是卡拉瓦乔第一次在画中安排三个人物,正三角和倒三角的交叠稳定地支撑住画面。罗马的黄昏有金色缎子般的低斜光线,卡拉瓦乔利用被这种光线照亮的细节调度观者的目光,好像他们也参与了牌局。一开始,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左边少年专注的表情上,他身后人物夸张的手势和眼神,将观者的目光引向少年握牌的手。桌面上还有另一只握牌的手,顺着这只支撑着前倾身体的手,观者注意到占据画面右侧的人,最终在不起眼的画面边缘,发现了他背在身后换牌的右手。看破作弊的乐趣油然而生。卡拉瓦乔不遗余力地铺陈细节,少年领子和袖口的花边,作弊者破洞的手套、帽子上的羽毛、服装夸张的纹饰,这些华丽的描绘吸引人的目光在画面上反复游走,完整了故事的内在逻辑。街头一瞥的场景包含丰满的视觉信息,让观者有明确的在场感。这样的题材以前罗马没有过,因此十分畅销。
因为这幅画, 卡拉瓦乔得到红衣主教弗朗西斯科·马里亚·德尔蒙特(Francesco Maria del Monte)的赏识和赞助,住进了主教的豪宅夫人宫(Palazzo Madama)。卡拉瓦乔以明尼蒂和其他美少年为模特,为德尔蒙特主教和他的音乐爱好者圈子画了一系列少年肖像,其中第一件是《音乐家》(The Musicians,图13.3)。这幅画几乎没用卡拉瓦乔擅长的暗色调,因为那种方法无法强调男孩们的美丽。画面很亮,好像在发光。四个迷人的男孩挤坐在一起,丰腴又细腻,如同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兼具男与女的美态。他们挨得紧,却没有交流,有不同的目光去向和各自的心绪。
作为画面主角的鲁特琴手眼含热泪,仿佛被悲歌勾动了心事。他的样貌具体:弓眉丰唇,下巴有窝。这些特征帮助观者确认了他的身份——16岁的明尼蒂。画面最右侧的男孩背对观者,低头专注地读乐谱,茸茸的睫毛、鬓角、发尾,引发亲密的冲动。躲在两位主角身后的号手,据信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这年他24岁,也是弓眉丰唇,肤色较深。他注视着观者,眼神迷离。最左边的天使,由读乐谱的男孩扮演,是游离的存在,让画面成为非现实场景。卡拉瓦乔费了很大力气让你信以为真,又用天使来证明一切都是虚构,造成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
这幅画挂在德尔蒙特主教的音乐室,主题却不是音乐。卡拉瓦乔要说的,是一种转瞬即逝、世间稀有的情境。拥有它和拥有权力一样,既微妙又危险。让人着迷的不是肉感的诱惑,而是美到令人窒息的临界点。自幼混迹街头的卡拉瓦乔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了解德尔蒙特主教谨慎优雅之下的临界点。在这幅画中,卡拉瓦乔制造了魅惑的视觉效果,但又进行了冷静的提醒。这是为专人打造的,让具备相当智识的人在其中游走。
《酒神》(Bacchus,图13.4)是德尔蒙特主教献给自己的主人——托斯卡纳大公费迪南多一世·德·美第奇(Ferdinando I de’ Medici)的礼物。这幅画让站在画前的人不愿离开,如有魔力。画面中,年轻的酒神半裸着,微微斜倚在靠垫上,浓密的棕色卷发装饰着葡萄与藤叶,形成一个张扬的花冠。他身上搭着的白袍和靠垫上的白布连在一起,织物的皱褶衬托着平坦光洁的胸膛,占据了画面中央一大块面积。但是酒神右肩的肌肉夸张地隆起,这股力量延伸到手臂,饱满的肌肉被细腻的皮肤裹着,恒定地撑住了慵懒的身体。这一副看上去不属于这个身体的臂膀,是艺术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绘之一。酒神的脸部仍以明尼蒂为模特,与《音乐家》里明尼蒂的脸不同,没有明显的表情。酒神眼皮松弛,微醺的样子,青春的脸饱满红润,同样泛红的手与皎洁的躯体形成对比。在大面积的明亮色调中,头发、衣带、酒瓶和水果的深重暗色,恒久地稳定住画面结构。
卡拉瓦乔的绘画往往糅杂着多重视觉逻辑。酒神捏住酒杯的手势轻盈,但阔口杯中几乎漫到沿口的酒更让人注意到维持平衡的力量。有趣的是,杯中酒和瓶中酒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这让观者在意识到谬误之前,本能地感到平衡被打破,并自发地在心中为画面增添微醺的动感。当然,卡拉瓦乔不会忽略细节的质地在心理层面的加持,比如手指甲里的垢。果盘里的水果在腐烂,暗示了酒的来源,也暗示了腐烂过程经历的时间。在不断产生怀疑和获得暗示的过程中,观者几乎屏住呼吸,眼神游走于整个画面。时光好像静止了,水果的腐烂也停止了。卡拉瓦乔总是用一种狡猾的伎俩,微微打破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平衡感。在他华贵的辞藻下,观者甚至没有觉察,而代之以情感不可预料的波动。直白的叙述不能满足赞助人的趣味,也不能满足卡拉瓦乔的野心,他制造了重重契机,吸引观者像解谜一样,进入画中看似宁静的世界,制造各自内心的戏剧冲突。
《朱迪思斩杀霍洛芬尼》(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图13.5)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卡拉瓦乔的绘画视界。故事出自《朱迪思之书》,讲述犹太寡妇朱迪思诱杀亚述将军霍洛芬尼,拯救伯修利亚城的事迹。卡拉瓦乔将最致命的瞬间以剧场式的布景和光感呈现,画面的中心即是这一场杀戮的细节。濒死的霍洛芬尼以粗壮的手臂支撑起即将与头颅分离的躯体。而头颅的错位感和血浆喷涌的形式感,在观者心理上强化了这一典故的血腥程度。背景大面积褶皱的红布,可以被视为血的暗示化特写。
顺着割入肉体的寒刃和紧握刀柄的手,人们将目光移向朱迪思。她两只手臂平行,身体后倾,形成一个牵拉的动作,也尽可能地和处决保持着距离。卡拉瓦乔精心描绘朱迪思在强光照射下的雪白上衣,以及勒紧胸口和腰间的细绳,是在为朱迪思正名。
画中描述得最动人的是朱迪思的脸。她偏向画面一侧,好像远远地目睹正在发生的一切。她的眉蹙着,眼神和绷住的嘴显示出紧张感和些许厌恶。这样的表情,不属于手刃的瞬间,可以看作朱迪思在事件前后所有心理活动的总和。这种动作与表情的微妙间离,暗示了事件中时间的延续——画不是表现一个瞬间,而是将一段时间里的信息糅在一起。卡拉瓦乔画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场面。
卡拉瓦乔的绘画很少以年轻女性作为主角,《朱迪思斩杀霍洛芬尼》是他为数不多的对女性进行细致入微刻画的作品。朱迪思的模特,可能是罗马交际花菲利德·梅兰德罗尼(Fillide Melandroni)。挤在画面边缘的老女仆,既是事件的见证,也与朱迪斯年轻的肉身形成对比。她也可以被看成观者的化身,亲历这一幕经典的行刺。
《以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图13.6)表现复活的耶稣在以马忤斯镇向门徒显现自己,站立者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这幅画和《朱迪思斩杀霍洛芬尼》一样,属于卡拉瓦乔接到的第一批经典故事委托,为他在罗马的赞助人圈子打开了销路。
崭露头角的卡拉瓦乔恃宠而骄,越来越频繁地在罗马的黑夜里放纵,被捕成了家常便饭。他的画面不再明亮,而是笼罩在令人不安的极端明暗对比之下——典型的卡拉瓦乔风格出现了。在为贵族赞助人绘制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卡拉瓦乔逃离自米开朗基罗以来英雄化的古典理想,将神圣人物置于市井,这种现实风格在他的第一项公共委托中达到顶点。
1593年,来自波旁王朝的君主亨利四世(Henri Ⅳ)从新教皈依天主教,其对法国的统治得到教会认可。圣王路易堂是法国在罗马的国家圣殿。其中的孔塔雷利礼拜堂(Contarelli Chapel)由法国红衣主教马蒂厄·孔塔雷利(Matthieu Cointerel) 捐建,孔塔雷利指定礼拜堂要用他名字的来源——圣马太的故事来装饰。圣马太原是替罗马人征税的税官,他蒙召而成为十二使徒之一,后被刺致死殉教。1597年,卡拉瓦乔通过对教皇有影响力并且支持法国人的德尔蒙特主教,拿到了圣王路易堂的委托,为孔塔雷利礼拜堂绘制了两幅描述圣马太事迹的祭坛画。1600年,当这两幅画初次亮相,人们惊叹于奇迹的再现,卡拉瓦乔向公众证明了才华,确立了在罗马的地位。
《圣马太殉难》(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图13.7)以清晰的形式感营造出炸裂的气氛,征服了观众。在罗马人熟悉的耀目的金色斜阳下,悲剧显现了。在舞台剧场般的空间里,卡拉瓦乔罗列了十三个姿态张扬的角色。其中十一个人物以眼神或扭动的躯体把画面的动能聚集到中央——矫健的杀手屠戮年迈马太的瞬间。卡拉瓦乔娴熟地利用强光下人体躯干的表现力,直接触动了生活中充斥着古罗马雕塑遗迹的罗马人。
在《圣马太殉难》对面,是《圣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图13.8),后者的设计有点像当代历史剧。画中坐在桌边的税官们是卡拉瓦乔时代的装扮,而刚进门的耶稣和他的使徒则披着古代的斗篷。在整体很暗的画面里,亮部最先被看到。强光打在画面中央的少年和他旁边蓄须的中年人脸上,圣马太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顺着二人的目光,观者看向右边,会发现在暗影处,有两个人同时抬高手,指向画面左侧。其中一个人被些许光照亮了英俊的侧脸,他的头上隐隐现着光环,这就是耶稣了。顺着耶稣的手势,观者注意到画面最左侧戴眼镜的老人。老人俯身观看桌上的硬币,才把观者的目光引向趴在桌上专心数钱的年轻税官——故事的主角,这一刻还无知无觉的马太。马太的脸在阴影里,卡拉瓦乔用鲜艳华丽的衣服让他被发现。视线在画面上游移了一番之后,观者终于读懂这个故事。
作为祭坛画定件,《圣马太蒙召》的题材和尺寸是已被限定的。卡拉瓦乔制造了一个戏剧舞台场景,利用复杂的视觉元素讲故事。观者的目光追随着画中人的目光,得到最终的解答。与《圣马太殉难》的不同在于,这是一出静谧的默剧,用亲切平凡的世俗场面,再现了经典故事里决定命运的一刻。
指引的手势在《圣马太蒙召》里出现了三次,递进着推动情节发展。桌子底下的几条腿也很重要。圣马太的腿被光照到,所以比较亮。蓄须的中年人上半身向右倾,桌下的双腿向左叉开,强调了他手指向马太的动感。画面中每个人的脸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只有蓄须的中年人和少年的脸几乎趋同,但因为容貌差异,又拉开了距离。卡拉瓦乔在这里塞了一点私货——不会有一个这么青春的税官,他画了一张饱满红润的少年脸,是他喜欢的类型。画作中的窗和两道斜长的暗影,明示了画在教堂中所处的位置。画中人的尺寸差不多与真人等大,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在幽暗的教堂中面对这幅画时,有如被带入平行世界,会相当震撼。
完成两侧的祭坛画后,卡拉瓦乔又受托绘制孔塔雷利礼拜堂主祭坛画。和过去一样,人物原型来自街头,他提交了一个质朴虔诚、农民形象的圣马太。但这次,卡拉瓦乔对使徒形象的设置没能得到赞助人的认同。流民的涌入已经威胁到罗马的社会秩序,天主教会并不希望他们生出任何妄念。画作被拒收,卡拉瓦乔改画了智者形象的《圣马太的启示》(The Inspiration of Saint Matthew,图13.9)才过关。
每当遇到拒收的情况,卡拉瓦乔总能及时化解——要么重新绘制,要么找到新的买家。他是熟练的匠人,更是狡猾的作者,谙熟艺术的社会化作用。在不同的需求面前,他可以灵活调节,用精心的设计和高超的技巧来取悦赞助人,同时也常常在作品中加入出人意料的亮点。
市井给了卡拉瓦乔灵感,也给了他恶习,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誉参半。因为斗殴、诽谤、非法持有武器这类事,卡拉瓦乔频繁入狱,关于他的记录几乎都是犯罪记录。1606年5月28日晚上,卡拉瓦乔在决斗中用剑刺穿黑帮成员拉努乔·托马索尼(Ranuccio Tomassoni)的股动脉,导致他失血而死。画家被判斩首,任何人都可以取下他的头颅领赏。这件事迫使卡拉瓦乔逃离罗马。
1607年,卡拉瓦乔逃往那不勒斯,寄身于科隆纳家族门下,为七名年轻贵族共同创立的仁慈山教堂(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绘制了主祭坛画《七善事》(The Seven Works of Mercy,图13.10)。通常分开表现的七件善事被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圣母子与两个展翅的大天使高居于画面顶部,俯视着那不勒斯街巷里拥挤的善行。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在画面右侧,一个年轻女人站在窗外,正在给从窗栅栏探出头的老者喂奶。她右手托着胸,身体压向窗台,而脸扭向画面中间,半张着嘴目睹其他正在发生的事。这看似违背伦理的行为源自罗马善行故事,名叫佩罗的女儿用乳汁喂养监狱里挨饿的父亲西蒙。
卡拉瓦乔把阶层各异的人物形象挤进幽暗的场景,善行故事被编织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面对这幅有压迫感的高大画作,观者自顾不暇地在同时上演的多重剧情中寻找破解寓言的契机,在得到答案的同时又生出新的疑惑。《七善事》是卡拉瓦乔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品,四百年以来一直高悬于最初的位置,占据着那不勒斯绘画的最高水平。
卡拉瓦乔没有在那不勒斯久留,几个月后,他逃到马耳他,得到圣约翰骑士团团长阿洛夫·德·维格纳科特(Alof de Wignacourt)的庇护。逃犯卡拉瓦乔被任命为骑士卡拉瓦乔,这意味着他在罗马的罪行自动得到赦免,而他回报以有生以来最大的画作《施洗者圣约翰的斩首》(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图13.11)。卡拉瓦乔用圣约翰颈部喷涌出的鲜血写下签名,像是对自己罪行的供认,又像是对被斩首结局的焦虑。
1608 年夏天,卡拉瓦乔再度因斗殴伤人入狱,失去骑士身份。他逃往西西里岛,老朋友明尼蒂陪他走过了最后一段旅程。在卡拉瓦乔的西西里祭坛画中,压倒式的黑暗将垂死之人逼向大地。根据卡拉瓦乔的宿敌兼传记作者乔瓦尼·巴廖内(Giovanni Baglione)的记述,卡拉瓦乔被追杀到魂飞魄散,夜夜和衣而卧。在西西里岛逗留九个月后,他又返回那不勒斯,寻求科隆纳家族的保护,遭到伏击被毁了容。这一时期卡拉瓦乔画了两件浸透着恐惧的画作,其中带血的头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的。他将《莎乐美捧着施洗者约翰的头颅》(Salome with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送给骑士团团长维格纳科特祈求宽恕;将《大卫提着哥利亚的头颅》(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图13.12)送给主持司法系统的红衣主教希皮奥内·博尔盖塞(Scipione Borghese),希望得到赦免。
《大卫提着哥利亚的头颅》可能是卡拉瓦乔生命中最后一年的画作,没有了早年的得意灵光,但是坦诚感人。在卡拉瓦乔式的斜阳下,大卫右手持剑,头微微斜向自己的左侧,望着自己高抬的左手提着的战利品——还在流着血的哥利亚的头颅。依然是少年登场,但是相比于最初的《纸牌作弊老手》中被蒙蔽的青春形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少年。大卫的脸部刻画简练,神情显得疲惫和倦怠。他蹙着眉,但情绪与同样皱眉持剑的朱迪思完全不同,他厌倦了。卡拉瓦乔用了今天我们熟悉的“聚焦”(Focus)手法,焦点从大卫滑向哥利亚的头颅。哥利亚的形象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这颗仍在流血的首级有些恐怖,但比恐怖更多的,是这张尚未失去表情的脸似乎有话要说。
在短暂的一生中,卡拉瓦乔在米兰和罗马的街头流浪过,在奢华的夫人宫纵乐过,曾是贵族赞助人的座上宾,最终又流落杀机四伏的街头。画家在画中标记自己:他曾是《生病的酒神》中落魄的主神,曾是《音乐家》中迷离的号手,曾是《以马忤斯的晚餐》中发福的见证者,最终是被斩首的巨人。一生癫狂,动荡浮沉,卡拉瓦乔毁了颜容,但意志并没有被摧毁。也许是挣扎于命运的无常,他借哥利亚的结局,倾诉最后的不甘。
1610年7月,卡拉瓦乔登上返回罗马的帆船,他的旅程止于托斯卡纳的埃尔科莱港,抵达罗马的是卡拉瓦乔的死讯。死因没有定论,有说是寻仇,也有说是梅毒、疟疾、地中海热或败血症。四百年后,考古学家在位于埃尔科莱港的卡拉瓦乔墓的遗骸中检出大量铅元素,这可能部分地注释了他谜一般的生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